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為一四戰之地,古來即為南北交通之樞紐,襄樊之上為廣大的
黃淮平原,往下過江則為湖南盆地,沿江而上可輕易席捲蘇皖.古時南北
大道有二,一為今京漢鐵路經過之地,一為自南京走江西官道通百粵.荊
州即控制前者,故為兵家必爭之地(今日這條大道略往右移,故武漢得取
代荊州成為南北交通總樞紐).而且荊州為西蜀門戶,蜀雖有三峽之險足
以自保,但若欲東出即為此險所阻,劉備征吳大軍出川幸在此道上勢如破
竹,但之後亦被阻於宜昌以東.抗戰時日軍攻陷宜昌,政府在此特設第六戰
區禦敵;北洋時代及抗戰初期一為入蜀一為阻攔亦不約而同設置長江上游
總司令部於此地,可知此地對四川之重要性.
三國時期人口銳減,荊襄九郡為難得人口豐饒之地,且此地向有糧倉之稱,
於經濟上亦有大利益.
以三國時地理環境而言,荊州不僅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亦為東吳咽喉之地.
東吳重心本亦在鄂,後建都建康,與張遼魏軍爭戰於合肥,此皆為其國家重
心轉向東方之明證.而之所以如此發展實亦因荊州擋往吳國北上發展之途
,故吳只得攻合肥,欲由此向冀魯豫發展(若吳得合肥下一目標應為徐州或
鄭縣,看他想往那一頭發展).除此之外荊州之南零陵長沙等四郡位今日洞
庭湖之南大約在湘北位置.由此地可截斷吳對南郡及今湘西等地之控制,進
則取蕪湖南昌,此皆無險可守之地.抗戰時期我第九戰區主力即配置於此.日
軍四攻長沙始得手.我軍亦由此反攻南昌,可惜失利.此四郡亦為入兩廣捷徑
,甚可依此控制大西南(衡陽即為此道樞紐.所以日軍在攻下長沙之後不惜代
價硬攻衡陽四十七天,衡陽失陷後日軍才得由此入廣西,兩頭竄犯桂林及貴州
..十四年李宗仁亦由此入湘援唐生智,為北伐之先聲).吳得荊州之後多年經營
,而後甚至不顧民情(寧飲建康水,不食武昌魚)遷都武昌,可見此地對吳之重要.
對魏國而言此地亦為南下必爭之地.關羽下樊城曹操即欲遷都,因由此地北上入
豫一路順暢可直下許都兩京,北伐時武漢政府即沿此路北伐.
再說當時蜀漢政策.四川庶則庶矣,險則險矣,但出川困難.欲由四川往中原發展
只有兩途,一途北上漢中由陝西出擊,一途由三峽出川攻宜昌江都.但兩途皆易受
阻.故欲統一天下實在需要一方便跳板,荊州即為最佳選擇.諸葛亮之計在取荊州
以為進圖中原之跳板,取四川以為穩固之大後方,供應軍需,取漢中以保四川(而非
為進攻基地).在外交上結吳攻魏,可免兩頭受敵之患,且面吳一方有大江阻隔,有
險可守.由荊州北攻兩京,條件比歧山大道好太多了.關羽一軍實為北圖中原之前敵
部隊,只可惜關羽犯了大忌,兩面受敵,兵敗身殲.
參考: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