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特色?

2015-01-04 11:18 pm
香港建築特色?
Faster please!!!!!!!!!!!!!!!!

回答 (2)

2015-01-04 11:59 pm
✔ 最佳答案
香港建築是變化多端的。由於土地有限,很少市區內的歷史建築能夠保存下來。可是,作為現代建築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築物都被拆卸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香港建築的歷史可以粗略分成三個時期,中國傳統建築時期、歐美建築時期及現代建築時期。 在未開埠之前,由於地緣關係香港的建築特色與嶺南一帶的沒有分別,都是以傳統中式廟宇、村屋、圍村為主。因為當時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漁民,所以沿海一帶都建有很多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來保佑平安。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很多潮州人及客家人遷入元朗、北區等地,為了保衞家園,他們建設了不少客家圍村及更樓。香港著名圍村有元朗錦田吉慶圍、沙田博康邨旁的曾大屋、上水鄉內的上水圍、由彭氏家族興建的粉嶺圍和九龍新蒲崗東光道的衙前圍村。 到了開埠初期,中環太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因此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解決居住問題。唐樓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裝飾花紋配以中式的小型露臺。由於當時的建築技術所限,一般唐樓都屬3至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騎樓,部分則設有露臺,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唐樓地下一層通常為商舖,樓上則作為住宅。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隨着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城市不斷向西環、銅鑼灣及九龍各區發展,所以唐樓在這些地區不斷湧現,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為止。深水埗的雷生春,灣仔的藍屋都是著名的唐樓。因為後來開始改用三合土為建築材料,唐樓的樓層可以多達7層。現在大部分戰前唐樓由於城市發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開埠之後,英國人帶來了維多利亞時期及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採用新古典主義設計的立法會大樓[1]、以花崗石雕刻聞名的中環警署[2]、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美利樓等等。前香港會所大樓建於1897年,風格則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香港首次被認為是大廈的建築物建於1904年6月至1905年12月之間。該建築物由五個大樓組成,每個都有5至6層。當時由占姆·凱撒克與保羅·遮打合資創辦的香港置地所興建的。
大部分高樓大廈都是商業用途。首個被認為摩天大廈就是建於1935年的前匯豐總行大樓,當時已經設有空調。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設計屬美國芝加哥學派。現在則由1985年所建成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所取代。

在香港,擁有30年代的現代豎直線條及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只有中環街市和面臨被清拆的灣仔街市。灣仔街市是由當時工務局內的英籍建築師所設計的,而且還有一點裝飾藝術運動後期那種流線型外貌的風格。

位於香港黃竹坑華南總修院則揉合了中國及意大利建築藝術,成了當地很有特色的建築。

2015-01-04 16:06:06 補充:
現代建築時期: 中環的高級商業樓宇日漸上升。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中環成了大量高樓大廈的集中地。這些大廈構成維多利亞港吸引大量遊客的天際線。1990年起,一些住宅樓宇亦以摩天大樓形式興建,部分住宅樓宇的高度比一些國家最高的辦公室大廈更高。現時全港最高的住宅天璽是世界第7高的純住宅大廈,其他還有君臨天下、曉廬等。 隨着啟德機場在1998年關閉,因飛機降落安全而設的管制高度也提高了。很多摩天大廈都計劃在九龍興建,包括了西九龍填海區。 我在網上找的, 希望能幫到你

2015-01-04 16:40:11 補充:
土樓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布地區包括漳州市南靖縣、華安縣和龍岩市永定縣。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著名的士樓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不過最著名的土樓如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土樓群的住戶是客家人。香港以前建築都是以傳統中式廟宇、村屋、圍村為主,與中國有差別.

2015-01-04 16:58:43 補充:
土樓的起源,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多層圓土樓。客家由中原遷移到閩南,帶來中原四合院形式,因防衛需要,建立厚土牆,這是五鳳樓和方土樓來源。由於圓形的土樓,可用同樣長度的外牆,包圍著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層瞭望點的視野,比方樓寬闊,被客家人紛紛採用。圓樓為圓形的土樓,閩南人稱為圓寨土樓。用途重於防衛,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為住家臥房。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繫各個房間。設計通常是著重防禦功能。土樓是一個族群居住的,與圍村一樣.
參考: internet
2015-01-05 3:05 pm

http://www.chiculture.net/0514/html/0514a01/0514a01.html
  1842年香港正式開埠,但事實上香港的歷史卻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部分現存的古老中國傳統建築亦有超過200年歷史。此外,香港近代的發展受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亦留下了一些有相當價值的殖民地建築和文物。香港在近幾十年高速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新廈林立,很多古建築為了重建發展而拆卸。猶幸,在香港現行的古物古蹟法例保護下,一些有價值的傳統中西式建築才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包括中式廟宇小知識、民居、祠堂和書院小知識等,西式的則有教會建築物、大學、官邸及政府建築物(如警署、法院、天文台、兵營)等;這些傳統建築分布遍及新界及市區。
  在香港現存的中國傳統建築中,圍村可說最具香港本土特色,亦最能反映香港的文化發展。這些圍村能保留至今的寥寥可數,其中著名的有建於明朝成化(約13世紀中葉)年間的元朗錦田吉慶圍小知識和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粉嶺龍躍頭覲龍圍小知識等。
  香港的西式殖民地建築物中以舊三軍司令官邸小知識為本港最古老的西式建築。它建於1846年,於1984年改建成為茶具文物館,1989年公布為歷史建築。現存的西式教會建築物中,著名的有坐落於中環砲台里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即今香港終審法院)小知識,據說它建於1840年代,樓高三層,於1989年被列為歷史建築。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4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104000051KK000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