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存為乜???

2015-01-03 7:39 am
人類自古以來不斷進步,不斷創造文明,科技不斷發達,但到最後都係死.

我係一個啱啱12歲o既f.1男仔,成績中間(唔高唔低),但我個人懵懵地,所以成日都比人哈.我樣又唔係幾好,成日比d同學話我撚樣.一無是處,乜都唔叻.英文科重要俾比鬼婆任教(佢上哂全部英文堂),好惡,我英文又唔係好,成日比人鬧(好惡果隻),真係頂撚佢唔柒順.加上重要比個識左六年半o既friend當我係水魚.真係好想死,但我冇勇氣...又對唔住自己父母.我覺得自己好廢...

btw,其實人類生存為乜???就算生前幾咁榮華富貴,死後咪又係得番個棺材...
咁努力去生存為乜???

回答 (6)

2015-01-04 8:35 pm
✔ 最佳答案
其實生存為乜???1) 可以為人生過程...... 人人經歷 / 制遇都吾一樣 , 有D 人過得好有意義有D人會CHOSE 浪費時間, 冇所事事過日子你系可以CHOSE 2) 人人為的都吾同有D 人幫人.... 有D人為宗教....更多... 你吾好少少事話死 ..... 做人要堅強樂觀
2015-01-13 10:36 pm
或許生存對你來說是沒意義的,但生存下去的話也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物,發現這個世界竟是如此美麗。 其實你的誕生已經是你送給你父母最好的禮物,你父母親對你的誕生有一種期待,他們看着你長大,如果你死了,你父母會很傷心,你的存在,已經為他們打了一支強心針,令他們有勇氣面對。
參考: 自己
2015-01-05 11:23 pm
生存是要追求活得好.活得舒服,及活得有意義.你能考慮:為甚麼生存.証明你有一份天賦.懂得尋求一些基本問題的真正意義.你比好多混混噩噩的無知少年.叻仔多好多.
建議你即日起改正生活習慣.晚上十點一定熄燈瞓教.早上七點一定起身.梳洗完即刻出門做晨運,例如步行或跑步或缓步跑或參加晨操.半年內你身體一定健康多好多.
英文是港人生活語言之一.只要勤複習.大聲讀.查生字.半年內你必可追上同班水平.两年內必可名列全班前十名.升上高中後,加強用功.如能爭得在班中前五名十名之內.有可能免試直昇大學.唔使墮落到要返補習學校甚至無緣進入大學.
他人的閑言閑語好無聊.你不必介意人地.只要自己做好自己功課.自然有一班自爱的同學同你交往.你亦可似随和一些.同學見面say hi-.或打個招呼.慢慢同學仔就知你係用功讀書的人.就會對你有好感.
你一定要自重自愛自信,及立定志向做人.一定要揸定主意下定決心、唔好跟屋企人追八掛戲集.更不可晚晚無嘢睇都等到十二點至上床.
健康.好學.待人熱誠有禮,同學一定唔會踩你嘅!
2015-01-05 10:20 am
生存..為了追求愉悦!?
2015-01-03 9:24 pm
每條生命都是可貴的。我明白你而家既處境令你好難受,但我相信人生不止得灰既一面,仲有好多值得令人感恩。不要將自己的不幸無限放大,咁樣只會令自己悲觀同鑽牛角尖。

首先你話人到最後都係死路一條,你既結論係岩既,但係你忽略左過程既重要。如果每個人都唔珍惜自己生命同享受生活,相信你而家唔會係到諗呢D咁無謂既問題,而係好似行屍走肉咁等待生命結束。基本的自然法則就係為左生存而掙扎,人類智慧比一般動物高,因此發明了很多東西改善生活,不需再為生存而掙扎。當城市人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繼而洐生出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者更加可能自殺。其實人類咁樣算不算本末倒置?改善生活同時,其實大眾需要勿忘初衷,基本的自然法則就係為左生存而掙扎。

你既問題其實係屬於好typical既teenager problem, 想一想解決方法是能夠走出困局的。
你話你樣衰又懵懵地,其實你可以嘗試改變自己髮型,衣服著得整齊D,樣可能冇得改變,但起碼個樣乾乾淨淨唔會比人唔舒服既感覺。至於懵懵地,或者天生反應唔夠人快,所以後天學習比到人反應係非常重要。而家既細路身處既時代父母照料得子女太好,忽略左子女本身基本思考能力,結果出現好多「一舊飯」,而且係小問題上糾結,卻又不懂解決問題。身邊同學經常欺負你,呢個絕對係佢地既問題,不要將責任歸於自己樣衰,嚴重既話你應該話比父母或老師聽,幫手解決問題。如果你係學校團體搵唔到朋友既話,建議你參加多D出面正路既青少年團體,咁先有搵到好友既機會:)

最後我建議你與其花時間諗為咩生存,不如學多D野同埋努力學習英文,而家網絡咁發達,好多野都可以自學既,唔好比藉口自己。加油!
2015-01-03 8:03 pm
好多人都係問呢個愚蠢問題,建議多睇動物片,電視機一個星期三四套,星期日仲要多,你就會知道動物一生要做乜,你都是動物,你不會例外﹗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45: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102000051KK001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