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名詞--五蘊

2015-03-18 5:36 pm
您好,因為剛開始學佛教名詞,很多東西看不懂
請問
佛教的"色身",是指 人類的整個身體嗎?

五蘊=五陰 嗎?

五陰是指什麼呢?
是不是也是指人類的整個身體呢?
謝謝

回答 (21)

2015-03-18 10:07 pm
✔ 最佳答案
五蘊另外一個說法是五陰。爲什麼有時用「蘊」,有時候用「陰」呢?蘊這個字主要談的,指的是說這個五項的內容,其實每一項都是聚集而成;它並不是一個完整不變的實體,它是聚集而成,並且在聚集之中,會有許多的變化,這個叫作蘊。那之所以用到陰這個字,陰就是遮蓋的意思,這個意思就表示,當我們提到五陰這件事情的時候,必然指的是說,這個五項內容會在不同的程度上面,遮障了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乃至於說認識我們自己真實的樣貌,所以我們說這個是五陰。所以,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會用到說這個是五蘊,這個是五陰,但是就是爲了要指出它們的特性的時候,比方說偏於聚集的特性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是五蘊;但是如果偏於遮蓋的特性的時候,我們說它是五陰。


詳細,請恭閱;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三乘菩提概說第16集─五蘊概說+色蘊

三乘菩提概說第16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五蘊概說+色蘊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系列。我們今天在上一次跟大家談八正道之後,今天要繼續跟大家談五蘊。

五蘊另外一個說法是五陰。爲什麼有時用「蘊」,有時候用「陰」呢?蘊這個字主要談的,指的是說這個五項的內容,其實每一項都是聚集而成;它並不是一個完整不變的實體,它是聚集而成,並且在聚集之中,會有許多的變化,這個叫作蘊。那之所以用到陰這個字,陰就是遮蓋的意思,這個意思就表示,當我們提到五陰這件事情的時候,必然指的是說,這個五項內容會在不同的程度上面,遮障了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乃至於說認識我們自己真實的樣貌,所以我們說這個是五陰。所以,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會用到說這個是五蘊,這個是五陰,但是就是爲了要指出它們的特性的時候,比方說偏於聚集的特性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是五蘊;但是如果偏於遮蓋的特性的時候,我們說它是五陰。

那五蘊或五陰呢,我們說它的內容總共有五項,也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項內容。那這五項內容,各位觀衆您也許覺得:這五項內容,不知道跟我們現在所覺知的這個狀態有沒有什麼連結?我們也嘗試著用舉例的方式讓大家瞭解。

比方說,各位觀衆現在正在看電視節目,正在聽我在說法,各位觀衆在電視機前面,不管您是正是坐著聽,還是站着聽,還是怎麼樣的方式,您必然都可以覺知到,現在在聽、在看這個電視節目的同時,您的色身其實都是有一定的程度的、跟這件事情相應的,一個姿勢或者是舉措在裏面。所以我們說,這個五陰裏面的「色」,各位可以把它,很簡單的、最簡單的、最直接的理解的方式就是我們的色身。

接下來,所謂的「受」。受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感受。比方說我們現在談到了五陰的內容,如果您前一陣子剛好在一些場合上面,剛好有看到一些佛教的書籍,上面有談到所謂的感受的種種的時候;您聽到今天剛好要說到五蘊裏面的受,那你必然會有一個,心裏面會有一個感受起來說「啊!剛剛好這個就是我想聽的內容。」或者您聽了今天講的內容之後,或者您心有同感的話,心裏面生起了歡喜的心,那也是感受。

再過來是「想」。想就是思想,想像,想念的想。實際上想這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比例非常非常地高。但是回歸到我們現在所談的例子來說,各位觀衆在看現在這個電視節目的時候,一邊在聽的時候,其實一邊也在跟著我舉的例子在設想情境,想辦法要理解我現在說的內容;所以在您的腦海中,其實已經有許許多多的想像、許許多多的思惟在進行,這個我們都可以把它簡單地把它劃歸在「想」這個部分。

那接下來是「行」,也就是行動的行。一般我們說行這件事情的時候,當然指的就是在——就是說它是一個多時刻地連續的一件事情叫行。比方說,我們說,當我們持續在看現在這個節目的時候,這是一種行。因爲我們不管是色身也好——我們的色身現在因爲正在看節目,而維持目前的狀態;或者是說我們正在想辦法理解這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我們的腦袋裏面的思惟正在持續地進行,這個部分我們都可以把它劃歸作行這個部分。

那最後呢,五蘊的最後一個蘊呢叫作識蘊。「識」這個字就是,最簡單的界定就是了別。所以我們看到任何的事情,嘗試去了別的時候,這個裏面的作用就叫作識。所以這個識蘊的本身,對於我們觀衆們現在在看電視節目的這個例子來說,識蘊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如果回頭來看,五蘊裏面的色、受、想、行、識,可以很清楚地發現:...



請續恭閱:


三乘菩提概說第16集─五蘊概說+色蘊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2015-03-18 14:28:40 補充: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 學正法 來正覺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index.html
2015-03-21 4:34 pm
意見欄9,20裡有師兄說:識能橫跨三世,往來三世。

個人學淺,要請教:是那個識會往來三世?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201)
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

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這不是分明在打 世尊的臉,說 世尊說法不對。

在欄52裡,自己已如實認知:

色是因緣生,識是因緣生,受想行是因緣生。

識和色一樣,緣滅了,也都沒了,那來橫跨三世。

這不也是在掌自己的嘴嗎?
2015-03-20 7:02 am
佛陀入滅約莫百年後,部派佛教時期的弟子,為了讓迷信四界的眾多印度人來信仰我們佛陀,才在傳誦的經律二藏加入些許有關四界的教說。
=
那些迷信四界的眾多印度人真可憐

那些迷信本性的眾多禪宗人真可憐

世上就是沒有一個真知的人

只有我阿呆是為一真知的人

這是怎樣的因緣

誰能說明這千百億分之一的因緣

是好運還是必然

真是呆的夠春

2015-03-20 11:19:05 補充:
1. 外教的四大,是怎樣的定義?
2. 佛教的四大,又是甚麼定義?
覆:與四聖諦無關,不作無義思惟。
==
四聖諦如果沒有包含四大

他如何稱為四聖諦

所以與四聖諦無關,不作無義思惟。

此言非常顯然出於無明無知

無明的運作就是如此

傲慢 懶惰 非常容易有所得

大賺人啦

2015-03-20 18:33:36 補充:
唯有覺見緣起的佛教史是愛不到也無法擁有、也無法掌控<<<對這件事毫無疑惑

才能真正的做到離貪而止息一切惱苦

2015-03-21 07:55:18 補充:
怎麼觀察,

才能知道那觀察 (心法),是分分秒秒變化無常、遷流不息呢?!

2015-03-21 15:46:39 補充:
當current朋友見了自己所喜歡的佛教史

五蘊一樣改變了

所以一直是五蘊在運作

不是這樣子嗎

現觀會不會改變呢

現觀跟涅槃有何關係

你玩的到底是哪種遊戲
2015-03-19 11:19 pm
1.佛教的"色身",是指 人類的整個身體嗎?
===
一般而言,色身的確指的是身體,但色身又分為內色身及外色身,內色身指的是自己的色蘊(色陰),外色身則是他人的色蘊

2.五蘊=五陰 嗎?
===
是的,"蘊"大部分是新譯的用詞,古翻譯用法是"陰",意思是集合、聚集的意思

3.五陰是指什麼呢?
===
五蘊指的是色法與名法,也就是色蘊(色法)+受、想、行、識等四蘊(名法)

4.是不是也是指人類的整個身體呢?
===
五蘊指的是整個身與心的運作,不單只是身體(肉體)而已

以上略解,有疑問可再提出
2015-03-19 5:44 pm
討論[識]...有幾個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1.[[識]]以[識食]來解釋....用以延續生命的食物之一

2.[識]與名色,三足鼎立..互為存在的因緣...所以識生則名色生;名色生則識生!

3.[四識住]...識存在於[色受想行]上...離開此四蘊,識無法存在!!

2015-03-21 15:30:17 補充:
CU先學與星洲先學的意見差異.是禪觀間建構[敏銳覺知能力]的次第不同0

一般的學習法是從安般念.專注呼吸在身內的變化開始,

呼吸對身內的觸-->[身識]-->身受-->身受的生滅變化-->心受-->想-->行.

身受就是身體的對冷熱緊鬆軟硬..等等的感受.

有了對自身的身觸與身識產生的[身受]各種變化建構了敏銳的覺知能力後.

才有能力在根對外塵接觸時..產生同樣如實看到的因緣生滅變化的能力!

一般而言.沒有在安定的坐禪中,培養出對自己內身色法觸受變化的覺知能力..

是無法在雜亂的生活根塵接觸中…產生看到色法或心法相互影響變化的覺知能力.

2015-03-21 15:31:13 補充:
在生活中各種根塵相觸後,能覺知到[色生心法]又到心生色法或色生色法或心生心法…種種複雜的相互影響變化過程.

有了這種能力後….才是真正的實証,能見真實而無間!

CU先學是跳躍式的直接從六根對[[外境六塵]]接觸所生的[受想行]觀起!!

當然在下也不能否定…有人能夠如此[總是過去無量劫的修持因緣影響.]

只是....大部分的眾生…應該做不到如此跳躍式的建構敏銳的覺知能力罷了!

在下學習不久,並不聰會故由自己內身觸受以致產生心受…等等次第學習.

以上是初學者的意見….僅供參考而已!!

2015-03-21 16:10:29 補充:
在下再補充一點....

或許 CU與星洲先學....

兩位對安般念中的[[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解釋意義不同...

所以經由安般念所延生的修持觀禪的次第....就一定不相同!

因為CU先學對[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解釋也是在下第一次聽到的訊息.

內身-->六根

外身-->六塵

內外身-->六識

希望沒有錯誤解釋CU先學的意見![[若是錯誤的,在下會優先刪除]]!

以上 僅供參考!! 謝謝!
2015-03-19 5:04 pm
樓主您好

末學於 2013年7月25日
在知識加 發表了一篇文章
"五蘊 與 五受蘊"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3072505495

若想看其他文章: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_article?show=AD09187694

感恩!

祝福!

2015-03-19 09:31:34 補充:
討論 無法印證的話題

或許可用"無記"來標籤

或許也可用"浪費時間"來標籤

感恩!

祝福!

2015-03-20 09:08:34 補充:
還是那句老話

名相 是 用來 形容 解釋
解脫者的 境界 或 方法

隔了幾千年
那麼多的 相傳 及 翻譯

有機會自證的 自證就好

沒證到的人 若相信您 也只是客氣
(沒證到 當然也有可能 看得到 如實的話)

如實的在研討時 觀察 我們的 五蘊

讚嘆!

讚嘆!
2015-03-19 9:10 am
五蘊:
是指“空”整個空中。如東南西北+中央的積存聚合、解除。
是指人類的整個身體。如五部﹝頭手腳﹞五官﹝眼耳鼻舌﹞五臟﹝含六腑﹞五指五趾伍運積存聚合五陰【酸抽痛痲痺】,解除的原理就是【五蘊皆空、伍運協控】。
2015-03-19 7:56 am
只是路過隨筆,無意掀論。

四大,並非哲學,而是如實、如理作意的里程碑。

就像這一題的 "五蘊",

"蘊" ,有積聚、聚集的意思。

以色蘊而言,突破色蘊,就有證悟入流的可能。

其哲學、如實的分界點,就在四大。

C朋友可以相信四大、也可以否定四大;

但是,判別的標準,是 "如實",

當朋友 "如實" 觀察色蘊,而發現完全沒有四大之際,

那就可以肯定 "四大" 是一種哲學思惟,而非如實之觀。


星洲總是建議,當我們沒有親眼見證之前,而經典上又有記載之時,

還是避免直接定論,還是保留一些較好。

朋友請參考。

2015-03-19 08:35:48 補充:
靜朋友,

許久之前曾與你研討禪觀問題。

現在,靜朋友對於四大的觀察,已經開始了嗎?

2015-03-19 14:20:05 補充:
午休,路過。

Current與靜修朋友,

星洲並未貶抑哲學,見到星洲文字,朋友不應該讓情緒起伏太大。

意見 014,是建議 Current朋友應該在下判斷之前,

除非證明沒有四大,否則應該保留。

而且,有幾項問題,朋友是誤解的:

1. 朋友對於四大的認知,
(四大,是解析一切色法的結果,但是陰陽曆法等等,不是色法;引力算是)

2. 星洲不嘲諷所有的公案;

但對於部分偏執的公案、與隨意亂解公案者,倒是覺得他們辛苦了。

3. 星洲沒有輕視哲學。

朋友應該可以再看一次、確認星洲的語意,為荷?!

2015-03-19 14:20:22 補充:
還是同樣的話,奉勸朋友:

有空應要親近善士、
才能真正聽聞正法、
學習如何如理作意、
真實走向法隨法行。

否則,只是增加扭曲佛法的機會而已。

..........

其次,是對Current朋友說的,有關於四大的說法 :

相應部中的諸天、梵天、界、迦葉、入、處、入流等等篇章,都有關於四大、界的記載。

相信雜阿含中,也不乏對四界的說明。

如果,Current朋友依然不採信有四大、界的說法,認為是偽經、假造;

那麼,朋友也可以參閱律藏,

大品、大楗度、第三誦品,其中就有提到 佛陀如何利用火界的習法。

朋友,四界,不是哲學思為,而是佛陀的教法。

2015-03-19 14:21:59 補充:
因此,

特舉MN.33 牧牛者大經而說, 佛陀指出,若弟子無法之道 "色" 的內容,就無法更上層樓。

如果最基礎的色法,我們只玩轉於文字,在佛法的認知上,是難以更進一步的。

如果朋友開始學習四界,那就是踏入教法之中,真實的領域。

日後,經典、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真實的道路。


無意與Current朋友掀起爭端,只是舉證、說明而已。

也無意觸怒靜修朋友,只是再一次的依法奉勸而已。

2015-03-20 01:19:35 補充:
Current 朋友,

那麼,請教一下四大的分別 :

1. 外教的四大,是怎樣的定義?

2. 佛教的四大,又是甚麼定義?

朋友認為是一樣的嗎?

佛教、外教對四大的定義是一樣?

修習過程也一樣 ?

解脫作用也一樣?

星洲認為,是完全地兩碼事。

佛法中的四大的修習,是不同於外教的四大修習。

C朋友,建議還是對四大,持保留態度為好。

2015-03-20 11:19:13 補充:
先請 題主朋友海涵,佔用空間研論色法的問題。

Current、J朋友,

相信有一句經文,大家都應該同意的: (先省略三種觀)


......如實 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七處善,也是七個階梯。

沒有通過第一個,很難跳到後面。

當然,也有波羅密非常深厚者,很快、幾乎一眨眼之間、就完成七處善。

只是,那種人,很少。多數都出現在 佛陀的時代。

那麼,第一處善, 如實知色。

兩位朋友,如何是 "如實知色" 呢 ?

2015-03-20 11:19:31 補充:
1. C朋友,如果避開四大,如實知色 是怎樣的作法?

2. J朋友,這就是觀察色蘊的第一道關卡,如實知色。

這不是名相問題、也不是慢慢就會通達的自我安慰;

而是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的自然過程。

相信朋友學習中部,也一定注意到這是很關鍵的一步。

不是嗎? 朋友們。


註1 :中部 MN.119 就有詳細說明。如何正確地作意、觀察、以及觀察甚麼。

註2 :同樣中部MN.118,也有詳述如何正確地考察入出息。 J朋友應參考為好。

2015-03-20 14:17:20 補充:
意見045,Current朋友,

朋友的說法,星洲能夠理解,

但是,朋友依然沒有正視第一個問題 : 如何是 "如實知色" ?

舉例說明:

1. 請朋友的手,不要去拿花、不要去碰觸。

2. 就純粹地觀察。用眼睛也可以、用意也行。

3. 不要把受、想、行、識等蘊一併拉進來。

能 "純粹的觀察" 嗎?

如果可以,

那甚麼是 "如實知色" 呢?

.....

相信朋友想過這個又簡單、又難解的問題,

但是,可能是無法可解,就選擇忽略他、跳過他、甚至否定他。

事實上,問題依然在那兒,不是嗎?

2015-03-21 00:59:56 補充:
C朋友,

朋友依然沒有單獨地、單純地就 "花" 的色法,執行單純的考察。

無論朋友、或其他人,

會不會觀察緣起、

懂不懂蘊、處、入

知不知味、患、離

學不學戒、定、慧

相信朋友也會承認,就算甚麼都不會,那朵花...也是遷流變化不止。

是三日後就枯萎,叫作變化無常?

還是,觀察花是種種因緣才形成?

是這樣嗎?

你我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觀察,那就作經驗法則、也是一種推論,只是比較可靠而已。

那麼?


怎麼觀察,

才能知道那朵花 (色法),是分分秒秒變化無常、遷流不息呢?!

這才是星洲問C朋友的重點。

朋友,那才是透析色法的第一步。

2015-03-21 10:49:59 補充:
看過C朋友的回覆,

朋友依然無法單純的就 "花朵" 的無常遷流,作出單純的觀察。

這是因為,朋友對於色法,否定四大的結果。


當然,觀察一件事物,必須是根、塵與觸的綜合運作才行。

就像朋友舉 "筆" 的案例來說,

所為直觀、內觀、觀智、觀禪或毗缽舍那,都一樣,是必須能直接觀察到 "那隻筆" 是否如同 佛陀所說~ 色法是變化不止的、無常的.....

星洲沒有進一步的問題,

願朋友與諸友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2015-03-22 00:43:08 補充:
Charlie朋友,道安。

Current朋友,

第一個問題,

若蛇靠近你,星洲會嘗試引開蛇、或令朋友們離開蛇。

第二個問題,

星洲會盡量讓蛇、朋友們離開危險之處。


第三個問題,雜阿含 68、334經,為何沒有對應的南傳經典?

1. 星洲不知道。

2. 朋友應先找出該2部經的原文,再來與現行的巴利本對照,或許會找出原因。

先確定翻譯的正確性、之後再議為好。

第四,

星洲不認為有觸犯戒禁取(見) 之嫌。

只是Current朋友不承認巴利藏,獨尊所信奉的經典而已。

2015-03-22 00:49:23 補充:
以下是個人的看法 :

# 五蘊、與五取蘊之間的稍稍不同,常常是在研讀經典之際,要多留心之處。

# 心生色法,是壹種色法,出自於論藏,

在論藏中,

詳細解釋了這種色法的相、味、現起、近因等;也有如何觀察之法。

#至於色生心法等等,不是專有名詞,應該是Charlie朋友,個人要表達 "因接觸色法而產生名蘊" 等等之類的意思。

星洲對Current朋友,沒有進一步的問題。

只是朋友常用戒取一詞,應是戒禁取(見)之義,
若是,可能C朋友還要對這名詞的意義多加了解。
2015-03-19 3:13 am
給:回答者:ㄚ雁雁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問題要慎重!
五蘊就是五陰!
色、受、想、行、識。
2015-03-18 10:21 pm
意見區CURRENT大德說到「六組五陰」,末學深表贊同,但很多人不認同
就是了,朋友日後有緣再自己求證。

覆:靜修朋友

以上current所說,皆是依據經典,有憑有據。

而且是親身禪觀的經驗,實際身心運作的方式,確實如同經文記載。

經文是否為佛陀的教說………

可以現觀自身的身心狀態的運作之下,找到答案。

2015-03-18 14:27:22 補充:
關於靜修朋友的作答,current就提兩個問題來請教。


識,是甚麼?
  就是記憶,但這個記憶,橫跨三世,並非今生的記憶而已。

問一:
請教朋友,如何驗證「識」是橫跨三世的記憶?
還是只是一種理論與哲思而無法驗證?



我們這個色身,只是個四大(地風火水)的合和相

問二:
如何驗證色身與「地風火水」有關聯?
還是四大只不過是一種理論與哲思而無法驗證?

謝謝指教

2015-03-19 09:16:57 補充:
他告訴大家的答案,事後也都一一的驗證

那麼請問靜修朋友

識,就是記憶,但這個記憶,橫跨三世,並非今生的記憶而已。

以上這句話,靜修朋友驗證了沒?

謝謝指教

2015-03-19 09:22:01 補充:
當朋友 "如實" 觀察色蘊,而發現完全沒有四大之際,
那就可以肯定 "四大" 是一種哲學思惟,而非如實之觀。

覆:毫無疑惑而肯定這件事 >>> 四大是一種哲學思想而非如實之觀




星洲總是建議,當我們沒有親眼見證之前,而經典上又有記載之時,
覆:親眼見證而毫無疑惑的與朋友分享>>>四大是一種哲學思想而非如實之觀
而經典的記載是部派在後來的增新教說,非佛陀原說,因為與廣大經教不合。

還是避免直接定論,還是保留一些較好。
覆:毫無疑惑而肯定這件事 >>> 四大是一種哲學思想而非如實之觀
2015-03-18 5:57 pm
五陰是指什麼呢?
覆:是指色、受、想、行、識

是不是也是指人類的整個身體呢?

色陰
包括了六根與五境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五境:色、聲、香、味、觸

眼睛所能見的一切影像,皆歸類為(色)
耳朵所能聽的一切聲音,皆歸類為(聲)
鼻子所能嗅的一切味道,皆歸類為(香)
舌頭所能嚐的一切食物,皆歸類為(味)
身體所能碰的一切觸感,皆歸類為(觸)

2015-03-18 10:04:37 補充:
眼見花朵(色),生起視覺器官的覺知經驗(眼識)
耳聞鳥鳴(聲),生起聽覺器官的覺知經驗(耳識)
鼻嗅花香(香),生起嗅覺器官的覺知經驗(鼻識)
舌嚐食物(味),生起味覺器官的覺知經驗(舌識)
身體碰觸(觸),生起身覺器官的覺知經驗(身識)


眼見花朵
對於(眼、色)為緣而生起的眼識

對這個眼識,會有所感受與情緒(受陰)的表現。
對這個眼識,會有所記憶與想法(想陰)的表現。
對這個眼識,會有在意向上決斷(行陰)的表現。

2015-03-18 10:06:14 補充:
緣[眼] 及[色] [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緣[耳] 及[聲] [耳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緣[鼻] 及[香] [鼻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緣[舌] 及[味] [舌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緣[身] 及[觸] [身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緣[意] 及[法] [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2015-03-18 10:10:38 補充:
眼觸入的五陰
耳觸入的五陰
鼻觸入的五陰
舌觸入的五陰
身觸入的五陰
意觸入的五陰

以上總共六組的五陰(六根、六境、六識、六受、六想、六行)

我們人從小到大的一生中,通通在其中,沒有例外的。

這六組的五陰,就是佛陀說一切,一切皆在六根六境的因緣當中。

經云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2015-03-18 10:18:13 補充:
緣[意] 及[法] [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六受、六想、六行,歸類於(法)

2015-03-19 11:10:27 補充:
《雜阿含》68經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色識住之解說:
色識住的意思是……在「根、境」為緣而生識的當下,眾生其實愛上的是識,不是愛境(境即是色蘊)
但眾生不知不明這件事,以為自己愛上的是境(色蘊)

所以才會攀緣色蘊,追逐色蘊,對色蘊生起可愛可樂之妄見。
↓ ↓ ↓ ↓ ↓ ↓ ↓ ↓ ↓ ↓ ↓ ↓ ↓ ↓ ↓
經文:色攀緣、色愛樂

因為愛上了境,而驅使根去追逐境,「根、境」的因緣又升起而識又升起。
↓ ↓ ↓ ↓ ↓ ↓ ↓ ↓ ↓ ↓ ↓ ↓ ↓ ↓ ↓
經文:增進廣大生長

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2015-03-19 11:16:47 補充:
舉例

品嚐芒果冰

   舌頭嚐一口芒果冰,生起味覺器官的覺知經驗。
經文: 舌根 色境 為緣    舌識生


嚐一口後,某甲覺得好吃而愛上了吃芒果冰,然後再繼續一口接著一口的吃。

請問諸法朋友
某甲是愛上了芒果冰(境)?
還是愛上了舌頭與芒果冰碰觸之後而生起的覺知經驗呢(舌識)?

2015-03-19 11:24:35 補充:
某甲因為愛上了芒果冰(境)

驅使舌頭再次去品嚐芒果冰,期望重覆那過往曾有過的愉悅經驗。


當我們人曾經經歷過甚麼事之後,若合意的,感到樂受的……
形成一種美好的記憶(想蘊),對於美好喜悅的記憶
就會驅使著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那美好喜悅的經驗
這在佛門就叫做「貪欲」

2015-03-21 09:44:48 補充:
舉例,各位朋友隨手取一物(杯子、筆、手機皆可)

現觀筆
一、把筆靠近鼻子
二、把筆遠離鼻子
三、橫的放在桌子上
四、直的放在桌子上
五、眼睛眨呀眨呀的看著筆
六、換左手拿筆
七、再換右手拿筆
八、調整角度,只能看到筆尾而不見筆頭的角度。
九、調整角度,只能看到筆頭而不見筆尾的角度。

現觀以上九點

請問諸位朋友,觀察之前的筆,跟觀察之後的筆,是同一支筆嗎?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認知是同一支筆,那麼您呢!)

2015-03-21 10:00:14 補充:
同一支筆(或同一人在禪觀)的錯誤認知下

這支筆(或這個人)變成固定不變的存在(我)

這支筆(或這個人)也變成可以擁有的(為我所、是我所)

2015-03-21 10:20:17 補充:
拜科技發達,現在應該大家都有拍照功能的手機。

以上九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重覆再做一次,並拍下九張照片。

做完之後,觀看這九張照片中的筆或其它影像也可。

請問一、筆的呈現如何?
請問二、筆的呈現,有無受到週圍多方面的影響而改變?
請問三、有辦法對筆拍照,拍出兩張相同而完全一模一樣的照片嗎?
請問四、科技不管多發達,連拍速度有多快,有可以拍出兩張一樣一樣的照片嗎?

2015-03-21 11:42:09 補充:
朋友依然無法單純的就 "花朵" 的無常遷流,作出單純的觀察。

星洲朋友

現在禪觀的對象,改為一條活生生的眼鏡蛇。


二十名禪觀者(包括星洲朋友與current二人),圍成一圈,蛇放正中間。

二十名觀者開始對蛇,作出單純的觀察。

問一、蛇慢慢靠近current,星洲朋友如何處置?
問二、蛇慢慢靠近星洲朋友,朋友如何處置?

謝謝指教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0: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18000015KK011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