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南有地名官田和新營就是鄭成功的人馬住扎的地方!!
2015-01-10 14:34:08 補充:
台灣開發史
程大學編著
眾文圖書公司發行
2015-01-10 16:17:29 補充:
龍山寺遺留下最慘烈的歷史,就是清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的「頂下郊拚」。「頂郊」是指三邑人,「下郊」則是同屬泉州府的同安人。雙方因卸貨問題而在碼頭發生衝突,再加上同安在原鄉福建的位置較接近漳州,與三邑人不太親近,於是戰火迅速蔓延。
為三邑人大本營的龍山寺,自然成為作戰指揮部;位於八甲庄(今老松國小附近)的同安人,趕緊向同安人聚集最多的大龍峒保安宮尋求援助,於是形成兩廟宇對決的形勢。
原本,雙方因隔著一大片蓮花池,有好一段時期難分勝負,直到三邑人向安溪人借祖師廟,先在祖師廟點火,讓火苗順著風勢,將同安人八甲庄一併燒毀,才迫使同安人背著守護神霞海城隍,逃至大稻埕重起爐灶。
2015-01-10 16:19:03 補充:
那場悲劇結束後,龍山寺每年農曆七月十三必延請僧侶超渡當時犧牲的亡魂;大龍峒保安宮亦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一舉行超渡。
龍山寺歷經兩百五十多年風霜,至今仍魅力不減,依舊是該地居民集會議事、祭祀信仰中心,繼續陪著艋舺走向未來。
2015-01-10 16:29:43 補充: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客家先民較早落腳台北縣的地方,應是淡水、新泰、五股地區,當台北盆地的土地墾殖達到一定的程度,民眾就會向周邊的淺山地區遷移,尋找可供開發的新生地,從事「打山開林」工作,墾山田、植樟樹或種茶、焗腦、燒火炭等,漸次向深坑、鶯歌、三峽、新店、石碇、瑞芳及大溪、龜山等地擴散,要不然只好充當大墾戶的佃農或長工為生。
2015-01-10 16:55:32 補充:
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以前械鬥的族群以閩客為主,一八四一年以後則以漳泉為主。及至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泉州人也發生三邑人和同安人的械鬥。移民群體認同的標準,初為省籍,漸縮為府、縣。在閩客不同省籍的械鬥中,客家人的勢力先退出盆地,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一新莊廣福宮(三山國王廟)也因而冷落無人祭祀。客家人勢力退出後,盆地內幾乎成為閩南人的天下,而閩南人間漳泉的關係自一八四 0年(道光二十年)前後趨向緊張,發生械鬥。其後矛盾更加劇烈,至一八五0年代(咸豐年間)的大決鬥,波及的地區相當廣泛,對於台北盆地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2015-01-10 16:59:14 補充:
台北地區的移民原來的祖籍以漳、泉、客三地為主,他們所信奉的神明也是以家鄉原有的信仰為本,例如泉州的安溪人信仰清水祖師,同安人信仰保生大帝,汀州人信奉定光古佛,漳州人信仰開漳聖王,客家人信仰三山國王。也有些沿海的漁民與居民信仰觀音佛祖和天上聖母,而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居民則是信奉神農大帝和保儀尊王。至於屬於意念性的信仰如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則比較特殊。可是,絕大部分的居民則配合地方的習俗,信仰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及其領導下的眾神。
2015-01-10 19:10:54 補充:
艋舺歷史見證台灣移民艱辛開懇的繁榮與變遷,對萬華民眾而言,身上肩負著讓老舊都市更新與悠遠歷史文化的保存的使命。「一府、二鹿、三艋舺」正是當年擅長經商從事海外貿易的三邑人致力經營的重要聚落,三邑人是讓艋舺成為台灣貨物集散中心的功臣。
2015-01-10 19:11:29 補充:
台灣的三邑人來自泉州府的南安、惠安和晉江,移民台灣後聚集在相同的聚落。十七世紀以來,荷蘭招募漢人移民開懇,鄭成功據守台灣,及乾隆、嘉慶時代泉州人 的移民熱潮,歷經艱辛而開發了台灣。依據1962年所做的人口調查,三邑人佔當時台灣總人口的18.3%,足見三邑人在台灣的重要性。
2015-01-10 19:32:41 補充:
泉漳械鬥或稱漳泉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台灣清治時期),祖籍福建的兩大閩南語族群(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的武裝衝突。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1]」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2]。
2015-01-10 20:33:59 補充:
台灣有句俗諺:「泉州人,坐海口、開店舖;漳州人,落平陽、收佃租;客家人,走山尾、曝菜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