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榦弱枝是否良策(400字)

2015-02-03 7:02 am
宋太祖用這政策(強榦弱枝)是否良策?為甚麼?

急啊! 只需400字

回答 (1)

2015-02-03 7:05 am
✔ 最佳答案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政策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本身權力,因為他自己就是靠兵變奪天下的,是否符合當時的需要並非其考慮,不過有一定的作用。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01.htm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死,七歲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02.htm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建立北宋後,惟恐以往握有軍權的武將取而代之的事件重演,採納謀臣趙普之策,謀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建隆二年(961年)春,他先撤銷禁軍最高職位殿前都點檢一職,改任慕容延釗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為成德節度使。七月,又藉宴飲之名,召集擁戴他稱帝的禁軍高級將領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宴飲。席間以「君臣兩無猜疑,上下相安」為由,採用賞賜良田美姬為誘餌,加之武力相脅迫的辦法,逼諸將交出兵權。於是,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將領皆請求罷免中央軍職。後以資淺才庸、易於控制的韓重贇、張瓊等分掌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而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兵權。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又設宴款待鎮守一方的幾名節度使,勸他們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史稱宋太祖此舉為「杯酒釋兵權」。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宋初的強榦弱枝
所謂「強榦弱枝」,榦係幹的本字,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榦弱枝,則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中,宋太祖經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便大力實施「強榦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況可大致表述如下:
(一) 消除藩鎮割據:為扭轉地方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太祖大力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直接向中央負責。 (二) 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後,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祖便將財權統制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四) 維持王朝久安:太祖的「強榦」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是使趙氏天下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31: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202000051KK001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