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學佛法,唯務休心的」?

2015-04-01 2:23 am
為什麼說「不學佛法,唯務休心的」?

回答 (15)

2015-04-01 5:13 pm
✔ 最佳答案
【為什麼說「不學佛法,唯務休心」?】 末學意:本句在告訴學人,至道本圓同太虛,無欠無餘;只因學人起了取真捨妄造作心,所以不如。「休」意:停下向外馳求,取真捨妄造作的心。有道是「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唯務休心,是要學人:休下厭眾生欣成佛取捨造作的心。休下厭生死欣解脫取捨造作的心。休下厭三界六道輪迴欣出三界六道取捨造作的心。原因在不是眾生、佛、生死、解脫、三界六道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有一個真實的我』在修。「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既然『我』都不可得了,那裡有那些取捨造作的問題呢?故說:「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管見淺說==被牧的牛==

2015-04-01 09:15:30 補充:
【為什麼說「不學佛法,唯務休心」?】
末學意:
本句在告訴學人,至道本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只因學人起了取真捨妄造作心,所以不如。

「休」意:停下向外馳求,取真捨妄造作的心。

有道是「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唯務休心,是要學人:

休下厭眾生欣成佛取捨造作的心。

休下厭生死欣解脫取捨造作的心。

休下厭三界六道輪迴欣出三界六道取捨造作的心。

2015-04-01 09:15:51 補充:
原因在不是眾生、佛、生死、解脫、三界六道的問題,

而是根本沒有『有一個真實的我』在修。

「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既然『我』都不可得了,

那裡有那些取捨造作的問題呢?

故說:「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

管見

2015-04-02 14:36:36 補充:
至道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空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唸唸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盤。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唸唸無求,求本無念。~~~~貴知見 不貴行履.

休歇:參.修.悟.證.信.受.行.證~~~~唯務休心

管見

2015-04-02 15:31:45 補充:
至道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空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唸唸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盤。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唸唸無求,求本無念。~~~~貴知見 不貴行履.

唯務休心~~休歇:參.修.悟.證.信.受.行.證取捨造作心.

管見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4-01 10:06 pm

不學佛法 唯務休心 ,

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

靜坐止觀...心放下一切

什麼事都無關我
2015-04-01 4:37 pm
南無阿彌陀佛

佛性現萬法的體用,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學而得,是法爾如是,如太陽之體與陽光除暗顯影之用。

休心,但須息二取心(休二取心)而顯。
2015-04-01 3:08 pm
休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休心個啥?

//

這時,智者當知:修學佛法務必要先建立正確佛法的正知正見!

還請樓主、網友詳細恭閱正覺同修會正一菩薩慈悲開示:

充分運用見聞覺知性之意識,尋找體認離見聞覺知之真心

意識具有五別境心所法,故有見聞覺知性;亦是藉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從阿賴耶識中出生的,所以是生滅法,非為法界實相,非生命本源。對此,許多學者認識不清,存在偏差見解,以為意識是不生滅的,或以一念不生時的意識為真心,從而認妄為真而與正道相違。在細心體驗轉依實相心的本來自性清淨寂滅性後,可以更加顯著地體認意識的虛妄性,遠離認妄為真的錯誤觀念,並充分運用意識的見聞覺知性這一工具,時時處處體驗真心的離見聞覺知性的涅槃寂靜,增長知見,鍛鍊定力、發大心、立大願、意樂增上,逐步從習種性邁向性種性、道種性甚至於聖性的境界。

意識是生滅法,生滅之法滅失後,若不借助於餘因餘緣,不能重新出生。譬如水流從高處流下,水流只憑自身不能再回流到原來的處所,重新從高處流下,這是自然界的常識,也是流體力學流體的動能、勢能互換特性之一。若是要求該水流重新回流,那麼就需要借助人力、風力或者機械作功,用水車或者水泵往高處送水,將動能轉化為勢能才能成功。意識念念生滅,每晚入睡必定滅失,第二天清晨當身體疲勞消除後重又出生,故知意識是生滅法;生滅之法的生生滅滅,必有他因他緣才能實現。意識?那生滅,於眠熟無夢、悶絕、無想定、滅盡定、正死位等五位必定斷滅。意識的念念相繼和滅失後的復現,不能僅僅依賴自身就能成功,必有其相依的、外於自身的因緣的存在才能成功。

●意識的現行有哪些條件?意識在人間的現行有四個必須條件,即不壞的五色根、意根、法塵和實相心。意識依五色根觸色聲香味觸五塵,於實相心現起五塵之內相分時,方能有五塵上的法塵顯現,再由意根作意流注意識種子於根塵相觸處,意識方能於五塵及五塵上的法塵而現行。故此,意識的現行除了以上三個必須條件外,還要有五塵之全部或一二,才能有法塵顯現,然後還要有根塵相觸沒有阻隔,意根作意,意識種子及種子流注等條件。

意識的現行需要有相應的這些條件,這已說明意識具有依他起性,非為自在者,非為不生滅者,不是可以究竟自歸依者。可以自歸依者為法界實相心,其心體恒存而不滅,對六塵萬法不貪不厭,無覺無觀,自性清淨,離見聞覺知而與意識相俱,時時隨五根六識現行而無出無入,貫穿三際卻無始際、末際,與一切有情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自性清淨卻含藏有染污種子,因為有此染污種子而恒常現行於三界。

●學者求道當務之急,在於求證此法界實相心,充分運用意識的見聞覺知性,尋找離見聞覺知之法界實相心,不以意識及種種變相之意識心為實相心,不以離妄想和一念不生時的意識心為真心,也不以處處作主之意根末那識為真心;是否入道,都以是否找到實相心證驗不假作為分水嶺;茲事體大,千萬含糊不得。

意識易起易滅,審而不恒,了別性是意識的體性。意識一經現起,對所現境界必定進行了別,從而分別比較,產生種種觀點,此即是意識之了別慧。意識經分別而形成的觀點,若是以現象界的相續事相為物件,進行分別誤計而產生執著,以為此法實有不滅,以為意識所了別之物件為實有,以為能了別的意識心也實有不滅,執此不捨,產生我執、法執現象,不知意識心是生滅法,起起滅滅,無有實體性;與此相應的意識所緣之境界,實為實相心阿賴耶識所現之內相分,意識從來沒有接觸過六塵境界,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然如此,從來沒有改變過,未來也不會有所改變。

●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意識無論如何深細,無論處於何種定境,必定有祂所了別之境界存在,必定有定境法塵存在,意識才能存在;故意識必定有入境界和出境界的現象發生,其所了別的境界必然是一段、一段的,所不同的只是每一段境界存在的時間長短而已。由此事實也可證明,意識的存在是一期、一期不同的,不能貫穿三世,[略],所以意識也是每一世各不相同的,不是每一世都同一個意識心。

意識雖是生滅法,但學者卻不能放棄意識而求道,...

【略】

不識本心,只求定境,不得解脫。...

請續恭閱 : 《正覺電子報第32期 》目次 7.難以轉易的常見見

http://www.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57&extra=page%3D3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

2015-04-01 07:09:26 補充: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2015-04-01 9:56 am
這是在罵學佛的人.....蠢。只是一味止息就已然是佛法了!
2015-04-01 7:33 am
宗門與教下的別異!!!

但條條道路通羅馬,觀機逗教。法無高下,相應者是。

星洲朋友,如您欲進一步認識摩訶衍。可參考佛學十四講 猶如近代北傳佛法說明書。

回歸主題。不學佛法,唯務休心。

般若學人,知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落邊見無有一法可得。故佛云。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若人能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心本太虛。無往無來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若見勝妙善相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

2015-03-31 23:36:56 補充:
張拙。

因禪月大師。指參石霜和尚。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忽省悟。隨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 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磐生死等空花。

又如......

龐居士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遮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2015-04-01 7:16 am
一本食譜,不能解你真正的饑餓
真正的食物,才能夠滿足你的饑餓
一幅水的圖畫,不能止你真正的渴
真正的水,才能夠滿足你真正的渴

2015-04-01 20:28:19 補充:
休得一分心,學得一分佛法;休心至于究竟,即是學佛法至于究竟。

from internet
2015-04-01 4:38 am
If reach this kind of level .
Learning things is enough .
It will become not so important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last .

2015-04-01 4:32 am
可是,

不學佛法,便不曉得如何休心,

怎麼辦呢? 是學、還是不學呢?

佛陀又是怎麼判定的呢?

如果這句話與 佛陀所說違背,又該怎麼辦?

這樣的法句,

看似直指核心、卻又缺法基礎次第,

其實很容易讓初學者茫然無緒。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6: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31000016KK053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