國際 環境 資源 能源 導致的經濟問題

2015-04-10 6:20 am
最近需要想一份報告,題目中提及國際 環境 ,生態, 資源, 能源之一

發生的問題以及發生問題之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對策之可行方案

請問最近有沒有相關的新聞或時事?

能稍微敘述一下相關的經濟分析嗎~?謝謝

回答 (1)

2015-04-13 11:48 am
✔ 最佳答案
.
問題:請問 最近有沒有相關的新聞或時事?發生問題之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對策之可行方案?

回答:「朱習會」裡面勢必該談談最近中國記者柴靜拍的紀錄片〈穹頂之下〉

空氣污染公害/亂排廢氣,主要是: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霾害的細懸浮粒子(PM2.5)。

二氧化硫(SO2),於空氣中可氧化成 硫酸鹽,還有哪個氮氧化物(NOX),皆是引起下「酸雨」的主要物質。

二氧化碳則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

空氣污染:空氣中較大的懸浮粒子往往會被纖毛和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即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可以穿透這些屏障達到支氣管和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細懸浮粒子(PM2.5),比表面積大於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在城市中以重金屬元素最為嚴重,較突出的有 Zn、Pb、As、Cd 等,而不同地區也有著各自的特點)、有毒微生物等。由於體積更小,PM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

更小的微粒(直徑小於等於100奈米)會通過肺部傳遞影響其他器官。最小的懸浮粒子(直徑小於等於100奈米,合0.1微米)帶來的危害更為嚴重。有證據表明這些懸浮粒子可以傳過細胞膜到達其他器官,包括大腦。有研究指出,這些微粒可能引發腦損傷(包括老年痴呆症)。值得注意的是,柴油發動機產生的微粒直徑通常在 100 奈米(合0.1微米)左右。












南方朔:台灣應倡議「東亞空污 論壇」! 中國發散出來的工業微塵,中國汽車氾濫所激起的揚塵,以及來自西北的沙塵暴,披天蓋地,不只中國被霧霾壟罩,甚至週邊的港澳台灣、日本、韓國以及越南都深受影響。

蘋果日報 - 2015年03月17日00:00

現在的世界,雖然對國家主權日益講究,但對足以影響到週邊國家的行為,也日益需要接受大家的監督、關心和建議。例如東亞的安全遂有了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安全論壇」,它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對話溝通就是一種國際社會的監督力量。

近年來,每逢冬天和春天,東亞的霧霾就極嚴重。中國發散出來的工業微塵,中國汽車氾濫所激起的揚塵,以及來自西北的沙塵暴,披天蓋地,不只中國被霧霾壟罩,甚至週邊的 港澳台灣、日本、韓國以及 越南 都深受影響。這些微懸浮粒不僅影響到中國人的健康,也使週邊國家的人民受害。

但可惜的是,霾害問題鬧了許多年,東亞卻沒有任何國家出來將這個問題公共化,即倡議組成「東亞空污論壇」。我認為現在已到了台灣站出來提出倡議的時候了:

(一)最近中國的記者柴靜拍成了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極大迴響,顯示出由於中國政府長期不關心環境問題,已使中國空污日益惡化,人民已到了忍耐的極限,因此週邊國家的台灣有必要加一把力,將這個問題提高到區域論壇,這也是在幫助中國人民。

(二)近年來,每逢冬春,台灣也霾害嚴重,台灣的霾害估計有三四成來自中國,六七成來自本土。台灣倡議「東亞空污論壇」除了可以對中國的空污問題造成壓力外,也有助於本土空污的改善。

(三)東亞國家一向缺少了對話合作的論壇機制,只是會在各種主權問題上吵吵嚷嚷,這乃是東亞大家庭無法形成的主因。東亞國家已需要建立各種對話合作的論壇,諸如 海洋污染、海洋保育、氣候變化、疫病防範、空氣污染、經濟合作 等論壇都需一一形成。這不是侵犯到哪一國主權,而是廣泛合作對話的開始。

(四)台灣乃是霾害主要的受害者,絕對有條件去倡議「東亞空污論壇」。這種以東亞大家庭一員的身分,參加區域事務,也可使台灣免於孤立。

近代世界,早已進入全球化的階段。全球化其實不只是市場的全球化而已,更是每個國家對攸關其他國家的事務,必須在主權上有所退讓,容許階層國家共同參與。

這種共同參與、對話,甚至合作研究的機制,歐洲早已行之有年,諸如 空污、水污、酸雨 等都透過合作機制來共同面對及降低,這種對話的論壇機制,乃是東亞應該學習的。

據聞,兩岸正在規劃「朱習會」,希望到時候,台灣能夠有膽量提出「東亞空污論壇」之議,北京也能大度的做出回應,替東亞的合作對話作出貢獻!

<<即時新聞動起來>>

【動即時】:最鄉民的影音頻道

【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email protected]


收錄日期: 2021-04-15 19:03: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09000015KK067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