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維與正念而覺知,在修持過程中的差異為何??

2015-01-27 7:10 pm
八正道的修持中..

釋迦佛常教導佛子作因緣生滅的無常想....若能每一起心動念都是[[正思維]]...當然與保持正念正知的明覺相同...故說八正道是同時成就!

但眾生在學習與修持的過程中..

不可能每一個思維都是[正思維]中.也不可能都保持在[正念正知]的觀察中.

因此修持中..

正思維與正念而覺知,兩者所顯現體證經驗就會有差異,請問其差異的重點為何??

敬請有心得的先學..作比較說明的教導.. 無限感激!!

回答 (22)

2015-01-27 9:16 pm
✔ 最佳答案

八正道中,正定是本,正念統攝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所謂「念不動時,本無空見,亦無時分」,一切的開始,皆是由動念開始
的。
無論是見、思、語、業、命還是精進,皆以正念假身受心法加以檢視。

※正思維:
 廣義的說,一切合乎邏輯的思維,皆是正思維;
 比較狹隘的說法,以符合十二因緣法的方式來思維;
 當然,以符合儒家、易經、五行的方式思維,也是正思維;
 總之,不會自我錯亂、顛三倒四的思維(邪思維),即是正思維。

※正念:無執、等觀的意思,也可以說成正觀。
 能等觀一切的思維,不落入知見立知、迷理為究的陷阱,即是正念。
 好比我起了一個思維,我就可以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
 法無我」的方式來自我檢視,如果我這個思維貪著色身享樂、忘卻無常、
 以為我法獨尊,則必是邪思維,是不合邏輯的思維,只是凡夫看不出來這
 不合邏輯。
 試想,色身剎那崩壞、怎能貪著所依?無常的當成常,怎能合乎邏輯?法
 本無生、隨緣顯現,何來我法可住?
 故說,正念統攝正思維。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


另外,正念是無知的,在修行的過程中可以說正念正知,但正念的本懷,是
知見無知的,不宜把正念等同正知見,而身受心法只是權宜,方便入正念,
卻不是正念,好比見、不是能見。(個人邊見)

2015-01-27 22:41:13 補充:
覆LYC3318大德:
此處僅回覆朋友提出的質疑:
※沒有「念不動」這回事嗎?
 您的楞嚴經都白讀了,這也要討論嗎。
※知見無知:
 朋友要賞巴掌,要打到末學的論上去,你不能看貓不順眼,就跑去打狗,歡
 迎朋友賞正念一個巴掌,前提是,你總要先找到正念吧!
 還請不要因為找不到正念,惱羞成怒,找不相干的出氣。
 朋友此刻的程度太差,不能明白知見無知的「無知」,並不是有、沒有知,
 所以才會用賞巴掌問痛不痛的譬喻,完全的不倫不類;但這樣解釋,朋友應
 該還是不懂,這可能要再等幾年以後,才能明白吧,加油。
2015-01-29 6:07 am
個人認為八正道的正是正確的正 不是正邪的正
就好像購買家電用品必會附上一本教你如何正確使用的手冊
所以正思維指的是正確的思考 正念則是正確的憶念

接下來應該談談什麼是正確的
通常 正確 即是代表能將事物發揮更大的效能
例如能夠達到省油安全快速低耗損的開車方式
就可以說是正確的開車方式 反之則是錯誤的

有句話說善用即是佛用
因此能夠善用妄想分別執著也是佛用
五蘊六入所有的覺受能夠善用就是佛用
佛陀教導的是苦與苦的止息
因此學習過程的遇艱難困苦是首要解決之處
當你能夠做到時時處於學習之中也能灑脫自在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入門
2015-01-28 1:19 pm
正念是念而無念,正思維則是無念而念,無念而無念則形灰智滅:
念而無念(正念)如同寶劍在匣,亦如珠吐光返照珠體,
無念而念(正思維)如同寶劍橫揮,明鏡鑑物。
兩者是體用關係,而你所描述的正思維其實只是前方便,談不上正思維。
2015-01-28 8:00 am
經查~

正思惟具有三種含意

1.出離

2.離嗔恚

3.無害

屬於尋心所,前訛指為慧,應更正,但與慧不無關係

題主所問應與出離有關,所以正思惟應屬更深層的正見,至於沒有正念是否會具有正思惟??

這點個人也是抱持很大的疑問....

2015-01-28 00:10:33 補充:
經文參考~

中阿含189經、雜阿含785經、中部117經

...略....

若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若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謂邪志。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正志。是為: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志,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此處有一重要經文~

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成就正志,是謂正念

2015-01-28 00:24:16 補充:
而,比丘們!什麼是具煩惱、福分、依著之果報的正志呢?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比丘們!這是具煩惱、福分、依著之果報的正志。
  
而,比丘們!什麼是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志呢?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思索、尋、意向、專注、細專注、心的導向、語行,比丘們!這被稱為聖、無煩惱、出世間、道支的正志。

重點!!

他努力於邪志的捨斷、正志的具足,這是他自己的正精進;他專注地捨斷邪志,專注地進入後住於正志,這是他自己的正念,這樣,這三法繞著正志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

因此,正見、正思惟、正念、正精進似乎很難分離??

2015-01-28 15:46:25 補充:
覆題主意見029~

1.但[正思維]或可獨立於[正念]之外而單獨[思維].
====
此處的正思惟,或許只能說是正確的思惟,而不是出離思惟的正思惟

2.也就是說..正念一定有正思維的基礎.
====
這點同意,但更精確的說法是,正思惟除了輔助正念之外,其作用應該是要導向出離世間,所以應該與慧學有更大的關聯性

3.但[正思維]未必一定與[正念]同時存在.一定與正念同時存在的是[正知].
====
同1,題主所指的正思惟應該是世間一般的聞、思的思惟,而非導向於出離世間的正思惟

以上釐清題主所問,故應有思惟==>正念而覺知(正念正知)==>正思惟之出起

2015-01-28 17:41:10 補充:
經過整理後,個人思維方向如下~

1.經過聞、思的學習後,得到正確的"思惟"方向,如了知修習安般念是可以導向解脫

2.經過正念與正知的修學體驗,確認之前的學習方向是正確的

如經過安般念的學習,確認安般念可以導向正定與觀智

3.經過久習,以及體驗修學的成果,引發出離(確認苦、無常、無我)

如經過安般念的修習後,確認、體驗名色法的生滅無常,因而導向厭離、離欲等

接續導向更深層的觀智,逐一增上.....

因此,了解學習的方向屬於思惟(聞、思),然後培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接著才導致正思惟、慧(觀智)的出起

以上僅個人看法,若有錯請不吝指正
2015-01-28 6:27 am
很簡單的例子

佛教史是大腦的產物

不能解脫生死

為什麼有人把它擺在第一位

這樣就是正思惟嗎

我一直學不來
2015-01-28 6:21 am
你是一件樂器,一件樂器所以發出難聽的聲音,只因它走了調
只有一個非常狹窄的頻段,弦線只有一個鬆緊適度的地方
那這一件樂器,才會合調,才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
那就是你需要處於的地方,沒有別的地方
否則,其他地方,只得走調
但如若你想發出悅耳的聲音,就只得一個地方
2015-01-28 5:26 am
to:星洲先學.如您於意見014的譬喻所說..

在下以前一直以為 其中

*3.的[思維方向]應來自2.的[[端詳]]-->也就是觀察.

*4.的[思維..各項細節]應是指明覺各項變化-->屬於中性的觀察而不是思維.

也就是認為3+4是屬於清楚明覺了知的[正知]中.而不是屬於正思維.

因為要能有正念正知如理作意的觀察,必定建立在有[正見,正思維與清淨戒]的前題上.
雖然當八正道同時成就時,八正道是相互涵蓋同時俱足顯現.但修持中的確有其次第存在.

正見正思維建立於[聞,思]的學習滋養.正念正定建立於[修]的實際體驗.

以上尚請星洲先學再度指正.謝謝!

2015-01-28 12:11:01 補充:
to:意見021,022原來人先學..

在下是以為要進入[正念]而觀...一定有正見正思維在其中...

否則都會落入[[自我創造]]的概念境界中作觀察..

而不會有如理作意,中道的對緣起法作觀察的身心現象存在!.

但[正思維]或可獨立於[正念]之外而單獨[思維].

也就是說..正念一定有正思維的基礎.

但[正思維]未必一定與[正念]同時存在.一定與正念同時存在的是[正知].

這是在下個人的經驗....當然也希望在許多先學的體證經驗中得到新的啟發契機!
2015-01-28 5:02 am
«中阿含經»卷七:「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譯為白話:「……,於這中間觀察:或者『心有隨順所憶念的正法』而背捨了沒有?這樣子向著正念、憶念正法到很普遍,念想著、又再憶念著,心心念念不忘於解脫心所應想的,這樣的憶念就稱為正念。」由上,可見「八正道」即四聖諦中的「苦滅道聖諦」。而所謂「正念」乃:「憶念正法到很普遍,念想著、又再憶念著,心心念念不忘於解脫心所應想的。」即使是二乘解脫道,若未追隨真善知識修學,也只是一知半解,誤會者佔絕大部分,大多會走向岔路,莫自以為是!以上僅提示解脫道裡的「正念」意涵,提供眾佛友參考,不妨自省看看是否誤會很大?

2015-01-27 21:02:33 補充:
有師兄說:一、【念不動時,本無空見,亦無時分。】查 一般人只知「一心」,佛開示說眾生具八識心,原來生命的實相是「八識和合似一心」。
念從心起,念由心有;而「根、塵為緣,生識。」即「心或識」需藉六塵為俱有依,才能生起;故心一生出即住於六塵境,必對六塵境了知、分別,必起念。
所以,除非心不生起,否則有心就有念,沒有「念不動」這回事!
如有佛法基本正知見,可能就不致講此混淆話。

2015-01-27 21:17:34 補充:
二、【正念是無知的,在修行的過程中可以說正念正知,但正念的本懷,是
知見無知的。】查「知見無知」不是這麼解釋,不可如此「依文解義」。
有「心」而「無知」時,只有吾人第八識如來藏祂不與六塵相應,不在六塵中運行、離六塵見聞覺知的現象下發生,別無其他情況。對「正念」有所誤會了。
起「正念」時,絕對不是無知的,不信的話,請接受末學的測驗看看:
給師兄五分鐘「正念」時間,到第五分鐘時,賞予一巴掌; 看師兄如何反應?應除了完全「若無其事」、完全「無知」以外的反應,都表示「非無知」!就該不能再糊塗了!

2015-01-28 10:36:01 補充:
諸阿含經裡,關於八正道的開示甚多,應就這些經典文字內容來探究才是; 而非憑自己的思維、想像、揣測去作解釋。
因為此八正道的修行方法乃 佛世尊開示的法教。學佛人唯有如實依止奉行,才能修證得到解脫功德; 否則不待 佛來人間,就有成就阿羅漢解脫的聖人了。事實卻非如此。
由是可見,學佛應老實依遵經教修學; 自己無法摸索清楚經典意旨,就應尋求真善知識依止修學,才能免於誤會、錯解佛法。
因為只是枉學、白學而無能實證佛三乘菩提還好,若走向岔路、險道,為了學佛而受害,就極不值得了!
2015-01-28 2:44 am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比喻;請題主指教。

就以喝杯蘋果汁為例。


1. 把整個杯子穩穩地托住,這比喻為 正念。

2. 能夠、清楚地、適當地、安穩地端詳這杯子、跟蘋果汁,就比喻為正知。

3. 把思惟方向導向這杯子、蘋果汁的成分、組合、作用的方向,喻為如理作意。

4. 思惟果汁、杯子的成分、組合、作用的各項細節,而不去愛著其滋味、也不會排斥其味、進而通達其利益,這比喻為正思惟。

通常,

1+2;就是正知正念、正念而覺知。

3+4,就是正思惟。祂也必定包含了正念、正知的成分,否則就沒有辦法穩定的觀察、思惟。

以上簡略比喻。

2015-01-28 20:30:57 補充:
回覆意見015,題主朋友,


在下以前一直以為 其中

[思維方向]應來自2.的[[端詳]]-->這並沒有錯。

但是端詳,只是正知。

例舉 : 假設,朋友應該是以觸受為起始的觀行者。

瞄準胸腹隆起,如守城人專住著美一個起、伏,這是念。

選擇這樣的業處、對於每個起伏、...(似相部分略)..,乃至於聚集,都屬於正知。

選業處,是行處正知。

後面的整個部分,都屬無痴正知。

其中,有如理作意,(作意遍一切),但還無法導向離貪、嗔。

不太算是 "正思惟"。

2015-01-28 20:31:17 補充:
3+4,的比喻,

如果上面的案例來說,

則是,當朋友把觀察的方向轉到色法(或含心、心所法) 的集起、拓散、滅去,這種轉向,是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只是個方向盤)

見到集起、沒去、而見證味、知患、應出離的一連串過程,

然後,而不去愛著其滋味 (無欲貪而出離)、

也不會排斥其味 (無嗔、也可以轉起為慈,端看傳承)、

進而通達其利益 (無痴轉起的大悲),

從如理作意、味患離、無貪嗔,這整個流程中,其 "整體思惟的動作"才比較貼近正思惟。

以上,是個人對正知、正思惟的實際差別述說,

2015-01-28 20:31:28 補充:
話雖把正念、正知、正思惟等;分別述說,

但在修學的整體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因為在修學的細部過程中,可以見到八支聖道、覺支等道品的成分混在其中。

如果要更清晰地去解構這些道品的細部分別,

或許,讓我們直接從法念處下手,也許會更確切一點。

以上略說,實際上還是以三藏、長老所傳習為準。
2015-01-28 1:25 am
南無阿彌陀佛

覺知有兩義:
一覺察,如人覺賊。覺察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知。

二覺悟,如人睡寤。覺悟覺,對其**,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知。

正思惟,是對所聞正見,思慮抉擇,然後決定發起行動。
正念,是對過去所聞思之[正見],明記不忘。
(念者,於過去曾習之境,令心明審記憶不忘,而為體性。定之所依,而為業用。)

正見、正思惟,屬於慧。
正念,屬於定。

透過正見、正思惟,來發動正語、正業、正命的行為,不斷的正精進,正念不忘失,而達於正定不散亂,由此善慧覺知現起,能斷疑而通達事理(覺悟)。
2015-01-27 10:22 pm
我等皆理敬

charlie .... 等 靜修法學前輩。


但願人間早成淨土。眾生皆能往安樂國。以諸法味、為生命歸。


南無西方安樂世界 無量壽佛



靜思合十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02: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127000010KK013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