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
問題:1.「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何時?為何成立?
2.其成立過程如何?
3.受到怎樣世界性思潮的影響
4.組織主幹及成員如何
5.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回答:
此一時期,國內外的主要情勢有:
● 大正民主:日本正值大正民主期,日本在中央推行政黨政治,對內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允許較為寬鬆的言論自由,各種思想相繼傳入日本,台灣的留日學生也深受影響。(大正天皇: 1912~1926)
● 民族自決:一次大戰結束(1918/11/11)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大力鼓吹民族自決,在國際間掀起一波殖民地追求自治、獨立的風潮。
● 三一事件:1919/1/12,李氏朝鮮的末代君主李太王高宗暴斃,朝鮮人疑為日籍侍醫所毒殺,於3月3日國葬前的3月1日由李承晚、李東輝等人公開集會於漢城明月館,組織韓國臨時政府,推舉李承晚為大統領、李東輝為國務總經,宣佈獨立,史稱三一事件,此事件在發生847次暴動後,終於日軍所鎮壓。但在鎮壓之後,日本卻也於1921年給予朝鮮初步的自治。
前兩個因素影響了留日學生、旅日台人的思想,促成他們開始採取具體行動的是三一事件。
成立過程
1921年10月17日 (大正十年)下午一點起,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今靜修女中) 舉行創立大會,出席會議的人有1031名,以醫師、地主、公學校畢業生、留學回國的學生為主,另外也有農民、工人、商人、律師、士紳等人參與。隨後通過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並選出理事41名,評議員44名,會議於下午三點十分結束。
問題:6.如何推展活動
7.推展了哪些活動
回答:
在「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中,最受重視的是演講會,其原因在於當時台灣文盲仍多,以文書宣傳效果不佳。
1923年5月,「台灣文化協會」會員黃呈聰、王敏川等以《台灣民報》社員名義自日返台,為推售台灣民報,在全島各地舉行巡迴演講,其講述的民族主義與對總督府施政的批判,引起台灣民眾很大的迴響,自此,文化協會開始頻繁於各地舉辦演講會。除此之外,文化協會內部也有人提倡以新戲作為文化運動的一個工作項目,1925年7月,台中州首次組成劇團組織,緊接著台中州南投郡草屯庄的炎峰青年會也組織一團,1926年11月,新竹街的文化協會支部也成立了新光劇團。這些演劇的腳本多半以諷刺性的方式譴責社會制度、鼓吹民族意識,這種宣傳方式也得到不錯的效果。
「台灣文化協會」以《台灣民報》做為協會宣傳工具,在台北、新竹、台中、員林、台南等地設立十餘處讀報社。並四處舉辦演講,並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除了邀請《台灣通史》作者連橫主講台灣歷史和漢文、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也曾主講西洋歷史外、身為醫生的蔣渭水也下場主講公共衛生。更有擔任律師或學有所長的會員主講法律和經濟學(如遠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陳炘)等。據統計,在1925年、1926年中的聽眾即達23萬人之多。本來文化協會還打算設文化義塾,以幫助家境貧困的小孩上學,不過申請時被駁了回來。
另外自1924年起文化協會也趁暑假時舉辦名為「夏季學校」的夏令營。由身為總理的林獻堂熱心提供自家大宅院做為教室和宿舍。當時文協的專務理事蔡培火基於重視電影對大眾的教育功能,遂於1925年從東京購買社會教育影片十數卷,成立名叫「美台團」之機構,訓練青年志士專管機器、說明影片,並全台巡迴放映電影。林秋梧即是當中著名辯士。
問題:8.而台灣總督府為何同意「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又如何監控甚至分化台灣的文化運動
回答:台灣文化協會雖然不被允許從事政治活動,但自成立之初即成為島內外各社會運動的母體,文化協會成員以個人名義加入或指導各類組織與事件。1920年底開始進行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因為是在日本帝國憲法內所規範的合法政治活動,且有內地(日本)眾議員的支持,被蔣渭水諭為台灣人唯一的活路,自請願開始,即由文化協會成員於背後運作,這項請願運動對台灣總督府的權力提出了最根本的挑戰,因此也成為總督府的眼中釘。
總督府除了動員辜顯榮等御用士紳抨擊請願運動外,也實施各項取締措施緊縮言論,對於林獻堂等在台有龐大產業的人緊縮銀根、收回公賣品的販賣權,迫使其不得不退出該活動。但礙於此一運動係採行合法的方式,即使一再壓制也未能根除,1923年總督府終於發動一次全面的反擊,這就是著名的12月16日在台灣全島大舉搜查「台灣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簡稱:治警事件」。
9.台灣文化協會又為何在1927年分裂
回答:
文協成立以來,當時台灣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受下列四股勢力的影響:
● 日本共產主義 - 山川均主義
● 日本共產主義 - 福本主義
● 中國國民黨 - 三民主義
● 中國共產黨
.
參考: 文協中重要幹部連溫卿屬山川均主義、王敏川屬福本主義、蔣渭水受三民主義的影響最大,另有台灣共產黨上大派(上海大學)相關幹部翁澤生、蔡孝乾等則是中共黨員。左派勢力一直希望文協能對社會運動提供更直接的支援,甚至成立政黨爭取權益,但是,林獻堂、蔡培火等右派仍希望維持文協創會會旨所提倡的以文化活動為主以啟蒙台灣人思想。雙方的衝突到了1926年已勢同水火,雙方分別在台灣各地的辯論大會或演說會中提出各項運動路線的論述,將雙方的衝突推向分裂。1927年1月3日 在台中公會堂舉行的臨時大會,左右兩派人馬正式對決,左派人馬勝出,連溫卿、王敏川成為新的領導人,蔣渭水此時思想已左傾,但因為與連溫卿仍有一些意見上的分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