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觀想法, 如何觀想 ?.....

2015-03-07 7:38 am
.


止觀 的觀


是重複思維意識心所學的無我無法皆空嗎 ?


已背的苦瓜濫熟 , 未觀已暸 , 都已經煩了, 還要怎樣觀得下去呢 ?


是文字重誦一遍嗎 ?




謝謝開示


.

回答 (28)

2015-03-09 4:16 am
✔ 最佳答案
修持禪定之法門,即是:(1)數,(2)隨,(3)止,(4)觀,(5)還,(6)淨。其修持方法,在本文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門」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

(1)數: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2)隨: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3)止: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4)觀:於定心中,以惠(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5)還: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6)淨: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皆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由此六種法門之修持,可通往涅槃之道,這就是此六法門稱為「妙」之義。文中說:「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

此六法門亦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這是安般(息門)的修持法之一種。文中說:「故釋迦……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在《釋禪波羅蜜》中,將此六妙法門列為「亦有漏亦無漏禪」,因「此六門中,數、隨、止是入定方便,觀、還、淨是慧方便。定愛慧策:愛故說有漏,策故說無漏。」

但在本文第一章「歷別對諸禪六妙門」中,智者大師又幾乎將所有的禪定法門都歸納在六妙法門中:

(1)數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但若只是出生這些禪定,並非妙門,必須要﹁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證阿羅漢果位。

(2)隨門:「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然後「觀行破折」,「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

(3)止門:「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4)觀門:「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5)還門:「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三三昧)、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6)淨門:「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
2015-03-09 10:13 pm
正法曰:禪宗本無階級,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關、重關、末後關是偽造,後人說的,古無此說。三關之說,分兩種,出在祖師公案:黃龍三關、高峰三關。黃龍三關: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的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復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垂脚曰:我脚何似驢脚?名曰「黃龍三關」。高峰三關,語驗學者: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關」。三關之語,是祖師接引學人用的機鋒轉語。
邪謬曰:參禪之證悟情形,有許多種不同:有人明心而不見性,有人見性而不明心。明心的人,又有三種不同:初參明心,有人悟得片段;也有大悟成片者;也有大悟徹底,牢關與本參同時過。所以,三關真實有,不是偽造。此師說沒有三關,可是他講圓覺經時又云:「諸大菩薩有已悟及未徹悟者,而諸弟子尚居學地。」既然悟而未徹底,就必定還須再參究徹底才能停止,怎麼可以說「一悟便悟,不分階級漸次」?這就自相矛盾了。一切人如尚未具足福慧及五十二位階的過程侕明心見性的人,都不能稱為究竟佛,通常稱為「相似即佛」,最多只能稱為「分證即佛」而已。所以不可因為成佛只有一次便說證悟只有一次,更不可說見性就是佛。此師未明心的緣故,讀不懂傳燈錄,所以講「沒有末後關」。據傳燈錄所載,唐宋年間就有末後句、末後關的存在,不應以個人管見,說三關是偽造。譬如投子大同禪師,有僧人問:「如何是末後句?」大同禪師云:「最初明不得。」遠錄公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指南之旨,不在言詮。」克勤圜悟大師也說:「會末後句,方到牢關。」無門慧開大師也說過,會末後句只是到達牢關,須有末後句之體驗才算過牢關,所以三關確實有。若有行人悟得不真或缺乏體驗,便敢開大口毀謗一切大悟徹底的祖師,不免要承擔誹謗三寶的因果,後世學人千萬別學假善知識胡言亂語,免得揹負因果才好。
辨正:在大乗佛法中,前五度的修行,乃可相應於五蘊的滅除過程。表列如下:
第一度,布施 = 滅色第二度,持戒 = 滅受第三度,忍辱 = 滅想第四度,精進 = 滅行第五度,禪那 = 滅識
此中,行蘊,即是唯識宗所稱的末那識;而識蘊,即是阿賴耶識。何以見得?蓋因十二因緣中的識支、和名色支,猶如交蘆,相互依附而立;進而言之,如果識支不是能帶業、且執受種子的入胎識,則如何能與父母的精血和合,而生出名色支呢?以下的引文,或可證明前述論理之真確:
佛說大乘稻芊經:「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瑜珈師地論卷第一:「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
「於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為,羯羅藍位。」
成唯識論卷第三:「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蘆束,更互為緣,恒俱時轉,不相捨離。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謂五識身,識謂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又諸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恒時,執持名色,寧說恒與,名色為緣?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邪謬者曾在他的識蘊真義裡,大肆批評安慧,說他不應把五蘊中的識蘊解釋為阿賴耶識;但安慧何辜,不過是引用無著、世親的文句罷了。然而,同樣的批評,為什麼卻不及於前述二人呢?是邪謬者選擇性的打擊?還是他從來就沒有讀過無著、世親的著作?這就不得而知了。

唯識宗的立場,是將阿賴耶識作為一切的緣起現象之根源,質言之,阿賴耶識便是這個緣起宇宙的邊際,稱為「界」;但這個萬法唯識的邊際,若以禪宗的觀點來看,也才走到了禪門的門前而已,還未入得門內,所以,不能夠稱為「悟」。對於唯識宗來說,在識以外,是什麼也沒有,但對禪宗而言,必須走到識的外頭,才能將所有的妄有,變為實在的真有。
因此,大乘的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必須是由前五度的修習之完成 --- 滅色、滅受、滅想、滅行、滅識 --- 才能夠證得;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亦應作如此之解釋,方符合大乘的精神。

若參照楞嚴經卷第六的觀音耳根圓通章,我們亦可以將反聞自性的修行次第,對應於大乗的六度,表列如下: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滅色)所入既寂,二相不生;(滅受)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滅想)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滅行)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滅識)------------------------------------------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般若)
2015-03-09 6:59 pm
「就是這樣」:禪修的次第是由六妙門的數息法以氣制心進入欲界定,再進入色界(心)定的初.二.三.四禪定以定生慧的內觀法,而止觀是在探究身體色心的祕密。
=========== 
宗門的禪修以參禪法參究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而求開悟明心為標的,不是這樣「以定為禪」。請勿再貼廣告招攬,徒害人法身慧命。
至於所謂「探究身體色心的祕密。」唯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心,從而得以觀察祂如何生起有情身心世間一途
佛法及禪修都不是如所講的那樣,不是這樣的
學人要有警覺,才不致白學、錯學。

2015-03-09 15:52:58 補充:
謹將「就是這樣」師兄所說:【佛陀說真相是無常.無我.涅盤,,又何來實相心的祂?老拿非究竟的"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打上述的覺悟者(迪洛巴,拿洛巴,密勒日巴)的臉。】略加探討:
一、查所謂 佛陀說的真相是三法印「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解脫阿羅漢無常、無我的五陰身心滅盡無餘後,沒有「涅槃本際」不生不滅的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餘留獨存時,則「.涅槃」就淪為斷滅空,同於斷見外道。師兄既否定有實相心,就是妄謗 佛開示的「涅槃」聖道虛妄不實;請自酌量看看:這種議論的過咎多大?
還有,若無實相心為「涅槃本際」,會有.涅槃「寂靜」可言乎?可曾檢討自己佛法見解是啥程度?

2015-03-09 15:53:08 補充:
二、原來迪洛巴,拿洛巴,密勒日巴這些世紀大騙局要角之一的六識論外道,竟是師兄眼裡的開悟聖者,怪不得會墮入「以定為禪」的大邪見去了。他們悟在何處?何不舉示看看!

又所謂:「仍尊重非究竟無師承的現代學派正覺的教法。」如是誠實說,就應以自己從究竟師承所學的傳統法教的正法內容,來作指導辨正,而不是自談自唱所自意認知的佛法三乘菩提。
復又,所謂:「菩薩修行逆轉十二因緣而覺悟解脫成佛。」有這回事乎?
觀修十二因緣而斷我見、我執,乃滅盡五陰、不受後有的解脫道;何曾有覺悟法界實相?又何來成佛可言?佛世的那些大阿羅漢,也都是十二因緣修證者,有那個稱成佛了? 

2015-03-09 16:08:25 補充:
「就是這樣」師兄說:「般若禪」是無師承的現代學派正覺創建者所創,是非究竟禪,學人要有警覺,才不致白學、錯學。
========== 
禪宗所證悟的般若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十方三世法同一味,佛佛道同
怎會有所謂「現代學派所創」的大謬論批評?
可曾理解:從 佛世尊的「教外別傳」,至中國祖師禪,到今之正覺開悟,一脈相傳,連綿不斷,何嚐有失真處?
唯是追隨假名善知識學佛者,所修習知見二二六六,才有如是錯會、誤解的言論。
請自行好好省思檢討為要!

2015-03-09 16:33:45 補充:
「就是這樣」師兄說:一、【息:安那般那數息法-生法攝心,生自性而見無常,由定生慧,捨欲界。】查「自性」即為自己本在、本具法性的第八識如來藏,何曾有生?其「生自性而見無常」實為妄說。

二、【暖:毘婆捨那內觀法-滅法攝心,滅自性而脫三界,由慧入定。】查此「滅自性」說,實在是聞所未聞法。
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竟會滅?那是啥自性?

三、【識:菩薩禪門-不生不滅,反觀自性(Swabaha)而頓悟。】查佛說有八識,啥「識」不生不滅?不可打糊!
而未悟者根本不知「自性」在何處?如何去反觀祂?
2015-03-09 1:22 pm
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
思而不學則.....
觀想會落入其中一種現象
是否重複背誦
都是人的說法
聽信人的說法
非常危險
多少人因而出問題
當時提出這說法的人要負責嗎
觀想還是適可而止較好
2015-03-09 3:00 am
不太清楚您所謂的觀 , 是指哪個觀 ?



止觀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一心三觀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止 : 是指 體 / 定


觀 : 是指 用 / 慧


所以 , 要看你學的是哪一部份而定

2015-03-08 19:04:43 補充:
假設你要讓心念定下來 , 可以先選定一個所緣境 , 也就是選定一個 ( 你的注意力可以集中的地方 ) , 比如說你注意眼前一顆蘋果 , 那這一顆蘋果就是所緣境

這是最容易了解的方式之一 , 可是其中的操作有技巧 , 這需要去請教你的親教師 , 去道場學習比較安全
2015-03-09 2:51 am
抱歉!!!佛法經典裡沒有所為禪修或修禪.

禪要怎麼修?
修的又是什麼禪?

思維混亂的名詞,才會有所謂生生不斷的疑問...

禪是一種境

是靠修為心性達到

修的是行為,修的是心性...

對佛法無深入的外家學子,才會編成修禪.禪修的矛盾字言

也沒有所謂的修禪定,禪定是一種層次的說法,不是拿來修的...
所以才會有學習中途發覺的人,"禪"生越來越多問號...版主慧根不錯!!!


生活~生與活下去觀察~
大智隱於世~
講到真正的大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在觀察的動與靜之間即是所學的無我無法皆空,靜觀中不產生我所知見的法與所學,)

如實:只是真實原貌的呈現

止觀深入智慧就會打開,識種種法門,識天地變化,識空之妙"有"妙用.

佛法修智慧般若,而止觀法門要有耐心才學習的下去.
"禪那"分成二種,寂止禪(奢摩他)、內觀禪(毗婆舍那),合稱止觀。

-------------------禪那研究深入有很多神變的智慧法,及入定三昧後的修法--------





遠離會說修禪與禪修的人,到最後都會"禪"生問題.

老一輩人的時代很多都不明白而朗朗上口的名稱,大家也跟著朗朗上口,

只有老法師們知道,外家弟子在修什麼禪,而一一點破,

遠離宣言修禪或禪修的人吧...

讓自己真正的深入經典學習.

不要再觀想"禪"生的問題...

這樣會浪費自己的生命時間.


2015-03-08 18:52:42 補充:
佛法經典有記載入定三昧後的修行法門

2015-03-08 18:55:48 補充:
止觀只是幫助我們的行為與心性功夫,到達入定三昧後,才是覺者修行的種種智寶.

2015-03-08 19:11:22 補充:
觀想已離禪那, 怎麼發現的人少呢?

2015-03-08 22:40:56 補充:
先修止觀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無"出真實
未先止觀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入虛妄

修法無為能入虛妄能出真實而發大智

無為後再修陀羅尼,直持到三明六通

依次漸修陀羅尼,即如禪宗祖師知法傳至六祖後無須再傳,
也是真正禪的境界,但還未到佛的境界.

能修到這裡,再繼續講續修法...

2015-03-08 23:08:14 補充:
當初接缽之人,法緣只能傳法到大智,而無法達到三明六通,菩提達摩就只能傳到此精隨,
一位武學奇才歸心於佛法,真正能在得知下去研究的就只有易筋經了,易筋經見功法姿起姿落,
九年靜坐身體沒有敗壞,氣質通達,內臟強健,活腦通血,(兩者修後,在續修法)

2015-03-08 23:36:57 補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教修行後需要驗證修行成果,同時瞭解修行是否有所偏誤,這稱之為證果、證等~而「無上正等」不僅是指沒有修行偏誤(簡稱:修偏)而獲得「正等正覺」,且是最高(無上,沒有更上層)的階位,同時是沒有偏差的正確覺知、領悟、感受。

修到如此, 再續"修行法"

2015-03-08 23:46:10 補充:
修行法"妙法蓮華經",未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習此經,只是聞字見解,未能入寶珠.
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見此經自能學會寶珠妙用,妙用生蓮華,蓮華出的種種現象結此經,
能解開者,再續修行法

2015-03-09 00:12:58 補充:
"修行法"中最殊勝的是無量壽佛經,不視寶珠不知蓮華怎修出無量,而真正成就壽佛.
佛法都已開解的本師釋迦牟尼,就等發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子,自本性後而親見經中含意,而說明實無說法,說有說法者為謗法...

2015-03-09 00:25:11 補充:
修~>改善~>行~>即是做到~>後放下~>而學習~>看到而後學習~>把看到的學習演釋出來~>
演釋表現學習後的成果~>如實的現(如來)種種法音...

現是自然的,只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觀才能明白.

2015-03-09 00:30:16 補充:
名說是觀,其實是現前,而受.而名無觀.

2015-03-09 00:36:01 補充:
又於禪義相符,但又非禪意,所以稱接缽人得其髓...
中醫認為髓與腎的關係密切,「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

2015-03-09 00:50:30 補充:
到至今佛法血脈只剩書字文章的結經,而人人得其精隨而言佛法, 即是說法,而不能親自入其血中融合血脈而活...傳至六祖雖說發揚光大,但實為謗法,而失傳血脈.

2015-03-09 11:41:18 補充:
法華玄義釋籤
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2015-03-09 11:41:20 補充:
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法華玄義釋籤

2015-03-10 12:24:28 補充:
放下:
學習後放下法,出世入世去得智慧.
達摩東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2015-03-10 12:25:16 補充:
請坐:
大凡〝黃河逆流, 三車入頂〞, 皆循〝河車之路〞, 九竅之關, 謂〝大河車〞.

2015-03-10 12:26:15 補充:
請行:
功曰:以天然交合, 天根吹噓功法, 金丹金鼎, 迴光返照, 文薰武煉, 暖氣內景. 於陰竅, 呼機之闔, 於黑道, 羊、鹿、牛諸車, 真鉛入鼎, 九宮透徹, 金晶灌頂, 銀浪沖天, 水火交媾, 月華容光, 玄關發現. 呼機之辟, 於赤道, 中正中宮, 直達坤爐. 牟尼成珠, 沐浴溫養, 法輪常轉, 鬥柄回寅, 則觀慧不空也.

2015-03-10 12:36:21 補充:

上有日月星,釋示
修如一切法,合十
一切法如常,中田
兩如丹丹坐,口口

2015-03-10 13:10:55 補充:
千年輪迴的思與念
借禪而超脫出聖
引天地之常道
入身中法輪
輪轉結胎
天生之
地養 *
不落輪迴苦
2015-03-08 3:25 pm
止觀的觀如何如實??

這是實際體驗的修持過程...

所謂觀六觸入處;觀五蘊....其實就是修持四念住.

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如實的依師教導而修行...很多先學都講得很詳細了..

在下只是補充一個實修中的必經現象...那就是[[能所分離]].

無論從最粗的觀呼吸入門到觀身...以致到觀心 法....

.一定在[能所分離]的狀態下才是[[觀]]!

然後才能從粗到細的...逐次進步觀察!

僅供參考!
2015-03-08 9:51 am
觀十二因緣法是如何的集起!如何的滅盡!了解明白了『六觸入』及『集、滅、味、患、離』的意義

四聖諦、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空幻想像沾不到真正修行邊邊

2015-03-08 11:48:24 補充:
止觀指修行進入四禪境界的方法

南傳《大般涅槃經》:釋迦牟尼進入禪定。從初禪,依次經二禪、三禪、四禪、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進入滅盡定;又從滅盡定回到初禪;再從初禪,經二禪、三 禪,進入四禪;從第四禪起,釋迦牟尼即入般涅槃。

此時已是半夜。未離欲的比丘,伸臂而泣,宛轉頢踴,如岩崩裂,悲歎:
世尊般涅槃,毋乃過早

==>止觀是錯誤,非真正修行法

2015-03-08 21:49:01 補充:
止=定=寂

觀=慧=照

三摩地=三昧=定慧等持

止觀有四:

一:圓頓止觀(摩訶止觀)
二:漸次止觀
三:不定止觀
四:小止觀

止,是止息妄念;觀,是觀照萬法自性

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

觀:空觀、假觀、中觀

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以定伏惑,以慧斷惑

==>空幻想像,沾不到真正修行邊邊

2015-03-09 00:39:33 補充:
禪修是在探究生命的本質跟真相,生命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到底我是誰?誰是這身體的主人?....???

==>猜.妄想

佛陀在內的七世諸佛真的不簡單

==>神故事胡編

所以禪修的次第

==>最後什都胡思亂想合理自作覺而來

不信

佛具備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獲得多少

2015-03-09 12:08:08 補充:
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而求開悟明心為標的
證悟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心

==>最後什都胡思亂想合理自作覺而來

不信

佛具備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獲得多少

基本不立,天馬行空無路用

2015-03-10 01:38:31 補充: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成立

九種三昧大禪==>文詞發明無三小路用

諸行無常==>白天晚間如常月圓十五
諸法無我==>汝學何
寂靜涅盤==>無意義

2015-03-10 01:46:56 補充:
佛陀遇外道找碴辯論或吐口水,佛陀總會說「坐下,坐下,請坐下」「放下,放下,請放下」然後盤腿閉眼禁語的坐著

==>在雨季中,釋迦牟尼患了重病,劇痛瀕死。但他頑強忍耐,終於使病痛得到了止息
釋迦牟尼從毗舍離乞食歸來,到遮波羅塔廟休息...

一生至臨死仍苦行乞食,患了重病無醫學常識

比凡夫更凡夫,是**還是無知
2015-03-07 8:16 pm
已背的苦瓜濫熟 , 未觀已暸 , 都已經煩了, 還要怎樣觀得下去呢 ?
是文字重誦一遍嗎 ?

覆:如何觀十二因緣呢?

先得學習十二因緣法

要了解明白十二因緣法,先得了解明白所謂的「五陰及六觸入」

時下佛教界只要有法師在教導傳授「五陰及六觸入」的課程

題主皆可以嚐試的學習之

2015-03-07 12:16:58 補充:
佛法不會離開我們的身心內涵與外在環境的關係

所以佛法是在講甚麼呢?

佛法只是在講六根與六境之間的關聯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這六根六境的關聯,在佛門也叫做『六觸入』

有了這六觸入,才會有我們常常聽到的五蘊(五陰)

入佛門修習佛法第一堂課,了解所謂的『五陰及六觸入』

題主不管在哪裡學習佛法都好,但記得要修習『五陰及六觸入』

2015-03-07 12:17:11 補充:
與題主分享一小段經文

漢傳雜阿含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南傳相應部
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則彼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律猶遠。

2015-03-07 12:17:22 補充:
上面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

對六觸入要如實知(徹底的了解明白)
對集、滅、味、患、離這五個字要如實知(徹底的了解明白)

當題主了解明白了『六觸入』及『集、滅、味、患、離』的意義

那才是踏入佛門、修習佛法的第一步。

先有第一步,才會有後續的精進修行,才能獲得修習佛法的利益。

2015-03-07 18:06:36 補充:
如何"如實"?

覆:人生從小到大,實際曾有過的親身經驗、體驗。

眼根曾見過之物
耳根曾聽過之音
鼻根曾嗅過之香
舌根曾嚐過之味
身根曾碰過之觸

以上實際的親身經驗,人人皆有,佛陀就是從這樣的如實觀察而正覺。
2015-03-07 3:36 pm
"止觀 的觀"

禪修貴在 能練習讓自己觀察清楚
當我們 待人處事時 或 煩惱升起時
能觀察到 由 眼觀 耳聽 ... 等 而勾起以往的記憶
又加入 自己的經驗 或 自我主觀 或 價值觀 或 偏見 等
自己對任何想法 或 事務 的執著
而落入憂悲惱苦

能觀察的非常清楚時 就可一次又一次 的讓自己經驗:
腦中的 訊息 與 煩惱 的關悉
多次的體驗 就漸漸不會因為 腦中釋放的訊息 而煩惱
會漸漸 有 腦中釋放的訊息時 任它釋放 知道了 使用它 或 放下它 而非被它帶著走
而漸漸不受內境外境的影響

2015-03-07 07:38:04 補充:
一切都如還沒學習禪修時的繁複生活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腦中會釋放 一些以往會讓我們產生煩惱的訊息
如今訊息 一如往常的釋放
但您只是覺知它 不加油添醋 完全不受影響

所以 "對五蘊六入處的當下如實覺知" 可說是修行不可或缺的

古時候的人 沒有我們那麼幸運 我們可以借助 科學 生物學 及 醫學 等 來幫助我們瞭解 五蘊的關悉

五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都跟 覺知 神經細胞 及 體內的電波傳導 有關

所以 當我們練習 最容易察覺到的 身念處(對皮膚觸覺 敏感度的熟悉)時 我們就在開始 熟練對自己 神經系統 的覺知

熟悉了 就很容易 能用同樣的方法 練習 眼耳鼻舌意根

2015-03-07 07:39:48 補充:
六根都熟了 對"受念處" 也自然的具備了基礎

受念處熟悉了 也自然對心念處具備了基礎

古時候 因不瞭解這是 神經 及 體內電波的傳導
而用心字 來形容
如 直指人心 等

您若願像末學一樣的 學習"對五蘊六入處的當下如實覺知"一段時間後 您就會瞭解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的意思

有興趣的話 請看這篇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5030601357

感恩!

祝福!
2015-03-07 8:59 am
題主朋友,

止觀的觀,與現在常聽的直觀、內觀、禪觀、慧觀,等等名詞,是同義語。

其實是對五蘊、六入、乃至六界的如實觀。

成功的,就是觀智、般若、慧、智。

可以粗略地觀察五蘊六入、或六界,

一可以觀察集起、滅盡一組;

或者,可以側重無常、苦、無我。

也可以更深入、詳盡地觀察究竟名色法、順逆十二緣起支。

無論粗略、或詳盡法,都指向最後的結果,涅槃。

重要的是,

1. 沒有假想、想像、臆測

2. 必須如實觀察到

3. 平時的知識,用處很小,無法解脫,只能用來提醒、策勵。

2015-03-07 00:59:46 補充:
因此,哪怕經論倒背如流,也無法到達 "止、觀"、遑論印證無常、苦、無我。

想要觀的下去,

1. 尋訪合格的指導教師 (善知識)
2. 聽聞正法
3. 學習如理作意
4. 法隨法行

以上略說。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47: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06000015KK065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