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檢視《修學佛法知見~無誤!》?

2014-12-13 11:50 pm
如何自我檢視《修學佛法知見~無誤!》?




.....感謝您,無私的分享!正確的看法!



.

回答 (29)

2014-12-14 4:45 pm
✔ 最佳答案
佛法浩瀚無邊,各種經論更是多如牛毛,文中夾雜著正確的,也有可能部份是錯誤的,要如何知道自已修學的知見是正確的?真的很難,在修習在過程中,一定會碰到障礙,這便是個人的因緣有時侯轉個小彎,有時繞個大山路又回到原點,但是學人最重要的是「我是否還行在「道」上」?基於這個重點,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檢視,也就佛法的三個法印:諸行無常印﹣言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諸法無我印﹣言一切有為無無諸法,無有我之實體涅槃寂靜印﹣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寂靜修得夠深入了,大乘的一實相印,也可印證自已所學把重點抓住了,不要偏離修行的道上,剩下的就是您個人的因緣,是否有接近到善知識?自已發心修行夠不夠?努力不間斷的修行相信心會愈來愈清明,智慧也會漸開,幫助您善分別這些問題祝福您修行順利

2014-12-20 6:35 am
如果將世間比喻為一棟房子
有人認為既然要捨棄這棟房子了
那麼就不須要去談有關這房子的一切
甚至還去思考如何讓房子不漏水

有人則認為之所以要捨棄房子必定有其原因
找出原因並設法消除這個原因
那麼就沒有必要捨棄這房子
同時也因而知道如何將這棟房子改造得更加舒適

有人認為六根帶不走 佛法帶不走
是否真的帶不走姑且不談
可是至少現在還在用
即使現今醫學無法讓人起死回生長生不老
但仍然有人在當醫生不是嗎
難道要因為達不成最終目標而什麼都不做嗎
2014-12-19 3:45 am
1. 去正知見的道場持續學習

2. 依照經典去做

3. 遠離有利益糾葛的同修 , 因為這種同修終究會把你拖入三惡道

4. 看清滾滾紅塵的真面目 : 滾滾紅塵 = 五濁惡世 = 地獄因 = 自討苦吃 = 彼此互相仇恨與毀滅
2014-12-17 6:17 pm
這一個基本的問題 。

學習漢傳佛法,請依 "三法印"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是一種驗證方式。

學習根本佛法 (或稱南傳佛法者) 者,則利用四大教示來驗證自己的知見。

四大教示分2種,一種檢驗律證 、一種檢驗法 (經證)。

在經法部分:

從四種地方所學習的律法 1.佛陀、2.某個僧團、3.某些通達經教的長老們(複數)、4.某位通達經教的長老(單數)

而說~ “這是法,這是律,這是 佛陀的教誨。

但是,”我們不要輕易相信,而是應記住其文句語言,再與經和律比較,
如果與經律不符,則應捨棄,若符合經律才可接受。

以上略答

2014-12-17 17:24:06 補充:
Sam 朋友,

朋友常舉的經證;其實作用有限。

各種聖道位階,本來就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對證悟程度,賦予一個特定名稱,更只是一種 "概念的概念法" ,用以便稱呼、教授;不過如此而已。

如果朋友有次第性地修學三增上學,就不會常舉證這些經文。

但是,當朋友要舉證經、律證;

建議朋友,不如真實去研讀、修學;而不是止斷章取義式地喃喃作語。

這對朋友,毫無幫助。

朋友,第四波羅夷,有整篇閱讀過了嗎?

有沒有參閱該篇章的義註 ? (可參閱多篇義注)

有沒有請教 貴 指導老師?

還是,只是自己想當然爾呢?

忠言偶有逆耳、良藥難免苦口。

這是星洲對朋友的建議

2014-12-18 00:17:39 補充:
回意見039, Sam朋友。

星洲皈依的宗脈,確實沒有所謂的 "律師";
因為每一位出家者都必須依律先學戒3~5年。而在家者,也一概是先學律、後學定、再學觀慧。

對於一切法的檢視,皆依四大教示,盡量漢巴對照,以免失準。

朋友親近的道場,也是如此嗎?

至於妄稱聖果 ? 這是朋友對中文的誤解、甚至就是斷章取義,俗話就是~ 無謂地扣帽子。

星洲所皈依的宗脈,並無任何一位上座、長老自稱得聖道。

SAM朋友的引證指謫,不知從何而起???

所謂喃喃作語,是指朋友常常引述 "不合題義" 的經文,
不僅對釐清問題無益、更且常誤會該經文的真正意思。

再一次逆耳苦口,就聽朋友是否能再省視一下。

2014-12-18 00:29:02 補充:
其次,十二部經,星洲並沒有學完、但於過去仍有涉獵。

不過星洲所學的是以巴利藏為主。而在巴利藏中,沒有所謂的十二部經。

或許朋友已學完,星洲對此難事感到佩服。

對於學完12部經的SAM朋友,

星洲倒有一個不算難的問題請教,

不知朋友是否願意不要再 "隨意引證",直接指點一二?

如果願意,那麼星洲就會繼續問。(與此題主軸相關)

2014-12-18 11:19:56 補充:
感謝、且滿意於 SAM朋友在意見043的回覆。

接下來,有一個很基礎的、且無分大小乘的檢視系列問題,請教SAM朋友,

問題如下 : 凡夫位對四神足知見之問。(cattāri iddhipāda)

1. 四神足,應不應修習? 若應,續下2。

若不應,為什麼? 哪部經典記載無須四神足?

2. 熱忱、不躁進、不退縮而專注的善法欲,是允許的? 還是應捨離?

還是又允許又捨離? 或是既不允許也不捨離?

若是認為是允許的,請續下。

其他的選項,是否有經、戒支持?

2014-12-18 11:20:14 補充:
3. 如果要修欲神足,那麼..何謂 "下如上、上如下而住" 呢?

4. 如何開始?

5. 需不需要練習 "晝如夜、夜如晝而住" 呢?

如果需要,如何開始?

如果不需要,哪部經典有記載?

以上序列問題,相信 貴道場應有教授、提起。

星洲就此向 朋友請教,判SAM朋友能直言指點切磋一二。

2014-12-19 00:14:37 補充:
回覆 SAM 朋友,

看過朋友的回覆了。

朋友滿意自己的答案嗎? 如果滿意,星洲沒有意見。

如果還能聽講者,不妨聽聽不同的說法。

1. 其實朋友引述的幾篇經文,都沒有回答問題。

引向"空"、"第一義"、"阿含",並沒有真正地面對問題。

就請益者的立場來看,朋友只是巧妙的規避 yes/no的風險。

2. 以下是星洲的立場 :

2.1 四神足,應多修習。

佛陀,不但在各經中多所注重 (e.g. 神足相應品),並且在 律藏 小品、遮說戒犍度中,也提到此為第七希有,比丘們應歡喜、應修習等義。

2014-12-19 00:15:18 補充:
因此,有經證、有律證; 星洲認為四神足應修學無誤。

2.2 善法欲,應呵護、應修習。

因為,想要投向止息煩惱的目標、朝向涅槃,這種心態,就是善法欲。

具備善法欲,才有下面序列問題,否則,一位凡夫修行者,沒有善法欲、或忽即忽離, 戒不能成就、與定無緣、慧學免議。

(請自行參閱尼柯耶各部,不再繁瑣舉證)

2.3 下如上、上如下而住。

他的意思是~32身至念。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察由足蹠以上、由髮頂以下至皮為邊際,充滿種種不淨之此身, 髮、 毛、 爪、 齒、 皮.. (略)..尿。(共32種)

2.4 如何開始?

方法有多種,有純觀、止行兩大類。

2014-12-19 00:15:38 補充:
此為 貴導師之職,應就問於 貴親教師、上座長老。

2.5晝如夜、夜如晝而住。

這是需要的。因為這就是 "警寤策勵" 的實際作為、"光耀心"的緣起次第。

換言之,就是於日、夜常修光明想。(但不一定只限定光明遍,原理雖簡單,但在此不贅述)

修習此光明想,將逐次克服昏沉、睡眠,定成就、神變成就(除神變外,還有天眼宿智二種功德,比如 : 光明想就是天眼的前置)、最後再到達慧成就 (比如: 可由天眼而至勝知見)、解脫、解脫知見成就。

(朋友,順帶一提..上述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沒有很面熟? 是的,這就是法身成就。)

2014-12-19 00:16:35 補充:
最後,以這一句經文,作為結論 :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節錄於尼柯耶、相應部、神足相應、鹿母殿震動)

以上,是星洲的略說。

若無問題,與朋友的對談就到此為止。

2014-12-19 12:01:49 補充:
先回意見061風之痕 朋友,

朋友,久見了。也願朋友平安、三學增上、早日證悟涅槃、解脫一切煩惱。

次回SAM朋友,

朋友引證的,可能見於長阿含第12,自歡喜經。

朋友可能要 "整章看完"。 朋友所引述的這一段,是在說明 "外道、正法" 的神足差異。

外道的神足有愛著,不足以到達解脫。

正法的神足離愛著,則可以自證解脫。

但是,絕不是說 "神足,是無須練習培養的"。 請確定意旨。

而星洲所引述的,是尼柯耶、相應部、神足相應、第二品、鹿母殿震動品諸章。

2014-12-19 12:02:22 補充:
(註: 朋友可以參考同一部經,巴漢對照,長部第28經、能淨信經。長老的翻譯將會讓朋友能更正確地理解經文,提供網址以資參考 :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search1.php?str=賢聖神足&path=DA18.htm )

其實這一部經的四行道,在現代,難行道、易行道的定義,就是從此演變而來,只是定義上有些 "變革"。

以上說明。

.... .... ....

以下提醒:

朋友的大乘中心主旨,是 "離愛著、無染、清淨、第一義、空" 等關鍵。

2014-12-19 12:03:43 補充:
這其實原無可厚非,無論大小,都必須致力朝向離染、離愛著(取)、空於貪嗔癡等目標。 (這也是 "解脫道/小乘" 常標舉的煩惱輪的解脫,離開無明、愛、取)

但是,朋友常引證的經文,有一個明顯的缺憾 : 沒有教導 "怎麼學"。

隨舉一例 :朋友舉證經文之 "定意三昧"。

就算是聖賢神足,也須練習定意三昧,不是嗎?

那麼,朋友常溫習的經典,哪一部教導這 "定意三昧" 呢?

這定意三昧,是未到定地 ? 初禪地 ? 二禪地? 三禪地? 四禪地? 空無邊地? 識無邊地? 無所有地? 還是非想非非想地 ?

2014-12-19 12:04:05 補充:
或是要到聖賢的滅盡定? 還是外道的無想定也行?

還是都可以? 還是某幾種的結合?

如何發起 ? 靠下而上、上而下等32身至? 還是光明想? 還是還有其他之法?

發起過程 ? 是忽然而有 ? (緣起法,沒有忽然、憑空而有) 還是有發起次第?

次第又為何 ?

這些種種,都常在 "不誇神通"、"第一義"、"畢竟空" 等等名銜之下淹沒,不是嗎?

事實上,在神足相應諸品當中,佛陀則是鼓勵弟子們多修習可導致 "勝知見、解脫"的(聖賢) 神足。

雖有些逆耳,朋友不妨省察,是否如此呢?

以上

2014-12-19 16:05:41 補充:
覆 意見081,SAM朋友。

首先,朋友的經證,幾乎不能回答星洲所提各種實際修學問題,不是嗎?

其次,
坐禪,是須要具有明確目標 (聖道)、至願熱忱(善法欲)、正確認知 (知見)、適當技巧、親教師引導 (小參/解惑教授/比對經法),種種過程之後,才有機會到達設定的階段目標。

相信,尋伺喜樂心一境,在朋友心中,並沒有五禪支的烙印。

否則,禪坐,是有不同風景的。

因為,朋友引述的經典,不但幫不上實際禪坐的須求;更可能有害。

比如 : 選擇必要的業處,就必須指導老師對朋友的觀察,然後嘗試引導。

適當的業處,將是成功的第一步,事半功倍。

2014-12-19 16:07:07 補充:
三者,所謂假的 !

所謂 "假" ,是指~ 緣起。 是逼迫式的滅去 (這就是火宅的真實禪觀,而不僅是字面的意義)、不是永恆存在、永恆不變、也無造作者。

這就是無常、苦、無我;如果朋友因緣俱足、親教師又能順勢指導,就從這幾句話,能衝出無願、無相、空三解脫門。

這其中,包含各種修證次第、技巧;紮實而不染著。沒有戲論、口號、想像的立足之地。

但,朋友舉證的經典幫助有限,不是嗎?

結論 :

佛法的修證,是有次第的。無法只憑經典而無師自通。

並舉證 律藏 、小品 、遮說戒犍度的一句話作為結束。

諸比丘!於此法與律有漸漸學、漸漸所作、漸漸向道,無突然了知通達。
2014-12-16 9:42 pm
於事上會迷惑顛倒.乃因於理上不解.

故貴知見~~~端正知見是首要入手處

因地真.則果地無礙

因地不真.則果遭迂曲.

管見
2014-12-16 1:23 am
於歷緣對境時,當自淨其意,遠離妄想與諸取,常自檢察,惡念生起,不住其中,屏息諸緣,心不外求,於一切境不住,無有分別, 這一堆就夠多了
末學淺見

共勉
2014-12-15 8:20 am
有一個準則可判定自己的觀念與方向是否有益之處?
傾聽「心可平靜?」如有不是,必有不當之處。

無論何等知見,都必須完全擺脫「肯定與否定的堅持」~ 此為靜心之開端。

後學淺見,阿彌陀佛!恭敬合十!
2014-12-15 5:29 am
自開佛之知見


若能正心
常生智慧
觀照自心
止惡行善
是自開佛之知見


說假使一個人
你來糾正這些不正的心理
這就是正心
時時生出我們的智慧
還觀照出//你自己本來的佛心
發之在外 制止著諸惡
實行著諸善
這個便是自己//開了佛的知見


說到這個正心
我來引一個大學一句話//跟你們做參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 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 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對於本文我們現在//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大學裡面這樣子說
說我們今天要修身
要怎麼修身//修身就是糾正我們的心

一個人的心若有所忿懥
忿懥也可以說是忿怒
這樣你的心就不正了


但是你要注意//我們中庸裡面有說
說怒而不忿
一個人不是說//叫你不要生氣

一個人若是沒有生氣來說
孩子若是不成器//你也不用教
若惡人//你也不用跟他說法了
對不對


怒而不忿就是等於忿懥
忿懥就是心裡有那個惡感
就會生出討厭 懊惱


說心你若有//一個懊惱的心
有那個恨心
這樣子你的心//就沒辦法得到那個正


所以才說中庸說怒而不忿//這個道理在那裡
生氣但是不可以//心裡有那忿怒的心

所以我們若以//佛教來說苦口婆心
嘴巴在罵你//好比像在生氣
不過心//是在愛護你 可憐你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心若是有一個恐懼心
這樣子你就沒辦法//得到這個心的正


什麼叫做恐懼心//別人說抓怕死 放怕飛
這裡怕那裡怕//怕我道學不成
怕我錢賺不到//都不用怕那些
一切順其自然//該來的就來 該去的就去


像我本人常說的一句//來者同修 去者不留
若是這樣子//就沒有那個恐懼心了


有所好樂//現在這不能讀「樂」
讀成「樂」//就變成了快樂的樂
不能讀成「樂」//「樂」就變成音樂
樂就是喜愛 好樂是什麼


好樂等於就是壞習慣
你若假使有一個壞習慣
若是這樣子//你就沒辦法得到這個正


有所憂患
憂患等於//他們佛教說的煩惱
你煩惱就是阻礙我們的道
一個人若心有所煩惱
若是這樣子//你就沒辦法得到這個正


心不在焉//什麼叫做心不在
心不在就沒有那個心


心不在就是//他們佛教說無所住心
無住的心就是心不在

說你要修行就要無所住心
看到當做沒看到
為什麼看到當做沒看到


譬如說//我看到一個黃色的景物
或是看到//一個不正當的景物
我就當做沒看到//就走了過去


但是你要注意哦
學道理有的學到都偏了//我沒騙你


我就曾遇到一樣是道友的
就在相邀說走走走…
那個那裡//有在做什麼黃色跳舞
我們去看


我說你說的對 還是不對
修行人要去看那個黃色//怎麼對呢


哎呀 大學就說視之不見
看了就當做沒看到就好了
我說你走火入魔了

你故意要去看還逃避責任
說看了當做沒看到


看了當做沒看到//是無意中看到 的
我不要理他//趕快走到旁邊去


不是你故意去看//說看了當做沒看到
你若沒有下地獄就很幸運


聽之不聞
別人罵我 別人污辱我
我又不是不知道
我又不是聾子//我怎麼會不知道
對不對 我知道啊
不過聽到我當做沒聽到
這個叫做聽之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吃 我不知道味道
有人說這是笨嘴啊
鹹也不知道//甜也不知道 苦也不知道
就變成笨嘴


這個你就不要解釋錯了
吃 我是知道苦//知道甜 知道辣
我怎麼會不知道
總歸一句我的心不會動


這樣子你聽不太懂//我舉一個例給你聽
就比較聽的懂//不然你就聽不懂
譬如有一次我在素食館
遇到一個出家人

他若是不要穿//袈裟就比較沒關係
還穿了佛衣在身
叫了一碗麵
素麵就對了



吃了就大聲的在叫了
廚師啊 你是怎麼了
鹽降價了是不是啊
你加那麼鹹要幹什麼//這樣子說


我在旁邊//跟他坐同一桌咧
說師父啊 食而不知其味
向我看了一下就靜下來了


我們鹹//我們要用一個辦法啊
師傅啊 真不好意思哦
因為我老人家吃的比較淡
你清湯分一點給我
他若舀給你//就說謝謝 謝謝…
這樣子就好了啊


這樣子就一句話了咧
在那裡大聲嚷嚷
眾人都看著他 對不對



假使若不夠鹹
桌上有醬油了
我們醬油在淋一下//這樣就好了啊
總說一句//不用這樣子大聲嚷嚷


吃 把它當做沒氣味嘛
鹹 淡 辣 鹹有鹹的香//淡有淡的甜味


我們如果愛吃鹹//就摻鹹一點

愛吃淡就向他討一點清湯//這樣子就好了啊

何必這樣子//大聲嚷嚷幹什麼

這個就是說//食而不知其味的道理

李老師講解
2014-12-14 5:46 pm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求證真實佛法



《佛藏經》正法殊勝因緣難值遇: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2014-12-14 3:58 am
法安:
時時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作修正
道理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而是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去體悟。
可用佛陀經典或祖師語錄反觀自己的墮處。ex:金剛經、六祖壇經
慢慢方向與知見會越來越清晰
再來就不用擔心太多,因菩薩仍有極微細所知愚。
見地不真,果遭迂曲。
學人宜慎之~慎之

淺見
2014-12-14 12:29 am
自我檢視常會入自我知見中.

若以[修持]而言.[非佛學知識]

[[八正道]]是釋迦佛所教導的整體修持架構.

[[四念住]]是釋迦佛所教導的正確修持方法.

過程中都可以用[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來檢驗自己的修持能否正確的相互滋養增長.

依佛陀教導的修行方式作自我檢驗.是比較保險的,

但前提是對理論基礎[緣起法;四聖諦,六觸入處,五蘊非我]...要有通徹的了解.

因為理論與實際..經常會在修持中獲得相互應證!

雖然佛法不是[依他]而修持...但若有善因緣能夠定時[小參].指導困境或疑問.

對修持走偏時...也會是很好的幫助! 供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35: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213000015KK028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