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謂的煩惱與一般人的認知有無不同?

2015-02-06 5:33 pm
佛教所謂的煩惱與一般人的認知有無不同?

回答 (11)

2015-02-08 3:23 am
✔ 最佳答案
佛教認為煩惱屬於平常事,一般人總認為煩惱應該是不平常的倒霉事。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2-07 8:08 pm
佛教是重實質的,就是教導一般眾生離苦得樂,所說的煩惱,就是眾生所會犯的、所認知的,沒有甚麼不同。只是告訴眾生煩惱是如何產生出來的,要如何去除煩惱。
2015-02-07 7:51 am
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

.
2015-02-07 5:47 am
一般人的認知,煩惱就是讓心很煩、很沮喪、很悲傷......等等有負面情緒的現象,總稱為煩惱。
而佛教的煩惱,是針對一切現象,不論好壞,不論是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皆視為煩惱障。例如,貪欲,是煩惱障之一,凡對順境有所貪著、快樂者,皆是貪欲,眾生因貪欲故,而生起一切煩惱;因此,世人享樂時的心理狀態,便是貪欲此一煩惱障的現象,與一般人的認知是有極大差別的。
2015-02-07 5:35 am
…空、色


色是因緣生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所謂的「空」,是指沒有「常、樂、我、淨」這回事,謂之「空」。
2015-02-07 4:04 am
仰仗「親近善士」的教導

正知正見


時下佛教界只要有法師在教導「五陰及六觸入」的佛法課程

學人皆可嚐試親近學習聞法

因為………
南北聖典的共同教說

漢傳雜阿含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南傳相應部
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則彼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律猶遠。
2015-02-07 2:31 am
我是誰!誰是我!!!

我想這就是佛教對於煩惱最根本的見解.......


當然!
我就是誰
誰就是我

這一點很難很難做到
你知道的
關關難過關關過啊

2015-02-06 18:32:41 補充:
煩惱
煩與腦的情節啊

就如同毒與藥的共生啊

2015-02-06 18:33:31 補充:
抱歉更正錯意:是"惱"非彼"腦"。

2015-02-06 18:35:10 補充:
話說:我是誰?誰是我?

此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啊!!!

哈哈哈哈哈。

2015-02-06 18:36:46 補充:
我心啊矣得經..心啊已得經...心一經..心啊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啊。

2015-02-06 18:37:36 補充:
開頭(場白)怎麼來滴呢:觀自在菩薩..................

2015-02-06 21:30:40 補充:
...空、色不二法門也。

2015-02-07 03:20:38 補充:
體認事實就沒有煩惱..........

2015-02-07 03:24:03 補充:
不!那不只是一種知(支/肢)解而已。

那還是一種狀態...要逮住這種狀態...才算沒有煩惱。

2015-02-07 03:24:52 補充:
解脫再三.....三種都是解脫的狀態....但又是不同的狀態解脫。
2015-02-06 6:44 pm
先能見到煩惱與痛苦是從何而起!如何發生!煩惱的緣由是甚麼!

才能夠了解明白解決煩惱與痛苦的方法
2015-02-06 6:09 pm
佛教所謂的煩惱與一般人的認知有無不同?佛教所謂的煩惱 : 能否融滙世人的思維.一般人的認知 : 各有長短濟遇因果.
2015-02-06 6:05 pm
佛教所謂的煩惱與一般人的認知有無不同?

個人愚見如下

對「煩惱」認知是有所不同,但是「煩惱」還是「煩惱」。

最大的不同,是解決煩惱的方法。

2015-02-06 12:39:26 補充:
個人愚見(2)如下

佛教解決煩惱的方法:

1.如何能見到煩惱與痛苦是從何而起!

2.煩惱如何發生!

3.煩惱的緣由是甚麼!

4.依37道品、四攝六度...

緣起法與四聖諦之次第,此就是佛教與一般人最大不同的解決煩惱的方法。

然,後學是認為在此之前,大前提是「親近善士....」等等。

想要單憑自力就能「見到煩惱與痛苦是從何而起」,可能是極少數人有其大智慧。

否則,還是仰仗「親近善士」的教導。

故佛教解決煩惱的方法,後學認為是先親近善士,而後,方有聞修的功夫。

不同與一般人自行亂猜測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法。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0: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206000010KK010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