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甚麼是正念?如何生起正念?

2014-12-30 8:13 pm
題目如下~

1.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2.如何升起正念,或者如何作意思惟才能稱為正念?

3.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

4.修行正念為什麼可以導向解脫?

以上,請諸大德解惑釋疑,感謝~

回答 (16)

2015-01-01 1:39 am
✔ 最佳答案
一、所謂正念
〈一〉.簡單的說,是覺知當下的能力,換言之,就是「活在當下」的工夫。有了正念,我們的心才不會隨著外境,到處飄散,也才不會被煩惱牽著鼻子走。
〈二〉佛典所謂的「正念」,.將重點放在身、受、心、法四念處上,亦即現在心理學上所謂的「覺察」,其範圍包括我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及週遭環境。
正念一詞,原始佛典中到處可見,有八正道的「正念」,五根中的「念」根,還有單獨出現的「正念」,不勝枚舉,有關正念的意涵,其相關經文如次:
1.中阿含189經〈大正藏第1冊p.736〉:「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受〉、心、法如法,是謂正念。」這是一種內觀的工夫,觀察的對象僅限於自身。
2.雑阿含1028經〈大正藏第2冊p.268b〉:「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這種觀察,其對象不僅自身而已,尚擴展至外界的環境及自身與環境之互動關係了。

二、有關培養正念,亦即修行四念處的方法,細節相當多,中阿含念處經中有詳細記載,以下簡要說明:
〈一〉修習身念處的途徑,依經文所列,計有正知〈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隨時了然於心〉、隨息念、界分別觀、不淨觀、九想觀、光明想等,修行者較普遍採用的為隨息念、正知、界分別觀。
〈二〉受念處:是觀察自己身體的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
〈三〉心念處:觀察自己內心升起念頭為貪心、無貪心等
〈四〉法念處:法念處的內容相當廣,計有五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等。

三、四念處〈內觀或正念〉的修習,並不困難,不過眉角不少,最好能到有指導老師的道場練習,一則有人引導,才不會盲修瞎練,二則可免於怠惰。台灣目前北中南都有內觀道場:
1.桃園大溪林崇安老師的內關中心。
2.后里新社的內關中心
3.其他尚有個別寺院舉辦的內觀〈四念處/正念〉活動。資訊可上網搜尋,最好能選擇解行並重的道場,幫助較大。

四、修習正念,即修習戒定慧三學,其中即目標在於體悟四諦、十二因緣等,証得無常苦空非我的宇宙真理,斷除煩惱,故可導向解脫。

五、所謂「內身身觀念住」,這句經文有多種翻譯,如上述中阿含,譯文為:「觀內身如身」,其原意是:「依循著身體觀察,將心安住在自身上。」。內身,指修行者自身而言,例如隨息念將心安住在呼吸上觀察,又如行禪時將心安住在腳的動作上。
2016-04-27 2:38 am
哈囉 ! 大大

我可以建議你去仁寶當舖哦!!

在中壢往桃園方向中華路二段 YKK對面

我也是去那裡借的 店長很好商量 會給你方便的

保密 利息也很低 !服務態度也很親切

我也是我朋友介紹我去那的

而且她們在網路上的評價也很好哦

你可以去網路上搜尋 仁寶當舖

他們很專業 過件率也很高 評估完你的條件馬上放款

事後你有什麼問題 打過去給他們 他們都會盡量配合你

你可以去了解看看 !祝你好運~~~
2016-01-23 3:49 am
這位網友你好

我本身也有遇過這問題

急需用錢 找銀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壢仁寶當舖 有在幫人代辦二胎

估價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詢問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裡借過 服務態度好 辦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週轉的好幫手

放心啦!仁寶當舖是政府立案合法當舖

網路上的風評也非常好

在 中壢YKK對面 03-4520077
2015-01-02 7:55 am
.1.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
正念為般若用


2.如何升起正念,或者如何作意思惟才能稱為正念?
==

知在起妄念的就是正念


3.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
==
欲想保持正念.此念還是妄念

不起妄念就是保持正念


4.修行正念為什麼可以導向解脫?
==
言行都是正念時.即是解脫.

解脫不是有另個地方可去.

管見
2015-01-02 4:47 am
俱舍論這段文
佛之大悲
攝化眾生
常住於三種之正念


第一念住
眾生信佛
佛亦不生喜心
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也


第二念住
眾生不信佛
佛亦不生憂惱
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也



第三念住
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
佛知之
亦不生歡喜與憂戚
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也



現在俱舍論說佛的大悲
這個悲你就要注意
這個悲不是悲傷的悲
所以我們常常說
慈悲 慈悲


現在的人行慈的人有辦法
要行悲很難


慈是賜人以樂
悲是拔人之苦



因為這個慈
譬如說你是辛苦人 窮人
或是有困難我幫助你
這是慈//慈可以讓我們快樂
我沒有錢//你錢給我很高興
我冷你拿一件棉被給我
我也很高興




但是他的苦並沒有離開
只有一時的樂
但是沒有離開苦




為什麼
那些錢用完愁眉苦臉
棉被蓋久比較硬來說
又在冷也是辛苦
那個苦不會消失




悲是要拔人之苦
現在跟你說正理給你聽
聽到你若會開悟以苦為樂
那個苦當成樂



苦若離開之後
人就會知足就不會怨嘆



所以佛祖是用大悲哦
不是普通的小悲


用那個大悲啊
要來收攝感化眾生
祂永久住在有三種的正念
什麼是正念



第一的念住
就是正念住在心
現在眾生信佛
大家來佛祖的面前
把祂供養把祂拜
佛祖不會歡喜
什麼把祂供養不會歡喜
把祂供養
祂不會生歡喜心
是啊
祂永久就安住在正念//和祂的正智


正智反面有一個邪智

邪智就是有一個貪念



所以呢//第二的念住是什麼
眾生若不信佛
佛祖也不會煩惱和生氣


憂就是煩惱
惱就是生氣
啊 你眾生很可惡
我道理說得半死
你都不相信我的道理

祂不會啦//不會煩惱 也不會生氣
祂永久就住在正念正智



第三的念住
在同時一時間
譬如說兩個人來到佛祖廟


一個人信一個人不信
一個人信就五體投地
在那裡一直跪一直拜

一個在旁邊說拜什麼佛
佛祖是什麼
譬如這樣說
信的人就一直拜
不信就在那裡說風涼話


但是佛知道
但是祂也不會歡喜
也不會煩惱和生氣
不會說哦 你很誠心
在那裡五體投地
在那裡拜我
我趕快把你摸頭把你保佑


你很可惡//在旁邊說我的風涼話
我要責備你 不會這樣


一個人信一個不信
但是呢//信的人祂也不歡喜
不信的人祂也不會生氣
祂就是//永久安住在正念正智



所以老師一個口號
大家說//老師說你說這樣不對
老師說是比較比較白話
說得比較白話


啊 老師你很絕情的
你說那種話


但是呢 我說的話
和佛祖說這句話一樣

我不敢稱佛啦
因為我是凡夫//說得比較土話
人家佛祖祂是大覺者


我常說
來者同修 去者不留
來無歡喜 去無擔憂


你對我好和我沒關係
你對我壞和我沒關係
你怎麼這樣


人家對你好和你沒關係
對你好你要歡喜啊
對你壞和你沒關係
對你不好是很可惡的
為什麼和你沒關係


不然我請教你好不好
你對我好和我什麼關係
你對我好是你修養很好
你尊師重道
將來你會修正覺



將來你會做佛菩薩
你難道要分我嗎
你的果位你要給我嗎
你自己得到啊

和我什麼關係


你對我不好罵我
和我什麼關係
你對我壞是你修養差
將來你墮落三惡道



你墮落地獄//我又沒有要跟你去
和我什麼關係 對不對




來就同修
來就大家互相來修行



去就不留
你若不要 不要就去啊
我又不會把你慰留


你來我沒有歡喜
為什麼沒有歡喜
來歡喜是你自己要修行


我又不是拿你的紅包
也不是拿你的補習費
對不對


我歡喜要做什麼



去不擔憂
你去我…
若賺錢說//糟糕了學生少一個
這個月又少收好幾萬
對不對

我又沒有拿你的錢

我有什麼好煩惱

是不是這樣



佛祖也是這樣 對不對
他才說一個人你有相信我
我不會生歡喜
一個人不信我


我也不會煩惱和生氣
兩個人一起
一個信一個不信



我知道
一個在那裡//一直跪我知道啊
一個在旁邊罵我//我也知道
不過我也不會歡喜//也不會生氣



假使若有一個師父
供養若比較多給他
歡喜把你摸頭頂



一個你若不相信他
他眼睛把你瞪又呵斥






一間三教寶宮

當時就聘請我


那個國大代表就說
李講師很不好意思
我們這個廟的宗旨//是全部都平等
不管你是大官
不管你是有錢人
不管你是窮苦人
不管你是乞丐羅漢
你就要坐哪一桌隨便坐啦

你來我們這裡幫我們的忙
很感謝




改天我個人的再請你
在這個宮的場合
我不能特別招待這樣說

對 你這樣做得對

我就把他比大姆指


都沒有把你分別
叫做三教寶宮


我說都說實在
有事實的事情
我才會說廟的名字和地址
你若亂七八糟我不會說
那就是有平等



現在很多寺廟去
緣金若大張的眉開眼笑


緣金若比較少的
連看都不要看


佛祖的境界就是這樣


你有信我 我也不歡喜啊
你沒有信我//我也不歡喜啊


你拜我 我也一樣
你沒有拜我 我也一樣
這才是佛菩薩



人家說有燒香有保佑
啊 那個是不像樣的小神
是真的


若說有燒香有保佑
那都是不像樣的神



真正大正大道的神
是保佑善人
保佑忠孝節義
忠臣 孝子
節婦 義士全部保佑那些
管你有沒有拜
做人正當//我保佑你嘛


你假使亂來 拜我
我也不會保佑你
才是正氣的神



]
李老師講解

2014-12-31 8:59 pm
1.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求解脫、求脫離六道輪迴之念頭,即是正念。

2.如何升起正念,或者如何作意思惟才能稱為正念?
==>將心念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並養成習慣有空就念,此時潛意識隨時升起之念頭自然逐漸轉向正念,不須刻意去想或念。

3.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
==>有空就念"阿彌陀佛"佛號。

4.修行正念為什麼可以導向解脫?
==>依據"佛說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並持佛號不斷,壽終自得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淨土(換環境繼續修行),即能脫離六道輪迴,永不退轉,必定成佛。
2014-12-31 4:49 pm
很棒的想法,先給你按個讚。
正念就是跟著良知、良心走。
起初神創造生命時,只有人,
在內心裏有良知、良覺、良心。
這就是指導人走正道的憑據。
加油吧!祝福你早日邁向正道。
2014-12-31 4:21 am
請問C朋友~

所以要探討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則要探討「明」的定義
只要「明」的定義確立無疑
正見乃至正念、正定的定義,則能清楚定義而毫無疑惑。
=======
明的定義是??

甚麼是明??
2014-12-31 1:52 am
1.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2.如何升起正念,或者如何作意思惟才能稱為正念?
3.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
4.修行正念為什麼可以導向解脫?

覆:南北傳阿含經的共同教說

是「正見」生起,才能次第生起正志乃至正念、正定。
而「明」為前相,才能生起「正見」。

所以要探討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則要探討「明」的定義
只要「明」的定義確立無疑
正見乃至正念、正定的定義,則能清楚定義而毫無疑惑。

若不討論何謂「明」「無明」「正見」「邪見」之別
只探討「正念」的定義的話
那麼佛陀教說的……
「明為前相」與「正見生已,次第生起八正道」
就毫無意義了

2014-12-30 17:52:40 補充:
《雜阿含》749經
世尊告諸比丘: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
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

南傳《相應部道相應》第1經
諸比丘!以明為前,因生善法,隨生慚愧。
諸比丘!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
有正見則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則生正語,
有正語則生正業,有正業則生正命,
有正命則生正精進,有正精進則生正念,
有正念則生正定。

2014-12-30 18:03:41 補充:
具念、正知,依身、受、心、法等四種念住而調伏世間貪憂而住。
正確的所緣。 就是身受心法,等四大類、略計36種所緣。

還請星洲朋友法施
《雜阿含》609經,南傳《相應部念處相應》第42經的說法

請教星洲朋友:
如何修習四念處集、四念處沒。(609經)
如何修習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念處相應第42經)

2014-12-30 18:04:05 補充:
簡單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憶念業處,就可以了。

請教星洲朋友
如何修習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如何修習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感謝賜教
2014-12-30 10:39 pm
勉強一答題主之問。

1. 正念定義 :

具念、正知,依身、受、心、法等四種念住而調伏世間貪憂而住。

2. 生起 :

正確的所緣。 就是身受心法,等四大類、略計36種所緣。

正確的作意: 凡導向無常、苦、無我者,都算是正確的作意。

3. 除熟練聖教法之外,一般都比較缺乏正勤。(正精進)

其實正勤,不容易。除了習性難以克服之外。 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沒有辦法辨別善、惡。

所以,簡單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憶念業處,就可以了。

2014-12-30 14:40:04 補充:
4. 以白話來說,穩定堅強的正念 (正定),可以協助仔細地觀察身心各層面 (四念住),確實理解苦的事實、生起、最後導向苦的熄滅。(四聖諦)

以上略說。

......

旁注:

雖文字容易理解,但實際操作卻是艱深不易。

原因在於 :

1.各支道品,支支陌生。

2. 正見建立不易、如理作意彆扭。

3. 適當合格的指導老師、善知識難尋。

2014-12-31 02:07:24 補充:
意見006,Current朋友,星洲可以用簡略法,大約描述一下SN.47.42的大綱。

如何修習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

其實這部經,就是在講四種食、而知欲集而有食集、欲滅而食滅去。

知食、知食集、知食滅、知食滅之道。

在具念、正知的角度而言,就是身受心法四種範圍。

以下略說:

1. 觀察食、然後知食的集起、止息。

1.1 先知搏、觸、思、識食,然後觀察他們。

因此,須要具念、正知,對食物的色法集、滅,對應的身分、與滋潤作用,

如齒、舌、喉、津、食道、胃...等。

能細分色法,篩見色法中的食素。

知道食物 / 色法的集、演化、滅去。

2014-12-31 02:08:05 補充:
(中間,星洲略去四界的探討,因為朋友對四界排斥。其實 佛陀所說的四界,與外道粗糙的四界,差異很大。)

這部份涉及四界、身至、正知,屬於身念住的範圍。(有些學人或許加上四威儀)

1.2 觀察觸的三受。(這屬於受念住的範圍,粗的有三受,細說有九受)

有日常生活的觀察法、也有禪定的觀察法。

日常生活,則具念、正知,對於三受正確的認知,知道其生起、消失。

禪定中對三受的觀察,就細緻、強烈很多,舉樂禪支為例,就很明顯。

知樂禪支,亦是緣起 (依該禪地之諸名法之集、滅去而有樂受之集、滅)

2014-12-31 02:08:32 補充:
1.3 觀察思、有的關聯,集與止息。(這部份側重心念住、法念住)

同樣的,去觀察思、想、欲等作用、交互影響。

理解他的諸名法的聚集、緣起、滅去。


同樣的,觀察與有的關係,其生起、滅去。

若以佈施為例,就會很明顯。

(觀察之法,略,因會引起C朋友更多的誤解)


1.4 觀察識,還有名色間的交互影響。(身受心法念住)

同樣觀察識蘊諸名法的聚集、集起、滅去。

日常生活,可以從12處觀察了知、識別的功能。

若以觀智,則延伸至識的連串反應、作用。

以上說第一句。

食為色法(物質),其他三種食則用以支持名法 (精神)。

因此,知食,知道食集起、而身集起。食沒而身滅。

2014-12-31 02:11:20 補充:
..以上說明第一句 " 什麼是身的集起?從食集而有身的集起" 的修學過程內容。


星洲認為篇幅過大,雖然還很簡略。

舉一反三,可以理解整篇經文。

朋友所問,若要文字解說,幾乎是一小篇論。

星洲沒有智慧,實在很難拿捏簡略、詳盡的分際。

以上說明,告一段落。

關於意見007,如何修習作意集起,法集起;依作意滅壞,法滅壞?

例如 :

例1 : 學習正確的如理作意,則善法生起。

正確對所緣如理作意,則生善法,如佈施、持戒、禪定、解脫等等。

例2 : 若是沒有如理作意,則善法也因而滅沒。

非如理作意,則上述的善法也會滅去。

時間晚了,

簡單說 : 有心的造作、才有諸法的生起。
2014-12-30 10:37 pm
1.佛教對於正念的定義?
不起妄念名為正念,一念不生全體現,
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正念,佛教的正念就是無念;

2.如何升起正念,或者如何作意思惟才能稱為正念?
生活中的正念是一心一法,莫左顧右盼,
該開車時開車,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
修閒時亦可放逸休閒,常觀照使生活定時定律;

3.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
結緣結遇結之緣,而莫攀張長李短之緣,
遇緣則施,緣息則寂,莫留葛藤思維;

4.修行正念為什麼可以導向解脫?
正念掃除妄念而無念,無念可以趣入無相,
去三心,掃四相,本地風光真如當現解脫凡身。

2015-01-01 23:16:53 補充:
何謂內身,心也!身觀念住,心安住也!
般若心經一開頭就表述行深身心安住而照見五蘊皆空,
打坐也行,方便念佛也可以,如打禪七打佛七,
可讓"內身身觀念住"禪定不是只有禪宗才會入定,念佛也會入定,又名三昧,
唯有調伏身心安住禪定,方能調伏世間貪憂,
實踐方法就要學佛陀菩提樹下所啟示示範的成佛之道,
否則想破頭也在文字行,世尊是發宏誓願剋期取證,眾生應真學佛如是而行。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44: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230000016KK014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