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当初制定汉语拼音的年代正是一个愚昧而又激进的年代,当时人们的观念就是“效法西方”,什么都要西化,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都应该学习,西方人用的是拉丁字母,所以我们也要学用他们的拉丁字母。于是把楷体字笔画的37个汉字注音符号----ㄅ[波],ㄆ[泼], ㄇ[莫],ㄈ[佛](可参考98年的修订版《新华字典》)在原来的规则下硬是改成了26个拉丁字母,问题是用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楷体的注音符号,根本不需要汉语拼音代为分劳,再说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注音符号并不比原先的汉字注音符号简便。其实如此“多此一举”,就是因为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们,无视汉字拉丁化失败的结果,他们把原来的楷体笔画的汉字注音符号改为拉丁字母,就是为了好在以后继续实行“汉字拉丁化”,直到彻底废除汉字,达成他们所谓“与国际接轨”目的为止。
汉字注音符号原来称为"注音字母",自1930年后改称注音符号,以此来强调注音是扶助汉字而不是取代文字。注音符号从民国二年开始制订,七年公布,到二十年才全面推行。当时的讀音統一會共审核了6500个汉字,并采用章炳麟根据籀逕省之形,篆书等取其当中古文的原字及部份偏旁所制成的「注音字母」。以辅音,介音,元音的三拼方式并标以声调为发音基制,注音符号是所有华语拼音方案中制作过程历时最长的一个,其准备和反复实验了几近二十年,慎重程度可见一斑。现在的版本是由21个声母和16个韵母组成,即: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与之相对应的拼音字母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i, u, ü,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注音的音系配合十分富有逻辑性,从唇音开始,每個部位所产生的音,以互補分配的关係在发音上自成系統,以简单的21个声母及16个韻母可以拼出420个音節,再加四声的变化,产生1281个有意義的音節,可以主控全部汉字的发音与标準华語。更重要的是「注音符号」解决了汉字自古以来记音困难的老毛病。使无数不识字的人也能很快就能学会文字,被纳入基础教学必学课程。
看到上面的注音符号,可能有些人会对其产生误会,认为那是“日文字”,确实很多人认为注音符号和日文的假名看上去很像,从而认定注音就是日文。其实注音看似日文假名并非偶然,因为平假名/片假名最初也是仿照汉字的草书和楷书而来,而注音符号是以古代汉字中笔划较少的汉字或省简一些汉字的笔划来表示汉字的发音。说来说去就是不论假名或注音都是以汉字作为模范再加以简化而成,都是引用自汉字,这就是为什么像的主要原因。可是,只要稍为对注音与假名都有点认识的就知道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其实两者真的没有一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