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2015-04-04 4:22 pm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1)

✔ 最佳答案
善知識法喜

止”亦是做意

以止做止,如於魚水

……
不才曾在其他師兄分享看過這樣說法…

“覺悟的感覺有如些許醉意,對外一切知覺似離似遠,見即所見,諸念無生…”

此只是覺“止”取類似定的前行,而住於此心而已。

2015-04-04 16:13:50 補充:
眾生習慣加油添醋

眾生習慣不加油添醋

眾生離加油添醋習慣

眾生離不加油添醋習慣

以上都是相同的

2015-04-04 16:22:51 補充:
2015-04-04 15:13:55
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
…無論於色知覺否,這些眾生在學習(或觀察)時不應離色而學習(或知覺)。


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若是有學子知覺色而(有認知)出離色,此類學子就知覺出離色。



2015-04-04 16:32:06 補充:
事實上在觀察色時,即是色…觀察受時即是受…

沒有先離色在觀察受的…

2015-04-04 16:44:16 補充: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另一篇相同內容經文)

2015-04-04 16:53:10 補充:
我於色離,有求、有行,

若以“我”於色生起離,是有心想離色,是有作為離色,
…………………………………………………………
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

如於色現起時則有覺,無時則無覺,則此色離即是智慧如實知見。

2015-04-04 18:49:59 補充: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
如何知覺色味?如何知覺受味?如何知覺想味?如何知覺行味?如何知覺識味?

螞蟻終日不覺己身為蟻,或有遇驚恐之事,旋即便忘,忙於習氣直至身死,以愛蟻身一切事業故,再入卵生不覺有異。長此以往,無有出期。

螞蟻如何知味?如何知患?如何知離?如何知見?

文起:如實知……

2015-04-04 21:00:12 補充:
殘天師兄法喜,師兄所言如是
不才合十

……
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
若是眾生對色以不起煩惱,眾生不應起心遠離色,而將色當作為眾生煩惱,此類眾生則起心慾遠離煩惱。

……有為……無為

2015-04-04 21:05:03 補充:
如實見 無味 患 離 之行

2015-04-04 22:19:31 補充:
蟻巢築於雞窩近處,雞常以蟻為食,某蟻被食而後再投生蟻窩,往返反覆。

某蟻覺地動有物接近則躲避,有時能躲過災患,但還經常被食。

某日此蟻忽欲離此被食恐懼。

依此願,不久得離蟻身,轉投他處。

此皆, 眾生本有…

無明 ,如實知 ,覺性

一合相名為:佛性

2015-04-04 23:17:43 補充:
善知識法喜

版主精進勇猛
不才讚嘆合十

關於師兄討論五蘊如實觀察
不才略有感想略述愚見,懇請諸位先學大德指正。

色 受 想



如來稱其五蘊

如實觀察色…可由五根處四大處觀察
如實觀察受…可由六根觀察
如實觀察想…可由意根觀察
如實觀察行…可由色受想所現觀察

那如何如實觀察識?
如實觀察若無色受想行,則無識現起…

若無識,則無能有色受想…

行緣識則有色受想知覺現起。
可知識…即含有知覺性…
五蘊者,如實觀察。
即無五蘊…

實有一(識)現起消失而已

2015-04-04 23:36:38 補充:
善哉!殘天師兄所言極善

不才合十

諸部眾以其相住於世,各承己業。
現眾生相,
唯一佛處,而無異也。

是故法法皆是法…
感恩師兄指正,不才受益良多

2015-04-04 23:56:58 補充:
佛經常用兩詞句,往昔我為…願我來世…皆是菩薩行…

2015-04-05 13:12:14 補充:
味本來就是味
顛倒以為患

患本來為患
顛倒以為離

離本來即是
顛倒以為能離

了了分明 味是味 患是患 離是離
無雜無染 是名為知
知則是離 無有差別

經文: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2015-04-05 13:34:59 補充:
善哉!星洲師兄吉祥,祝福師兄身體健康、無諸惱病、法喜充滿!

師兄討論四大,不才愚鈍,懇請師兄指正。

四大若是觀察
可從兩處,一者相、二者性。
何者為相,風吹、火焚、水行、地顯…單由現前物質。
何者為性,向性為風、變化性為火、聚性為水、顯現性為地。

若是取物為觀察則以相為四大
若取性為觀察則取性為四大

2015-04-05 13:37:06 補充:
師兄以乾涸溪流裡的石頭為觀察
首先確立觀察
觀察溪流乾涸是名乾涸溪流,實無溪流,此現無常假相。
取石頭為觀察實無水包圍,相上不得水想,實見有石頭相。
取石頭觀察四大種性,眼根能有緣是其有顯像是為地性,成形聚而不散是水性,周圍石頭各具型態是為變化性,其形象不會無因緣一直變化是其向性支持。

2015-04-05 13:45:31 補充:
以上是眼識做觀察

若以手觸,則有身識為觀察。
觸摸石頭而知石頭有軟硬粗細的觸覺,此是顯像而有地性,觸而不散是堅固水性,溫度甚至粗細變化是火性,維持形體位置是風性。

2015-04-05 13:51:42 補充:
以耳根觀察則只能觀察聲音而非石頭

鼻根觀察則是香味

舌根觀察則是味道

2015-04-05 13:55:35 補充:
無論何根觀察皆是意根做分別。

2015-04-05 19:45:31 補充:
其實若以單一種根去做觀察是容易產生錯誤的。
若只有用眼根緣四大,此間色的(型相)成為觀察的主要相法,再轉入意根分析時會受到感情影響。
如杯弓蛇影…
若是只透過身根緣四大,此間受的(觸覺)成為觀察的主要相法,再轉入意根分析會受到觸覺限制。
耳根鼻根舌根亦是如此

是故所謂名相的一合相
只是方便法,四大分解此相不在。

2015-04-06 08:37:03 補充:
地: 軟硬、粗細、輕重。
水: 流動與黏滑。
火: 冷和熱。
風: 支持與推動。

……………
感謝版主分享
…………………
不才前面曾言,若五根觀察四大種性,獨自觀察確實是有上述現象,但卻不是真實(性)。四大與一切物中皆有,五根亦是由四大組成,那為何眼耳鼻不覺硬粗重軟滑輕?

因為無業相應故
性本無業清淨自在,四大本由阿賴耶自性流出,如何有偏頗?
是己不覺性故!

鐵絲不斷彎曲會產生溫度,是鐵絲火界性質(變化)而起熱
用砂紙磨擦石頭使其變為平滑產生熱亦是火界(變化)當其火界動作減少,其熱漸消。

其餘三大種性亦是如此
不以諸根為限制
四大清淨非由心染

2015-04-06 08:49:16 補充:
以地界性(顯現)而言,於眼根顯現形色相
,於身根顯現硬粗重軟滑輕相,於耳根顯現聲音相,於鼻根顯現氣味相,於舌根顯現味道相,於意根顯現心色相。

2015-04-06 09:06:52 補充:
火界性(變化)於眼根變化顏色相,於耳根變化頻率,於鼻根變化氣味,於舌根變化味道,於身根變化冷熱即硬粗重軟滑輕成癢痛酸麻刺灼,於意根變化疑惑、猶豫、創造、改變。

火界性與地界性相反。

2015-04-06 14:06:13 補充:
如是星洲師兄所言

多數學子在學處是不會如不才如此觀察四大性。
是因為減少混淆。

但如實觀察四大法性即知一切名色皆有四大種性,於三界中不離…

2015-04-06 18:24:26 補充:
星洲師兄法喜

師兄所言色四大是屬於俗世間色界法

不才所言四大種性是如來自性,
一切法界皆由此四大而成。

一般人會將此性以為是常、住、有、法。
容易見其而成實見如如。

如同因緣法,迷者以為因緣法實有。
如以如來自性四大種分解無有是處…

因緣法的現起是地界法性,
因緣法的緣起是水界法性,
因緣法的異熟是火界法性,
因緣法的延續是風界法性,
因緣法的生滅相是空界法性。

四大分解因緣法不在。
2015-04-07 1:46 am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越來越沉靜之後
的確會有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的狀態

==>仍無明

解:如何運用星體磁場?

2015-04-07 21:38:53 補充:
佛教三界:
欲界: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天)
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天)

==>妄想膨風

仍無明

解:如何運用星體磁場?

2015-04-07 21:41:12 補充:
觀察四大,是指 "業處",kammaṭṭhāna, 意思是~ 心專注之處。

色法,經典上是這樣說 ~ 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而名法,受、想、思、觸、作意,這些稱為名法。

==>這種文學生創作無路用

仍無明

解:如何運用星體磁場?
2015-04-05 7:26 pm
題主所謂;【「如實覺知五蘊如實觀察五蘊」久了,就能漸漸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而開始修行久了,就趣向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如實覺知五蘊、觀察五蘊。」問題且暫置一傍。至於所說「開始修行久了。」是否意即表示對於五蘊已相當能「如實了知」了?如果對於五蘊確實已相當「如實覺知、觀察。」而有如實了知,是否就因而能「趣向自證得脫、得出、得離…?」為何呢?對五蘊的如實了知並不難啊!故要請進一步詳實開示其道理何在?
2015-04-05 7:26 pm
看過諸友,對這一句經文的解釋之後,

星洲提供另一個白話解釋 :

首先,解釋名詞 :

色,泛指四大所成之物,包括色法(物質)、色蘊、等一切色法。

出離,捨棄、不受束縛、自在、解脫等義。

經文 :
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白話語意:

倘若,一切的有情無法從色法(物質)中出離而得到自在的話,
那麼,一切的有情,就不需要去掙脫色法的束縛。
但是,因為有情能夠從色法中解脫出來而得自在,
所以,有情就應該要掙脫色法的束縛而獲得自在。

可能與一些板友的解析不同,

但也不妨參考。

2015-04-05 11:51:43 補充:
回答002,原本如此朋友,

朋友表示 : 如實觀察色…可由五根處四大處觀察

一般,提到五根,有2種 :

1. 是指信、精進、定、念、與慧根。

2.是指,眼、耳、鼻、舌、身根。

若從五根處,這一句,是指從眼根,乃至身根,還可以說得通。

若指念、定等五根,則就會有問題。

但星洲要提問的是~四大之處。

同樣的類似問題,星洲也問過題主,

原本 朋友,

1. 乾燥無水的石頭算不算色法?
2. 如果乾燥無水的石頭是色法,那麼,如何觀察到這塊石頭的水大?

有沒有水大的存在?

還是,...不重要,因為這塊石頭與解脫無關?

朋友不一定要回覆,
這只是一個小問題。

2015-04-06 13:45:07 補充:
首先題主朋友,

觀察乾燥的石頭,並非無關五蘊、解縛。

慢慢的,題主朋友會開始學習內住、外住。

(前題是,開放、多研讀律、經、論。)

乾燥的石頭,看起來與解脫無涉、

但若是翡翠玉石呢?

轉回內身,這乾燥的石頭,與第一組的髮毛爪齒皮,又有甚麼不同?

乃至第六組的 淚、脂、唾、涕、液、尿,差別又在哪裡?!

但是若能確實觀察,這顆乾燥的石頭可以破除許多邪見、有身見等等。

這並非作不到,而且是純觀行者、止行者的必修課。

只是目前,朋友尚未接觸。

2015-04-06 13:45:34 補充:
其次,

回到原本朋友,

對於朋友的解釋,星洲沒有意見,只要朋友感覺如意即可。

只是有一點,是關鍵,

水大,無法用眼耳鼻舌身來觀察,唯有意門可行。

而且,以特相而言,流動是對的,

黏滑,不如回到原文, 黏結。

因為,滑,是地界特徵。

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文字與語意的理解,會造成實際修學的誤差。

不然,可以在修12特相時,不要抿嘴唇來感受地界,

改用舌頭去喇牙齒內側。

初學者,勢必會混淆。

已無進一步的問題,感謝朋友分享。


願諸友,平安、如意。

2015-04-06 17:50:35 補充:
原本朋友,

並非星洲咬文嚼字,而是有些專有名詞與定義,還是必須釐清一下比較好。


學處,sikkhāpada,是指 佛陀所頒制的各種 "戒"。

觀察四大,是指 "業處",kammaṭṭhāna, 意思是~ 心專注之處。

色法,經典上是這樣說 ~ 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而名法,受、想、思、觸、作意,這些稱為名法。

所以,只有色法,才有四大的成份;名法則沒有四大。

而三界,也並非都有四大的存在,

比如說,無色界地,就已經超越色法、而只有精神、名法的存在而已。

只是純粹地釐清名字語意,

請 原本朋友多包涵。

2015-04-06 22:36:31 補充:
題主朋友,

朋友,這是出自小部經典。

小部,亦歸類為五部尼柯耶之一。

朋友,尚未研讀之前,審慎之後再下定論。

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2015-04-05 7:23 pm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4-04 11:13 pm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

以上這句經文可以白話說明一下嗎!!
2015-04-04 10:09 pm
外道樓主啊,任汝揣測妄想諸多,也是毫無意義。言不及義。

///


《佛藏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卷上

念佛品第二

「舍利弗,如來何故說有念處?舍利弗,經說若人得四念處,是人能得諸法體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無有是處。示法別相空故說四念處,四念處性無性無處,無念無說無有貪著。念性尚無,何況念處?是故如來說名念處。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亦終不說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如來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是名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隨順念佛名為念處。」

***

***


首要斷我見,請恭閱:


三乘菩提綱要第7集─我見、煩惱、五陰

三乘菩提系列 第7集:
由正緯老師主講「我見、煩惱、五陰」

第7集 我見、煩惱、五陰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跟大家提到了聲聞解脫道大致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到,聲聞解脫道的另一個至為關鍵的課題,就是斷我見!斷我見不僅是聲聞解脫道裏面一個關鍵,並且也是菩薩修學大乘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那麼首先,要提到斷我見時,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東西叫作我見?我見並不是像坊間有些人說的:我見就是把它定義成我的見解,那麼只要我們沒有成見了之後,就叫作斷我見。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看法!所謂的我見,指的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恒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這個才叫作我見!

那麼世間人有什麼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關於色身的部分我們可以見到,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往往都會不自覺的說,在外面跟人家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都會說「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樣子的情況很顯然是以色身,當作是“我”的重要成分。當然等到我們年長之後,那麼我們知道這個色身,終不免是有老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再會把色身,當作是“我”的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常常也會把其他的,我們所經歷的“我”的部分,當作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會把我們的心理感受,當作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會把我們的想像當成真實的存在。諸如此類反應在哪裡呢?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譬如說,我們會說「我們讀書人希望能夠名垂青史」,那麼希望這個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說,年輕人常常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或者是說:「只要能夠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這類型的想法也是一樣。雖然說他們並沒有特別強調,所謂的恒常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訴說那樣子的感受的當下,就已經十足表現出我見,那麼這個是世間的「我見」。那麼我們呢,其實我們也許會覺得詫異:為什麼世間人都知道,最終不免會有老死,那麼為什麼還會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這些層次,把它當作是真實恒常的存在呢?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那麼世間人是如此,修行人難道就沒有「我見」嗎?其實修行人,如果沒有走對路的話,那麼修行人的我見,依然是活靈活現的。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關修行的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各位請仔細想一想這句話:離苦得樂是誰在離苦?又是誰在得樂呢?所以我們分析到最後發現說,離苦得樂到最後,仍然脫不出一個“我”的主體;仍然脫離不開,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以之作為一切追求的目的,這個就是說走錯路的修行人!哪怕是這種些微的我見上的錯誤,也會使他以後的修行,產生巨大的偏差。

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見跟世間的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說世間的煩惱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項,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麼財,指的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財富;色的部分,廣義來說,色當然可以說是,相關於色身或者物質的部分,不過一般的講法,我們都把它只說是世間男女欲的部分。名的部分,就是外面的人,對我們所作所為,所加的一個評價,...


請續恭閱:

三乘菩提綱要第7集─我見、煩惱、五陰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2015-04-04 14:20:56 補充: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成佛之道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index.html
2015-04-04 10:02 pm
版大 可能誤會原意
==

法友 所言 正確 ~ 。

此篇佛說的喻義有如 : [ 習慣說 ] ..

[ 習慣久了 ] 所不能覺知的 味 , 患 , 離 , 所造成自染 狀態 。
而將此 [ 習慣久了 ] 當成了 " 如實 " 。

例如 : 題主所言 ..
習慣了 如實 , 事情 發生了就不會 像一般人 用情緒(加油添醋) 在處理事情。
" 不加油添醋 "。
簡單說如實指的是眾生所有的言行與止"。

等等..

2015-04-04 14:02:54 補充:
都在此篇經言 " 喻明 " 之中。

題主未覺 , 非咎 。

以此經在前幾篇而言 , 是為 : 基礎分辨五蘊所染無明。

交流 ~

2015-04-04 20:31:36 補充:
以上這句經文可以白話說明一下嗎!!
========

嗯 ~

這段經文必須連同上文一塊看 , 也就是 :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此段 ~ 。

此句 : [ 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 ] 的 不應 的 " 應 " 字 , 是四聲 。

白話的大意是說 :
如果眾生沒有發覺色對於眾生是病與患者的關係 ,
眾生就不會對此色病產生厭離與治療 。
因此 , 眾生就不會有著離開色病與色病環境的方法。
而永住於色病的環境與病身而不自知 。
反之 ,
則能離開色病環境 與 治癒病身 。

2015-04-04 23:11:58 補充:
……有為……無為
如實見 無味 患 離 之行
=====

^_^

原本如此..真如之道 法友

其實 .. " 這麼說 " .. 並不適合 。 ( 不是錯 。 是因為您 .. " 還沒注意 " ^^ )

此一三經文中 .. 後 ~ 有非常重要的佛法綱要 ,

也就是 :
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
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 , 永不住顛倒 ,
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等.. 句義。

2015-04-04 23:12:29 補充:
從經文上 [ 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 ]
可知..
永不住 文中 三界 。 ( 欲 , 色 , 無色 )

而 ~
三界中 , 正不正顛倒 ? 與 有為 無為 ?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皆.. 法不生 (出入) 。

這即是此篇經文所大綱要之處 。

此見 , 交流 ~

2015-04-04 23:46:47 補充:
無明如實知聖諦 , 性覺緣行道八正

漸次似芽頓見身 , 因作合相性不生

一切法來隨眾希 , 解得結缚心處用

無常苦空作是我 , 依緣妄識三界中

無生無作無所有 , 不生一法如來說

翳病不知咎本無 , 覺來幻去自在所


善哉諸佛 ~
2015-04-04 7:37 pm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這句話 在下認為 要在五受陰 之後加頓號
成為

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因為 整句話 是在闡述明明盡(滅盡無明)

因此 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是同等位階

版大 可能誤會原意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會是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在闡述五受陰
那就錯了

最後 得解脫結縛
不妨改為 得解脫縛結

愚見~

2015-04-04 11:43:54 補充:
對不住

因為 整句話 是在闡述明明盡(滅盡無明)

請更改為
因為 整句話 是在闡述無無明盡(滅盡無明)

2015-04-04 14:23:53 補充:
殘天 ( 實習生 5 級 ) 如實知 五蘊所染無明
誠如是 誠如是

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都是在闡述無明 習以為常的無明

希望版大 知我所說的意思
2015-04-04 6:45 pm
很多說法雖然有文字聲音上的不同
但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
如題主最近問的四念處 自依法依不異依 如實

什麼是如實呢
佛說諸行無常 因此如實必須建立在無常的基礙上
你不能說是善好謙虛冷靜如實才是如實
非惡壞傲慢衝動不如實也是如實
簡單說如實指的是眾生所有的言行與止

換言之所謂的如實似乎只是一句廢話
對廢話認真的人才是不如實 是這樣嗎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與道不屬修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佛說眾生顛倒妄想
眾生幾乎都是活在認真當中
所以某些次第是在教導如何不認真
同時認真與放鬆是不一樣的
學生聽了師父教導不要修不用修一直放下
其實幾乎大部分只是變成認真在一個叫放鬆的覺知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6: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04000010KK012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