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原先心理學這門學問的出現旨在探討意識層面的範疇,但隨著心理學的演進,人們也開始著手於關於將心理學的知識應用於實務層面,研究的焦點從心靈逐漸拓展到行為方面的領域。在19世紀初期,行為心理學開始萌芽,這是心理學從意識科學到行為科學不可避免的推進。
當時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希望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能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也揭示著行為主義後來的崛起。因為既往的內省研究只是從抽象的心理過程分析虛幻的因素,而人類所需要的心理學是為了應付生活層面的實務需求,因此,更符合科學精神同時也較客觀的實驗心理學應運而生。
於是在理論與研究方面,心理學逐漸脫離了傳統的流派,從偏向哲學的探討潛移默化到生物學的剖析,這時尚未出現行為主義一詞,是以機能心理學為名,算是行為主義的前身。另一方面,同樣也是以實驗法為研究方式的動物心理學也蓄勢待發,代表人物有俄國的帕夫洛夫(Ivan Pavlov)。
美國心理學會辦了許多次會議,隨著心理學家對「意識」的爭辯,唯心主義被實用主義、現實主義、工具主義取代,使得心理學整體的趨勢往生物行為的探討靠攏。1913年,約翰.華森(John Watson)在心理學評論刊出重要的宣言,用行為主義重新定義心理學,同時拒絕了機能主義,認為機能主義仍擺脫不了傳統的心理學範圍。
那時期心理學界其他學派的學者即使不認同行為主義,也很難做出強力的反駁。儘管對行為主義有諸多批評,仍不能否認行為主義在學術上貨真價實的貢獻,畢竟往昔的心理學研究無法準確的描述、預測、控制行為。到了1930年,行為主義的觀點已經在心理學界佔據了統治性的地位,在後續幾十年不斷蓬勃發展。
可以說從心理學成為獨立科學以來,一直把自然科學奉為至高圭臬,為了躋身自然科學的行列,不惜以研究物的方式研究人。而那些行為主義拋卻的人的尊嚴、價值、整體性等議題就成為其他學派攻擊行為主義的把柄,開始有許多心理學家對行為主義的侷限性感到困惑及不滿:許多反對者詆毀行為學派學者沉迷於對老鼠的研究。
上世紀60年代始,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為首,主張以人為主體的人本學派向行為主義發難。諮商治療方法上,羅傑斯把重點放在同理心,嚴重與行為學派的主張衝突,於是兩方展開一系列的辯論,人本學派的出現,被稱為是第三勢力,預示著心理學主流的更迭,率先撼動行為主義的根本。
另一方面,行為學派內部也出現分歧,部分學者像是艾爾柏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雖然自認是行為學派,但也贊同認知觀點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這些是被歸類為「方法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取向的心理學發源於50年代末,60年代茁壯,開始從行為學派的內部蠶食行為主義的根本。
此時行為主義學派出現了一位超級後援斯金納(B.F. Skinner),為擁護行為主義進行辯護,沿襲華森立下的根基,拒斥一切導致行為的內在影響,也將行為主義推往更激進的主張。這時行為主義的一些基本假設已經遭受了質疑,而後續出現新理論展開的攻擊就圍繞這些行為主義的盲點抨擊。
心理語言學派針對動物較缺乏的語言,也對行為學派開始衝擊:如何能將動物沒有的行為類比到人類身上呢?甚至在意義與知覺等議題對行為學派大唱反調,1959年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期刊上刊登一篇書評大肆批評行為主義,震撼了學界,也引起更多人對激進的行為主義學派的反思。
在30年代時,邏輯實證主義為行為主義提供了充分的哲學證據,但這種支持行為主義的觀點在50年代後期已經開始被許多人質疑,鮮少人相信實證主義是可靠的。那些人宣稱把科學剖析為一種連貫的邏輯體系,等同將科學扭曲、虛構為人類容易犯錯的觀點。
行為主義是依靠動物行為的經驗研究,而在60年代就出現大量的證據顯示動物的學習法則並不具一般性,也是會出現例外。社會心理學派研究的成果雖然和行為主義沒有起衝突的地方,因此兩邊的論戰較為平和,不過也表示社會心理的領域提供了一條途徑,討論行為主義沒有觸即到的議題。
認知主義看中了這一點,結合了包含社會心理學在內的各種領域,並重拾了往昔的哲學,也採納了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成為一個看似更完善的學說。認知心理學派比起從前吸引了更多注意,並擄獲了許多追隨者,認知心理學逐漸佔據了心理學的主流。與此同時,瀕臨垂死的內省法也披起認知科學的外衣捲土重來。
到了1987年,斯金納也坦承認知主義已經贏得心理學界的主流地位。隨著1990年斯金納的逝世,更加速了行為主義的衰亡,不過行為主義的思想在今日的心理學仍然是相當重要的,在心理治療領域,行為改變技術依然非常實用,認知主義的理論固然更加精緻,但在將理論應用到人的事物上,似乎還沒有行為主義如此具體可行。
2015-01-09 23:48:55 補充:
行為學派的興衰足以寫好幾本書,我的回答僅能做個大致的簡介,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去搜尋相關資料或是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