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對有20點但只限2天...

2014-12-13 4:12 pm
二十世紀初日本不是世界强国的論點给六個(最好)如果有更多就更好了.
更新1:

我要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我要的是點而不是文章

回答 (5)

2014-12-13 6:25 pm
✔ 最佳答案
1. 國土小
2. 缺乏天然資源
3. 天災多
4. 要融入外來文化
問: 二十世紀初日本不是世界强国的論點给六個(最好)如果有更多就更好了.

答:

正面例子:

日本係二十世紀可稱為強國



@ 政治/軍事: 參與國際事務 說話有影響力



@ 向外各國輸出各式文化; 各國人士爭相學日本語及日本文化



@ 各國人士去日本工作及旅遊


各國人士去成為日本市民: 日本內的外國人更有26%是中國人


經濟

各國喜歡買日本產品;

日本公司在外國設分公司廠農場… 由大災難中快速復原 ( 原子彈 7級大地震)

十九世紀 全方位的明治維新(1868-1872)成功為日本富強奠定成功的基楚


反面例子:

唔可以叫強國

比人地二個原子彈,就爆到冇dare

咁都叫強國!!!!!

如果係咁既,香港都可以叫做強國啦

佢地係放抵哂自己d 傳統去做明治維新先入得到中國知ma

如果唔係中國果時civil war

你估d 日本仔入唔入到中國

我地d 中國人一人屙d 尿都浸死佢
2014-12-14 7:15 am
《二十一世紀》創辦於二十世紀的90年代初,不經不覺已經十五年了,而《二十一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也已五個年頭了。無庸諱言,《二十一世紀》這份思想性的雙月刊是以中國作為所思所想的對象的,而十五年前此刊之所以以《二十一世紀》命名,則顯然其關懷與想像者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前景。1990年《二十一世紀》創刊時,中國大陸已從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痛苦地復蘇,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重新納入到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主流。時至今日,在短短不足三十年裡,大陸的經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規模之大,遠遠超出世人之意想,三十年前誰人能預見今日中國是世界在煤、鋼與水泥上產量之冠?又誰人能預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費者,第三大的石油輸入國?今年5月9日出版的《新聞周刊》(Newsweek)在一篇〈未來是否屬於中國?〉("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的專文中,把中國描述為一個東方升起的強權,認為在工業革命鼎盛時,英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如今這個稱號必然屬於中國。中國經濟之巨大發展,特別是它的潛在能量,在全球經濟中已是舉足輕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 Annan)甚至稱之為「帶動世界經濟火車頭」。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事實,是一個世界現象。誠然,這也是「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和平崛起論」之所以成為世界媒體的熱話題了。從歷史的長鏡來看,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之變是驚人的,也是令人深思的。十九世紀末葉,中華帝國在列強之侵逼下,一敗再敗,帝國崩解,國不成國,以「制度化儒學」為基底的文明秩序都遭到解體的危機,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確是知時論世之言。從清末的洋務、維新起,中國古老文明自覺與不自覺地走上自救自強之路。從文化的意識上說,這開啟了中國的「現代轉向」。整個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中國歷史的基調是中國的現代化,但中國現代化之路是崎嶇坎坷、一波三折的。前五十年中,日本之侵華戰爭,在極大程度上阻抑了中國現代化的正常進程;後五十年中,中國文化大革命更造成中國「現代轉向」的偏離與倒退。應指出者,百年來主導中國命運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畢竟都是中國現代化的主力。國民黨1949年退據台灣後,在當時東西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格局下,先則推動經濟現代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繼則發展政治現代化,實行憲政民主;國民黨更從「革命政黨」自我轉化為一民主政黨,不止走出「一黨專政」之局,更步向政黨輪替之路。今日台灣的民主雖受民粹主義與族群政治的污染與扭曲,但政治民主的基本面已有初基,此所以台灣在政治上雖迭有亂象,但政治社會的「安定度」是以前的威權政治所未有的。台灣無疑是中國「現代轉向」中一個現代化比較全面的個案。而1997年回歸中國的香港,一百多年來,作為一個英國的殖民城市,雖然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邊陲,但卻發展出一個法治傳統,一套英式的文官系統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二十世紀70年代後,更與全球化的新浪潮緊密接軌,加速、加深現代化的步伐,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彈丸之地的香港不但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且由一「殖民城市」成功轉化為一國際都會。香港在1997年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時,它無疑是中國人的城市中現代性最強的。回眸百年,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這三個中國人的社會,在二十世紀「現代轉向」的歷史主流中,各別都在現代化工程上有所建樹。中國此時此刻面向全球,正處於上升的軌道上,與清末李鴻章所面對的局面,截然不同矣。從世界的大歷史觀點來看,中國今日可以說是五百年來未有之新局。我之所以如此說,不是從中國自身的歷史來看,而是從世界的歷史來看。歷史學者甘迺迪(Paul Kennedy)於1987年出版的《世界強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所綜論公元1500年以來五百年的世界史,簡言之,是西方民族國家的上升,中華帝國的衰敗。我們上面指出,自十九世紀末開始的「現代轉向」,經歷了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中國,在重重劫難波折後,終於在現代化之路上,開啟了歷史的新局。站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前瞻未來的百年,對中國,對世界,自然會有許多預測或想像。預測是一樁知識冒險的事,預測百年的中國或世界,幾乎是無意義的。但對未來,我們不可能沒有一點歷史的想像。當然,想像是不免帶有主觀的願想的。中國的二十一世紀的想像,我認為是中國「現代轉向」的完成,也即是中國「現代性」的建立。自清末中國「現代轉向」啟開到今日,中國的現代化已有一定成績,但是距離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立仍屬遙遠,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現代化擴大化、深刻化與完善化的一百年。中國現代性的建構實際上是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中國傳統的文明秩序自清末以來已逐步解體,而清末以來的中國
參考: him
2014-12-13 5:19 pm
我要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2014-12-13 5:15 pm
《二十一世紀》創辦於二十世紀的90年代初,不經不覺已經十五年了,而《二十一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也已五個年頭了。無庸諱言,《二十一世紀》這份思想性的雙月刊是以中國作為所思所想的對象的,而十五年前此刊之所以以《二十一世紀》命名,則顯然其關懷與想像者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前景。1990年《二十一世紀》創刊時,中國大陸已從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痛苦地復蘇,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重新納入到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主流。時至今日,在短短不足三十年裡,大陸的經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規模之大,遠遠超出世人之意想,三十年前誰人能預見今日中國是世界在煤、鋼與水泥上產量之冠?又誰人能預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費者,第三大的石油輸入國?今年5月9日出版的《新聞周刊》(Newsweek)在一篇〈未來是否屬於中國?〉("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的專文中,把中國描述為一個東方升起的強權,認為在工業革命鼎盛時,英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如今這個稱號必然屬於中國。中國經濟之巨大發展,特別是它的潛在能量,在全球經濟中已是舉足輕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 Annan)甚至稱之為「帶動世界經濟火車頭」。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事實,是一個世界現象。誠然,這也是「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和平崛起論」之所以成為世界媒體的熱話題了。從歷史的長鏡來看,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之變是驚人的,也是令人深思的。十九世紀末葉,中華帝國在列強之侵逼下,一敗再敗,帝國崩解,國不成國,以「制度化儒學」為基底的文明秩序都遭到解體的危機,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確是知時論世之言。從清末的洋務、維新起,中國古老文明自覺與不自覺地走上自救自強之路。從文化的意識上說,這開啟了中國的「現代轉向」。整個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中國歷史的基調是中國的現代化,但中國現代化之路是崎嶇坎坷、一波三折的。前五十年中,日本之侵華戰爭,在極大程度上阻抑了中國現代化的正常進程;後五十年中,中國文化大革命更造成中國「現代轉向」的偏離與倒退。應指出者,百年來主導中國命運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畢竟都是中國現代化的主力。國民黨1949年退據台灣後,在當時東西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格局下,先則推動經濟現代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繼則發展政治現代化,實行憲政民主;國民黨更從「革命政黨」自我轉化為一民主政黨,不止走出「一黨專政」之局,更步向政黨輪替之路。今日台灣的民主雖受民粹主義與族群政治的污染與扭曲,但政治民主的基本面已有初基,此所以台灣在政治上雖迭有亂象,但政治社會的「安定度」是以前的威權政治所未有的。台灣無疑是中國「現代轉向」中一個現代化比較全面的個案。而1997年回歸中國的香港,一百多年來,作為一個英國的殖民城市,雖然是西方文明的一個邊陲,但卻發展出一個法治傳統,一套英式的文官系統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二十世紀70年代後,更與全球化的新浪潮緊密接軌,加速、加深現代化的步伐,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彈丸之地的香港不但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且由一「殖民城市」成功轉化為一國際都會。香港在1997年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時,它無疑是中國人的城市中現代性最強的。回眸百年,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這三個中國人的社會,在二十世紀「現代轉向」的歷史主流中,各別都在現代化工程上有所建樹。中國此時此刻面向全球,正處於上升的軌道上,與清末李鴻章所面對的局面,截然不同矣。從世界的大歷史觀點來看,中國今日可以說是五百年來未有之新局。我之所以如此說,不是從中國自身的歷史來看,而是從世界的歷史來看。歷史學者甘迺迪(Paul Kennedy)於1987年出版的《世界強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所綜論公元1500年以來五百年的世界史,簡言之,是西方民族國家的上升,中華帝國的衰敗。我們上面指出,自十九世紀末開始的「現代轉向」,經歷了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中國,在重重劫難波折後,終於在現代化之路上,開啟了歷史的新局。站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前瞻未來的百年,對中國,對世界,自然會有許多預測或想像。預測是一樁知識冒險的事,預測百年的中國或世界,幾乎是無意義的。但對未來,我們不可能沒有一點歷史的想像。當然,想像是不免帶有主觀的願想的。中國的二十一世紀的想像,我認為是中國「現代轉向」的完成,也即是中國「現代性」的建立。自清末中國「現代轉向」啟開到今日,中國的現代化已有一定成績,但是距離中國現代性的全面建立仍屬遙遠,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現代化擴大化、深刻化與完善化的一百年。中國現代性的建構實際上是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中國傳統的文明秩序自清末以來已逐步解體,而清末以來的中國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24: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213000051KK000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