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015-03-30 11:24 pm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薀皆空度一切苦厄(此10字中間是沒有逗點.是連成一貫的)
=========
行深。
=========
個人認為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以此為深。
=========
欲深入一切法,以此為實.為要。如實而行(行什麼,行深)。如實而入(入什麼,入般若波羅蜜多)。
=========
如此行即是行深即是照見。行深自然照見,照見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請問:苦厄是五蘊所生起的嗎???

=========
非正信佛教之師兄姊請勿打廣告,請勿散佈不正見。

回答 (22)

2015-03-31 12:06 am
✔ 最佳答案
苦厄是五蘊所生起的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在勝義諦已知五蘊無自性 苦厄勝義諦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三十佛告善現: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行在何處?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此中現行 及現行處 俱無所有,能取、所取 不可得故。
2015-04-01 9:48 pm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空非空無沒成覺...而是知道這一切五蘊覺知
是虛空不實...一切如夢幻...而當你知道是虛假夢幻
你還會當真嗎?...就是一切都是假...
煩惱 恐懼...都是虛幻不實!只是凡夫無智慧
去辨別...這一切都是虛假!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4-01 7:56 am
法友吉祥。

愚下提供另一個角度給您參考。

逗不逗號非是重點,僅在整個次第之中。

提供7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版本供您比較參考。

http://www.douban.com/note/35909276/
2015-04-01 4:25 am
在古本的經典,確實沒有逗點。

因為在過去,沒有標點符號,而學生除了背書之外,首要就是要學斷句。

句義應該是這樣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薀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非常深入的禪觀之際,

觀察並確認五蘊皆為緣起、並烙印了無常、苦、無我,

在此際,這位修學者超越了有為法的一切逼迫、燃燒、諸苦。

這句話,其實很像見法偈,

呼應 這一句... "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緣起" 。

....

只是,當然這不是本題、題主的問題重點,

可是明顯的是 :

不但,套用緣起性空說的用法,

又,標舉菩薩了不住涅槃的卓越。

2015-03-31 23:50:50 補充:
題主朋友,

星洲轉向巴利語系的佛法,是因為 :

曾為宗門、亦為教下的學人,

雖然講究教觀雙美,

但是,在實際的修學,卻很難解決切身的問題。

因此,因緣際會,轉向巴利語系佛法尋求解法。

以上略說
2015-03-31 3:35 pm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請恭閱:

《金剛經宗通第四輯》網頁之【內容連載】:

【內容摘錄精華篇】

§內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講記:「我釋迦如來曾經說一切諸相就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因此就不是眾生。須菩提!所有『如來』都是說真話的人、說實相語言的人、說如如之語的人、說不欺騙語的人、說前後不異語的人。須菩提啊!如來所得到的法,這個法無實也無虛。須菩提!如果菩薩所悟底心是住於六塵的各種法中而實行布施,猶如有人入於黑暗之處就沒有任何所見了;若是菩薩所悟底心是不住六塵萬法中而行於布施,猶如人們有眼睛,日光也明朗照耀著,便能清楚看見種種的色塵境界。須菩提啊!到了未來末法之世代,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對於此經金剛心受持及讀誦,他其實就是『如來』;以諸佛的智慧來看,全都知道這一類人、全都看見這一類人,都同樣可以成就無量無邊底功德。」

這一段經文是〈離相寂滅分〉四段經文中的最後一段了。佛說:「如來說一切種種法相就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都不是眾生。」這究竟是從現象界的五蘊諸法來說的呢?或者是從金剛心的實相境界來說的呢?大家可要先判斷正確了,才不會誤解 世尊的語意。「須菩提啊!如來是說真實語而不是說欺誑語底人,是說實相語言而不是說虛相語言底人,是說如如語而非不如語底人。」也就是說,世尊不會誑騙眾生,所說一定依據親證而說;如來所說的法也是實相界的法,不是現象界中的生滅虛妄法;如來所說的般若真實法也是如如底法,不是常常生起喜怒哀樂變易不斷而不能永遠如如不動底虛妄心。如來也是不誑語底人,如來是絕對不說前後不同、前後矛盾的兩種話底人。

世尊又說:「須菩提!如來所得的法,這個法雖然真實存在,卻又沒有世間三界有等法所定義的真實可說。」既不是像三界有一般的真實法,卻又不可以說祂是虛有施設之法。是說真實如來、自心如來第八識,並不是三界有等法,也不是有色之法,所以猶如虛空,卻又不是虛無想像而施設之唯名無實、性空唯名的名言法;所以說:「在法身如來的自住境界中,其實是沒有實也沒有虛的。」世尊又說:「須菩提啊!如果菩薩所依的真實心是住於三界有等六塵境界虛假諸法中而行於布施,就好像一個人進入闇冥之中,他就什麼都看不見而成為具足無明的人了;如果菩薩所依底真實心不住於三界有等諸法中,不是住在六塵萬法的境界中而能夠同樣行於布施,這就好比一個人有眼睛,也有太陽光明照耀底時候,他就能夠清楚地看見種種的色相,不會再住於闇冥之中了。」最後 世尊作了一個結論:「須菩提!未來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於『此經』如來藏如實地受持、讀誦,他其實就是真正的自心如來;以諸佛的智慧來觀察,全部都能了知這樣的人,也全都可以看見這樣的人,可以成就沒有數量可以計算的沒有邊際的功德。」

這是在講什麼呢?「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好像又在講《金剛經》的公式了。然後又開示說:「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這還是《金剛經》的公式。但是,這個公式,不論你將來無量世中去到十方的哪一個佛世界,全都可以講得通。這一句「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好多大師們都依文解義,總是這麼說:「如來所說的一切諸相,因為都是緣起性空,所以都是非相。」你們以前聽過大師講的《金剛經》都是這樣解釋底,不管你去到哪一個大山頭聽《金剛經》時全都一樣。如果你說:「我沒有去過大山頭。」那麼我問你:「你是不是去讀印順法師的書,才不會去各大山頭聽經?」那麼印順的書,他對般若是不是也這樣解釋的?一樣是嘛!我說的完全沒有冤枉他。他也是這樣解釋說:「一切諸相,因為都是緣生法;緣生法的體性都是無常,無常所以是空;所以一切諸法都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沒有真實相,因此般若只是把阿含經中說的緣起性空重講一遍,所以般若諸經的主要意旨就是性空唯名。」印順難道不是這樣講的嗎?

下一句經文說:「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諸方大師也都是這樣講的嘛:「因為一切眾生的五陰都是緣起性空,所以都不是真實法;緣起性空所以根本沒有真實的眾生常住,所以一切眾生都不是眾生。」如果像他們這樣講《金剛經》也可以叫作真實佛法,那麼大家都去自殺就能證得佛法了...


請續恭閱: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1&bkid=331

2015-03-31 07:37:48 補充: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參考: 正智書香園地 http://books.enlighten.org.tw/index.aspx
2015-03-31 10:18 am
六觸入處修因【四大和合】緣【四大和合】觀 【貫徹始終】
2015-03-31 6:31 am
佛說法二諦 、 真俗善巧用、 照見五蘊空 、 何來苦厄受

貢高我慢心 、煩惱所知障 、 法船渡彼岸 、 我上舟不上

鑽研文字相 、 為己添麻煩 、 普賢十願王 、 導皈極樂土

若無小入大 、 實非佛弟子 、 淨業三福修 、 一心念彌陀 。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世間威勢,悉皆退失,若為國王,其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如影隨形,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即是心王,具無量功德,莫生疑念,斷疑生信,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是諸人等,皆能從心發願,願力熏心,心願兩忘,於一念中,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參考: 南無阿彌陀佛
2015-03-31 5:36 am
苦厄是五蘊所生起的嗎???

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 ~都是空的

無有任一法可得

苦本是空~~會有苦的產生~來至妄想有我有眼耳鼻舌身
(意~ 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

其實每個人本來~就是人法二空~~都無苦無樂

二手空空 ~~本來清淨自在

用無所得 無所求的心 去做任何事 都能圓滿一切的

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即是用此心而滅種種苦厄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  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2015-03-30 22:14:27 補充:
家(心)本自在

人人一顆心本自圓滿

魔會看準你的欲望 引誘你離本來自在的心

~~首楞嚴經在未法是必讀的
2015-03-31 3:04 am
用現時的生命經驗去體證這句話的意義....

生命經驗來自 六觸入處與五取蘊的...身心經驗.

修持的體證...不會離開身心的經驗而憑空想像 或以為[[想當然爾]]!

苦厄從何出?? 佛陀說得很清楚!!....眾生也都能親身體證佛法的真實!!


佛法的修持來自眾生的生命經驗....方向就是這樣的簡單

有差異的過程與深度...就依眾生個別精進,

培養出敏銳的覺知,而看清自己的身心活動...都在釋迦佛所教導的緣起法中.

才能體證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薀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是聰明或知識..更不是想當然爾!

2015-03-30 20:41:32 補充:
照見五薀皆空度一切苦厄(此11字中間是沒有逗點.是連成一貫的)

-----

能不能相反的說---.>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

應該是可以的...

因為兩者的前提都一樣!!

如同八正道成就時...就是同時成就!! 等無次第與差別!

2015-03-30 20:56:41 補充:
照見五薀皆空度一切苦厄(此11字中間是沒有逗點.是連成一貫的)

------

可是對於修持中的眾生...尚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則要度一切苦厄的前提...還是要修持體證[[照見五蘊皆空]]!!

如同眾生在修持八正道一樣...會有次第卻又相互滋養....

修持體證[五蘊皆空]...可不是知道[五蘊無自性]...就可以成就的!

因此若是修持中的眾生....此句話中間加一逗點,以顯現修持的次第也不為過!!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6: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30000016KK039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