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前言:詩,可說是「詩化」的文章。同樣是來自人對外物的感受,以及經自身轉化而成的想法;發乎文字,大可用散文、小說、劇本、歌詞,甚至文言文的形式呈現,何必一定要以「詩」表達?說到底就是人們為了抒情言志,所選擇的形式不同罷了!那麼「詩」的形式為何呢?這裡不討論現代文學的「新詩」,而是以傳統的中國詩歌為主。 中國的詩以格律為界,往上可概分「詩經體」四言詩、句子長短不一的民間樂府詩、文人創作的五言/七言古體詩,這些類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拘格律,句數不定。隋唐以降,格律建立,遂產生絕句、律詩、排律等字數、句數整齊的格律詩。且不管有無按照格律而寫,詩體最大的特色,也是最低的標準就是押韻,正所謂「無韻不成詩」。 二、賞析:〈雲道寒〉寒山雪木槎枒寂,霞嶺嵯峨霧沉溪;飛瀑天來聲壑谷,清幽古道雲天梯。 (一)題解:初探詩名〈雲道寒〉,以為「雲道」是否為一專有地名;後來細看內容,得知此詞語應是指「雲氣繚繞的山道」。推測動機是隆冬季節走訪山林,行道中倍感凍寒,作者因而寫詩。 (二)韻律:作者已明言,本詩採古風形式創作,故不計各字格律的出入。本詩的每句句尾字依序為寂、溪、谷、梯,古詩無首句是否押韻的規定,格律詩也只表示可押可不押(但是七言詩首句押韻為主流),暫且當作不押韻。偶數句句尾字:溪、梯,兩字皆屬於《平水韻》上平聲「八齊韻」,故入韻。 【建議】1.首次出現的押韻字,其所屬韻部就是之後押韻相同的韻,即從該韻部挑選第二、第三、……個韻腳。如果作者本意是「寂」字也該入韻,寂是入聲「十二錫韻」,那後面的溪、梯就全都出韻了。2.既是以古體為創作,古體詩多押仄聲韻,以呈現古樸風貌,作者不妨試之。
(三)逐句探討:a.「寒山雪木槎枒寂」:首句堪稱佳句!採用層遞修辭,先用全景視角讓「寒山」入鏡;接著鏡頭拉近,帶出山中的「雪木」身影,最終聚焦於樹梢的「槎枒」一角。自遠而近,由大而小,引讀者入勝。寒、雪、寂諸字不僅點出季節,更營造出冰天雪地的清冷孤寂之感。【建議】1.層遞是使用三個或以上的事物,呈現漸層、遞變的文字美感。姑且不論作者是否有意為之,槎枒可說是雪木主體的一部分,則筆下的對象遞換略失變化。不如改以枝頭綻發的花朵(雖說也是出自雪木,但是形態有別),尤其是搭配季節的梅花尤佳。2.整句製造的冷寂氛圍稍嫌沉重,如能帶點活潑的朝氣會更好。例如改以花朵後,可於末字描述花朵的顏色。不但有視覺效果,也可用色彩中和氣氛,製造反差。 b.「霞嶺嵯峨霧沉溪」:「霞嶺」一詞如同前述,是否為專有地名?抑或「晚霞照映下的山嶺」?費解。前句已有山景入鏡,本句再寫一山,若非作者另有用意,否則略嫌重複。若將「霞嶺」作「晚霞照映下的山嶺」解,先是與前句的「雪木」衝突,雪天季節還能看到晚霞否?再者與後面的「霧沉溪」扞格,晚霞時刻怎麼會瀰漫著霧呢?就算不解作晚霞,雪與霧這兩種天象也不該湊在一起。【建議】作者在寫景部分仍須就真實體驗而描述,合乎現實狀況。 c.「飛瀑天來聲壑谷」:本句採用聽覺摹寫,描述瀑流的聲勢;「飛瀑天來」用筆誇大,可見雄偉。然則時至歲寒,天雪少雨,萬流減量,歐陽脩也說:「水落而石出」,聲滿壑谷的流量與氣勢出現在夏季較為恰當。壑、谷同義,在此則累贅而導致辭不達意,「聲壑谷」無法清楚表達水流聲響徹山谷。 【建議】七言多為四三句式,至此可見作者在構句上常陷入形式的困窘。想表達的事物太多,無法割捨;每句又只能寫七字,須精雕細琢。往往好不容易前四字想得妥定了,卻只剩下三字可以寫,因此才會出現「霧沉溪」、「聲壑谷」的詞句;連帶著每句描寫的對象快速轉換,意象破碎,令人難以聚焦。練字與語法的部分,作者須多下工夫。 d.「清幽古道雲天梯」:末句採用譬喻,將古道比擬成雲氣繚繞,可達天庭的梯道。不過,這條山道既已用「古」字來形容了,接著又用「清幽」來修飾;最後,更是用了「雲天梯」來作比喻。一條「道」居然花費了六個字來形容它!若不是它極其重要,就是作者嚴重失焦了。 (四)結構:詩是「詩化」的文章,一樣講究章法結構。以四句詩而言,每句恰巧配合起、承、轉、合;就像寫一篇分成四段的文章,每句詩就是每段的濃縮版,一如段落大意,環環相扣,圍繞並襯托出主題。
a.起句:「寒山雪木槎枒寂」--首句寫景,由景入情,點出「寂寞」的情緒。 b.承句:「霞嶺嵯峨霧沉溪」--次句理應承接前句語緒,開始鋪陳,或抒情,或敘事;孰料,又接著再寫景。如上所述,山景有無深意須再三描繪?否則只是白白浪費了這句;全詩已發揮了一半,卻還未點染到主題,實為可惜! (續下文)
2015-01-14 19:14:22 補充:
c.轉句:「飛瀑天來聲壑谷」--前二句皆已寫景,鋪陳至此甚矣!三句總該抒發作者自己的情感,扣住「轉折」的文理結構
2015-01-14 19:22:36 補充:
下文貼在這裡(火大!什麼字數限制)
(續)無奈,天外又飛來一句寫景,只不過是視覺摹寫換成聽覺,勉強帶有轉折意味。
d.合句:「清幽古道雲天梯」--末句提出主旨,盛讚這條山道美好。本詩從一而終,堅守寫景原則,四句二十八字,無一不寫景;但是寫景文字技巧再高,缺乏作者的情感,也只是四幅風景照,看不出掌鏡人透過畫面想傳達的生命力。
本詩詩名為〈雲道寒〉,主角「雲道」遲至最後才登場,且前三句多無著墨;而「寒」的感受僅在首句呈現,其餘三句幾乎看不出季節帶來的寒意(包括前述的天候現象混淆)。在主題與內文的關聯上,只怕會得個「偏題」的評語。
2015-01-14 19:23:01 補充:
三、結語:
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初學古典詩創作,建議先了解詩的規則與形式,再多讀古人的作品。學習古人的語法、用字、結構,以及情感表達,透過坊間附有賞析(非指翻譯)的書籍自習;也不必急著習作,否則只是徒增修改而已。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共勉之!
2015-01-16 00:01:47 補充:
「淨泉」網友:
從你的行文可知,若論年歲,我當為晚輩;而我只不過在求學過程中,選擇了中文領域,因此多學了幾年知識,談不上什麼大師,遑論「大師」稱謂也只是知識+設定的虛擬等級罷了!是以,我的這番賞析算是心得交流,別說什麼指教的。
我與「自在老師」所分享的學詩方法,是條穩健而厚實的道路。多接觸前人作品,才能習慣不同於現今白話或口語的「詩詞語言」。學詩不能速成,也無法閉門造車。
2015-01-16 00:06:23 補充:
若你有心,坊間出版的詩詞賞析書籍哪會難到什麼程度?實不相瞞,當年就讀大學時僅憑著一本《新譯唐詩三百首》,我就學會了絕句、律詩的格律,也認識詩韻分部;此後,我便自學創作格律詩,因為詩詞科目的教授根本不會在課堂上教這些內容,教授重視的是賞析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事在人為,做與不做但憑自己。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015-01-16 00:15:18 補充:
最後,因應要求,便放上我寫的詩。此詩是據原作的詩境,加上我個人觀感而寫,並非修改而是另行創作。我個人是不習慣,也不喜歡替人改詩的。
〈歲寒山行〉 平起七言絕句正格 七陽韻
寒山雪樹臘梅香,
行道悠然對曉光。
舉目雲迴疑幻境,
心無塵事自徜徉。
2015-01-16 09:47:05 補充:
謝謝老師的建議!倉促間沒細細思量;而且我也想保留佳句的原味,所以才如此構句,畢竟是懸想,非個人體驗。
「淨泉」網友:
寫詩就一定要押韻,而漢字的音韻有別;古人為了方便,將相同韻母的漢字各自集結成部,這就是「詩韻」,刊印成冊就成了「韻書」。
歷來韻書的編輯,習慣先依漢字的聲調分成平、上、去、入四卷(平聲收錄的字太多,往往分上、下兩卷),再依韻母不同而分部收字,我所言的「八齊韻」、「十二錫韻」、「七陽韻」就是指各個韻部名稱。韻部前的數字沒有意義,僅表示書中的排列順序,齊韻、錫韻、陽韻為韻部名,是挑該韻排在第一個的字來當作韻部名。
2015-01-17 03:17:58 補充:
「淨泉」文友:
關於那首作品,我已在該題的意見欄留下寫詩方法的心得;之所以未針對內容而發表看法,其實就是不明說此詩仍有問題的「微言大義」。既已分享寫詩之法,也是希望交給你釣竿,而不是遞給你魚而已。
2015-01-17 11:50:42 補充:
「淨泉」文友:
平心而論,你所寫的作品其實是不依格律的七言絕句,離你自稱的「古風」還有段距離。雖然你因為不諳平仄格律,而轉往古詩嘗試;然則,古詩動輒十數句,甚至多達數十句,是適用於鋪陳情感、長篇敘事的體裁。
看你常囿於七言的四三句式,將兩件事物放入七言中卻陷入四字、三字不夠寫的窘境。我倒是滿建議你練習看看真正的「古詩」,尤其是五言。初學者常常被五言、七言的假象所騙,認為字數較少的五言更難發揮;但是,中國的詩常有兩句為一組的語意關聯,可以將要表述的事物分前、後句來寫,這樣子空間反倒從七字增加為十字,更能發揮得充裕。
2015-01-17 11:56:39 補充:
此外,古詩篇幅長,句數不定,也是有利於表情達意,不致綁手綁腳,意猶未盡。透過這種長篇體裁練習語法跟結構,也不失為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