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般人民薪水不增,房價抄高是誰在買?

2015-01-22 2:21 am
請問一般人民薪水不增,房價抄高是誰在買?
試想窮忙族那天生病無法工作賺錢又沒有自己房子住,豈不是成了街友?

回答 (4)

2015-01-22 6:23 am
✔ 最佳答案
執政黨因政策怠惰讓財團得利小民痛苦

如今在九合一幾經讓選民唾棄

現在就等2016政黨輪替才能替百姓討回公道

2015-01-21 23:29:13 補充:
葛永光指出,土地問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必須正視和小心處理的問題,一處理不好往往會引發革命。然而政府目前卻放任財團圈地、養地、炒作地價,甚至賤賣公有土地。莊淇銘痛斥,政府如此縱容財團,已不只是失能,更是「失智」。葛永光認為,公有土地應多蓋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為買不起房子的民眾提供選擇。

不過,葛永光也指出,並非只有台灣才有政府失能、放縱財團的現象,這其實是目前全世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困境。由於現存的民主制度,選舉從政需要財力,政治人物競選往往尋求財團的援助,一旦當選勢必較難拒絕財團的求索,官商勾結或合流的現象幾乎是必然的。只有反思當前民主制度的缺陷,才有根本改進的可
台灣有房地產的人,多過無房地產的人。
中高收入戶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多過低收入戶無產階級的人。由江惠演唱會高價預售票的數十萬有錢人瘋狂搶購,就可知。
台灣目前空屋達1百多萬戶,人口少子化,明年開始負成長。屆時空屋會越來越多。理論上房地價要暴跌。但是房地主不會眼看自己房地慘賠,一定會逼迫政府開放外資進台購房地,維持一定的房地價水準及繁榮。歐美日人對台灣房地沒興趣,只有同文同種的中國人對台灣房地有興趣。兩黨政府會照辦的。不然台灣火車頭房地產業崩盤,台灣經濟將滅頂。

所以台灣的房地價,在政府及房地產主人、財團、'政客、陸資的聯手下,是不會降下來的。除非像96年台海飛彈危機,或台獨兩岸開戰,有錢人保命逃出台灣,才可能釋放出廉價房地產。
所以台灣窮人家要自求多福,努力賺錢翻身買房吧。
政府對弱勢無房無吃者有收容辦法及場所。街友喜歡流浪自由自在,不喜歡被收容,就由他吧,餓不死人的。


2013/11/23陸人來台買不動產 設上限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內政部昨(22)日表示,自明年1月1日起,內政部對於大陸地區人民(自然人)來台取得不動產將採「總量管制」,每年取得數額上限為土地13公頃,建物400戶。13公頃有多大?相當於半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至於陸資法人因業務需要購置的辦公室、廠房及宿舍,內政部說,基於營造友善投資環境,原則上不納入總量管制。內政部也表示,隨著兩岸經貿及交流增加,陸資來台取得不動產的需求將增多,為能及時因應政府兩岸政策及不動產市場變化,總量管制除每半年定期檢討,必要時也將隨時機動調整,以強化現行陸資來台取得不動產的相關管理機制。

2015-01-22 12:38:14 補充:
馬政府的大三通、一中經濟、陸資、觀光客來台,讓全台灣房地產都上漲1倍以上,大台北地區上漲2倍以上。有房地產的人都樂在心中。但是口中還是罵無能的馬英九。
2015-01-22 5:27 am
.

財訊:土地謄本見證連家入主仁濟院土地

新頭殼-2014年11月5日 林朝億/台北報導

一份台北市林森北路11號(北平東路口,現為中油加油站)的土地謄本,讓外界窺見,在台灣「光復」後,這塊土地如何從國有地淪為「私立財團法人」的過程。最新一期的《財訊》報導以「百年土地謄本,見證國土淪為私有過程」、「三大家族主導仁濟院內幕」為題,從這塊台北精華區土地,追蹤國土淪私有的奇幻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該土地的變更期間以及仁濟院的身分變動,也都恰巧在連震東擔任要職期間,而仁濟院身分「由公轉民」之後,其主要董事長期都由連家、板橋林家與基隆顏家等3大家族出任。

根據《財訊》調查報導,目前為中油加油站的台北市林森北路11號的土地,地號為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0240-0000,所有人正是與連家關係密切的「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根據日治時代的台帳及土地登記簿謄本證實,目前被登載為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的這塊土地,在日治時代登載的業主是國庫、管理者為台灣總督。

《財訊》根據該地段、地號追蹤,發現最早該筆土地謄本可追溯到日治的大正1年(即民國元年,1912年),將台帳謄本對比土地登記簿可發現,在大正1年,該筆土地面積為1.4022甲,土地業主為國庫、管理者為台灣總督,土地登記原因為「保存」,顯見該筆土地當時為國有地。

大正10年,第3度業權移轉,移轉原因為「買得」,取得者名稱雖登載為「台北仁濟院」,但「台北仁濟院」5字卻被槓掉,旁邊管理者則載明為「台北廳長」。顯示該筆土地又從日本資本家手中,回到了官立慈善機構,為國有資產。

該筆土地第4度異動,是在昭和10餘年間,由於字跡模糊無法確定確實年分,推估在1937至1944年間,異動登記為「變更」。經查,主要係日本將國內法逐步施行於台灣,將事業制度化法治化,救濟財團即刻申請成為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名稱變更為「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

「台帳」謄本證明,林森北路11號土地,歷經了4度變更,這塊原屬國庫的國有地,一度變成日本資本家的私有地後,又回到官立慈善機構「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手中。

然而,日治時代的官方慈善機構,台灣光復之後,卻以「改名」方式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私立救濟院,這塊國有地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第5度變更中「私有化」。

1945年終戰之後,國民政府成立台北州接管委員會,當時主任委員連震東接管台北州,隔年連出任首屆台北縣長兼建設局局長,並派衛生課長張暮年接管台北仁濟院,到了1946年1月組織「財團法人仁濟院理事會」推薦張暮年為院長。

根據林森北路11號的土地登記簿顯示,1946年7月31日「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向地政單位遞件申請「名稱變更」,直到1950年1月4日,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才核准更名為「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

「台帳」謄本清楚記載1950年2月15日,該筆土地異動係因「改名」變更為「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連震東時任台灣省議會祕書長,土地也由公有變私有。

從林森北路11號的這份百年土地謄本揭露的是,一塊國有地歷經5度異動,最終落入「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的祕辛,台灣社會是要任由這樣的事情成為歷史、不再追究?還是還原真相、追討國產?



此外,《財訊》這期還從仁濟院國有變私有的疑點中指出,變更期間恰是連震東擔任要職期間,疑與連震東有高度關聯。

而變身後的「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成了連戰家族、板橋林明成家族、基隆顏欽賢家族共管的「私立」團體。

根據《財訊》報導指出,位於台北市廣州街的仁濟院,可說是台北市第一大的神祕地主,更是極少數非財團出資成立、或是依賴政府預算補助的慈善機構;台大社工系教授、也擔任過台北縣副縣長的林萬億指出,仁濟院是日治時代的公立社會救濟機構,卻在光復後,被登記為私人所有。

長期掌握仁濟院龐大土地資源的3大勢力,除了板橋林明成家族、基隆顏欽賢家族,就是連戰家族。

根據《財訊》調查,仁濟院從公立轉變成私有的過程中,連戰的父親連震東可能扮演了關鍵角色。

仁濟院擁有的地產遍布中正、萬華、大同及松山區,甚至連新北市的淡水及新莊都有,共有30多筆、房屋30多棟,累計土地達3萬坪,多年來幾乎都是只租不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土地多集中在台北市西門町包括昆明街、峨嵋街、成都路、西寧南路、洛陽街等老舊商圈精華地,以及台北車站附近的漢口街、公園路、博愛路、南陽街、北平東路等路段,這些土地對總統府形成三面合圍,有人戲稱「仁濟院用土地將總統府團團圍住」。

根據士林地方法院在2013年8月23日公告的台北仁濟院法人登記資料顯示,仁濟院財產總額為79.2億元。然而,光是以仁濟院租賃給中油的林森北路11號為例,這塊土地的公告地價還不到4.3億元
參考: ,但在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今年7月一筆交易資料顯示,鄰近台北車站的中正區城中段、每坪土地單價高達700萬元,由此推估該筆土地的市值至少80億元。尤其,仁濟院在西門町與城中區的土地分區使用,大多編定為商三或商四,其市價每坪都落在4百萬至7百萬元間,仁濟院土地廣達3萬坪,市值估計高達2千億元,無疑是全台灣最富有的「慈善機構」。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曾多次質疑,連震東於1945年擔任台北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把許多日本官舍等國有地轉交給仁濟院管理,直指土地取得過程有爭議;林萬億說,段宜康的說法有根據。
2015-01-22 3:35 am
有些是投資客在買 買來當房東當包租公 有的買來等房價高再轉手

當然也有很多人買來自住 當然大部份都是貸款買
2015-01-22 3:06 am
自從2008年以來
老美與小日本這兩個國家一直在『QE(量化寬鬆)』
簡單說,老美與日本就在『每天一直印鈔票』

這兩國家每天一直狂印鈔票,印了幾年,
錢那麼多就是給美國日本銀行:
(1)炒高美日的本國股市,製造繁榮假象
(2)購買其他各國的房屋與股票資產,對該國進行資產抄底

台灣房價這幾年怎麼漲這麼高?
現在版主懂了,到底是誰在買台灣的房子了吧




2015-01-21 22:22:06 補充:
房價漲跌除少數地區是蓄意炒作之外
基本上,房價是由市場供需原則決定 :
買方多於賣方,買力大於賣力,房價就自然上漲
反之亦反

先不論政府官方單位的正式統計數值
只要觀察近年來以下三個『事實』:
()『美國與日本的商店』,在台灣越來越多
()中資與港資來台,受到重重限制
()台灣本土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子
就知道房價上漲的『真相』!

到底是誰在推升台灣房價,其實已不言可喻~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0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121000016KK028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