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2015-03-31 1:41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更新1:

非常感謝所有回答者及意見者 謝謝您們

更新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2tnX1jN_c

更新3:

灌票真的很不好 知道嗎?

更新4:

是否有神燈幫你實作品夢想?我很想知道雨神在哪裏? 儘管傳說他們來自東方,可是就其來源來說,依然不甚了了。 根據納賽爾瑪神話,該部落創建於文化英雄諾特尼索。 他有兩件聞名偉績: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cEJcerziI

更新5:

低溫特報大雨特報陸上強風特報齊發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73vtjn6Y 主題:故鄉的列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ytcSBSTD4

回答 (47)

2015-04-01 6:12 pm
✔ 最佳答案
感恩的心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感恩的心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詳細,請恭閱[正覺同修會]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感恩的心

古諺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這一世前半輩子,幾乎踏遍大江南北,尋覓佛法而不著,終於承蒙 佛菩薩慈悲引導,在 平實導師座下參學得入內門;法身父母 平實導師惠我良多!


恩師猶如虛空中的皎月,暗夜中的明燈,惠示久劫流浪者之人生歸路,始知「千江有水千江月」生命根源的真理,亦能真實契符近日拜讀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示之真義: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唯有追隨真參實修有證量之善知識座下修學,依教奉行、次第進修,經由長期熏習聞慧、思慧、修慧,俟因緣時節具足,方得親證大乘佛法甚深之義理教化,領悟到我們人人本自擁有、平等無差異、含藏著無量無邊功德的本心──如來藏,祂的真如法性圓滿貫通於一切法性,如來藏一法函蓋了一切法。以現象界來譬喻,此「本心」猶如天上那只獨一的「真月」,明月普照山河大地,卻能普現月影於一切山溪水壑之水中,世間無數的水中月影,其實全都源於天上獨一無二的真月。如同世間法全都源於「本心如來藏」。


「證道歌』」作者「永嘉玄覺大師」,是禪宗證道祖師中代表人物之一,其「證道歌」偈語,全都不離對於真實心「如來藏」的詮釋與歌詠,而且有時還痛心的說道: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指陳出人人都擁有一個價值非凡的自家寶貝「如來藏」摩尼寶珠,但是人們未聽聞佛法,世世流轉於世間法之財寶、名聞、逸樂飲食,崇尚「意識覺受」,以佛法的語言,是認「意識賊人為親子」,百般護念,珍視僅有一期短暫存在的意識生命,以致不識自己真正的本來真面目,不知認取此珍貴且永恆存有的懷寶!如同愚痴人一般想要從水中撈到真實的月亮,唯有親證者才能有智慧體悟而認取天上的明月,不惑於眼前之水中月;同理而能深入驗證「如來藏」的種種功德而全部收在自己懷中。


偈中亦說到: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本偈恩師開示的意思是說:「自從認得祖祖相傳、心心相印的本來面目,認清了回歸曹谿六祖慧能大師的路途以後,才了知五陰的生死其實都與如來藏自住的實相境界無干。證悟之後才發現三界萬法一切都歸屬於祂,從此以後走路時也是禪,坐定之時也是禪,而且說不說話、動不動作等一切時中,都可以現前觀察而證實如來藏是從來都不動心的;轉依如來藏這樣的寂靜自性以後,自己也就安然地不再妄自攀緣了。」


歲末隆冬,手捧 平實導師的最新著作《人間佛教—-實證者必定不離三乘菩提》檢視圖片,其中 永嘉大師特別提示: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有感於永嘉大師傳佛法教的心情與恩師同出一轍,唯恐佛弟子們修學墮入「以意識心為常」的「常見」中,或否定「如來藏」的「斷見」中,所以一再提醒學人務必弄清楚,圓滿、究竟的頓悟法教,禪宗法門實證的法義,所悟的「如來藏心」不可有淆訛;對於傳錯法、誤導佛弟子法身慧命者,絕不可鄉愿,絕不可賣人情!這不是常住山中的僧人,永嘉玄覺我,喜歡逞強好勝,而是為了挽救學人不慎落入常見、斷見的深坑,斷送了法身慧命,所以不得不登高一呼啊!此一小段不正是呼應了「證道歌」的第一句: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時下,世人的修學佛法,不都是被誤導成「要除妄想而求真」嗎?這也是當年「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不被五祖印證開悟的原因;然而「如來藏」衪從本以來就是如如不動、不變、不易,既不勤求斷除妄想,也不企求能證得真實理,所以才說衪是一個絕念無學、無作無為的悠閑道人;這個「不求真、不斷妄」的絕學無為閑道人「如來藏」,才是我們要歸投的主人。


真實之佛法修學,始自證悟「本心如來藏」,才能看懂佛典,入門修學般若智慧。然而未聞佛法,不知生命的本質是苦,所以不會生起去探究「本心如來藏」這回事;時值五濁惡世,世人多以往生極樂為歸宿,佛弟子願意發大心勤求證悟「本心如來藏」,再住世行菩薩道的人更是極其稀有,所以「證道歌」又道出另一種心境: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顇骨剛人不顧。...

請續恭閱:
✪生活中的佛法~感恩的心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參考: 華嚴聖境故人來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2015-05-05 9:12 pm
亂七八糟的回答還灌票

真是莫名其妙
2015-04-01 8:36 p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衡之於中國傳統 視「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在」的佛教 是典型的禁慾主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kHscXISFE

2015-03-31 06:24:13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儒家的中庸態度 既肯定精神生活的價值 也不忽視生物性的滿足。孟子就曾清楚地表示過這種態度:「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 則無恆產 因無恆心 茍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為己」孟子很了解 在物質條件缺乏的情形下 仍能追求精神價值的 只有少數的「士」能做到 至於一般的人民這方面如得不到滿足 會連帶著精神的價值也被放棄 而流於邪惡。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ab5-0da2efa4576548ce9656dca4d50a7a85001.html

2015-04-01 12:36:34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人生境界並沒有甚麼深不可測的神秘 更沒有甚麼特別的玄妙之門 不過是每個人的精神作用.投射到生活中的一種映像而已 這種映像都根據各人的修養和稟賦不盡相同 境界的衍變也不一樣 人的一生 雖然只短短不滿百年 但自己的人生境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轉移 並未曾自覺 也有人永遠侷限於某種境界 而終其一生

叔本華:『生活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狀 而其源生於不足 不足之狀 痛苦是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 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之力 對無限的欲求作無止盡的追逐 迷途不返 這無異只承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已 如此發展下去 人類本來虛靈洞澈的心靈 也將失去璀璨的光輝 精神價值也將日益貶落 陷入極痛苦深淵 無法自拔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以有涯追無涯 殆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 借茫茫大士和緲緲真人之口 告戒補天棄石:『塵世間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八個字緊相連續 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究竟是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劫終之日 復還本質』

在一個過於成熟,急切於 功利的季節裡,大夥兒彷彿都失去了思想的本能,很少人願意面對悽迷的晨昏,做沉痛的默想,在這陰霾密佈的時刻,顧念自己的生命價值。甘願否定自我,同時也否定了人世間的一切。這恐怕是那些白髮蒼蒼,終年研究,以卓越才智貢獻人類的科學家們始所未曾料及的吧!

從事無情的競爭,顯然是促使道德敗壞的一個原因。當一個環境只注意到一個人的成功,而忽視成功的手段時,無異是在鼓勵這種敗壞。

在現實人生的發展中成功是必要的 但不必以財富和其他物質來衡量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菩提涅盤真如佛法盡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

凡人多謂境礙心 謂事礙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 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礙靜 理礙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

師日:『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支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支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人生而有欲,有人生就有人欲。人欲是人與生俱來的。宋明理學家認為:『聖人無欲,君子寡欲,眾人多欲。』因而要求眾人『去欲』,在理論上是不錯的。可是,聖人是人的極則,是人倫之至,當然可以無欲。。說到學養品性高人一格的君子,也只能做到寡欲。。至於凡夫俗子、販夫走卒之類的眾人,昏昏昧昧的沉浮欲海之中,乃是必然的現象。高談去人欲,未免有些空泛而不切實際。

不過在人類精神文明陷入停滯迷惘的今天,物質文明卻日新月異,有飛速的進步。這固然給予人類文化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但也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遺留下了一個亟待彌補的大空虛。物欲也就趁虛而入,如虎添翼,恣意翱翔於人們幽冥愚昧的方寸之間而不可抑止了,這確實危險。

說實在的.一個人對宇宙人生和現實社會.必須能夠入乎其內.還得出乎其外.能向內體驗.也能向外超越.舒展內在的真情.了悟天籟自然之美.這大千世界.怎麼不需靈化.情致化?俯仰隨手.都成妙諦.陶淵明的「但識其中趣.何勞弦上音」該是多麼空靈的生命情調.所以 知人者.必求之於外.自知者.必求知之於內. 這就是「返之吾心.洞見本心」的真功夫.常常處在這種虛境恬淡.寂寞安靜的人生境界.必有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的睿明思想.永遠也不會為物慾所戕害.庸俗所矇蔽


人類的上古時期 純粹物質生活 和一般動物沒有差別
人類的中古時期 大半物質生活 小半精神生活
人類的近古時期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半
人類的現代時期 精神生活多半 物質生活小半
人類的未來時期 絕大部分的精神生活 極小部分的物質生活
人類的最終目標 純粹的精神生活

人類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差別?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人義也」這是以內在於心的仁義.作為區別人與禽獸之所本..孟子雖認為仁義之性與生俱來.但在日常生活裡.存亡之幾甚微.要保有它.必需靠持續不斷的存義功夫.否則人會因慾望而外求.而使仁義之心放失.仁義之心一旦放失.人就墮落為禽獸.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對己之真 認識自己 才能誠
對人之真 致知格物 正心誠意
待物之真 仁愛之心
待天之真 以此心體天心 以此心覺天心

奇妙物語2015秋之特別篇
莫忘我的祝福
期待再相會
平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94QLbS1v4
2015-04-01 7:59 pm
會不會遺落那些?


意見者:記得 遺忘 發表時間:2015-03-31

朦朧的夜風颳起於沿邊的白芒草
他以右手撥開芒草左右查看
他看到右下地面躺著白色人型
他隨即往白色人型正上方移動

這時白芒草不見了? 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防波堤
約有二十呎高!

第一層是在??捷運站 ~ 當時沒有捷運站!!
深夜的.....但客廳的佈置確是???長老會旁
??似乎無法操空遙控器 不知他是想看電視或玩遊戲?
??出來告訴他怎弄 而他站在一旁想著:
事情的開始在這裡 結束竟還是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RZ2_w56U0

2015-04-01 11:59:04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每一個人的理想.雖可以訂得很好.但總是似乎不太能夠有一種無限的、永恆的感覺.尤其是在個人現實的理想方面.更加有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如果天天在一件事上打轉.而毫無變化.結果似乎會很膩、很煩的感覺.這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對事情的變化.都很難有一種主動的掌喔.而常是聽任事情來決定個人.如此.事情的本身.就使得人不能有變化的感覺.結果.當然會使人覺得很虛空。像現代工業.講求生產線.大量生產的集體功效.結果.每一個人在工廠中.只要擔任一些簡單而不斷重複的工作.久而久之.人似乎就成了機器的一部分.以人的理智完全淹沒在機器中.這豈不是一個很大的笑話? 所以.工業雖可以帶給我們物質生活的享受及繁榮.但物質本身.卻仍要操在人手中才能.不然人要理智又有何用呢?為全體人類的理想.仍是要考慮如何能夠在單調、重複的工作中.仍能給予一個理想。

理想不是唱高調.我們看看很多為人父母者.他們雖然不能在外面.如同許多職業婦女一樣的在外工作.但他們在家帶小孩、弄飯、清理房子.似乎仍然安心於工作.這就是說.如果他們沒有一種理想.他們如何肯堅持.肯犧牲這麼多寶貴的歲月.在這些令人厭煩的環境中呢? 如果他們沒有想到為家整理出一個舒適、溫馨的家.為家看出一個希望的話.他們又如何能夠為家而犧牲呢?.只要是一種有愛的.向外發的行為.就可以產生理想。因為.愛本身就是不謀己益的.

因此.我們在研究人生理想時.我們要明白.人生理想.乃是一個人對其一生及其所生活的時代和人類所有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乃是希望人類活得更好.人生更有意義.生命更能緊握其方向。

Epic Music Mi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BXcf3DcQc
參考: Epic Music Mix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生活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人.「成功」就像一個巨靈控制著我們.鞭策著我們.好像這就像是人生唯一的價值.每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每一個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社會也使用各種方式獎勵小有成就的人.希望他們有更大的成功。結果真正能成功的只有少數.大多數人.都被這個巨靈搞得神魂顛倒.甚至神經錯亂。於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等口號.也在這樣的社會流行起來。

按近代社會學家們的分析.人性是多方面的.也是存在若干矛盾的.尤其是在這亂紛紛的大社會環境裡.多數人不免趨之下流而不自覺。然而一個有自省力和認知理性的人.依然有極強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汙.獨來獨往的創造人生.也不在少數。不過像這一類的人.從表面上看來.不免落落寡歡.孤傲寂寞.大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觀感。然而終有一天.吾道不孤.超人是不寂寞的.因為沉默和孤寂往往和勇敢同在。這也證實幾千年以來.孔子孟子的人格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光輝照耀了人間.仍能夠不屈服於任何勢力權威.堅持人性的尊嚴。以自己及複雜的生活經驗,及深邃的思維.極空靈的想像.三者全部柔和在一起.鑄造出人生平淡的境界。所以平淡的境界.並非冷酷無情.而是情感的淨化.澄清.白熱的狀態.何孤寂之有?當然這種境界非人人可以到達的.尤其不能偽造平淡

道德生活的實踐.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中.都有其基本的要求.這些要求在人性的圓滿發展上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以仁義禮智為基礎的人性事實.才能提高個人的修養.一個人能身修.就有能力負責一個家庭.在家庭中負責任的人.在社會生活中也能盡好一個公民的責任.也有能力教導下一代.而使全人類的努力獲得一些成果.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之下.道德生活才是切實而具體的。
社會生活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盡好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也要我們明白.社會及其義務不是橫加在我們身上的.而是由於年齡和社會地位的增長.而逐漸進入人的內心的。

哲學上的生活概念.和日常使用的意義不同。人們說在滿足或享樂的時刻.他們感到幸福。但根據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說法.幸福不是你在某特殊時間感到或經驗到的東西.它是整個人生的特質。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柏拉圖把幸福定義為靈魂的和諧....真正有品德的狀態。它不像亞氏那樣注重物質的善或幸運的善。對他而言.沒有一件外在的東西能使一個有品德的人不幸福。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RjJKxsamQ
2015-04-01 4:23 p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數十年前.蘇聯流亡作家索忍尼辛.在美國華盛頓勞工聯盟餐會上發表演說.一開頭就指出西方世界有一件是幾乎令人不可思議.也令人無從理解.那就是西方的爭財圖利.貪婪的程度已超出了所有理智.所有極限.所有的良知。

貪婪是人類的一個老問題.二十世紀之初.馬克思.韋伯就提到中國傳統的官吏.古羅馬的貴族.和近代的地主等之貪慾.是世上無比的.但那畢竟是少數。現代工業國家.在大規模企業組織的推動下.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全面鼓勵下.所產生的瘋狂性的貪婪程度.史無前例.這種瘋狂性的盲目追求.已將現代人類引進一個新的生存危機:地球上的資源將逐漸枯竭.生存環境被破壞.人類三分之一的兒童和成人.會因營養不良.長期饑餓.而加速死亡。索忍尼辛像美國和其他西方人的警告.就是針對這種危機而發。

英籍當代史學泰斗湯因比.不但深刻地意識到這一危機.且有極為生動而感人的剖析.他在 「經濟擴張的惡果」一文中 展示了人類面臨危機的內涵:
湯因比認為目前全人類無限制的經濟發展和致富的目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無異是在禮讚貪婪。根據這種人生哲學.則地位的象徵.成敗的試金石.全在於我們據為己有的經濟產物之多寡。如果這種自私自利的天性不予限制的話.將會為自己帶來致命的苦難.首先會危及與此自私者競爭的其他生物.然後.早晚也將危及這個自私的本身。我們若是拒不約束自己.則遭到我們侵犯的自然界.將會反擊.消滅我們。所以無限制的擴張經濟.最後所得的懲罰.將是毀滅。


如何克制危機?歷史家湯因比.堅信在以後的歷史中.可以獲得知會的救援。他說.遠在產業革命之前 人類最偉大的幾位精神領袖如佛陀 耶穌和聖芳濟等 早已發覺並指出.濫用人類的力量來滿足人性的貪婪是不道德的.也是自尋絕滅的行為。現人類為了滿足無限的經濟大欲.強奪豪取.這一類的競爭已為我們帶來二次世界大戰.假如我們不在遵循精神領袖的指示.改變我們的目標.後果還會更嚴重。湯因比用中國古老哲學家的口氣說: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物求生存的必要條件。物慾的無限擴展.會引導人類走向滅亡之路.心靈世界無止境的追求.卻可以獲得永恆的福祉。
中國古代哲學家們.早已預見今日人類的危機.但是上述一位文學家和一位史學家對危機的診斷.以及對出路的指點.正好是為中國哲學家們所說的「義利之弊」「為富不仁」「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觀念做了現時代的新註腳。尤其是孟子所說:「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確已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本質。

生活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裡的人.「成功」就像一個巨靈控制著我們.鞭策著我們.好像這就像是人生唯一的價值.每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每一個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社會也使用各種方式獎勵小有成就的人.希望他們有更大的成功。結果真正能成功的只有少數.大多數人.都被這個巨靈搞得神魂顛倒.甚至神經錯亂。於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等口號.也在這樣的社會流行起來。

馬克斯.韋伯:『中國的傳統官史 古羅馬的貴族 和近代地主等之貪婪 是世上無比的 而今日 在大規模企業組織的推動下 和國家經濟政策鼓勵下所產生瘋狂性的貪婪程度 史無前例 這種瘋狂的盲目追求 已將現代人類引進一個新的生存危機 』

傳統士大夫並不反對金錢和物質上的富裕 但他們對金錢的使用的態度 和現代人有些不同 他們崇尚節約.不僅為了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也是一種常保福祉的智慧.和西方一樣.傳統的道德哲學家.曾抨擊對金錢的追求.認為這是人類社會所以產生邪惡的基本原因.也是各家主張輕商的原因.與西方不同的是.沒有思想家信奉相反的立場.以為「好的是富裕.壞的卻是貧窮」的觀念。

有一個為人所關心,而又牽涉到倫理的問題:金錢或財富,是否能當作一個人幸福的主要表徵?視財產為產生社會邪惡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不過財富本身,並不必然導致罪惡,它同樣可以增進社會的福利。主要關鍵是在人追求財富,究竟把它當作工具性還是目的性的?如果財富只是工具性的,那末個人財富的增加,等於是社會財富的增加,個人與社會,同蒙其利。相反的,以財富為目的,個人成了財富的工具,為財富所奴役,這樣他/她會逐漸喪失掉正當使用金錢的能力。一個被財富所束縛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奇妙物語2015秋之特別篇

大約在冬季 ~ 會來台北看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s3iX4sVvA&NR=1&feature=endscreen
2015-04-01 12:46 pm
自然科學的目的 乃在研究我們所生存的物質宇宙 對於物質宇宙所能對我們的幫助 加以分析及了解 自然科學可以使我們了解 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中 人類是如何的渺小 同時 也因著人類的智慧 使人類在與宇宙生存的過程中 體會到智慧與理性的偉大。

自然科學的發達 常使許多人誤解 以為科學萬能 事實上 科學所能探討的世界 是極其渺小的 單說考古學 到現在為止 任何自然科學都無法肯定的告訴我們 人類從何開始的 雖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 仍不能確定的告訴我們 人是如何進化的。同樣的 從未來的觀點來看 人類在三百年以後 會變成甚麼樣子 即使有許多的預言 自然科學仍不能提供我們一個確實的答案 在天文學上更加令我們自卑。這些沮喪的結果 是不是就使我們對自然科學喪失了信心? 當然不是 不僅不會使我們失去勇氣 更相對的增加了我們人類的遠景。因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整個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中 才只是一個開始 而我們在這短短的幾百年中 卻已有如此的進步 能夠探索到前人完全無法了解的宇宙 實在是使我們覺得在人類的遠景中 人仍然有其發展的潛力 人仍然大有可為。

在面對宇宙時 我們對自然科學的態度 不是跋扈.專橫.驕傲.目空一切;而是謙虛.誠懇的願意開擴人類的眼光 讓我們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 努力探索到人性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也只有在不斷的人生肯定中 自然科學才有其意義與價值 愛因斯坦說 只有發展每一個人天賦的條件 才能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生存環境。這種存在環境不只是一個物質的生存環境 也是一個精神的生存環境 只有在物質與精神 二者嚴密的配合下 我們才有可貴的人生。所以自然科學可以幫助人生哲學拓寬眼界 走向宇宙整體的美妙境界。

人生哲學不是在極深刻.純理性的研究知識問題.因為人生哲學所看重的不是純理性的研究或批判.而是將知識變成一種行動.使這種行動能合乎人生的要求.知識論希望建立一套對知識了解或批判的系統.人生哲學雖也渴望建立一套人生的認知系統.但這究竟和知識論不同.人生哲學所要建立的系統.並不純在理性認知的問題上.人生哲學可以借重知識論所使用的方法.但人生哲學無意把知識論的純理性系統做為人生哲學的架構.人生哲學所願意借用的東西.乃是擴充知識論的問題.希望能從實際的人生中獲得豐碩的結果.所以德國哲學家狄爾太就說:「在由洛克.休謨.康德所組織的認識主觀的血液中.不是流的真實而具體的血液.而是稀薄的理性之汁.這些僅只能作為思維活動。但是歷史與心理學的工作.都是把我整個人引導到那裏.把這個能意欲.有感情.有表象的本質.為他在他的力量的複雜性中.也為認識的解釋及其概念.找到基礎。」所以.人生哲學的目的不是在研究認識的問題.而希望在實際而具體的生命中.找到一個認識的基礎就夠了。

人生哲學希望涉及到有的問題.但人生哲學卻願意把有或萬有的最後根源轉化成生活中的具體指標.這種指標可以用宗教情操.人生理想來達成。因此.人生哲學所看重的乃是從現世走向永恆的具體行動。

人生哲學和自然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人生哲學要研研人與物的關係.並在人與物的關係中找到個人的生活方向.而自然哲學不但告訴我們在我們經驗世界中的那些特殊事物的構成原理.也可以培養我們求真的精神.所以.人生哲學和自然哲學在配合上經驗科學.就可以告訴我們宇宙的現象.使我們對身處的宇宙.能有具體而全面的體認。

人生哲學可以說是一個價值哲學.但和價值哲學中的道德哲學就不相同.因為道德哲學只研究人與人的問題.人生哲學不但研究人對人.也研究人對己.人對物.人對天的關係.所以人生哲學的範圍比道德哲學要來得廣。人生哲學雖不全是道德哲學.但在價值系統中.人生哲學不只是建立一個人的價值系統.也在建立人與物.人與天的價值關係。

人生哲學與哲學的關係.雖極密切.但人生哲學卻不僅在建立一套嚴密的思維系統.這就好像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在其名著哲學導論中所認為的.哲學的工作在處理關於世界及人生的總問題。這就意味著哲學是在建立一個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此處的人生觀就有點像人生哲學中的人生的意義.但人生哲學不只是在尋求人生意義.也希望追求人生理想.改進人生。所以人生哲學.可以在價值哲學.自然哲學.知識論的一部份及形上學的一部份中和哲學相遇.除此之外.人生哲學還要建立藝術生活的理想.宗教情操的意義與價值.及人生的理想。

奇妙物語2015秋之特別篇
期待再相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NoHN1TU5I
2015-04-01 12:19 p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法律可能給人誤用,真理無法被人強奪。真情亦復如此。

法律往往在黑夜裡長眠,那時正是道德初醒的時刻。外在的規範永遠不能取代內存的良心。

完善及衡量---我們可以分出三個善

惡絕不能在一個主體內佔有一個極為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完全消盡了善。在被惡影響的主體裡我們可以分出三個善;
有一個善竟被消滅了,那是恰巧與它對立的,比如視覺的善完全被盲目的缺乏而消滅了。然而視覺不是瞽目的主體,而是能看的存在,就像一般動物。

有一個善不能為惡所消滅並且也不能被它減少,是主體本身所代表的善,這個主體既然它帶有惡,我們可以說,不能同時被它矯飾,黑暗的本體對於空氣是無法更改的,盲目本身不能阻止動物活下去,並且連死亡也與資料無關。

第三個有關的善是主體對行為的能力,這個善常是被惡減弱,動機的準備,準備過程是善的完善,那麼動作是高級的,如果準備過程欠妥,那麼善與動作一起降低。降低可以無限定的加強,但只要主體存在,對善的準備不能完全被消滅。

由於分享善,萬物才是好的,善是指的一個在自己,是觀念之一,是最為普遍的一個觀念,甚至能影響非存在,沒有這觀念,即便存在,也沒有好的事物。這個毀在自己觀念的論調,不僅被亞理斯多德駁斥的體無完膚,並且也是由柏拉圖本人承認注意到這個批評之可貴,就是說:如果分享的事物在複雜的分享者中,與其是每個按照它的主體是各有千秋的,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那時分享則能解釋一件事物。

除了本體以外,一切都是這樣,所以一切都因本體而存在;本體是第一存在;只有本體是在於自己的存在。是白色的,不是乾脆的存在,而是依據某一方式的存在,開始是白的,不是乾脆的開始,而是按著某種關係的開始。然而開始是人,則是乾脆的開始,因為對於人,作人是存在,所以稱之為人,就是表明對他所見的一切,由他所出的一切,以及他的變幻經過,這就是我們所稱的他的本體。約而言之,屬性主要存在的存在:應該在這個所有格之下安放一個東西,在每一個存在的歷史裡應該假定一個主角,這個主角就是本體。

善是被一切存在所分享,而真理則只與瞭解者有關,就是論瞭解者們,真理也只是有時有刻地被分享,並且是在善的行為以後,善反射到我們身上是賴著我們存在這一事實。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的存在與認識及其接連的慾望。它的超越也毫無損失。
就普遍來講,與一切有關,因認識能包羅萬象,而慾望則在它的一切步驟上緊緊追隨它,所以不論在實際情況之下或者可能的局面之下有檢討存在及認識能力的一致與不一致的餘地。和鑽研存在與慾望的適合與不適合的地方。
在第一個情況下,一致稱為真理,不一致是荒謬。
第二立場之下,適合是善,而它的反面是惡。
本體並不根據自己就是量,並且它與數字毫無關係,如果數字矯飾它,那對它只不過有屬性的作用而已,所以關於數字原則的單一性也是一樣。

一個主體,就必需是一個存在,無論它是潛能的或是現實的,並且存在既是一個善,所以根據惡的本性,惡只能在善之內存在。所以一個相對惡的盲目是以一個構成的並且能看的有機體為主體。有形存在的最大的惡的死亡與腐朽,乃是以原始資料為主體,因為它是積極的潛能性,所以是一個善,由於趨向善,因此趨向存在。

真理的一個整個哲學及一個整個的美學,可以說是發展於這個看法。而且並不止於此。如果物之與我們的智慧維持關係是偶然的話,那是由於我們的智慧對事物既不是原因,又不是規律,它對於實際關係的建立是毫無貢獻的。


除非是因為這個缺乏給您奪去某一善,沒有這善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是偶然的,並且是因為善的緣故,而想望非存在。
如果某一個惡是不可忍受的,並且為了逃避它,就把它列如非存在一面,非存在對您可能是像是價值願望的。但是為何掃除缺乏是值得願望的?

我們不能用甚麼比較居先的事象來給最原始的觀念下個定義
許多傳統之中擁有一種比較更真的傳統
如同被判為真的體系一樣
關係在存在中是有位置的

亞理斯多德常說智者是衡量善的,並且也是支配善的。
奧古斯定說:「真理是每一物與它的根源完全相似」

衡量起始、揭曉外觀特徵、修飾傾向
善開放三個形式並不是三分天下
而是按照一個秩序分配
這個秩序的正確觀念是倫理學的基礎
正經的善是第一,因為它由於它自己的屬性將善的觀念具體化。
愉快的善則次之,雖然次要它也從屬它的所供應者。
有益的善只是為別的事物具體化目的之觀念及善的觀念。
所謂有用的善,不管它是否是愉悅的,是能夠用於供應一件被人稱為善的事物。



奇妙物語2015秋之特別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7S8Ec8Yv0
2015-04-01 11:38 am
幸福或者說快樂在現代生活裡,是很流行的觀念,以往中國與此相當的是福或福氣,幸也有福的意思。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幸福,大抵指內心愉悅. 物質生活滿足 .做事順利等,古人所說福的含義,也具備這方面,如禮記:『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在現實人生中,要達到無所不順,短暫時間裡,有此可能,在人的一生中,由於複雜的境遇,和多變的心理等因素的影響,絕不可能。縱然是俗世的幸福,依然是人生的理想。

如果說幸福的條件 包括欲望的滿足 那麼中國只有少數的哲人提到這一點
荀子就曾主張 「養人之欲 給人之求」李覯則認為「欲者人之常情」戴東原又進一步以「遂欲達情」為人生的一個理想。多數哲學家. 雖不反對一般人追求這方面的幸福 .但對於社會負有責任. 並具有崇高理想的知識份子 則認為現實慾望的追求 對較高人生價值的實現 有損無益

尚書說:『天道福善禍淫』在最早的經書裡,就把福和善連接在一起,這無異是把超世俗的幸福,畫了一個範圍,也指引了一個目標。中國先哲和西方哲人一樣,都認為『幸福是最終至高的善,而為人類奮力以赴的目標』所以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對於一般人來說,謀食和貧窮,是個大問題,但對追求人生較高價值的知識份子,他應該奮力以求的是至高的善,與此相較,謀食與貧窮,是次要問題,以現實至高的善為知識份子追求的目標,中國人稱之為「道福」已別於世俗的幸福。

很顯然,傳統時代有輕視以欲望滿足為幸福的強烈傾向,他們把幸福的範圍定得也嫌狹窄。現代人比較能體會到幸福的豐富內涵,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把人格以外的各種成就或創造,同樣可作為幸福的標準,不論從事那一行,只要有傑出的表現,都可以使你感到幸福。現代人最為人詬病的,是過分以金錢和物質的滿足來衡量幸福,因而導致『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一標準的破壞,結果如精神分析家佛洛姆所說,現代人已變成自身以外的目的之工具,對自己對人類都喪失了信心。我們面臨此一現象,不只是要提高警覺,而是要立刻從個體開始,著手挽救這一趨勢。

挽救之道,重新認識中西傳統有關幸福的智慧---一種獲得幸福而又不喪失自我的智慧,仍不失為有效的途徑。但有一點要注意,塵封已久的智慧,必須透過新的理論,和現代人的感受,才能避免令人生厭的陳腔濫調,再度生動地活耀於我們的心靈。

Sunflower
2015-02-17 22:18:09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這大地淒迷,風雨如晦的一刻,人人躬自反省,由知天樂命,求制天命以創造新生命,則人生必有光輝的遠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5GSQPRhhw

北淡線 ~ 奇岩 – 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sNtWIBNc
2015-04-01 11:23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1615032906563人生理想的意義是甚麼?

回答者:朋騏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15-03-30 22:43:34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文字套用在我們人名上,當我們簽名書寫自己的姓名,就會產生萬有引力,影響我們一輩子運氣好不好?
所以您叫甚麼名字,就演甚麼戲服,才會常聽人家講(人生如戲)

2015-03-31 03:52:55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1615032906563人生理想的意義是甚麼?


意見者:???~
發表時間:04-22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知識+還真是啥名字都有耶~<慈悲之人?>噗~~~~~~~~~~~~
大大你是不是要讓我明天去看醫生呀?
那!那!那!我也改個名字叫<腦殘眾生>好了!
呆會我就去找他一起去求診好了~

2015-03-31 03:57:14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1615032906563人生理想的意義是甚麼?


意見者:???
發表時間:04-21
【個人早已無視名利於心】~
呵呵~會說出這種話的人真是個人才!!
真想叫他加入????的行列耶.
我會跟他說:

<看到您的發言沒有人會說您[妄想攀附]ㄛ~>
大大的發言真令我快樂飽飽呀!!!
哈哈哈哈哈哈~~~~~~~~~~~~~~~~
我笑到快脫肛嚕.

2015-03-31 03:58:23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中庸

2015-04-01 03:23:58 補充: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乃是因為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生命所以為生命的原因.亞里斯多德稱之為魂.因此各種生命有各種生命的魂.但每一種魂所能達到的功用都有不同.有些魂僅及於一己的生死存亡.有些魂僅及於一己的感覺.直觀.有些魂卻能有深刻的意義與目的.因此.在其內在的魂中.也有不同的使命.既有不同的使命.就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那麼這些魂是不是都是永恆的呢?不是.只有能有深刻意義與目的的魂才有意義.這也就是人的魂.。其他的魂都會死滅的.那麼人的生命中.既有永恆不朽的魂.那麼.如何使生命變得如人的魂一樣永恆呢?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一部份是精神生命.一部份是物質生命.物質生命會死滅..精神生命不會死滅.人只要努力使自己的物質生命盡量往精神生命發展就可以了。如果我們以中國人的宇宙精神來說.多半是帶有道德性與藝術性的.是屬於價值領域的.所以中國人就認為宇宙充滿了生命.例如朱熹說:「天理只是仁義禮智的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的件數」清儒戴震:「一陰一陽,蓋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以是見天地之順,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以是見天地之常。」﹙原善﹚由是可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宇宙乃是一個具有道德性的宇宙.人的生命就是要合乎這些道德性.人的生命才有永恆的可能。

宇宙既不只是一個物質宇宙.那麼在宇宙中的一種求真精神.就不單是研究物質宇宙而已.還應當研究精神世界.中國人已為整個宇宙乃是一個大化流行的生命宇宙.因此.宇宙的主人是人而不是其他動物.是精神而不是物質.但不幸的是.我們只汲汲於物質宇宙的發掘.而更可惜的是.所有在物質宇宙中所發現都是我們宇宙的有限年代.對於宇宙的本來及最初開始的原因.始終未有明確的研究.如此的以偏概全.又如何可能是一種求真的精神呢?

現代許多科學主義者.認為只有科學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只有科學的求知方法才是真的求知的方法.殊不知.在宇宙聖命的世界中.即使科學再發達.也還不能知道太陽系統中所有星球的究竟.對於窮人類終生之力也不可能到達的銀河系.難道就不是真嗎?而這些只是一些物質宇宙.對於完全主宰我們肉體的精神.我們如果不去研究.那有怎麼能算是求真呢?豈不是「迷信」科學嗎?有有些科學主義者說.人心不容易用數據測量出來.物質可以。如果自然科學家知道自己的限度.而肯承認自己的限度還好.就是有些似懂非懂的非科學家們.硬要強不知以為知.就破壞了求真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世界.既不是自然科學的領域.自然科學就無權過問.只有把這份責任放在哲學家的身上.因為只有哲學家才是研究萬物最後根源的學問.所有關於生命精神的意義向哲學請教而不是向自然科學請教.也只有如此.哲學與自然科學才能分工合作.達到真正所謂求真的精神。

宇宙精神不是一個虛無漂渺的領域.而是一個「我思仁.則仁至矣」的境界.希望我們了解物理宇宙時.同時也應了解宇宙精神的實在意義.這就不愧做為一個現代人的負責態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hd1antlWo
2015-04-01 11:13 am
奇妙物語2015秋之特別篇

真情再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3RNiEZiIk
2015-04-01 3:25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人在實際行為中 行為的合理與否 究竟受那些因素影響 那些因素是主要的決定力量 現代行為科學的知識 尤其是精神分析、精神醫學方面的知識 也許可以比過去提出較多的解釋 但確實的答案依然難求!人類儘管有大量自毀性的事實 但人畢竟是富有創造的特性 就因為人的創造特性 因此影響行為的因素 便不可能固定 這將使此問題永遠困擾著我們。

那些因素是形成合理行為的主要法定力量 雖然難求 但要找出影響行為合理與否的一些因素 卻也並不困難。此不必到專家的論著中去搜羅事例

同熱愛生命的人相處 比同不熱愛生命的人相處的經驗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愛的教育比缺乏愛的教育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民風淳樸比民風糜爛的社會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非戰爭時期比戰爭時期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人 比缺乏快樂和幸福的人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 比心理不健全的人 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以上情形 如果反過來 那就容易導生惡的行為

西方自蘇格拉底提出 知識即道德之說以後 很少有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在中國由於哲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成德 所以知行問題成為哲學史中重要問題之一。教育的重點既在創造完美的人格.就不必去走一條曲折迂迴的路.先從知性方面訓練.而可以直接從行動.實踐中去磨練.「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人格意義說.行的價值遠甚於知.孔.孟所重的古聖王.都是行動人物。先秦諸子.雖然各自樹立了一個大學派.在哲學上有空前的成就.但他們都是希望得君行道以救世.即連在後代歷史中產生大作用的師表典型.也根本不是他們的初衷。

孟子從生與義抉擇的觀點,為這個問題留下重要的啟示。在生與義二者擇一的極端情況下,要不捨義取生,要不捨生取義。人如果選擇前者,就是道德勇氣的喪失,道德挑戰的失敗,縱然保全了生命,卻喪失生命目的和意義。這雖是一個極端的情況,通常人很難遭遇到,但由此可以得知,人要活得生命的意義,並不是一種輕易的事。人如果不能肯定孟子所說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生命的意義是無從談起。

祇空洞的提倡價值相對的觀點是無用的.它不只是一種認知方式.也是行為的一個原則.這種原則在易變的現代社會.急切需要培養.否則很容易因價值取向的差異.而發生難以溝通的情況.。
透過教育使這種觀點內化為一種生活的習慣.將有助於人際和社際關係的重建。

西方思想大傳統.從柏拉圖一直到十九世紀.幾乎一致地認為唯獨人類才是理性的動物.中國自孟子以來亦是如此.只是理性的涵義是屬於道德的意義。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是以內在於心的仁義.作為人與禽獸之所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WIlehYXc
2015-04-01 2:59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現世的樂利

一般都知道 中庸在道德中的重要性 孔子不是就說過:「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但究竟甚麼是中庸?中庸又為何如此重要?却不容易說清楚。孔子除推崇中庸之德外 並沒做進一步的解釋。如果孔子所說的「中行」性格就是中庸的話 那麼它就是狂、狷兩端之中。狂者進取 可能的流弊是急功近利;狷者有所不為 可能的流弊是消極退縮。中庸就是能夠兼具二者之長又無其弊的一種理想性格。

「中庸」一書對它的意義有較多的發揮:
1、中庸是戒懼、謹慎的態度
2、中庸是判別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合者為君子 不合者為小人
3、中庸是不偏不倚、合適而又難以企及的生活理想

中庸雖是儒家的重要學說 這個理想卻不專屬於儒家 被後世儒者目為「異端」的釋、老 同樣也具備這種思想。佛陀說:「精進太急 增其掉悔;精進太緩 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 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此頗似孔子中行、狂、狷之說。佛教要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空」應該修習「中道妙理」也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現。

老子觀察到許多人生兩端的現象 如進與退 盈與虛、禍與福、智與愚等 在現實人生中 不是得于此 就是失於彼;不是太過 就是不及;很難達到均衡無失的狀態 因此為人間帶來無窮的問題。老子針對這些問題 做了極富智慧的提示 他提示人欲進故退 警告人盈不可久 勸慰人禍福無門 鼓勵人大智若愚。這些無一不代表「擇乎中庸」的人生智慧。

作家林語堂 在他兩本極為流行的作品裡 竭力宣揚中庸之道 認為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 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這種學說更深奧的道理 「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 ------ 酌乎其中學說。這種中庸精神 在動作和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人類學者鄭德坤指出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庸」它是以綜合折衷為手段 經長久演進 應用到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他從四個不同的領域 來顯示中庸的意義。

第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中國人把宇宙一切事物 綜合為「三才」就是天、地、人 在這領域中 中國人折衷之 以「人」為中心。「天為人而立 地為人而成」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中國也綜合成為三層 就是群、家、己。我們把它折衷在「家」 這一層 這是我們的風俗習慣 都以家為出發點的緣故。社會組織是以家為基礎 而個人不過是家的一份子。

第三 在人與自己的關係中 中國人也分之為三態:張放、節制、弛緊 我們又把它折衷在「節」態之上 所以一切的心理修養 都要以節制為基礎。

第四 在人與時間的關係中 中國人又綜合為之三段 就是既往、現在與將來。在這領域中 我們又折衷 以「現在」為中心。我們習慣要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就是這個原因。

林語堂、鄭德坤的綜合之說 說明中庸的主要意義 是在強調既不太過 也不不及的擇乎中庸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 曾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中 亞氏和孔子一樣 視中庸為道德的真諦。在對人的態度上 他認為阿諛嫌太過 輕視又不及 友愛最合乎中庸。在社交方面 傲慢嫌太過 卑屈又不及 誠實最合乎中庸。在處事方面 粗魯嫌太過 怯弱又不及 勇敢最合乎中庸。使用金錢浪費流於太過 吝嗇流於不及 慷愾才是中庸之道。

為何中國、印度、希臘的聖哲們 都一樣提倡中庸之道?因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大中至正的生活理想 在兩端之間擇乎其中的過程 也是人類或得愉快和諧生活的方法 我們的社會是依賴着它調適其間 才不至完全崩潰和毀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WHDxdd-U
2015-04-01 2:56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而不至於流於敗壞?

現世的樂利

對於物質的樂利與滿足,阿德勒提出三種基本態度:
1、禁慾主義: 完全排斥物質的樂利與感官的滿足
2、物慾主義或肉慾主義: 貪求現世的財物與肉體的取樂 並視之為基本的人間樂利
3、中庸的態度: 既肯定肉體也有肯定精神的樂利

衡之於中國傳統 視「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在」的佛教 是典型的禁慾主義;主張「其耆慾深者 其天機淺」的莊子 亦俱此強烈的傾向 但不夠徹底 這情形可以從魏晉時代道家人物的生活中看出。

第二種態度 中國和西方一樣 「從來沒有偉大的名著和偉大的道德哲學家曾經教導這種態度」。就連一般人民 盡管有些地區流行「一日快活數千日」「生來若不樂 死來硬确确」的諺語 但多數的農民都有自制的習慣。在中國 無論是哪個階層 貪求財物與肉體的取樂 這種人生態度是得不到社會的讚賞和鼓勵的。

儒家顯然是屬于第三種的中庸態度 既肯定精神生活的價值 也不忽視生物性的滿足。孟子就曾清楚地表示過這種態度:「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 則無恆產 因無恆心 茍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為己」孟子很了解 在物質條件缺乏的情形下 仍能追求精神價值的 只有少數的「士」能做到 至於一般的人民這方面如得不到滿足 會連帶著精神的價值也被放棄 而流於邪惡。

中庸的態度,既不過,也非不及,對現世的樂利,是比較健康的態度。當宋、明時代儒家再興時,由於長期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這種態度已不復存在,而傾向於禁慾主義。最明顯的例子是,孟子只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欲」,理學宗師周濂溪,則改孟子之寡欲為「無欲」,因而有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張。從程伊川的言談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伊川為經筵官時,同僚張茂則邀請他啜茶、觀畫,拒絕前往,他答覆道:「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識畫。」飲茶、看畫、本是傳統文士高雅生活的一部分,也根本不屬於物慾主義,伊川竟然如此深惡,可見戴東原批評宋儒所體會的「天理」,不過是「絕欲之感」,確是有所據而言的。

新儒家的禁慾主義,透過禮教的功能,對宋以後的社會,產生鉅大影響,顏習齋曾描述為:「人人禪子,家家虛文」,不僅喪失了先秦儒家健康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的生機也起了破壞的作用。終於引起明末清初哲學上的大反動,和文學上的肉慾主義的潮流。從歷史的觀點看,這一時期思想上的反動和肉慾主義的流行,實代表對宋、明六百年來禁慾主義氾濫的糾正要求。

現代社會在科技進步,經濟能力日漸增長的趨勢下,我們不應該把肉慾主義和一個社會能普遍過豐富的物質生活的要求混為一談。肉慾主義把人生的目標限制在與動物相齊的水平上,對著人生各種價值的追求,它都代表一種墮落和自我的破壞。要求普遍過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一目標是要把人從貧困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他們不至因貧困而失掉尊嚴.變成衰弱,不因貧困而為疾病.無知.苦難和失望的痛苦。因此,提高物質生活的水準.是增進現世樂利的有效途徑。

禁慾主義最大的錯誤,是把生物性慾望滿足的要求,與道德或精神的理想視為背反,因此重點一直放在消滅欲望與惡念的奮戰上,忽視了物質生活的適當滿足,是促使人類精神潛力普遍解放的一大助力。人類自從開始求生的掙扎以來,物質的需要就一直把他的精神潛力禁錮在樊籠之中,在這一基礎上,道德或理想的問題,只是在縱惡與禁惡 ~ 一個枷鎖的兩面做選擇,使精力誤用了方向。依照佛洛姆的人文倫理學,認為人類倫理的目標,不在抑壓個人的惡,而在於妥善地運用個人內在的潛能。德性與個人創發力的程度成正比,倘若社會要使一個人具有德性的話,必先使他們具有創發性,因此建造適當的環境,使一般人能發展自己的創發力,是社會德性化的必經之途。
只有當這樣的社會實現時,人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而不至流於敗壞。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ab5-0da2efa4576548ce9656dca4d50a7a85001.html
2015-04-01 1:37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若是有緣就能重逢 願相逢明月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6aO1A3Hnk
2015-04-01 1:30 am
同熱愛生命的人相處 比同不熱愛生命的人相處的經驗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期待再相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2WiaQlETE
2015-04-01 1:25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人類的最終目標 純粹的精神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ZHk--zGrU
2015-04-01 1:18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3tu9JL8e8
2015-04-01 1:11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2015033123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XpEdaoWQg
2015-04-01 1:07 a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2015033123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vHk--rZGdo
2015-04-01 1:00 am
生命的價值永不應該與現實的生活欲望相平齊,否則一個人容易為了現實的生活欲望而放棄生命的價值。所以一個堅持理想的人,他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為了生命的價值而放棄現實的生活欲望。所謂『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問濁清』這樣的人生有正當正確的理想和堅持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當然當我們為自己的理想而堅持時,或許會失去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而讓人感到沮喪,所以我們更應時時提醒自己,勉勵自己『人不必偉大,人是可以一無所有的,但必須面對現實,對人生作深度的體認,從心靈深處呈現出人性光輝,以此璀璨的光輝,照亮去向最高境界的道路,求良心的寧靜,求生命的安頓,重奏莊嚴和諧的生命』。這就是對生命意義的真正堅持。
2015-04-01 12:54 am
意見者: 無情荒地無情天

擅長領域: 網路文化 | 心理學

發表時間: 2014-06-16 21:59:36

最近有較多看起來像是鄭派人士的浮上檯面 在時序未進入秋之管局 他們轉趨保守的以「不犯法」做作為他們的理想及對外的解釋﹙不是說明﹚然所謂的不犯法是否包括譬如知識+的作弊灌票團組? 從以下人們給予作弊灌票團組的評價來看 作弊灌票團組似乎也沒有一項是有犯法的不是嗎?





利之所在趨之若鶩

義之所在視若無睹

其心可誅其行可鄙

可恥的莫如不仁 而小人偏不恥

可惡的莫如不義 而小人偏不畏

其心之邪、動機之惡、手段之劣 可謂是「道德卑鄙」無恥至極!!
2015-04-01 12:38 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hvByj8YG8

2015-03-31 16:38:44 補充:
微不足道 ( 專家 1 級 ) 2008-03-31 00:13:40 正面

不止宗教版沸沸揚揚......原來~這裡也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在此特地聲明..投給鳳凰于飛完全出自本意..不知這位也達大師1 級者有何高見? 惡意投人負評者~~人恆投之~切勿以身試法 對我有意見者~~請賜教~ 知識+本屬玩票性~脽會是最佳解答?視個人喜好~勿玩物喪志 彼此禮敬遠比敵視的好~在此呼籲~可以不評價~不要惡意投人負評....我是微不足道....感恩...阿彌佗佛

2015-03-31 16:44:12 補充:
天使惡魔 ( 專家 5 級 ) 2008-05-18 負面
蝴蝶....根本就是最佳解答大師的分身吧!! 沒有任何回答.評論紀錄...就當上專家...可真是棒ㄚ

ξ 頹廢〞≠喵少ξ ( 大師 4 級 ) 2008-11-24 負面
此風不可長,現在知識已經淪落為貼貼圖不用說話就贏得選票

伸縮自如的愛 ( 實習生 5 級 ) 2008-04-24 負面
看到別問題提及這個問答順便來評價。發問者說『各位大大提供的根本無法複製耶!』顯然沒有一個答案是發問者需要的,是以負評。至於網友投票公平性問題,這幾年來層出不窮的爭議,這是管理員需要思考與解決的。
2015-04-01 12:34 am
不是只要熱心就能做好世上的事
不是多情的人就能為這人間帶來更多的幸福
多情何益?
如果不知剋制私心
一個缺乏為他人設想的人
無法瞭解因自己的自私為人所帶來的痛心
2015-04-01 12:28 am
感謝分享
響不到知識+還有這種熱心的網友
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VbR7yZsBE

↓↓↓


2008-04-26 05:18:53 補充
噢..不願再聽水蛙咯咯 所以暫時再會啦 趁著機會 趁著機會 火車載我要去喲 最好你我每日身體若平安 我不怕艱難 若有時間 一定寫信安慰著你喲
咩喔 咩喔 音咩喔
在車內搖來搖去已經到黃河...:黃河到了 黃河到了 請各位旅客不要忘記別人的東西...........要往西天的 請在本站換車
2015-04-01 12:07 am
感謝分享
響不到知識+還有這種熱心的網友
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VbR7yZsBE

↓↓↓

因為11月6日 為 農曆9月16日 己亥日為:日值【四絕四離】為陰陽五行分判之日宜事少取.婚姻.出行.祭祀.祈福凶。婚姻大事非同兒戲 為了慎重 故不戴戒指 以作為對天地神明奏明 :『這只是演電視 所以結婚.請客都是假的』真的結婚時必定會請「您」來證婚以表慎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w5R9zqBNU&feature=related
2015-03-31 11:16 pm
呵呵…嘿嘿嘿。。。。。。。
2015-03-31 10:33 pm
中庸的態度,既不過,也非不及,對現世的樂利,是比較健康的態度。當宋、明時代儒家再興時,由於長期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這種態度已不復存在,而傾向於禁慾主義。最明顯的例子是,孟子只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欲」,理學宗師周濂溪,則改孟子之寡欲為「無欲」,因而有宋儒『存天哩,去人欲』的主張。從程伊川的言談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伊川為經筵官時,同僚張茂則邀請他啜茶、觀畫,拒絕前往,他答覆道:「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識畫。」飲茶、看畫、本是傳統文士高雅生活的一部分,也根本不屬於物慾主義,伊川竟然如此深惡,可見戴東原批評宋儒所體會的「天理」,不過是「絕欲之感」,確是有所據而言的。

2015-03-31 14:33:48 補充:
新儒家的禁慾主義,透過禮教的功能,對宋以後的社會,產生鉅大影響,顏習齋曾描述為:「人人禪子,家家虛文」,不僅喪失了先秦儒家健康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的生機也起了破壞的作用。終於引起明末清初哲學上的大反動,和文學上的肉慾主義的潮流。從歷史的觀點看,這一時期思想上的反動和肉慾主義的流行,實代表對宋、明六百年來禁慾主義氾濫的糾正要求。

2015-03-31 14:35:33 補充:
依照佛洛姆的人文倫理學,認為人類倫理的目標,不在抑壓個人的呃,而在於妥善地運用個人內在的潛能。德性與個人創發力的程度成正比,倘若社會要使一個人具有德性的話,必先使他們具有創發性,因此建造適當的環境,使一般人能發展自己的創發力,是社會德性化的必經之途。
只有當這樣的社會實現時,人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而不至流於敗壞。

三月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s8xBD5V7I

2015-03-31 14:40:41 補充:
1615032906563
意見者:落大雨彼一日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5-03-31 11:42:11
參與知識家唯一能成就的,就是那份助人之心
..................
感謝分享
響不到知識+還有這種熱心的網友
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VbR7yZsBE
2015-03-31 8:46 pm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七月的初七
你甘會想起著咱 早前的情意
幸福花園的花蕊 何時才會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gYtiH-K4w

2015-03-31 12:46:58 補充:
意見者:涼心亭 ( 初學者 3 級 )

發表時間:2015-03-31 06:19:13
人 .如何才能享受現世的樂利

衡之於中國傳統 視「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在」的佛教 是典型的禁慾主義

........................

對於物質的樂利與滿足,阿德勒提出三種基本態度:
禁慾主義: 完全排斥物質的樂利與感官的滿足
物慾主義或肉慾主義: 貪求現世的財物與肉體的取樂 並視之為基本的人間樂利
中庸的態度: 既肯定肉體也有肯定精神的樂利

2015-03-31 12:47:48 補充:
主張「其耆慾深者 其天機淺」的莊子 亦俱此強烈的傾向 但不夠徹底 這情形可以從魏晉時代道家人物的生活中看出

第二種態度
物慾主義或肉慾主義

中國和西方一樣 「從來沒有偉大的名著和偉大的道德哲學家曾經教導這種態度」。就連一般人民 盡管有些地區流行「一日快活數千日」「生來若不樂 死來硬确确」的諺語 但多數的農民都有自制的習慣。在中國 無論是哪個階層 貪求財物與肉體的取樂 這種人生態度是得不到社會的讚賞和鼓勵的。

2015-03-31 12:50:40 補充:
現代社會在科技進步,經濟能力日漸增長的趨勢下,我們不應該把肉慾主義和一個社會能普遍過豐富的物質生活的要求混為一談。肉慾主義把人生的目標限制在與動物相齊的水平上,對著人生各種價值的追求,它都代表一種墮落和自我的破壞。要求普遍過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一目標是要把人從貧困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他們不至因貧困而失掉尊嚴.變成衰弱,不因貧困而為疾病.無知.苦難和失望的痛苦。因此,提高物質生活的水準.是增進現世樂利的有效途徑。

2015-03-31 12:51:03 補充:
禁慾主義最大的錯誤,是把生物性慾望滿足的要求,與道德或精神的理想視為背反,因此重點一直放在消滅欲望與惡念的奮戰上,忽視了物質生活的適當滿足,是促使人類精神潛力普遍解放的一大助力。人類自從開始求生的掙扎以來,物質的需要就一直把他的精神潛力禁錮在樊籠之中,在這一基礎上,道德或理想的問題,只是在縱惡與禁惡 ~ 一個枷鎖的兩面做選擇,使精力誤用了方向。
2015-03-31 8:34 pm
詩是可以是一種預言


因為它是文明的先驅者 像早春的燕子

所謂詩人 是指把靈感所觸覺到的東西 好像預言一樣地歌唱出來的人
詩人利用天才敏銳的感性 把不能分明見之於目的 民眾的 潛意識的心理內容 快捷地把握住而表現出來
譬如
賴山陽的敘事詩「日本史」 成為明治維新的先驅
十九世紀初期的浪漫時代 雪萊和拜倫所表現的革命思想
卡萊爾 托爾斯泰 易卜生 梅特林 白朗寧等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認為 柏拉圖所訓誨的 是永恆的基本的哲學經驗
直到今天 種種強烈的哲學衝動都是從他身上發散出來的 一切後起的思想家都以他們自身對於柏拉圖的了解態度來表現自己

2015-03-31 12:34:26 補充:
中國的孔 孟 老 莊 在哲學史上也有著相同的地位 他們是哲學家 也是詩人 是文明的先驅者 先知也是預言家 他們都是易傳所說的「知微 知彰 知柔 知剛 萬夫之望」的人物
詩人所以被視為預言家 真正的依據 是因詩人是一個心靈的冒險者 常常表現創造性的反叛 它能超越傳統的偶像 道德宗教的規範 以及現實利害等地囚束縛 所以常常能發現新的世界 暗示著未來
詩人預言家 不是對未來歷史的預測 它只是引發當代人的嚮往 給予他們的新的希望

綿綿舊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73YYtJGUM
2015-03-31 8:05 pm
會不會遺落那些?

要說它無所本的話?

為何004意見發表後

賢達人士一看到蝴蝶翩翩飛舞就.....換車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5LG-Fnq6lI
2015-03-31 7:11 pm
有些網友所轉貼的訊息也許基於優莫

因此並不像002那樣是有所本的

以002所轉貼的訊息來說

只要複製在搜尋就能連結到出處
2015-03-31 6:51 pm
1514051606616
為何要辦多個帳號投給自己變成最佳解答

意見者:異鄉夜雨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05-17 11:12:01
為何要辦多個帳號投給自己變成最佳解答.

沒有任何一個灌票者不是從自問自答開始的
自問自答的帳號不一定會成為灌票團隊一員

要自問自答或灌票卻又不想加入灌票團隊的大德或居士不勝枚舉
這類帳號在知識+的灌票界裡永遠都只是小咖
相對於肆無忌憚的惡質灌票大隊
這類有自答灌票之嫌的問題容易被分管員暫時隱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UWRQH2RCDg

2015-03-31 10:55:23 補充:
意見者:台北的天空 ( 小學級 4 級 )

發表時間:2014-05-18 10:47:06
為何要辦多個帳號投給自己變成最佳解答.
只要檔案不公開
終究還是無法證明什麼

........................................................................

『它在說話!!道理何在!?』

以上問題從昨天交付投票僅2票!

當不在被質疑的時候...也許就能勝過那些常自以為自己是法力無邊的門神的假道學偽君子

2015-03-31 10:56:39 補充:
發問者:連環18斬 ( 初學者 3 級)

發問時間:2010-09-10 23:43:38
解決時間:2010-09-11 21:05:53

杵在那裡 如果是要給人方便當然是值德稱許
問題是杵在那裡時的眼神就像是催收欠款的
橫眉豎眼的!
橫眉豎眼的杵在捷運站大廳那還好
問題是
他就杵在人進人出的車門處!
就像電線桿(笑)
請問:
這是怎樣的心理?

2015-03-31 11:01:58 補充:
那005所轉貼的又是怎麼一回事?

.....................................................................
除了該發問本身之外並沒有相關資料

因此
就算譬如出現在部落格也不見得就是以前的事
2015-03-31 5:07 pm
作家林語堂 在他兩本極為流行的作品裡 竭力宣揚中庸之道 認為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 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這種學說更深奧的道理 「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 ------ 酌乎其中學說。這種中庸精神 在動作和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人類學者鄭德坤指出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庸」它是以綜合折衷為手段 經長久演進 應用到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他從四個不同的領域 來顯示中庸的意義。

第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中國人把宇宙一切事物 綜合為「三才」就是天、地、人 在這領域中 中國人折衷之 以「人」為中心。「天為人而立 地為人而成」就是這個道理。

2015-03-31 09:07:28 補充:
第二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中國也綜合成為三層 就是群、家、己。我們把它折衷在「家」 這一層 這是我們的風俗習慣 都以家為出發點的緣故。社會組織是以家為基礎 而個人不過是家的一份子。

第三 在人與自己的關係中 中國人也分之為三態:張放、節制、弛緊 我們又把它折衷在「節」態之上 所以一切的心理修養 都要以節制為基礎。

第四 在人與時間的關係中 中國人又綜合為之三段 就是既往、現在與將來。在這領域中 我們又折衷 以「現在」為中心。我們習慣要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就是這個原因。

2015-03-31 09:07:43 補充:
林語堂、鄭德坤的綜合之說 說明中庸的主要意義 是在強調既不太過 也不不及的擇乎中庸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 曾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中 亞氏和孔子一樣 視中庸為道德的真諦。在對人的態度上 他認為阿諛嫌太過 輕視又不及 友愛最合乎中庸。在社交方面 傲慢嫌太過 卑屈又不及 誠實最合乎中庸。在處事方面 粗魯嫌太過 怯弱又不及 勇敢最合乎中庸。使用金錢浪費流於太過 吝嗇流於不及 慷愾才是中庸之道。

2015-03-31 09:08:08 補充:
為何中國、印度、希臘的聖哲們 都一樣提倡中庸之道?因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大中至正的生活理想 在兩端之間擇乎其中的過程 也是人類或得愉快和諧生活的方法 我們的社會是依賴着它調適其間 才不至完全崩潰和毀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WHDxdd-U
2015-03-31 4:22 pm
那005所轉貼的又是怎麼一回事?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 教導我們如何忍受之 大自然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解除我們造成的痛苦 它將拋棄我們 讓我們做慾念的犧牲品 遭受無謂煩惱的折磨 讓我們以本來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

2015-03-31 08:24:00 補充:
杵在那裡是怎樣的心理?

發問者:連環18斬 ( 初學者 3 級)

發問時間:2010-09-10 23:43:38
解決時間:2010-09-11 21:05:53
台北捷運站的大廳 人來人往
捷運到站 人進人出
當兩個人好巧不巧地面對面時
若在我家鄉總是會各自暫時移動一下自己的既定路線
但是我怎麼覺得在那就是有些人就像青仔欉一樣
就杵在那裡!
杵在那裡 如果是要給人方便當然是值德稱許
問題是杵在那裡時的眼神就像是催收欠款的
橫眉豎眼的!
橫眉豎眼的杵在捷運站大廳那還好
問題是
他就杵在人進人出的車門處!
就像電線桿(笑)
請問:
這是怎樣的心理?
2015-03-31 4:07 pm
朦朧的夜風颳起於沿邊的白芒草
他以右手撥開芒草左右查看
他看到右下地面躺著白色人型
他隨即往白色人型正上方移動

這時白芒草不見了? 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防波堤
約有二十呎高!

第一層是在??捷運站 ~ 當時沒有捷運站!!
深夜的.....但客廳的佈置確是???長老會旁
??似乎無法操空遙控器 不知他是想看電視或玩遊戲?
??出來告訴他怎弄 而他站在一旁想著:
事情的開始在這裡 結束竟還是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abLA7UQ9k
2015-03-31 3:50 pm
中庸是不偏不倚、合適而又難以企及的生活理想
?

那005所轉貼的又是怎麼一回事?

不會是....中庸是判別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合者為君子 不合者為小人
???

2015-03-31 07:53:36 補充:
這時 還請大大您深思之
甚麼是鄉下來的田莊兄哥

詳細 請恭閱[四月一日]便當的開示:

---------------------------------------------------------
以上怎麼好像很常在那看到?

又是怎麼一回事!?
2015-03-31 3:38 pm
意見者:左事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5-03-31 03:24:14

.要往西天的 請在本站換車
----------------------------------------------------------------------
賢達人士一看到蝴蝶翩翩飛舞就.....換車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a1-kciCb4

!?

2015-03-31 07:42:09 補充:
1515032800676
為何這裡的佛教徒說一套做一套


意見者:鈞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5-03-31 05:38:40
中庸是戒懼、謹慎的態度
中庸是判別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合者為君子 不合者為小人
中庸是不偏不倚、合適而又難以企及的生活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ZjvbSC9_M
2015-03-31 2:42 pm
實際說來 是沒有人堅持過激態度到底的 在言談上擯棄形上學的是如同他人一樣從事形上學:有時是消極的形上學 然而並不因此減低它的系統性 並且也是一種各有千秋的肯定形上學 屢屢是積極的形上學 然而是獨斷獨行的形上學 紊亂的形上學 沒有清晰原則的形上學 著著弄不清楚問題 不幸的是 由於他們問答之與自然科學之方法及詞彙息息相關 以致使人以為即是源於所謂實證認識的 因此誤了搜尋者 於是就陷入以下似是而非的結果:把一項自己證明是不可或缺的學科從認識裡一筆勾消 並且還否認形上學 那是為了不去研究它… 而並不因此不去用它

2015-03-31 13:16:20 補充:
兩種積極的態度:或者否認主動的實在性,那是因為把主動視為一個純粹的現象;或者把主動看做一種完全不可暸解的粗造的實在性,因為那是想像的產品,那是把它想像如同把欲求的方式看成為一種精神的鬆懈。一個種類不是該種類本身的一個份子要把『個體』、『個體的集合』、『個體的集合的集合』 一個集合或稱為set也就是class可以成為另一個集合的份子member這是set theory ;Epimenides,paradox的原始形式Introduction to Metamathematics在演繹系統中增加新的公理.會使原先導不出的句式變成可以導出.。

2015-03-31 13:17:30 補充:
因而原先不成立的x可能因公理增加而可以成立. 形態是存在的原則 存在分本體和屬性 屬性只是因本體的能力而動作 。
每一個數字是單一的.對之加以四則處裡以後.原來的數字就面目皆非了.所謂的分數 也是一個新的單一.而不是已不存在的原來數字的一部份.在數字的記法裡.只有類目的重複算是重複.因為級數是由單一體的逐漸加增而成.並且每次增加一個單一體便改變了類目.在單純的存在裡也是如此

2015-03-31 13:17:38 補充:
II C. gentes.物要求關係
Pascal 枉然的計算
因為物不包括關係的
秩序不等於就是實物

本來關係對它則毫不影響它與X之間
在外在的階層裡介入它的形態
內在 衡量 傾向
In V Phys lect III :
Nihil advenit be novo per hoc quod incipio fieri similis alteri

2015-03-31 13:19:51 補充:
數字包涵衡度的觀念是明晰的我們把它的特徵應用在所有可以衡量上面萬物可衡量是按照它們或多或少分享量的緣故但也是由於分享可分性所致房屋是出於建築師的設計是藝術家內在觀察判斷他所創造過的成果根本是談不到從那個成果而獲得甚麼啟發的

實在說一個沒有單一的存在是甚麼?一切存在是簡單的或是組合的. 凡是簡單的 不論在實現方面或在潛能方面都是單一的.因為它是完整且不可分化的.而組合是可分的. 但是假定它一但被分化.則不是它本身了. 一個被分的正方形.則生出兩個三角形. 一個被破為兩塊的石塊的存在前後不同了.石塊被損以後只剩下兩塊殘物 所以每個東西的存在假定它的完整性.

2015-03-31 13:20:05 補充:
因此每一個構成的存在.正如抵抗破壞它的存在.也同樣的對抗破壞它的單一性


有兩種審查存在的方式 第一是論它因理想而把握的現實 第二是論分享這個性質的實體 所以如果存在與我們發生關係那是因為它衡量我們並且也完成我們 而這可能由兩種方式實現 或者它以?的資格而完成我們 那麼我們就在真的角度下考察它 或者它以實體及自然的積極性的姿態來完成我們 那便是善 所以我們說過真理首先並且原來是在我們內 相反的 善則在自己使我們響往它

2015-03-31 13:24:59 補充:
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

為何說變化只是在它的連續終點裡.擁有積極性.所以它應該由這些終點而被限定?因為你可以任意給一個存在戴帽子.而它卻不因此被修飾.不論在善或惡都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ri6Rf4rVU

2015-03-31 16:48:22 補充:
紫??翩 ( 知識長 ) 2008-04-03 12:23:22正面參與知識家唯一能成就的,就是那份助人之心,當我們回答問題時,若是以幫助提問者多獲得一些知識分享為出發點的話,回答的內容自然就有了喜悅與生命,縱然最後沒有獲選最佳解答,也絲毫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因為您精彩的回答,已經分享給看過這題的每一位好朋友,知識家應該是一個共同助人、知識共享的平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可能是安身於這裡最喜樂的一種態度,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


紫??翩( 大師 1 級 )
2008-03-30 01:03:07投票編號 003

2015-03-31 16:50:39 補充:
評論者:老虎 ( 初學者 1 級 )

評論時間:2009-02-09 03:27:25

個人認為 瑪莉歐 / 鴨子 答覆較完整、

------------------------------------------------------

最好是
2015-03-31 1:38 pm
中庸是戒懼、謹慎的態度
中庸是判別君子與小人的標準 合者為君子 不合者為小人
中庸是不偏不倚、合適而又難以企及的生活理想

2015-03-31 05:39:07 補充:
中庸雖是儒家的重要學說 這個理想卻不專屬於儒家 被後世儒者目為「異端」的釋、老 同樣也具備這種思想。佛陀說:「精進太急 增其掉悔;精進太緩 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 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此頗似孔子中行、狂、狷之說。佛教要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空」應該修習「中道妙理」也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現。

2015-03-31 05:39:13 補充:
老子觀察到許多人生兩端的現象 如進與退 盈與虛、禍與福、智與愚等 在現實人生中 不是得于此 就是失於彼;不是太過 就是不及;很難達到均衡無失的狀態 因此為人間帶來無窮的問題。老子針對這些問題 做了極富智慧的提示 他提示人欲進故退 警告人盈不可久 勸慰人禍福無門 鼓勵人大智若愚。這些無一不代表「擇乎中庸」的人生智慧。
2015-03-31 12:58 pm
一般都知道 中庸在道德中的重要性 孔子不是就說過:「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但究竟甚麼是中庸?中庸又為何如此重要?却不容易說清楚。孔子除推崇中庸之德外 並沒做進一步的解釋。如果孔子所說的「中行」性格就是中庸的話 那麼它就是狂、狷兩端之中。狂者進取 可能的流弊是急功近利;狷者有所不為 可能的流弊是消極退縮。中庸就是能夠兼具二者之長又無其弊的一種理想性格。
2015-03-31 11:24 am
要往西天的 請在本站換車
----------------------------------------------------------------------
賢達人士一看到蝴蝶翩翩飛舞就.....換車了

為的 ?更上一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kKHtaBGaY
2015-03-31 11:15 am
這時 還請大大您深思之
甚麼是鄉下來的田莊兄哥

詳細 請恭閱[四月一日]便當的開示:

--------------------------------------------------------
噢..不願再聽水蛙咯咯 所以暫時再會啦 趁著機會 趁著機會 火車載我要去喲 最好你我每日身體若平安 我不怕艱難 若有時間 一定寫信安慰著你喲
咩喔 咩喔 音咩喔
在車內搖來搖去已經到黃河:黃河到了 黃河到了 請各位旅客不要忘記別人的東西...........要往西天的 請在本站換車
2015-03-31 10:49 am
你是否還記得?

------------------------------------------------------------------------
這時 還請大大您深思之
甚麼是鄉下來的田莊兄哥

詳細 請恭閱[四月一日]便當的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8oUS2NolE

2015-03-31 03:37:47 補充:
賢達人士一看到蝴蝶翩翩飛舞就.....換車了

-----------------------------------------------------------

賢達人士不少

尤其是佛教板
2015-03-31 10:33 am
你是否還記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H9NErAUvg



2015-03-31 02:34:33 補充:
1015033004572
回答者:???

回答時間:2015-03-30
...............參與知識家唯一能成就的,就是那份助人之心,當我們回答問題時,若是以幫助提問者多獲得一些知識分享為出發點的話,回答的內容自然就有了喜悅與生命,縱然最後沒有獲選最佳解答,也絲毫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因為您精彩的回答,已經分享給看過這題的每一位好朋友,知識家應該是一個共同助人、知識共享的平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可能是安身於這裡最喜樂的一種態度,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2007-7-1
..........參考資料: 紫蝶翩翩...
2015-03-31 5:30 am
回答者:龍捲風 ( 初學者 4 級 )

回答時間:2012-03-10 02:37:08
物質理想:
健康 財富 社會關係--人緣 地位 友誼及運氣

精神理想:
理智發展(追求真理)
德行發展:享受(真理:有學問)(德行:心安理得)

人類的上古時期 純粹物質生活 和一般動物沒有差別
人類的中古時期 大半物質生活 小半精神生活
人類的近古時期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半
人類的現代時期 精神生活多半 物質生活小半
人類的未來時期 絕大部分的精神生活 極小部分的物質生活
人類的最終目標 純粹的精神生活

注重物質忽略精神層面是什麼意思???
退化!

2015-03-30 21:37:26 補充:
鄉下來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EJKFGOkpo

同熱愛生命的人相處 比同不熱愛生命的人相處的經驗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愛的教育比缺乏愛的教育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民風淳樸比民風糜爛的社會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非戰爭時期比戰爭時期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人 比缺乏快樂和幸福的人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 比心理不健全的人 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2015-03-31 5:14 am
1015033004482
精神與物質這兩種生活如何達到兼顧平衡?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30: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30000010KK050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