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表達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故事及文章 20點

2015-02-22 5:49 am
求表達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故事及文章...

十萬火急!!!!!!20點!!!!!!!!

拜托各位高人~~~

請勿問非所答!!!我會生氣的`~
更新1:

「本週之星」我要的是關於「滿招損,謙受益」的故事

更新2:

我要的是關於「滿招損,謙受益」的古代故事

回答 (2)

2015-02-22 7:52 am
✔ 最佳答案
其實答案已在此: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_ylt=A2oKmLfPoOhUcBkAn5.zygt.;_ylu=X3oDMTE1OXJvZmNwBHNlYwNzcgRwb3MDMTEEY29sbwNzZzMEdnRpZANTTUVISzY1XzE-?qid=1607120105036

以下為滿招損例子之石崇故事易明版: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鬥富,比誰更有錢。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裡,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裡。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後來石崇因為犯罪,家破人亡的時候,歎氣說道:“你們殺我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嗎!”石崇到臨死之前才醒悟,如果他能夠早些知道的話,必定就不會自誇了。而驕傲自誇的災禍,就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一言一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而且富貴才能又有什麼足以為恃的呢?若是以此來驕人,姑且不談他災禍是否已至,首先就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心而不知羞恥了啊


不過還有......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儘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裡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裡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佈,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錶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項羽和劉邦
項羽很有雄才大略,但是為人剛愎自用,瞧不起韓信,又不聽謀士范增之言,鴻門宴上放虎歸山,最終導致自己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相比之下的劉邦,雖然才略不及項羽,但是為人謙遜,虛心納諫,贏得了張良韓信這樣的曠世奇才,終於打敗楚霸王,建立了大漢王朝。 我國著名政治家毛澤東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讓別人尊重。 相傳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做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復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民,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後人所稱頌。 相對而言,驕傲不僅使人落後,還會招致不良後果。比如自滿亡國的故事 : 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3支箭,囑其復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志,出征時將3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在此強大的推動力下,李存勖攻城掠地,滅燕破梁,又敗契丹,無往不勝。“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可是當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起來,縱情聲色,終日與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自己也被亂箭射死。 這個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驕傲,一旦驕傲,若不收拾,將會禍端驟起,不利於己。 綜上所述,“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取得成就,贏得別人的稱頌,而驕傲卻令人不思進取,招致不良的後果。這充分說明,虛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謙虛並不等於謙卑,也不等於虛偽。在榮譽面前,謙虛是一種美德。為了贏得謙虛的名聲而“謙虛”,就是虛偽;為了討好他人而謙虛,就是謙卑。我們不需要謙卑的謙虛,也不需要虛偽的謙虛,只需要真實的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讓我們養成謙虛的美德,做一個高尚的人吧!


2015-02-21 23:56:29 補充:
因字數限制緣故唯在此補充......
*****P.S.黃色highlight是滿招損的古代故事, 藍色highlight是謙受益的古代故事*****
希望對你有幫助啦, 新年進步
2015-02-22 5:06 pm
“謙受益,滿招損”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器量大的人,福澤也必定深厚;器量小的人,福澤也必定淺薄,而謙虛和驕傲,則是福禍的分際。品行高尚而虛懷若谷的人,他的道德就更顯的光明,因此謙虛是君子始終保持的美德。

春秋時,子路問孔子:“為甚麼小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呢?”孔子說:“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杯子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船隻可以並列航行。”子路問:“這是甚麼意思?”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為逐漸的接納眾多的水流,才成為一條大河的。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君子既智慧又仁德,能夠做到對人恭敬、待人寬厚、與人信實。而小人不講重德,才表裏不一且自以為了不起。”

例如上古的賢君大禹從不驕傲自誇,他說:“別人的長處都值得我學習啊!”每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相勸,常感激的下拜。他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功的治理了黃河,功垂青史。周公才華蓋世,不但不驕傲不吝嗇,還非常謙恭的禮賢下士,唯恐天下的賢人沒有得到任用。他循天道制定了禮樂制度。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他說“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從而使貞觀時期形成了“直士盈朝,從善如流”的清明政治局面。歷代的聖賢明君都敬天、敬德,心守謙虛而尊人約己,導人向善,為人們樹立了道德的楷模,為百姓增添福祉。他們何曾以自己的道德向人矜誇呢?他們尚且能夠如此的謙遜,人們為甚麼不去學習、效法他們呢?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鬥富,比誰更有錢。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里。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後來石崇因為犯罪,家破人亡的時候,嘆氣說道:“你們殺我的目地,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嗎!”

石崇到臨死之前才醒悟,如果他能夠早些知道的話,必定就不會自誇了。而驕傲自誇的災禍,就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一言一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而且富貴才能又有甚麼足以為恃的呢?若是以此來驕人,姑且不談他災禍是否已至,首先就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心而不知羞恥了啊!

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自滿之後,便無法再增加;自誇之後,便無法再提高。只有謙遜、努力的在德行上提升才是最有意義的,只有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和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能擔當起大任和重任,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才能善化他人,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正如古語所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相關文章

神傳文化:君子明道懷遠 (2008年7月29日)
神傳文化:孔子論君子 (2008年7月17日)
成語故事:言必有中 (2008年7月14日)
神傳文化:孔子論為政之道 (2008年7月4日)
神傳文化:孔子論待人之道 (2008年6月26日)
神傳文化:弘道崇德 仁政興邦 (2008年5月31日)
神傳文化:以德行仁 王者風範 (2008年5月26日)
道義至上的價值取向 (2008年5月14日)
中國寓言故事:罵船如神 (2008年5月12日)
歷史故事:因人施言 以智勸諫 (2008年5月12日)
神傳文化:不同境界中的得失觀 (2008年5月5日)
神傳文化:君子之道在於明德(二) (2008年5月2日)
神傳文化:君子之道在於明德(一) (2008年4月30日)
傳統文化第51集:神韻——承德載道,至善至美 (2008年2月21日)
歷史故事:顏回輸冠 (2008年2月18日)
2015-02-22 6:06 am
哦,字面已解釋得好清楚,自滿的人必有損失,謙虛的人必有福,自滿的人不再努力,就會被人趕上,謙虛的人自感不足就會努力以赴,做到最好,有點像龜兔賽跑的故事。不幸地,自駕游又出意外,同樣又是自滿自信累事,朋友,當聽勸告,不要自駕游。

2015-02-22 12:41:47 補充:
看到嗎﹖故事就在你手﹗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28: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221000051KK000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