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戰略地位

2014-12-31 6:40 pm
荊州在三國時期,所扮演和具有的戰略地位?

回答 (4)

2014-12-31 10:50 pm
✔ 最佳答案

荊州 (古代地名) 兩漢時期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為13個州刺史部,其中荊州的轄域相當廣,大體來說以北為現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往南延伸至兩湖(湖北、湖南)全境內。但是此時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無治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依據後漢書記載,荊州轄有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東部)、長沙(湖南東北)、桂陽(湖南東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東漢漢獻帝時劉表領荊州牧以前都在漢壽縣(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漢壽縣),後因荊南地區黃巾賊餘孽尚未退去才將治所移到當時已經相當繁榮的南郡襄陽城(今湖北襄陽市)。三國兩晉時期208年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郡、江夏郡與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孫劉聯軍佔據。曹操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面: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一般認為這階段三家各佔三郡的局面是「荊襄九郡」一詞的來源。219年,荊州牧劉備的守將關羽被東吳、曹魏聯軍擊敗,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又敗於孫權勢力後,蜀漢再無力奪回原有荊州轄權,荊州成為由曹魏與孫吳兩家分領的局面。三國的曹魏荊州,治所在南陽郡新野,下轄南陽郡、江夏郡(長江以北)、襄陽郡、南鄉郡、新城郡、上庸郡、魏興郡等共七郡。三國的孫吳荊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轄南郡、江夏郡(長江以南)、長沙郡、湘東郡、桂陽郡、臨賀郡、零陵郡、衡陽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西晉時期,荊州治所在襄陽,下轄23個郡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於穰縣(今河南鄧州市)置荊州,轄8郡。南北朝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增多,地域縮小,劉宋設有荊州,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蕭齊改治所為南郡,另設雍州,治所在襄陽寧蠻府(湖北襄陽)。而北魏設荊州和東荊州,治所分別在山北(河南魯山)和泚陽東陵鎮(河南泚陽)。隋朝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廢除郡一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體制,而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恢復秦朝的郡縣兩級體制,荊州的名稱只存在地域為現今荊州市附近。一度稱為南郡、江陵郡,後來為江陵府、荊州府。
2015-01-01 7:11 am

http://www.huaxia.com/jztb/jzsh/sgkjz/sgwhlt/2009/06/1472497.html
三國荊州之爭有兩層函義,一是爭奪荊州七郡地盤,因為荊州七郡,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軍需和兵員的最重要的徵集地。二是爭奪荊州首府及軍事重鎮江陵城(荊州城),是荊州之爭的核心,因為誰佔有荊州城,誰就有了荊州七郡乃至全國。從曹操日夜兼程搶佔江陵,劉備借荊州、賴荊州,孫權千方百計討還荊州,奪荊州,直至劉備最後拼全力奪荊州,這一連串史事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對荊州重要戰略地位,諸葛亮講述得最清楚。據《三國志•蜀書•渚葛亮傳》敘:“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所以劉備借得荊州後,從西元209年至219年派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關羽失荊州,導致了劉備霸業的失敗。 
2015-01-01 4:29 am
荊州位於長江南邊,是三國南北的必經之路,所以劉備.孫權.曹操都想要他
參考: 我
2015-01-01 1:31 am
荊州為一四戰之地,古來即為南北交通之樞紐,襄樊之上為廣大的
黃淮平原,往下過江則為湖南盆地,沿江而上可輕易席捲蘇皖.古時南北
大道有二,一為今京漢鐵路經過之地,一為自南京走江西官道通百粵.荊
州即控制前者,故為兵家必爭之地(今日這條大道略往右移,故武漢得取
代荊州成為南北交通總樞紐).而且荊州為西蜀門戶,蜀雖有三峽之險足
以自保,但若欲東出即為此險所阻,劉備征吳大軍出川幸在此道上勢如破
竹,但之後亦被阻於宜昌以東.抗戰時日軍攻陷宜昌,政府在此特設第六戰
區禦敵;北洋時代及抗戰初期一為入蜀一為阻攔亦不約而同設置長江上游
總司令部於此地,可知此地對四川之重要性.
三國時期人口銳減,荊襄九郡為難得人口豐饒之地,且此地向有糧倉之稱,
於經濟上亦有大利益.
以三國時地理環境而言,荊州不僅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亦為東吳咽喉之地.
東吳重心本亦在鄂,後建都建康,與張遼魏軍爭戰於合肥,此皆為其國家重
心轉向東方之明證.而之所以如此發展實亦因荊州擋往吳國北上發展之途
,故吳只得攻合肥,欲由此向冀魯豫發展(若吳得合肥下一目標應為徐州或
鄭縣,看他想往那一頭發展).除此之外荊州之南零陵長沙等四郡位今日洞
庭湖之南大約在湘北位置.由此地可截斷吳對南郡及今湘西等地之控制,進
則取蕪湖南昌,此皆無險可守之地.抗戰時期我第九戰區主力即配置於此.日
軍四攻長沙始得手.我軍亦由此反攻南昌,可惜失利.此四郡亦為入兩廣捷徑
,甚可依此控制大西南(衡陽即為此道樞紐.所以日軍在攻下長沙之後不惜代
價硬攻衡陽四十七天,衡陽失陷後日軍才得由此入廣西,兩頭竄犯桂林及貴州
..十四年李宗仁亦由此入湘援唐生智,為北伐之先聲).吳得荊州之後多年經營
,而後甚至不顧民情(寧飲建康水,不食武昌魚)遷都武昌,可見此地對吳之重要.
對魏國而言此地亦為南下必爭之地.關羽下樊城曹操即欲遷都,因由此地北上入
豫一路順暢可直下許都兩京,北伐時武漢政府即沿此路北伐.
再說當時蜀漢政策.四川庶則庶矣,險則險矣,但出川困難.欲由四川往中原發展
只有兩途,一途北上漢中由陝西出擊,一途由三峽出川攻宜昌江都.但兩途皆易受
阻.故欲統一天下實在需要一方便跳板,荊州即為最佳選擇.諸葛亮之計在取荊州
以為進圖中原之跳板,取四川以為穩固之大後方,供應軍需,取漢中以保四川(而非
為進攻基地).在外交上結吳攻魏,可免兩頭受敵之患,且面吳一方有大江阻隔,有
險可守.由荊州北攻兩京,條件比歧山大道好太多了.關羽一軍實為北圖中原之前敵
部隊,只可惜關羽犯了大忌,兩面受敵,兵敗身殲.
參考: 網路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24: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231000016KK013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