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的 觀念

2015-03-16 3:21 pm
正見的 觀念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正見的 觀念"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9)

2015-03-16 6:12 pm
✔ 最佳答案
<正見的 觀念>

八正道是學人在行為威儀.

依教奉行.依法奉行的依止.

但如還在有<有個我>在奉行八正道階段時..

此八正道仍屬微細的識用.

當證涅槃或識本心見本性時.

此八正道皆轉為妙用.般若用

道在入用中.隨流認得性.無人亦無法.

管見==被牧的牛==

2015-03-16 10:14:35 補充:
更正

道在<入>用中.隨流認得性.無人亦無法.

道在<日>:用中.隨流認得性.無人亦無法.

2015-03-16 10:15:06 補充:
八正道是學人在行為威儀.

依教奉行.依法奉行的依止.

但如還在有<有個我>在奉行八正道階段時..

此八正道仍屬微細的識用.

當證涅槃或識本心見本性時.

此八正道皆轉為妙用.般若用

道在日用中.隨流認得性.無人亦無法.

管見
2015-03-18 7:02 am
首先感謝大德發表的文章,末學讀後的心得如下。

<朋友所引雜阿含301經>
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這段經文與正見的關係>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是名正見」
 並不是說「正見的定義,是............」
 故,後說「如來所施設正見」
   設施,就是方便的意思。
   是如來以此方便來闡述正見。
 如來以「取緣有」的這個方便,闡述了正見;
   內容中,有、無俱離;
   意思是說,我們學習十二因緣法,不要看到「取緣有」就認為
   「取集必生有集」,而當思有、無兩面,皆是取;
   而有、無兩面皆能俱離,無此取者,是名正見。
 學習因緣法的人,常常會習慣性的「取緣有」,你若不說有,他還
 說你不懂因緣法;若是個聰明人,看到這段經文,應該就可以馬上
 修正自己的這個錯誤,明白如來設施的意涵。
 此句「不由於他而自知」更重要,正見是不會由他因緣而生的,全
 由自性起用,故說自知。

<正見的本懷>
正者,無染。
正見,是不著於兩端的。(好比經文中的有、無)
   這兩端,都是相,故,正見也可以說是離相的。
   能離一切相,故即一切法,是如來說等正覺意。

<朋友以修習四念處來入正見的方法>
末學以為,也是不錯,但可能不足。
修習四念處,可以體會一下正見的感覺,卻無法常住。
因為正見的根本是般若,並非禪法可得。
當然,這是末學的邊見,可能也是錯的,共與法會、分享心得。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

2015-03-17 23:22:32 補充:
靜思大德於意見欄所言此段:

觀貪愛如生死獄。觀放下是真實理。
知煩惱如冤親聚。觀我見如劍雨林。
觀十惡如化糞池。知悔改如灑淨水。
觀懺悔如洗垢泥。觀執取如地獄門。
說悔先罪、不說過去是空。
深知無常、而知耕種福田。
知行十善、如甘露水。
見波般空、如涅槃城。

末學以為,說的太好了,讚嘆!
2015-03-17 9:47 am
雜阿含301經,是正見的開演。

這一點是正確的。

但是,以下是星洲要提出的,很簡單、但又很難。

請參閱雜阿含262經,或參照SN22.90闡陀經。

尊者闡陀,他也知道五蘊無常、苦、無我,這位尊者也有禪修。

但是,這位闡陀尊者,無法證悟、反而退卻。


以下是最簡單明白、但又最難的問題 :

一直到 阿難尊者為他轉述 :

....(略)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以及,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憂、悲、惱、苦滅。

一聽完阿難尊者的轉述,

闡陀尊者,立刻證悟入流。

為什麼呢 ?

2015-03-17 01:48:06 補充:
為什麼我們看了這句偈誦數十年了、幾千遍了,也沒有證悟?

為什麼?

是因為沒看懂字義?

是四念處不給力?

還是推說波羅密不足?

還是要長時間修習,久而久之就可以證悟?

還是沒有睿智的座師在側?



..............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2015-03-17 11:06:12 補充:
讓我們先放下自己所堅持的 "正確的看法" ,

綜合題主與Current二位學友的見解:

1. 光是研讀、不實修,則無益於解脫。

2. 四念處能累積證悟的能力。

3. 禪觀的對象 (所緣),必須正確。

4. 禪觀的深度,必須 "如實"。

以上四點,不知二位朋友是否都同意?

其他有興趣的朋友,當然也可以增添更重要的見解,

但是,還是有門檻的。

門檻是 :

1. 有志於解脫者
2. 能誠懇、如實面對問題者
3. 能接受去除一切臆測、想像的教法者

2015-03-17 14:25:56 補充:
既然兩位朋友都同意這4點,那麼,或許可以往下走。

容再提醒,

或許我們都應該先擱置以下3事 : (因為,我們都尚未證悟,犯錯的機率都很高。)

1. 自己的經驗,以為是正確無誤的、並絕對符合 聖教。

2. 自己相信的經典(複數),是唯一聖教法、唯一可信奉的;

或者,不太需要經典的指導、只憑自己確實的即可經驗。

3. 自己完全理解經典的意義,而且偈偈無誤、掌握經典的要義。

如果這三點提醒也同意者,

下次,也許我們或可一起進入 禪觀的領域。

如果同意,請表示。


註:

當然,朋友們依然可以拒絕、認為自己是對的、無此必要多聽其他雜言贅語。

那就此停住、祝願彼此。

2015-03-18 02:33:34 補充:
題主朋友,

雖然尚無緣討論毗缽舍那,但是有些注意事項,仍應提醒。

過人法,又稱上人法,意指超越一般人體驗之法。

而過人法,包括 :

禪那 (止禪的四色、無色禪,以及各階觀智)、

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樂靜處。


在禪修的過程中,只有四種人,

我們可以坦率地向他們表達自己是否進入過人法 :

1. 佛陀

2. 聖弟子 (辟支佛,可惜此教法時期沒有)

3. 負責教導的僧團長老

4. 指導自己禪修的親教師

對於其他的人,就沒有透露的必要。


原因有二 :

1. 保護自己,這是提防萬一自己以為自己已經具備上人法,將錯就錯,滋長執拗、慢心。

2015-03-18 02:33:50 補充:
2. 保護他人,
萬一自己真實具備過人法,但難保其他有情心陋智劣,而加以毀謗,這對那些犯錯的有情,影響非常深遠。

因此,建議把初禪的經驗敘述,拿掉。

雖然我們只是居士,但是,過人法的一些規範,還是遵循為好。

朋友可以參閱律藏、經分別、上人法戒。

....

至於禪定,是專注的結果。

許多人都在無意間、多多少少,都可能極短暫地經歷過,雖然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也無法維持。

據傳, 當 佛陀仍是悉達多太子時,在兒少時代,就在春耕之時,自己無意間進入初禪。

但是,這與觀察五蘊,中間仍有不少的轉折。

以上奉勸,朋友可以自行決定。
2015-03-17 7:46 am
版主!仁愛

五濁惡世 說羊車的次諦 比較能夠通達。因為業障太重了。如同迷霧一般
只要懺悔慚愧 才能入道

無漏道中慧學的實踐

智慧的功能就是通達境界,也就是完全了解所緣的意思。只有智慧才能通達所緣。
因為想、識 並不能解脫,也不能實現慧學。
為有靠智慧能通答所緣.。

因為智慧便是正見,正見中便有念的做用。以念為思想 便足一而正思維。
如此就有了正思維的做用有了正見 能通達世間的所緣。而得以正斷煩惱。而成就了無漏的慧學。

2015-03-16 23:50:59 補充:
關於正觀 後學心得分享 慚愧愚見

觀貪愛如生死獄、觀放下是真實理。 知煩惱如冤親聚。

觀我見如劍雨林、觀十惡如化糞池。知悔改如灑淨水。

觀懺悔如洗垢泥。觀執取如地獄門、

說悔先罪、不說過去是空。深知無常、而知耕種福田。

知行十善 、如甘露水。 見波般空、如涅槃城。


阿彌陀佛 苦諦 不可令樂。滅諦是從道諦中得。得以正斷煩惱成就無漏。顧可以說是 八正道中的第一 【正念處】。

八正道 以正念為第一,而後引發的正思維。正語,

2015-03-16 23:52:57 補充:
仁者! 祝福 您



靜思合十

2015-03-17 13:35:36 補充:
谁喜版主
隨順諸位十方大德


以此法喜迴向西方


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 是常極光無量壽佛

大乘不共土 二乘者難入 得發廣大志 得見阿彌陀。彌陀經云:經飯時食、供養十方諸佛,還諸彼國。




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 是阿彌陀佛


靜思合十
2015-03-17 6:01 am
感恩元!! ( 研究生 1 級 )善知識

"我沒有看過你的正見是什麼?"

文章在:
點選 末學帳號
點選 他的紀錄 文章

您就可點選 "正見的 觀念" 看文章

感恩!
2015-03-17 2:12 am
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 可說是最重要的正見觀念

謝謝J朋友法施,感恩。

2015-03-17 11:20:11 補充:
1. 光是研讀、不實修,則無益於解脫。
覆:善哉!

2. 四念處能累積證悟的能力。
覆:四念處是於「根、境」的因緣,觀察如何的集起發生!


3. 禪觀的對象 (所緣),必須正確。
覆:善哉!東方的五行之理與古印度人的四大之說,皆非禪觀的對象,因為那都是一種哲理與思想,歸類於假想觀。


4. 禪觀的深度,必須 "如實"。
覆:於「根、境」的因緣,則是如實,人人可以經驗的到,人人可以驗證。
離於「根、境」的因緣當下,皆為假想觀,皆不算是如實正觀,包括觀過去或未來亦是一樣。

2015-03-17 11:23:04 補充:
1. 有志於解脫者
2. 能誠懇、如實面對問題者
3. 能接受去除一切臆測、想像的教法者


觀過去或未來,就是臆測、想像

觀四大也是臆測、想像

觀剎那生滅也是臆測、想像

2015-03-17 11:25:03 補充:
1. 光是研讀、不實修,則無益於解脫。

2. 四念處能累積證悟的能力。

3. 禪觀的對象 (所緣),必須正確。

4. 禪觀的深度,必須 "如實"。

以上四點,不知二位朋友是否都同意?'

完全同意,讚歎隨喜。
2015-03-16 8:24 pm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仍無取,唯自我催化: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仍無取,唯自慰心境

有些動物把頭掩藏,自己看不到牠們,以為牠們看不到,事實非也

很多事實,非"心"念而駛

很多事實,非"心"止而止

故 實事,非"集、滅之心"所及或改變

既然「無明」,當使「識」,非「四念處」能解苦取所或依有,唯逃避放棄爾

2015-03-16 13:34:34 補充:
〔道在日用中.隨流認得性.無人亦無法〕

道在日用中處處可見,道唯人識用,亦法之源

無人亦無法-->不成立

2015-03-16 14:36:28 補充:
身念處可觀熟悉 觸 一些身行 及 六入處
受念處可觀熟悉 識 受 憂悲惱苦
心念處可觀熟悉 意行 愛 取 有 生
法念處可觀熟悉 無明 行 名色
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 可說是最重要的正見觀念

==>對真正修行而言,不著邊,無路用

2015-03-17 11:41:27 補充:
在巴利本與漢譯《雜阿含》二個傳本中,對於「無我」這個關鍵論題的論述,卻出現了「完全相反」的二個說法。究竟哪一個才是釋迦牟尼原說

巴利本所傳才是佛的原說,而現行《雜阿含》「陰相應」的「無我相經」則是個「誤傳」

例如:巴利本

世尊(對五比丘)這樣說:
「比丘們!色不是『我』(atta)。若色是『我』的話,那麼色就不會產生病苦;並且於色可以(遂行這樣的意願):『讓我的(me)色這樣!讓我的色不要這樣!』

比丘們!因為色不是『我』(atta),所以色會產生病苦;並且於色不能(遂行這樣的意願):『讓我的色這樣!讓我的色不要這樣!』受、想、行、識也是一樣。」

2015-03-17 11:43:34 補充:
《雜阿含 34 經》(即無我相經)卻這樣說:

爾時,世尊告餘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於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於色: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015-03-17 11:44:45 補充:
一聽完阿難尊者的轉述,
闡陀尊者,立刻證悟入流。
為什麼呢 ?

==>編撰

2015-03-17 14:49:09 補充:
《中阿含經》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
五根、五力、八支聖道、十無學法

欲斷老死者,當修十一切處、十無學法

==>莊肖維

所謂"無明"為無知,"明"或"識"的相反詞

依《中阿含經》欲斷無明修法,仍無明,仍老死,文學創作非真正修行

真正修行非以觀想思維意念所能獲得

實修的善知識只是品性涵養相關,與真正修行無關

開版大德文章無觸及真正修行

2015-03-17 15:01:26 補充:
意見者:星洲炒米最好吃大德,汝所認為非真正修行==>妄想

1. 光是研讀、不實修,則無益於解脫==>汝無實修法

2. 四念處能累積證悟的能力==>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想像無法獲得證悟的能力

3. 禪觀的對象 (所緣),必須正確==>禪修目的是什搞不清楚

4. 禪觀的深度,必須 "如實"==>不懂裝懂

不信

佛具備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獲得多少

什都不會,空思妄想,自慰無路用

2015-03-18 00:30:43 補充:
對五蘊的覺知的熟悉...........
在小山坡上經行
一段時間之後 第一次感覺到 是非常強烈的
因為末學經行熟練後 而使末學坐在椅子上 靜態時也能達到初禪
能保持平靜 才有機會觀察

==>無路用

禪修是最單純的

是嗎?
問題是"憑藉"?"方法"?

恐怕又是自我感覺付予正確論

無實質效用

2015-03-18 02:45:23 補充:
過人法,又稱上人法,意指超越一般人體驗之法

==>實際上,在佛教尚無,唯有自慰付予想像過人法

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樂靜處

==>文學創作非真正修行

可以坦率地向他們表達自己是否進入過人法

佛陀 ==>太陽本身不熱,還住有天主天人

聖弟子 (辟支佛,可惜此教法時期沒有) ==>漏編

3.4. ==>無實修

至於禪定,是專注的結果==>汝錯誤認知

不信

佛具備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獲得多少
2015-03-16 7:04 pm
修習四念處 會讓自己親身體會 世尊在雜阿含301經 的教誨

覆:善!

請教J朋友,301經的經文,並無提到四念處,但有提到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

而J朋友舉301經而說修習四念處

那麼請問兩個問題

問一:四念處與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有何關聯??
問二:正見與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有何關聯??

謝謝說明指教

2015-03-16 11:04:39 補充:
《雜阿含》301經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緣六入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乃至純大苦聚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首明見 首瀰觀 首澤鍍 首叡速 首悉宿 首功勳 首德{光皇} 首{言皇}導 首{言皇}釋 首徨勢 首寶臂 首寶鄆 首{隍+耳}緷 0
2015-03-16 4:51 pm
問云何是正見
答見無所見 即名正見

現在一個人他就又問了
說什麼叫做正見

他說見無所見 即名正見
就是說視而不見
若以儒家說//看到當做沒看到
這就是正見


又再問
問云何名
見無所見


答見一切色時
不起染著
不染著者
不起愛憎心
即名見無所見也

若得見無所見時
即名佛眼
更無別眼


若見一切色時
起愛僧者
即名有所見


有所見者
即是眾生眼
更無別眼
作眾生眼
乃至諸根
亦復如是



現在這個人進一步又再問
他說見無所見
怎樣叫做見無所見



祖師就說了
看到一切的色相的時候
你不會起這個心的染著
不染著就是不會//起這個愛和恨這個心
就是叫做見無所見


假使你若有辦法//達到見無所見的時候
這個名字就是叫做佛眼
其他沒有別的眼睛


假使你若看到//一切色相的時候
你出生這個愛和僧的心
若這樣就是有所見


若有所見就是眾生的眼睛
並沒有別的眼睛//做這個眾生的眼睛
乃至諸根
諸根就是指這個耳朵//鼻子 嘴 身體種種
都一樣



同樣的意思推論下去說的


所以呢
我們在金剛經//才有句話這樣跟我們說
現在看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這樣說
說應該…
照著我前面跟你所說的
要生出這個清淨的心
你不應該//住這個色來生這個心
也不應該住這個//聲香味觸法來生這個心
應該要無所住來生這個心



住色就是說眼睛
就是剛才說這個見無所見
住聲來生心
等於就是住//這個耳朵聽到聲音
香就是從鼻子
味就是從嘴
觸就是從我們的身體


法就是指我們的心


所以現在才說//乃至諸根亦復如 是
所有的根啊


以眼睛像是//做個代表性說給你聽
你若說這六項 都來說啊
這個話就很長了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它說一個人
你若離開這個妄想
得到正法的知見
你就超出這個世間
就證到這個涅槃
這個叫做出世


你若來執修這個世俗之法
不相信了脫生死的道理
不相信見性之道
這個名字就是叫做世間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他說假使你一個人
若有辦法開悟//你的心就是佛
不要執相
不要向外面要找佛


只要在你的自心中//常存著這個正見
正見就是//不要執相 不要執空
這個煩惱塵勞//永久不會染到你的心
這樣才算是一個見性的人

李老師講解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45: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16000015KK004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