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 被五蘊帶著走 的一些實例?

2015-03-22 3:44 pm
現實生活中 被五蘊帶著走 的一些實例?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現實生活中 被五蘊帶著走 的一些實例"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8)

2015-03-22 5:28 pm
✔ 最佳答案
  首先,要瞭解「五蘊」是什麼?我不預設這裡是佛教版,不預設立場來這裡閱讀的都是修習佛法有年的佛子;不預設立場這裡大家都看得懂「文言文」。所以我盡量用「淺白易懂的方式」,並將原文翻譯之。   在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A_(%E4%BD%9B%E6%95%99) 道: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蘊(梵文:पञ्च स्कन्ध,pañca skandha),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行蘊,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其他解釋可以連結去維基百科看看,或網路自行搜尋之。   想蘊 我個人比較有感觸的是「想蘊」的部分。想,就會有能量,無論是正面想、負面想,都會散發出能量,並造成因果。為什麼呢?以前我生氣,因為客戶沒有將話講清楚、沒有報清楚他們地址在哪,造成我跑錯地方,找到一模一樣的地址才知道走錯了。那時我很生氣地打電話過去,並向客戶抱怨、丟出憤怒的心情。客戶因也是做服務業,淡淡地、心平氣和地回應我:「你有輸入**市嗎?」我聽了更火了,我說:「你們沒有講啊!那時我和同事查就是在XX市。」    這起事件,間接地讓我對朋友抱怨、對朋友丟出憤怒的能量。如果容易被你牽著鼻子的人,就會因為你丟出憤怒的能量,跟著你一起生氣、一起對白目的人叫罵,或者因你丟出憤怒的力量被傷害到。(即便你不是在攻擊他、罵他)   所以,《心經》說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在照顧自己的心,整個經文重點,圍繞的、講的是「心」字。   識蘊 簡單來說就是「認知真、認識真」的意思。《維基百科》說:「包括「識」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24]。與「受」類似,佛陀依據「識」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識蘊」依據其生之因、與其同時生起的「受」、是否與智見或邪見相應等特點,被細分為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憂俱嗔恚相應無行心、舍俱疑相應心等八十九心。」   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就是學習道德、知識、社會經驗等等......。因為學習,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智慧、經驗,你才懂得如何有是非判斷、黑白判斷(簡單來說是這樣)。如果你不經歷、不去學,你就不會有「識」之。   當然《心經》的識與我現在說的識是不太一樣的。只是,每個人本來就是在不斷地生活學習、宗教修持不斷地向前走、不斷地領悟與充實自我而已。就像《心經》一開始說的:「觀世音這一類的有情眾生啊,歷經智慧(磨煉)很久啦!所以所望一切皆空,感情為空。所以能下凡來救眾生啊!不被凡夫俗子喜怒哀樂牽引自己的情緒,所以能度一切苦厄啊」----菩薩也是藉由來人世間學習、歷練,才能晉升「佛果」啊!   以上分享,不再贅述。

2015-03-22 10:20:52 補充:
一般人就是被五蘊帶著走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2015-03-22 22:33:15 補充:
我因為工作關係,幾乎天天進醫院
也進過加護病房、呼吸****的(忘了那個名字)
看到病人一直躺在病床的樣子,沒有多想,就是東西交到手,人立即離開
沒有任何情緒、想法
無論他是為了什麼而躺在這裡。
2015-03-24 2:40 am
題主朋友,

1. 意見040,

星洲有提到 : 對於修學者來說,可以通達三禪、乃至四禪。

對一般人來說,是同情心,但是那種同情心,

卻常有貪嗔癡混雜其中。

因為題主強調如實、考察五蘊,所以對題主朋友所說的,是指四梵住。否則如何通達三、四禪呢?!

2. 五種所緣,是打比方?

身念處學人,不應這麼說。


結語 :

至於名相云云...

其實,名相、經論,都只是通往解脫的地圖,

研讀多一點、地圖就精確一點。
如果,有一天朋友的美國禪師要指導更深入的禪法,

那麼,朋友將有一堆名相要背誦,不為別的,只因應禪修中的種種問題。

對朋友已無進一步問題。

此題,也感謝諸友參與。

2015-03-24 03:24:33 補充:
題主朋友,

不是法門的問題。

在意見040,有這麼說 :

慈悲喜捨,...對於修學者來說,可以通達三禪、乃至四禪。

進一步者,還可以透過慈悲喜捨,而到達 "無上解縛" 的 "漏盡解脫"。

這一句是關鍵..........> (但中間涉及審查的問題)

前半段,到達三禪、四禪,是世間法、有漏。

審查成就之後,就是出世間法,從入流,乃至漏盡。(註1)

所以說,修慈心解脫,乃至舍心解脫,

是從世間法,逐步增上,而轉向三解脫門的出世間法。

任何一種觀禪,都一樣。(註2)

修四聖諦 ?

慈心、乃至舍心解脫,不是嗎?! 請看 (註1)

2015-03-24 03:25:10 補充:
最後,

朋友對於止、觀的定義與認識;相當奇特。

朋友,是否再諮詢一下 貴導師為宜。

至於名相定義,不是問題。朋友日後多研讀即可。

所以為何常勸說: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

多聞正法,自然就能確切掌握這些名相。不致於背離經典而不自知。

以上是對題主朋友的回覆。

對題主已無進一步的問題。

註 :

1. 審查甚麼? 朋友,就是四念處的審查法。只是相當細微而已。

包含五蓋、覺支、四諦、5蘊、與12處;以及16種心。

簡單說,審查,就是觀禪的步驟之一。

十遍、入出息、慈悲喜捨、身分、不淨。切入點不同,但手法都差不多。

2015-03-24 03:25:44 補充:
比如說,朋友常提到初禪,

那麼,朋友如何確定?

是自然就知道?

還是必須與經典印證?

如果是自然就知道,那幾乎不可能。

因為,我們所有對初禪的認識,都來自經典,不是嗎?!

所以必須與經典印證,對吧?!

印證甚麼? 五禪支。就是五種心所。

怎麼印證 ?

禪修者,必須轉向、審查五支心所,是否存在?!

若存在、又強大穩固,經導師參詳後,可以確定已入上位。


外道的定,就只是定;動都不動。

佛法的定,則是正定。差別就在這種細微的審查,

比如說,審查上述的五禪支,就能審查諸多名法、五蓋、各支覺支等等;最後再審查緣起、過患、厭離、以及三相等。

2015-03-25 19:29:36 補充:
以下,是本題最後的結語 :

只鑽研名相、經典,確實對解脫利益有限。

但是,研究律法、就必然涉及一些必須瞭解的名相。

禪修,固然是解脫的充要之道,

但,沒有律法的協助,是無法成就甚麼的。

所以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之下,

學習必要的經典、搭配進程適當的禪修。

這就是聞、思、修。

聞,去疑立信,
思,立信生慧,
修,八聖道支,

然後,再把禪修之後的能力,用在律法的研讀。

所以,可以擱置不必要的名相,但不應排斥多聞律、與法。


這是本題,最後的勸說。

願有情無怨敵
願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2015-03-23 1:02 pm
朋友在穿越急診室時、看見哀嚎的受苦者,
朋友會怎麼處理呢 ~

所緣繫在哪裡 ?
慈悲喜捨呢,如何處理?
==================
我是醫生 看見哀嚎的受苦者 直接症狀治療
有學佛法 沒學佛法 沒時間想慈悲喜捨這種事


佛說慈悲喜捨
要人去覺 慈悲喜捨本性空
何來要人 掛著慈悲喜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七
善現!
大慈 本性空,
大悲、大喜、大捨 本性空。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了知 諸大無量 本性空已,
住本性空 為諸有情 宣說如是 本性空法。

2015-03-24 00:52:28 補充:
佛法是標月用

不知慈悲喜捨 空無自性

顛倒學 就成顛倒愚夫異生

所以要小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
為實有 佛十力,
實有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如諸 愚夫異生 執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
2015-03-23 2:41 am
有些人 想到自己有可能 會遭遇到的困苦情境
就進入了憂鬱
這是一種 很典型的
被五蘊(想與思)帶著走的 生活例子

覆:善哉!這說的很實在

(憂鬱)憂悲惱苦的集起,即是貪愛五蘊不得而生起的(被五蘊帶著走)。



每天在
冀望與期待(被想與思帶著走)
中生活

覆:善哉!這說的也很實在

有冀望與期待,憂悲惱苦則隨之而來。
2015-03-22 9:56 pm
被五蘊帶著走,可以說是一般人的所有日常生活,都包括在內,沒有例外。

就算式正走在修習四念處的學人,也一樣。只是比一般人薄弱一點而已。

這,被稱為煩惱輪、或五取蘊、或取。

要脫離這煩惱輪,只有證悟聖道才有辦法。

題主的舉例,可以說是緣起支的無明、愛、取。簡單說,就是煩惱輪。

所舉的例子,都在這煩惱輪中。

題主的案例都屬於這四種的混合 :

1. 欲取
2. 見取
3. 戒禁取
4. 我語取

必須到漏盡,才能完全止息這上述四種取,

即使已證道不來的聖者,還有一絲絲的欲貪(取)。

但是,還沒有證悟聖道,就沒有機會 "不摭取五蘊" 嗎?

答案是,很難。

2015-03-22 13:57:22 補充:
難在哪裡? 最難的是根本不知道、或無法察覺、或強烈的業習、既使 "似乎" 知道,但也無能為力扭轉。

為什麼 ?

因為缺乏四個因素 :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就題主所舉的案例,還屬於很粗的、很容易察覺的;

以下星洲就舉個例子,就屬於比較細的、比較難察覺的。

....以下是案例.....

案例: 自己不是醫生或院內人員,只是單純地穿過急診室、

看見滿是呻吟、哀鳴、正在受苦的人。

自己見到這樣的狀況,如何不被五蘊帶著走 ?

星洲就以慈悲喜捨作切入點,

1. 自己要不要生起慈、悲、喜、捨 ?

2015-03-22 13:58:13 補充:
2. 假如生起,算不算被五蘊帶著走 ?

3. 假如不升起,就算不被五蘊帶著走 ?

4. 還是當值此際,純屬路過此地,無關慈悲喜捨,提他作甚,庸人自擾?

5. 或是,慈悲喜捨,不適合當成切入點,這太損人 ?


題主也好、諸友也是,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穿越急診室的實際經驗,

那麼,

怎樣作,才是正確的、才能免於內心的糾結譴責呢?

所學的經典,所習的慧觀,無論是不二宗門者、或四念處的修習者,

該如何將慈悲喜捨派上用場 、而不會有內心的譴責 ?

這個題目,並非挑難,

而是勉強當成題主此題的答案。

2015-03-23 00:46:18 補充:
Charlie朋友,法安。

因為,不是每個人,無論是何宗脈、或自修者,都能精確地善用佛法專有名詞。

否則,這句話~被五蘊帶著走。確實有語病、是"離蘊我"、或 "我之我"的句型。

不過,星洲認為,能了解意思就可以了,否則又將陷入文字的糾纏。

Charlie眼力依然犀利。

................以下,是回覆題主 :............

題主朋友,應該不算正面回應意見017~18的急診室案例。

當然,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答案也不只一個。

朋友在穿越急診室時、看見哀嚎的受苦者,

朋友會怎麼處理呢 ~

所緣繫在哪裡 ?

慈悲喜捨呢,如何處理?

2015-03-23 00:46:46 補充:
慈、悲、喜、捨呢,如何處理?

其實,四念處,身、受、心、法任何一類,都能妥善面對這類狀況。

朋友,有答案了嗎?

這只是討論實際案例,無關宗派、成就、對錯等等無關緊要的問題。


...以下是回應意見022 元朋友,.....

朋友,直接坦率。

人又不是我害的、我也不是醫生、無能為力,心理也不會有負擔,對吧。

管他的,辦完事就走。 其實,這也是一個方法。

一般人都大約採行這種方法。這沒有對錯問題。

感謝朋友的回應。

....

小結 :

學習佛法的學人,面對這種苦難的場面,

難免也心有戚戚然、人溺己溺的同理心。

這無可厚非。

但,要如何作、才是比較符合佛法的教導呢?

2015-03-23 00:55:17 補充:
抱歉,意見019,被牧朋友,

朋友應該不是回應急診室案例。

基於禮貌,還是打個招呼為好。

但,若是回應急診室案例的話,

好抱歉,星洲所學有限,

不知道朋友的確實意見、與實際的作法為何?!

2015-03-23 11:42:53 補充:
意見026,Sam 朋友,

看過太多生死的醫生,內心對於這種哀痛,常常比一般人麻痺。

但式,相信你是一位仁心仁術、內心柔軟而不麻痺的醫生。

而仁心仁術者,無論有沒有時間,但心中一定有慈、悲的成分。

只是朋友...沒時間察覺而已。

當然。意見017,急診室的案例,是針對非醫生、非院內人員而舉例的。

感謝參與討論。

...............

意見028,Charlie朋友,

歡迎。

朋友對Sam朋友意見的補充,很實在。

只是這一題,對朋友而言,也只是基礎問題,

還請朋友多忍耐。

.............

2015-03-23 11:43:22 補充:
意見029 殘朋友,

感謝你的結論,

穿越過急診室,見到哀鳴、受苦的人,在此情狀,不適合生起慈悲喜捨的心。

因為對一般人,慈悲喜捨、人溺己溺是知見障、摭取。

應該沒錯吧。

這結論,朋友認為妥當就好。

註 : 只是不知道,在甚麼狀況之下,才算適合生起慈悲喜捨呢?

這只是自省,不是對殘朋友的反問,殘朋友也無須回應。


..........以下則是對題主朋友的討論......

星洲所提的慈悲喜捨,當然是 "世間法"。

惟有入流及以上的聖者,才有能力執行出世間法。

星洲,粗鄙凡夫一枚,尚在學習中,目前絕無能力執行出世間法。

2015-03-23 11:43:52 補充:
只是,朋友的結論是~

穿越急診室、見到哀鳴的受苦者之時,

提起慈悲喜捨,到頭來只是無記,所以不是好方法,

比較適當的方式,是轉移念住所緣。

朋友是這個意思,沒錯吧?!

星洲沒有意見,朋友認為是智見,就好了。

只是有幾個問號,確實難解 :

1. 慈悲喜捨,到頭來...或許只是無記? 為什麼?

2. 好奇的是,基於第一點, 朋友在甚麼情況,會生起慈悲喜捨?

或者說,慈悲喜捨,不用生起? 不必具備? 不用修學? 因為到頭來只是無記。

3. 朋友以轉移念住所緣的方式來離苦,

身念處的所緣有6類,粗分有14種,細分超過50種,

朋友,常用的是...那幾種呢?

2015-03-23 11:44:26 補充:
朋友,會不會覺得,

討論實際狀況之時,跟自述,很不一樣?!

萬一,又要牽涉到律經論的引證,實在很無謂又瑣碎,跟實修又沒甚麼關係?!

一堆名相,很嚼舌,知道名相又不會增上實修的力量,

但是,好像自己的老師,知道一堆名相、好像背得滾瓜爛熟?!

朋友,其實,在修學止、觀之際,不但要熟記一堆名相、

而且要瞭解他的語意、

最好還能認識他的相、他的味、以及現起、與足處。

那又為什麼,以前經典上的聖者,根本不會一堆名相、有些聖者,甚至不識字、或是連戒條都背不齊全,聽完幾句話就解脫?

那是,因為聖者們在過去世已經累積足夠的波羅密,在此生,只要一遇善因緣,就能解脫。

那,波羅密....

2015-03-23 11:45:28 補充:
那,波羅密....

對,波羅密,有兩個基礎,一個是大悲、另一個是善巧。

就是....大悲。 慈悲的悲。

星洲對朋友,沒有進一步的問題了。


......

註 : 雖然名詞不是很重要,但朋友對於佛法的專有名詞,可能還是盡量遵循經論的定義來使用會好一點。

2015-03-23 14:33:06 補充:
意見038、039,殘朋友,

朋友覺得如意就好,這種題目,對一般人來說,本來就沒有對錯。


但對於學習佛法的人,看法會不太一樣、深入一些而已。

星洲對 殘朋友,沒有進一步的問題。

.......以下是對題主的回應......

題主朋友,

關於慈悲喜捨,是否趣向無為的問題,

慈悲喜捨,不但對一般人而言,是種美德;

對於修學者來說,可以通達三禪、乃至四禪。

進一步者,還可以透過慈悲喜捨,而到達無上解縛的漏盡解脫。

(但中間涉及審查的問題)

所以,朋友的說法,與經典有點相反。

請教朋友,慈悲喜捨不能趣向無為,是根據哪一部經所說的呢?

2015-03-23 14:33:26 補充:
其實,慈悲喜捨,有添加甚麼嗎?

沒有添加甚麼,但要心專注、如理作意。

如實練習四念處,也是一樣要心專注、如理作意吧?!

第二,歸類為五種所緣,

可否請教是哪五種?

星洲誠心聆聽。

為免抓不住重點,歸納上述,有2個問題,

1. 請教朋友,慈悲喜捨不能趣向無為,是根據哪一部經所說的呢?

2. 身念處哪五種所緣 ?

以上回覆。

2015-03-24 03:30:00 補充:
這就是朋友常說的...味、患、離的脈絡。

這也是經典、論點的通說。

另外,

外道的定,雖然可能很深厚,但就是沒有這種審查、觀智,所以無法解脫。

但是,一般人常誤解正定的內涵,而稀哩呼魯的推說四禪八定是外道定。



以上的真實內含,文字不能學到甚麼,而是要 貴導師親授指導。


2. 律藏,小品, 遮說戒犍度,有這麼一段話 :

....於此法與律有漸漸學、漸漸所作、漸漸向道, 無突然了知通達。....

任何法門,都是從世間法的成就,逐步增上,再到達出世間法的成就。

不可能從一開始就能生起 "出世間法" 的。

2015-03-24 12:56:19 補充:
題主朋友,

1. 五禪支,是指導禪師一定會教授的審查科目。

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 這是很基礎的審查。

沒有這些名相,自己就不可能知道安止的標準在哪裡。

何況審查這些,沒有無師自通的,

必須經過指導,才能正確地審查。

因為審查,不是憑感覺,而是切實的檢驗。

朋友還需要上網查嗎?


2. 所有的學習,雖然須要找導師印證,但都是自知自證。

因為自己踏入未知領域,須要指導老師的協助,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合於 佛陀的

教法,自己有沒有誤解經典、自己有沒有在律儀上有缺失、或造成自己、

他人的傷害。

2015-03-24 12:56:55 補充:
以朋友為例,從過去至今,朋友就一直有這樣的問題,不是嗎?

為什麼會花這麼多時間與朋友說明?

不是因為太閒、好言愛說,而是基於護衛禪修者。

因為好不容易建立的禪修,因為沒有接受正確的教導,

而有不當的言說與認知,導致禪修的障礙,是很冤枉的。

之所以,每每建議~ 親近善士。

記得經典上, 佛陀這麼糾正阿難尊者 : 善知識,是梵行的全部。

請查閱AN.45.2。

自修,而無善知識的從旁協助,自古以來,只有一人成就。別無例外。

2015-03-24 12:57:33 補充:
若照此發展,

朋友就可能慢慢...太相信自己,又無善士協助、經典又未必正確

解讀、輕易地感到、以為掌握了無常、苦、無我,已邁入聖法之中,

最後會認為..自己是有機會自證辟支佛。


(搞不好,可能會用漢譯的獨覺一詞,因為禪修者會認為獨覺一詞,感覺更貼切自己的心路歷程)


3. 謹慎,是必要的。

記得法句上,有這麼說過, 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朋友,當我們還在學習階段時,應該完全相信自己嗎?

因此,謹慎,尋找導師協助印證、指導禪修、教授律經論,是進步的基本。

2015-03-24 12:58:56 補充:
4.定能生慧。

禪修者,不會誤會這件事。 因禪修者知道,這些都是緣起,只是緣禪定之力,而生起智見。

沒有基礎定力,如同弱視,無法如實觀察,如此而已。

曾舉AN.10.1,給朋友聽,

但是,看來朋友似乎略過,才有這樣的說法。


5. 現觀四聖諦,

星洲所說,沒有離開過四聖諦。

可能,朋友對四聖諦的解析,須要更精密、深入一些。


6. 星洲所說,主要的脈絡是依據傳車經,最終趣向涅槃。

朋友,有空的話,應該看一下MN.24,

這部經,可以導正許多修學者的錯誤觀念。

如果有這樣的認識,朋友,會開啟截然不同的眼界。


結語 :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2015-03-25 02:04:01 補充:
朋友,請先沉澱下來,

把心開放,參考以下的解釋 :

1. 意見048,造成他、自己的傷害..云云

不是要求朋友 "不說真話"; 而是自說自己 "已得上人法" 是危險之事。

一般,許多指導老師,都會要求自己的弟子,要珍惜自己的善德,不要隨意自說已得上人法,就算經導師協助確定已得,也不要說。

這案例,已經為朋友說過多次,星洲可以再說一次 :

上人法,是指~ 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

離蓋、樂靜處。

像朋友常自述,自己體驗初禪、出世間法之事,

這就是 "自己已得上人法" 的可慮之處。 以下略說...

2015-03-25 02:05:09 補充:
1.1 如果自己,沒有真正證到初禪、而是自以為應該證到,那就是增上慢。
1.2 如果自己,不是很確定已證初禪,卻自謂已體驗初禪,那有可能是妄語。

增上慢與未證謂證的妄語。這2種情況,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傷害。


以下,是說,為何會對他人的傷害 :

1.3 若自己真實已證上人法,若別人不信而藐視,他人因而造就不善業。

以上,就是傷害他、自己的原委。

對自己、有情有利益、而不傷害於自己、他人,這是甚麼呢?

朋友,容我提醒 :

前者為慈、後者為悲。

因此,星洲每每提醒這一條危險之路,道理在此。

2015-03-25 02:08:04 補充:
註 :

許多已證上人法者,也是說誠實語;但是,他們也可以默然、或只針對禪修、

教典而說,而避開自述體驗;以避免傷害。



2. 關於護衛禪修者。

朋友聽到這樣的說法,難道心理不會升起暖意 ? 或進一步升起隨喜 ?

反譏是否為守護神之語,並不恰當。

也讓朋友參考 :

居士,有提供服務、供養僧團的義務;不僅如此,

居士 ,見到禪修者,無論甚麼樣的禪修程度,都會護衛他。

只要見到攸關人身安全、或禪修慧命面臨傷害之時,都會出面遏止、護衛。

2.1 其實,朋友也可以有另一個選擇 : 喜梵住。

2015-03-25 02:09:04 補充:
引述一段論註 :

以喜悅為相,無嫉為味,不樂的破壞為現起,見有情的成功為足處,不樂的止息是它的成就。

朋友,

反譏星洲傲慢自以為守護神,比較痛快?

還是看見優點、修習喜梵住,才算如意?

(還是講一下,以免誤會。這裡的如意,是指四神足。)



3. 所謂善士,不是星洲自己以為;

以前記得星洲也建議過,星洲可以再重複一次:

引述論典,善士的優先順序如下 :

佛陀是最好的善友,

其次是八十位大弟子,

然後依次是漏盡阿羅漢、

然後是不來者、一來者、入流者、(到此,皆為聖者,以下是凡夫)

接下來是得禪凡夫、

然後是三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

2015-03-25 02:09:27 補充:
倘若連一藏持者也没有,則可親近精通一誦及其義註的知耻者。

朋友,上述的次序有道理嗎?

朋友可以先擱置對星洲的反駁,先審視這個次序、看看有無道理。

4. 用自己學的法 (真假?)....云云。

星洲一向引述經典、論註、律儀而說。

相信朋友也發現,星洲一向如此。

那些法,皆引述自巴利藏。 星洲對其有確定的信心。

5. 關於定能生慧一事。

朋友被憤怒遮蔽了。星洲只是在解說 "定能生慧的語意" 而已。

朋友再看一次意見051,星洲的敘述有甚麼問題呢?

2015-03-25 02:10:07 補充:
讓星洲引述一段原出處 :

凡夫,從定而出,修習:我將以彼定心而觀察.....所以世尊說:「諸比丘!汝應修定,諸比丘!得定的比丘如實而知。

6. AN10.1。

朋友不需要戒、定這2種增上學嗎?


讓星洲引述一段論注 :

居士守五戒、八戒、九戒、十戒。
未達上者,限制遍淨戒
已達上者,無限制遍淨戒
與善法相應的凡夫,則為圓滿遍淨戒。
七類有學,是無摭取遍淨戒。
安息遍淨,則是漏盡者的戒行。

相信朋友,至少也不致於反對禪修者是需要遵守五戒、八戒、十戒,不是嗎?!


所以,星洲認為,只要尚未到達漏盡者,都需要。


.....以上回覆朋友的反詰.....

2015-03-25 02:10:21 補充:
結語 :

隨喜朋友有志於禪修。

對於朋友的論述,星洲盡量避開自己的想法,而是依四大教示,比對經典、也查閱律藏來檢驗朋友的說法。

不是苛求於朋友,

而是基於護衛朋友、提醒朋友應參考律、與法。

最後,祝願朋友,早日證悟涅槃、解除一切煩惱。

願諸有情常安樂,遠離一切仇與怨,

願一切有情隨喜,願一切獲得成就,

回向諸有情、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2015-03-25 19:26:12 補充:
題主朋友,

1.您 這些戒 是否有關於 希望 別人 佈施 的戒 ?

答 : 看不懂意思。 希望別人佈施的戒?

如果朋友是指, 限制遍淨..乃至安息遍境等等戒的話,那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這個問號,無法為朋友提供解釋。

2. 關於上人法。

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

也稱為過人法,意為超越常人能力與證量。

通常指導禪師教授禪修之時,會有 "小參"。

為什麼要小參呢?

a. 不妨礙他人用功
b. 事涉上人法,保護禪修者、保護他人、也保護禪師。
c. 只針對個人禪修時遇到的問題、提出律、經、論搭配解釋給禪修者瞭解。

2015-03-25 19:26:46 補充:
d. 了解後,再根據禪修者個人的特質,提出解決方案,讓禪修者可以更上層樓。
e. 其他 (略)

只要是禪修,無論是止、或觀,皆事涉上人法。

所以,提到上人法之時,

指導老師會很謹慎,一定會搭配律、經、論,以辨明弟子的身心、禪修狀況無誤,以免耽誤弟子慧命。

(所以,弟子必須同時學習律、經、論,以接受老師的教導、檢驗自己身心狀況)

弟子,對於小參的開示,更是恭敬、柔軟、適業。

因為,那是 佛陀的聖教、老師的心血、自己的波羅密。

所以,

朋友,如實觀五蘊的修學者,

應知上人法而心生恭敬、正直、鍊達、柔軟、適業。(這些特質,只有在無貪、或無嗔、或無痴之時,才能顯現。)

2015-03-25 19:27:13 補充:
進而,在聽聞根據律、與法的舉證,的前際、中際、後際之時,

讓自己的心盡量提起~ 有慚,有愧,願意多聞,勤勉精進,具念現前,具慧,

再根據朋友 貴導師的指導,而學習如理作意、學習法、隨法行。

朋友應該盡量收起敵對星洲的心、這種敵對,只是讓自己更僵硬。

何不開放心胸,無論有沒有道理,都保留、審查、查詢資料比對呢?


請朋友收斂樓上、上鋪等等的輕挑說詞,

在禪修中的說法,這輕挑的說法,是朋友對自己的汙損。

污損自己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種,就是法身、慧命)

...以上只針對嚴重的議題而說,其他的錯誤知見,就留給朋友隨緣警悟.....
2015-03-22 9:24 pm
現實生活中 被五蘊帶著走 的一些實例?

-----

被五蘊帶著走的[用詞]..並不精準...

可以說是...在自己的五受蘊世間中....相互滋養堅固長大!!

所以會從[受,想,行]---->[愛,取,有]....而不自知!!

2015-03-22 21:25:52 補充:
被五蘊帶著走??

好像有個[我]不同於[五蘊身心]??

怪怪的!!

2015-03-23 08:57:49 補充:
我是醫生 看見哀嚎的受苦者 直接症狀治療
有學佛法 沒學佛法 沒時間想慈悲喜捨這種事
-----

佛法講的就是現實生命的經驗.

四無量心....不是由[[想]]而生成的.

在根塵相觸下所生的[感同身受]受蘊

再依自己的專業技能經驗[想蘊]..決定如何作[行蘊]..

自自然然完成四無量心所延生的[行為].

如果沒有生出四無量心......醫生也會離開現場而不救助的!!

因為[想太多]...醫生也會依於很多[我]的因素...而不施予救助的!.
2015-03-22 8:24 pm
提醒,

Jiunying外道網友不知正見,遑論見諸法緣起,自然言不及義。當心無知造作大妄語業與毀謗佛門三寶。慎之!慎之!

唉!當心吶。

執迷不悟,是沒藥可醫。

糊塗下墮三惡道是悲慘的事,慎之!慎之!

 / \\
// \



至為關鍵的課題,就是斷我見!

首要斷我見,請恭閱:


三乘菩提綱要第7集─我見、煩惱、五陰

三乘菩提系列 第7集:
由正緯老師主講「我見、煩惱、五陰」

第7集 我見、煩惱、五陰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跟大家提到了聲聞解脫道大致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到,聲聞解脫道的另一個至為關鍵的課題,就是斷我見!斷我見不僅是聲聞解脫道裏面一個關鍵,並且也是菩薩修學大乘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那麼首先,要提到斷我見時,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東西叫作我見?我見並不是像坊間有些人說的:我見就是把它定義成我的見解,那麼只要我們沒有成見了之後,就叫作斷我見。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看法!所謂的我見,指的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恒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這個才叫作我見!

那麼世間人有什麼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關於色身的部分我們可以見到,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往往都會不自覺的說,在外面跟人家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都會說「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樣子的情況很顯然是以色身,當作是“我”的重要成分。當然等到我們年長之後,那麼我們知道這個色身,終不免是有老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再會把色身,當作是“我”的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常常也會把其他的,我們所經歷的“我”的部分,當作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會把我們的心理感受,當作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會把我們的想像當成真實的存在。諸如此類反應在哪裡呢?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譬如說,我們會說「我們讀書人希望能夠名垂青史」,那麼希望這個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說,年輕人常常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或者是說:「只要能夠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這類型的想法也是一樣。雖然說他們並沒有特別強調,所謂的恒常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訴說那樣子的感受的當下,就已經十足表現出我見,那麼這個是世間的「我見」。那麼我們呢,其實我們也許會覺得詫異:為什麼世間人都知道,最終不免會有老死,那麼為什麼還會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這些層次,把它當作是真實恒常的存在呢?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那麼世間人是如此,修行人難道就沒有「我見」嗎?其實修行人,如果沒有走對路的話,那麼修行人的我見,依然是活靈活現的。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關修行的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各位請仔細想一想這句話:離苦得樂是誰在離苦?又是誰在得樂呢?所以我們分析到最後發現說,離苦得樂到最後,仍然脫不出一個“我”的主體;仍然脫離不開,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以之作為一切追求的目的,這個就是說走錯路的修行人!哪怕是這種些微的我見上的錯誤,也會使他以後的修行,產生巨大的偏差。

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見跟世間的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說世間的煩惱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項,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麼財,指的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財富;色的部分,廣義來說,色當然可以說是,相關於色身或者物質的部分,不過一般的講法,我們都把它只說是世間男女欲的部分。名的部分,就是外面的人,對我們所作所為,所加的一個評價,所以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名聲;食,就是吃東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樣,約略可以來總括我們在世間所碰到的煩惱。那麼世間煩惱在這五樣的表現,最主要是說,在這個五項不管是財、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在這五項有所匱乏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產生了煩惱。

那麼世間人往往會覺得說,如果這個煩惱的起源,是因為在這個五項裏面,有所匱乏引起的,那麼...

請續恭閱:

三乘菩提綱要第7集─我見、煩惱、五陰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2015-03-22 12:28:45 補充: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 學正法 來正覺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index.html
2015-03-22 6:07 pm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如實知色 ,色自性空,
如實知受 ,受自性空,
如實知想 ,想自性空,
如實知行 ,行自性空,
如實知識 ,識自性空。

善現!
是為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學五蘊。

==================
五蘊無自性 能起法

現實生活中 都是你的自性 被帶著走
2015-03-22 5:58 pm
末學聲明在先.以下意見沒有駁斥版大意.

末學意:
  
有所<被帶走>與<不被帶走>皆是識心所現的現象界

五蘊識心.先建立有個<有>.

然後在立個<被帶走>與<不被帶走>的相分.

不斷在<有生.已滅.又生.再滅.......>修個不停.

當心 <才有所是 ,此是已成非了>

管見.

2015-03-22 14:44:00 補充:
<才有所是 ,此是已成非了>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是亦無非

見地若真 果則不滯.

管見
2015-03-22 5:30 pm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
^_^

一切從 " 世間知 " 所有人
一切依 " 佛知 " 所有人
一切覺 " 無常 " 所有人
一切法智 " 隨順 " 所有人

皆是實例 。

2015-03-23 09:02:44 補充:
案例: 自己不是醫生或院內人員,只是單純地穿過急診室、
( 後略 .. )
=======

答 :

6. 慈悲喜捨,不適合此例。

其因.. 為 : 受 想 " 識行取 " 。
亦即 : 色受薰習 而識應行。

若是一般未習佛法 單純之人 , 無生慈悲喜捨 本就 無咎。
若是 修習佛法 單純之人 , 生慈悲喜捨 見其我執第次 , 人溺己溺見障。
若是 深住佛法 法流之人 , 其大慈 超脫悲喜捨而化 , 方便所作 。

故 ~ 此例不適合。

2015-03-23 09:46:06 補充:
~ 是啊 ~

該是戴上口罩的天氣 ~ 就不該責怪霧霾嚴嚴重重 ~

工業化汙染的人執汙染 ~ 總會是 敗壞如屍 塵土 ~

出門就把傘給帶上 ~ 這一門的法教就不怕天天下雨人濕淋 ~

放心啦 ~

誠心所作的直心道場 ~ 道上的鮮花 如來都嘛讓勤奮的蜜蜂來採得蜜 ~

2015-03-23 12:38:55 補充:
星洲朋友 , 您誤解 ( 意見 029 ) 的意思了 ~ 。

在此 , 說明一下 。

一般人 ,
無論生不生起 慈悲喜捨 , 本就無所過失 ( 故無咎 )。
所以 , 沒有 " 此例 " 的問題 !
自然也就不俱 " 適合生不生起 " 這樣的詞責 。

而 一般未依從 明瞭 法隨法理行之人 ,
其人因受過往習氣之礙 ,
尚未漸次修習 捨 喜 悲 慈 漸次之法理 ,
所以容易同染見於 : 人溺己溺 , 同理心而成障 。
所以 ,
不作適合心生 , 以隨順善作而稱 善。

2015-03-23 12:39:24 補充:
您問 : 只是不知道,在甚麼狀況之下,才算適合生起慈悲喜捨呢?

答 :
此例題 , 只適合 [ 法隨法行為首 ] 之適合者 。

餘者 , 無咎。 或稱善作 。

此見~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47: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22000015KK016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