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修持禪定之法門,即是:(1)數,(2)隨,(3)止,(4)觀,(5)還,(6)淨。其修持方法,在本文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門」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
(1)數: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2)隨: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3)止: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4)觀:於定心中,以惠(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5)還: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6)淨: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皆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由此六種法門之修持,可通往涅槃之道,這就是此六法門稱為「妙」之義。文中說:「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
此六法門亦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這是安般(息門)的修持法之一種。文中說:「故釋迦……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在《釋禪波羅蜜》中,將此六妙法門列為「亦有漏亦無漏禪」,因「此六門中,數、隨、止是入定方便,觀、還、淨是慧方便。定愛慧策:愛故說有漏,策故說無漏。」
但在本文第一章「歷別對諸禪六妙門」中,智者大師又幾乎將所有的禪定法門都歸納在六妙法門中:
(1)數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但若只是出生這些禪定,並非妙門,必須要﹁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證阿羅漢果位。
(2)隨門:「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然後「觀行破折」,「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
(3)止門:「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4)觀門:「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5)還門:「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三三昧)、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6)淨門:「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
抱歉!!!佛法經典裡沒有所為禪修或修禪.
禪要怎麼修?
修的又是什麼禪?
思維混亂的名詞,才會有所謂生生不斷的疑問...
禪是一種境
是靠修為心性達到
修的是行為,修的是心性...
對佛法無深入的外家學子,才會編成修禪.禪修的矛盾字言
也沒有所謂的修禪定,禪定是一種層次的說法,不是拿來修的...
所以才會有學習中途發覺的人,"禪"生越來越多問號...版主慧根不錯!!!
生活~生與活下去觀察~
大智隱於世~
講到真正的大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在觀察的動與靜之間即是所學的無我無法皆空,靜觀中不產生我所知見的法與所學,)
如實:只是真實原貌的呈現
止觀深入智慧就會打開,識種種法門,識天地變化,識空之妙"有"妙用.
佛法修智慧般若,而止觀法門要有耐心才學習的下去.
"禪那"分成二種,寂止禪(奢摩他)、內觀禪(毗婆舍那),合稱止觀。
-------------------禪那研究深入有很多神變的智慧法,及入定三昧後的修法--------
遠離會說修禪與禪修的人,到最後都會"禪"生問題.
老一輩人的時代很多都不明白而朗朗上口的名稱,大家也跟著朗朗上口,
只有老法師們知道,外家弟子在修什麼禪,而一一點破,
遠離宣言修禪或禪修的人吧...
讓自己真正的深入經典學習.
不要再觀想"禪"生的問題...
這樣會浪費自己的生命時間.
2015-03-08 18:52:42 補充:
佛法經典有記載入定三昧後的修行法門
2015-03-08 18:55:48 補充:
止觀只是幫助我們的行為與心性功夫,到達入定三昧後,才是覺者修行的種種智寶.
2015-03-08 19:11:22 補充:
觀想已離禪那, 怎麼發現的人少呢?
2015-03-08 22:40:56 補充:
先修止觀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無"出真實
未先止觀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入虛妄
修法無為能入虛妄能出真實而發大智
無為後再修陀羅尼,直持到三明六通
依次漸修陀羅尼,即如禪宗祖師知法傳至六祖後無須再傳,
也是真正禪的境界,但還未到佛的境界.
能修到這裡,再繼續講續修法...
2015-03-08 23:08:14 補充:
當初接缽之人,法緣只能傳法到大智,而無法達到三明六通,菩提達摩就只能傳到此精隨,
一位武學奇才歸心於佛法,真正能在得知下去研究的就只有易筋經了,易筋經見功法姿起姿落,
九年靜坐身體沒有敗壞,氣質通達,內臟強健,活腦通血,(兩者修後,在續修法)
2015-03-08 23:36:57 補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教修行後需要驗證修行成果,同時瞭解修行是否有所偏誤,這稱之為證果、證等~而「無上正等」不僅是指沒有修行偏誤(簡稱:修偏)而獲得「正等正覺」,且是最高(無上,沒有更上層)的階位,同時是沒有偏差的正確覺知、領悟、感受。
修到如此, 再續"修行法"
2015-03-08 23:46:10 補充:
修行法"妙法蓮華經",未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習此經,只是聞字見解,未能入寶珠.
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見此經自能學會寶珠妙用,妙用生蓮華,蓮華出的種種現象結此經,
能解開者,再續修行法
2015-03-09 00:12:58 補充:
"修行法"中最殊勝的是無量壽佛經,不視寶珠不知蓮華怎修出無量,而真正成就壽佛.
佛法都已開解的本師釋迦牟尼,就等發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子,自本性後而親見經中含意,而說明實無說法,說有說法者為謗法...
2015-03-09 00:25:11 補充:
修~>改善~>行~>即是做到~>後放下~>而學習~>看到而後學習~>把看到的學習演釋出來~>
演釋表現學習後的成果~>如實的現(如來)種種法音...
現是自然的,只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觀才能明白.
2015-03-09 00:30:16 補充:
名說是觀,其實是現前,而受.而名無觀.
2015-03-09 00:36:01 補充:
又於禪義相符,但又非禪意,所以稱接缽人得其髓...
中醫認為髓與腎的關係密切,「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
2015-03-09 00:50:30 補充:
到至今佛法血脈只剩書字文章的結經,而人人得其精隨而言佛法, 即是說法,而不能親自入其血中融合血脈而活...傳至六祖雖說發揚光大,但實為謗法,而失傳血脈.
2015-03-09 11:41:18 補充:
法華玄義釋籤
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2015-03-09 11:41:20 補充:
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法華玄義釋籤
2015-03-10 12:24:28 補充:
放下:
學習後放下法,出世入世去得智慧.
達摩東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2015-03-10 12:25:16 補充:
請坐:
大凡〝黃河逆流, 三車入頂〞, 皆循〝河車之路〞, 九竅之關, 謂〝大河車〞.
2015-03-10 12:26:15 補充:
請行:
功曰:以天然交合, 天根吹噓功法, 金丹金鼎, 迴光返照, 文薰武煉, 暖氣內景. 於陰竅, 呼機之闔, 於黑道, 羊、鹿、牛諸車, 真鉛入鼎, 九宮透徹, 金晶灌頂, 銀浪沖天, 水火交媾, 月華容光, 玄關發現. 呼機之辟, 於赤道, 中正中宮, 直達坤爐. 牟尼成珠, 沐浴溫養, 法輪常轉, 鬥柄回寅, 則觀慧不空也.
2015-03-10 12:36:21 補充:
禪
上有日月星,釋示
修如一切法,合十
一切法如常,中田
兩如丹丹坐,口口
2015-03-10 13:10:55 補充:
千年輪迴的思與念
借禪而超脫出聖
引天地之常道
入身中法輪
輪轉結胎
天生之
地養 *
不落輪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