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症,四處求醫,後來宮裡的太醫給了他一張藥方,其中,有一味補腎的中藥「龍骨」。家僕抓好藥回來後,王懿榮一一審視,忽然,他發現「龍骨」上刻有歪歪斜斜的好像是篆文,卻又不認識的紋路。他向來愛好金石古玩、銅器銘文,這個偶然的發現,讓他驚喜萬分,他知道這味「龍骨」絕非一般藥材,於是,到藥店打聽這龍骨的由來,並將這些帶有字形的龍骨全數買回。
這件事後來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及文化界,許多的學者都對這批來自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而賣給中藥店的「龍骨」,有著極大的興趣。經過王懿榮等學者的精心研究,斷定這些東西根本不是什麼龍骨,上面所刻的紋路,是比當時各種已知的文字更古老的文字。於是,舉世聞名的商代甲骨文就此浮現於世,當時,是西元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這些文字後來經過研究與考據,知道是古人占卜活動的記錄,又因為文字都是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稱之為「甲骨文」。
根據古籍記載,商王經常遷徙國都,但是從盤庚十四年,遷到「殷」地之後,一直到帝辛(紂王)為止,共八代十二王就沒有再遷徙過。此處做為商王朝的都城約有二百七十三年的時間,因此商代又被稱為「殷」。商被周所滅,此地即被毀為廢墟,稱之為「殷墟」。
「殷」地,即今河南安陽縣,一百多年前,農民掘出「龍骨」的地方,從一八九九年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共出土了約十萬片甲骨,見到的單字總數約四千六百到四千七百字左右。其中,經考古及古文字學者確切辨認的,目前還不到一千八百字。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自成體系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它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差不多同時。但是,這三種文字早已消亡,而且該地區現行的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係。只有甲骨文與現在的中國文字關係密切,是現代中國文字的老祖宗。它比東漢許慎所撰寫的《說文解字》還早了一千五百年。因此,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是我國學術界的大事,也是全人類文化史上的驚人之事,對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更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與影響。
「甲骨文」是現在所見中國上古的文字之一,那是商代晚期(約西元前一三○○年前後)殷王室日常生活,與國家大事的真實紀錄,它不但是研究中國上古文字最珍貴的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商代歷史文化的直接材料。自從清光緒廿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發現甲骨文以後,經過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近百年來,「甲骨學」已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門學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間,在甲骨文的發現地─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從事田野考古工作,掘得甲骨將近二萬五千片。這次展出的是其中最完整的珍品,計有龜甲九片、牛骨八片、共十七片。甲骨上面鑽鑿的卜坑,是為了使得甲骨在灼卜的時候,容易爆裂出卜紋而作,那些文字便是記載所卜的事情而刻留下來的。這十七片就是晚商五位帝王—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之時的占刻辭,刻辭的內容,經過該所專家學者的研究,已有詳細的考釋發表,並受到當代學者的重視。 參考資料
http://www.npm.gov.tw/english/exhbition/cora200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