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想可能必須先釐清幾點:
1.韃靼人雖屬於突厥語族,但中亞的蒙古人被突厥化,並不等於被韃靼化。突厥民族是一個很大的族群分類,韃靼是其中一支,但韃靼人在蒙古帝國建立的後,已經被蒙古化了。成吉思汗建國時代主要對手之一的塔塔兒人,便是韃靼人。而在宋人眼中,韃靼一度為北方民族的總稱,而這樣的稱謂並不只限於草原上的突厥民族,也包括了蒙古族所屬的東胡民族。東胡民族與突厥民族因為生活區域、生活習慣相近,因此長期彼此相互影響,在語言上雖屬不同語族,但詞彙上彼此借用的情況也頗為普遍。甚至在蒙古族形成前,就有部分突厥民族已經被視為蒙古族的部族,比如拉施德丁的《史集》就將蒙古族分為一是本來就屬蒙古人者;一是本為突厥人,但蒙古帝國成立前便被稱為蒙古人者(如札剌亦兒部、禿馬部等);最後是突厥人,蒙古帝國後被視為蒙古人者(如克烈部、乃蠻部等)。因此,草原民族間彼此相互影響,這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當西征後的蒙古人長期移居中亞、西亞後,吸納了更多突厥民族,其文化也就開始滲入更多的突厥-伊斯蘭元素。
2.蒙古人傳統的信仰是薩滿教,這是一種原始的巫術信仰,不太具有組織性的宗教。在成吉思汗活躍之前,草原上已經有外來宗教傳入,比如克烈部、乃蠻部就是信奉景教(基督教聶斯托留派)。蒙古人接觸藏傳佛教是在蒙古入藏以後,才開始廣為流行,然而在蒙古黃金氏族接受藏傳佛教的同時,其貴族的信仰還是十分紛歧的,比如說成吉思汗一直是薩滿教信仰者、旭烈兀本身是佛教徒、旭烈兀的母親唆魯和帖尼則是景教徒。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大汗身邊既有薩滿,也有道士(比如丘處機)、佛教徒(比如耶律楚材)、喇嘛(比如八思巴)、基督教教士(比如孟高維諾)、穆斯林,這是因為蒙古帝國在宗教政策上的開放,使得各種宗教信仰的人都能自由地生活於其帝國統治之下。
3.藏傳佛教的主要應用語言是藏語,不是蒙語。接受藏傳佛教信仰或影響的蒙古人,多少在使用語詞上會受到藏語影響,比如忽必烈的兒子朵兒只,這個名字就是來自於藏語。
4.西亞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是不是一到西亞便開始的。伊兒汗國直到第七任汗合贊時,才以伊斯蘭教定為國家信仰。在此之前的汗,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就連合贊在改宗伊斯蘭教之前,也是個基督徒。西亞、中亞各汗國之所以改宗,主要原因是伊斯蘭文化的強烈影響,不論出於統治需要或是吸收較高的城市文明,都難以避免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而在東亞的蒙古汗國則是同時受到伊斯蘭文化、藏文化與漢文化的三重影響,因此其統治階層的信仰與文化,保持較為多元的情況,也更利於保持蒙古人在政治上的獨特性(大元帝國的官僚體系一直保持蒙、色目與漢人、南人間的階層差異,而官僚中長期存在著回回官僚與漢化官僚的鬥爭,這不但是統治方式的爭鬥,也存有文化間的衝突)。
5.強迫中亞民族改信佛教的事,雖不曾發生於蒙古帝國及其後的各汗國,但在西遼帝國末期曾經發生過。西遼帝國的統治階級向為佛教徒,但他們的宗教政策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對於所統治的大批穆斯林,未曾強迫改宗。然而當屈出律篡位後,剛自景教改宗為佛教的屈出律便開始推行強迫的佛教化政策,從而導致了國家更為動盪的情況,叛亂四起,使得其政權更為脆弱,讓成吉思汗的征服更為順利。因此,強迫改宗,未必是穩定國家的良好方針。又如伊兒汗國初期幾位基督教或佛教汗王在推行相對不利於伊斯蘭教的政策時,往往面臨到強大的阻力,有的汗王甚至遭到穆斯林蒙古貴族的反對與謀殺,因此強迫的宗教政策,在已經有蒙古貴族改宗的前題下,是不易推動的。蒙古人接觸伊斯蘭教信仰,大約與接觸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同時,而且蒙古貴族放棄原始的薩滿信仰,在當時便已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