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四念住 由出入息的覺知開始

2015-04-06 4:21 pm
修習四念住 由出入息的覺知開始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修習四念住 由出入息的覺知開始"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1)

2015-04-07 12:14 am
✔ 最佳答案
大德您好
ㄜ彌陀佛

正念常住之人應知
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煩惱
不製造(加油添醋)任何煩惱

一念不覺
念念不覺

若您信佛
有空不妨
一心專念
南無ㄜ彌陀佛
2015-04-09 6:03 am
末學隨喜讚嘆版主大德的修行。

祝大家「直觀覺知」皆能清楚無礙!

南無觀自在菩薩
2015-04-07 4:28 pm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4-07 8:50 am
題主朋友,

暫時先不要談到哪一位出家人證果云云,

一則,無益於討論法義。

二則,容易陷出家人於不義。(這事,有關於出家戒的問題)

朋友對於律,應該更謹慎。

.....

大約看了這位法師的論說,

雖然未必詳盡、準確;亦不予置評。

只能說,嚮往四念住,方向總是對的。

2015-04-07 16:59:03 補充:
題主朋友,

易陷出家人於不義,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

也跟朋友的猜測無關,

而是跟 佛陀頒制的律有關。

仔細聽、仔細聽,先暫時不要升起藉口、抵抗的心,因為這是保護出家人之道:

1. 如果,該比丘沒有證果,是朋友自己的臆測,認為該比丘是證果者。

那只是朋友並沒有遵守如實的要旨,頂多是非誠實語而已,隔日再重新求受居士戒即可。

但是,卻因為這非誠實語,而給了該比丘、其他居士無謂的壓力、期盼與情緒。


2. 如果,該比丘確實為證果者無誤。

那問題....更顯麻煩。

因為問題出在律藏、經分別、波逸提第八,"實有而說戒"。

這條戒雖不似四波羅夷嚴重,但也很麻煩。

2015-04-07 16:59:28 補充:
波逸提,Pacittiya,令心墮落之義。

違犯此戒,而不懺悔者;必墮落地獄。解除之法是在三位比庫前懺悔才可以。

以下解釋為什麼,

2.1 如果朋友是經由該宣稱證果比丘親口所說,

朋友是居士、優婆塞,而非俱足戒比丘;該宣稱證果的比丘就確實違反這條戒。

2.2 若是,某位具足戒比丘猜測,而對朋友這位具足戒者說~ 他是證果者云云,

那這位比丘,至少觸犯眾學法。雖非大過,也須依法懺罪。

若該宣稱證果的比丘,本身沒有宣稱證果之意,而是聽者誤會,則無犯。

(註 : 這還不包括,聽者,若聽不懂,則罪稍輕。這樣的細分。)

2015-04-07 17:00:07 補充:
2.3,還有許多可能傳播途徑、或語言內容,聽者是否理解,太過繁複,

就不在此一一詳細列舉。

..........

後語,

凡證果者,必定尊重 佛陀的戒律如生命一般,不可能隨便處置。

又因朋友曾表示 貴道場有注重經、律的傳統;

因此,星洲才這麼多次地告誡朋友,

多研讀律藏,尊重正法中的專有名詞,

才能謹言慎行;保護自己、保護其他人、保護出家人、保護指導禪師等等。

否則,萬一有居士,很直率地前往 貴道場洽詢 : 請那一位證果的出家人,來接受四事供養、請食的話......

那該所屬重法、重律的僧團,

就會像炸了鍋一樣,開始一連串的內部羯磨、懺悔等法。

2015-04-07 17:03:21 補充:
以上種種,說明為何會陷出家人於不義。

仔細聽完至此,

朋友可以依律法學、可以依律法參考、也可以無視律法而反駁。

朋友也可以改善不適當的言詞、當然也可以自行主張。

端看朋友的擇法,是否具智?!


**** 朋友,至此也應當理解,為什麼對朋友一再提醒 "律" 的重要性了。

2015-04-08 00:00:27 補充:
題主朋友,

星洲從未與朋友爭辯甚麼,

只不過提出經證、律證、給朋友參考,讓朋友斟酌、避險。

有一句名言,是教界相當重視的一句,

節自,律藏.小品 第九 遮說戒犍度;

........我為諸聲聞制立之學處,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踰越。

學處,就是戒。

就算是 已經證悟漏盡阿羅漢的 阿難尊者,在集結之時,就算是小小的戒,依然在摩訶迦葉尊者的指謫下,當眾悔過。

雖然,朋友不太重視於戒;

但是,星洲相信 貴道場,應該是恪遵戒律的道場。

2015-04-08 00:25:43 補充:
此外,題主朋友,

佛陀制戒的原因、緣起,每一條戒都不同;

但, 佛陀總歸十利而制戒,

引述律藏、經分別, 須提那品,佛陀制戒的一段話 ~

...謂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1. 為攝僧、
2. 為僧安樂、
3. 為調伏惡人、
4. 為善比丘得安樂住、
5. 為防護現世漏、
6. 為滅後世漏、
7. 為令未信者生信、
8. 為令已信者增長、
9. 為令正法久住、
10. 為敬重律。

朋友,謹言慎行,

勿陷指導老師於不義、
勿陷尊師於戒有虧損、
勿令俗人依律而譏嫌。

以上,

已無進一步的規勸。
2015-04-07 5:13 am
比正覺還正覺的啦

本心本性的說法與思想,皆是源自奧義書『梵』『Atman』的思想與主張。
==
聯想力特強

解決力 末級

{本心本性的說法與思想,皆是源自奧義書『梵』『Atman』的思想與主張。}

又源自哪個咚咚

這句如果屬實

應該有資格得諾貝爾獎

只是曲高和寡

只得金酸莓獎
2015-04-07 3:21 am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

無有固定不變而常存的本心可識

無有固定不變而常存的本性可見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2015-04-06 19:33:05 補充: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本心本性的說法與思想,皆是源自奧義書『梵』『Atman』的思想與主張。

異道思想與哲理摻入佛教之中,由來以久。

唯有真誠的追尋探討佛陀到底說了甚麼法的佛子,才能真正得見如來正法、律。
2015-04-07 1:37 am
正教無有四乘之分...只因人性自有利純.才假名頓漸修.

純人漸修.利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

借用樓上的稱呼[你門這些正覺的<覺子><覺孫>們.]

尚在法門外學習.還自我橫生障道業.

這種行為.只是在延遲自己的見道

慎之 慎之

管見
2015-04-07 1:11 am
你門這些正覺的<覺子><覺孫>們.

人家正經在發表.關你們這群<覺子><覺孫>何事.

上層不正下樑歪.

2015-04-06 20:05:27 補充:
這位current ( 初學者 1 級 )

看你的論點.讓小弟我總覺得你::

<跟我不一樣的觀念就是錯的>這個觀念.跟正覺愈來愈相似了.
2015-04-06 10:26 pm
題主所貼關於安那般那念法,應屬通凡夫外道的禪定法;此雖能助益佛法三乘菩提的修證,卻不是學佛人主要修行內涵,要先搞清楚所學法門在佛法上的定位如何,不宜盲修瞎練。由近期所發表一系列類似內容的文章來看,似都落在定境、定力的修持上,尚不及二乘菩提修行內容,更遑論佛菩提了。故若有師兄以「外道」、「邪師(非正法教之師)」評論,並無過失; 因為事實上就是外於眾生第八識真實心求法,«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離了無為法的真心本心,莫說不可能稍知佛菩提道,就是阿含解脫道聲聞、緣覺法,也不可能有實證機緣。所以,請題主應以之為「逆增上緣」而虛心檢討探究,才是正道; 否則再多再辛勤的付出,學來不符佛旨的邪法,不都全枉然?不就太冤枉了? 事實上,從佛世起始,解脫道證果者若不迴小向大,發心於大乘菩薩道,則必一一漸涅槃入滅,或生天界; 真解脫道的失傳乃早晚無可避免之事。而菩薩修證的菩提道含攝解脫生死的涅槃解脫,且更勝妙; 故,二乘解脫道終究要依賴菩薩來護持、來教導。解脫道係阿羅漢法,當然不是大乘菩薩所要教授學人的「佛法」;但菩薩並不是沒能力教導二乘菩提法,題主若不信,不妨請閱«阿含正義»七輯之一來看一看; 省得白費一生學佛後,換來唐捐其功的極大可能性。另外,要補充說明:世間法有所謂「理上說一套, 事上做另一套。」而在佛法上沒有這回事!若沒有真修實證就不可能通懂佛法,就無法如理如實說得來。所以,也不應作賤學佛的自己。

2015-04-07 12:20:37 補充:
Jiunying:一、已證果的僧人 又是在傳播 佛陀 的正法"
===========
既說其己證果,要請問證了何果?
證此果應有的修證內容是什麼?
請弄清楚了後,才不致害人害己。

二、 人人不同因緣 所以有不同的想法。
======= 
學佛人要問的是不是佛正法,在法義上是否符合佛說
如與佛旨相違悖,便非佛法,就不應以佛法來說,自當要受公評
是故,在法義上不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這點是必需認清的。
「鍾馗駕到」師兄尤需注意才是。

2015-04-07 12:36:01 補充:
「被牧」:正覺ΟΟ尚在法門外學習,還自我橫生障道業.這種行為.只是在延遲自己的見道。
============ 
一、請教師兄:所指「這種行為」是什麼行為?有何不當?
敬請開示明白。
二、所謂「見道」係指「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或「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可否請進一步開示:此「本心、本性」體性、法性大致為何?與佛開示八識心有何關係?
2015-04-06 5:51 pm
大願法師是邪見ㄚ師,是完全誤會曲解緣起性空真實義[渾然不知如來藏妙真如法佛法]之附佛法空ㄣ空空愚痴外道。

如是一味愚痴外道樓主會相應附佛法外道邪見ㄚ師,果然是沆瀣一氣,蛇鼠一窩,臭味相投。唉!

///
//
//


唉!

如是、如是眾生無明多愚痴,易如是「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難如是「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這時,網友當知:

其實眾生、凡夫都是根本沒有目標,
只是一味的盲從騷動而不知,無一例外。

處於人生茫茫,即使處處講求邏輯論題、學術研究,用盡心思的努力,仍然難遮掩飾內心惶恐的無明。如同鏡前虛幻的眼神裡,照見了眾生自我的茫然,永遠夢想尋找清涼的解脫,要不然就是在行動中麻醉自我,用工作的努力來忘懷那樣的茫然。盡興的尋找一種生活暫時安寧的方式,茫然輪轉不停,探索至死無休?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本在自心中。」


詳細,請恭閱[正覺同修會] 菩薩慈悲開示:

生命中的……茫然 ? http://425go.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24.html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茫然為何物?



它不是專屬於某一下層販夫走卒所有,
同樣它也不屬於君王將相就沒有的茫然,
它亦非只有與人類才有關連(含六道)。
其實眾生、凡夫都是根本沒有目標,
只是一味的盲從騷動而不知,無一例外。

眾生在不斷的費盡心機於名聞利養,事後回顧也只不過如同追逐夢幻般的過眼煙雲。如同水中撈月、如同驢子面前的紅蘿蔔。即使得到少許的甜頭「樂受」之後,也無法持守此片段佳年時光,終不免又進入另一種痛苦與空虛的「苦受」,陷入更多的迷茫。

「眾生」也不是只有有幸、不幸的人才會有茫茫然不知的感覺!
不是把日子排得滿滿擠擠的「苦受」就不茫然!
不是生活得很有目標很有衝勁的「樂受」就不再尋找下一步!
不是滿足之「不苦不樂受」後就不再感嘆空虛!

眾生都是處於不同空間、類型的夢幻般的茫然。您曾駐足片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深思人生真正的歸宿到底趣向何處?您對去處有把握嗎?其實只是處於無奈的安穩茫然中而不知!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處於人生茫茫,即使處處講求邏輯論題、學術研究,用盡心思的努力,仍然難遮掩飾內心惶恐的無明。如同鏡前虛幻的眼神裡,照見了眾生自我的茫然,永遠夢想尋找清涼的解脫,要不然就是在行動中麻醉自我,用工作的努力來忘懷那樣的茫然。盡興的尋找一種生活暫時安寧的方式,茫然輪轉不停,探索至死無休?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本在自心中。」

生命的意義何在?佛家總是盡情的從經書中,找尋找蛛絲馬跡去探索生命了義的出處。奈何能有幾些許高人能了得? 佛陀又已明示,知者不可明言的警語。「眾生」苦海無邊!在沒有正知「定」「慧」「福德資糧」三者缺一不可之前題下,縱使你思惟到破頭,到達解慧也是無用武之地。
眾生在生老病死的束縛上非能很有自信的解脫!人生茫然,活著的意義又何在?如同自己是處於宇宙於何處一般的茫然?繼近代 廣欽菩薩之後,可喜的是又有些許菩薩示現於寶島,如今就看您如何尋求「明」燈?至於您要如何解脫就看個人因緣吧!


相關閱讀; http://425go.blogspot.tw/

生活與佛法--正偉法師 主講
學佛應有的目標--正偉法師主講
佛法智慧, 影片分享, 影音專區, 推薦文章 |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2015-04-06 10:16:46 補充: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參考: 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活動部落格 http://425go.blogspot.com/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7: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06000016KK020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