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基本的問題 。
學習漢傳佛法,請依 "三法印"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是一種驗證方式。
學習根本佛法 (或稱南傳佛法者) 者,則利用四大教示來驗證自己的知見。
四大教示分2種,一種檢驗律證 、一種檢驗法 (經證)。
在經法部分:
從四種地方所學習的律法 1.佛陀、2.某個僧團、3.某些通達經教的長老們(複數)、4.某位通達經教的長老(單數)
而說~ “這是法,這是律,這是 佛陀的教誨。
但是,”我們不要輕易相信,而是應記住其文句語言,再與經和律比較,
如果與經律不符,則應捨棄,若符合經律才可接受。
以上略答
2014-12-17 17:24:06 補充:
Sam 朋友,
朋友常舉的經證;其實作用有限。
各種聖道位階,本來就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對證悟程度,賦予一個特定名稱,更只是一種 "概念的概念法" ,用以便稱呼、教授;不過如此而已。
如果朋友有次第性地修學三增上學,就不會常舉證這些經文。
但是,當朋友要舉證經、律證;
建議朋友,不如真實去研讀、修學;而不是止斷章取義式地喃喃作語。
這對朋友,毫無幫助。
朋友,第四波羅夷,有整篇閱讀過了嗎?
有沒有參閱該篇章的義註 ? (可參閱多篇義注)
有沒有請教 貴 指導老師?
還是,只是自己想當然爾呢?
忠言偶有逆耳、良藥難免苦口。
這是星洲對朋友的建議
2014-12-18 00:17:39 補充:
回意見039, Sam朋友。
星洲皈依的宗脈,確實沒有所謂的 "律師";
因為每一位出家者都必須依律先學戒3~5年。而在家者,也一概是先學律、後學定、再學觀慧。
對於一切法的檢視,皆依四大教示,盡量漢巴對照,以免失準。
朋友親近的道場,也是如此嗎?
至於妄稱聖果 ? 這是朋友對中文的誤解、甚至就是斷章取義,俗話就是~ 無謂地扣帽子。
星洲所皈依的宗脈,並無任何一位上座、長老自稱得聖道。
SAM朋友的引證指謫,不知從何而起???
所謂喃喃作語,是指朋友常常引述 "不合題義" 的經文,
不僅對釐清問題無益、更且常誤會該經文的真正意思。
再一次逆耳苦口,就聽朋友是否能再省視一下。
2014-12-18 00:29:02 補充:
其次,十二部經,星洲並沒有學完、但於過去仍有涉獵。
不過星洲所學的是以巴利藏為主。而在巴利藏中,沒有所謂的十二部經。
或許朋友已學完,星洲對此難事感到佩服。
對於學完12部經的SAM朋友,
星洲倒有一個不算難的問題請教,
不知朋友是否願意不要再 "隨意引證",直接指點一二?
如果願意,那麼星洲就會繼續問。(與此題主軸相關)
2014-12-18 11:19:56 補充:
感謝、且滿意於 SAM朋友在意見043的回覆。
接下來,有一個很基礎的、且無分大小乘的檢視系列問題,請教SAM朋友,
問題如下 : 凡夫位對四神足知見之問。(cattāri iddhipāda)
1. 四神足,應不應修習? 若應,續下2。
若不應,為什麼? 哪部經典記載無須四神足?
2. 熱忱、不躁進、不退縮而專注的善法欲,是允許的? 還是應捨離?
還是又允許又捨離? 或是既不允許也不捨離?
若是認為是允許的,請續下。
其他的選項,是否有經、戒支持?
2014-12-18 11:20:14 補充:
3. 如果要修欲神足,那麼..何謂 "下如上、上如下而住" 呢?
4. 如何開始?
5. 需不需要練習 "晝如夜、夜如晝而住" 呢?
如果需要,如何開始?
如果不需要,哪部經典有記載?
以上序列問題,相信 貴道場應有教授、提起。
星洲就此向 朋友請教,判SAM朋友能直言指點切磋一二。
2014-12-19 00:14:37 補充:
回覆 SAM 朋友,
看過朋友的回覆了。
朋友滿意自己的答案嗎? 如果滿意,星洲沒有意見。
如果還能聽講者,不妨聽聽不同的說法。
1. 其實朋友引述的幾篇經文,都沒有回答問題。
引向"空"、"第一義"、"阿含",並沒有真正地面對問題。
就請益者的立場來看,朋友只是巧妙的規避 yes/no的風險。
2. 以下是星洲的立場 :
2.1 四神足,應多修習。
佛陀,不但在各經中多所注重 (e.g. 神足相應品),並且在 律藏 小品、遮說戒犍度中,也提到此為第七希有,比丘們應歡喜、應修習等義。
2014-12-19 00:15:18 補充:
因此,有經證、有律證; 星洲認為四神足應修學無誤。
2.2 善法欲,應呵護、應修習。
因為,想要投向止息煩惱的目標、朝向涅槃,這種心態,就是善法欲。
具備善法欲,才有下面序列問題,否則,一位凡夫修行者,沒有善法欲、或忽即忽離, 戒不能成就、與定無緣、慧學免議。
(請自行參閱尼柯耶各部,不再繁瑣舉證)
2.3 下如上、上如下而住。
他的意思是~32身至念。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察由足蹠以上、由髮頂以下至皮為邊際,充滿種種不淨之此身, 髮、 毛、 爪、 齒、 皮.. (略)..尿。(共32種)
2.4 如何開始?
方法有多種,有純觀、止行兩大類。
2014-12-19 00:15:38 補充:
此為 貴導師之職,應就問於 貴親教師、上座長老。
2.5晝如夜、夜如晝而住。
這是需要的。因為這就是 "警寤策勵" 的實際作為、"光耀心"的緣起次第。
換言之,就是於日、夜常修光明想。(但不一定只限定光明遍,原理雖簡單,但在此不贅述)
修習此光明想,將逐次克服昏沉、睡眠,定成就、神變成就(除神變外,還有天眼宿智二種功德,比如 : 光明想就是天眼的前置)、最後再到達慧成就 (比如: 可由天眼而至勝知見)、解脫、解脫知見成就。
(朋友,順帶一提..上述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沒有很面熟? 是的,這就是法身成就。)
2014-12-19 00:16:35 補充:
最後,以這一句經文,作為結論 :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節錄於尼柯耶、相應部、神足相應、鹿母殿震動)
以上,是星洲的略說。
若無問題,與朋友的對談就到此為止。
2014-12-19 12:01:49 補充:
先回意見061風之痕 朋友,
朋友,久見了。也願朋友平安、三學增上、早日證悟涅槃、解脫一切煩惱。
次回SAM朋友,
朋友引證的,可能見於長阿含第12,自歡喜經。
朋友可能要 "整章看完"。 朋友所引述的這一段,是在說明 "外道、正法" 的神足差異。
外道的神足有愛著,不足以到達解脫。
正法的神足離愛著,則可以自證解脫。
但是,絕不是說 "神足,是無須練習培養的"。 請確定意旨。
而星洲所引述的,是尼柯耶、相應部、神足相應、第二品、鹿母殿震動品諸章。
2014-12-19 12:02:22 補充:
(註: 朋友可以參考同一部經,巴漢對照,長部第28經、能淨信經。長老的翻譯將會讓朋友能更正確地理解經文,提供網址以資參考 :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search1.php?str=賢聖神足&path=DA18.htm )
其實這一部經的四行道,在現代,難行道、易行道的定義,就是從此演變而來,只是定義上有些 "變革"。
以上說明。
.... .... ....
以下提醒:
朋友的大乘中心主旨,是 "離愛著、無染、清淨、第一義、空" 等關鍵。
2014-12-19 12:03:43 補充:
這其實原無可厚非,無論大小,都必須致力朝向離染、離愛著(取)、空於貪嗔癡等目標。 (這也是 "解脫道/小乘" 常標舉的煩惱輪的解脫,離開無明、愛、取)
但是,朋友常引證的經文,有一個明顯的缺憾 : 沒有教導 "怎麼學"。
隨舉一例 :朋友舉證經文之 "定意三昧"。
就算是聖賢神足,也須練習定意三昧,不是嗎?
那麼,朋友常溫習的經典,哪一部教導這 "定意三昧" 呢?
這定意三昧,是未到定地 ? 初禪地 ? 二禪地? 三禪地? 四禪地? 空無邊地? 識無邊地? 無所有地? 還是非想非非想地 ?
2014-12-19 12:04:05 補充:
或是要到聖賢的滅盡定? 還是外道的無想定也行?
還是都可以? 還是某幾種的結合?
如何發起 ? 靠下而上、上而下等32身至? 還是光明想? 還是還有其他之法?
發起過程 ? 是忽然而有 ? (緣起法,沒有忽然、憑空而有) 還是有發起次第?
次第又為何 ?
這些種種,都常在 "不誇神通"、"第一義"、"畢竟空" 等等名銜之下淹沒,不是嗎?
事實上,在神足相應諸品當中,佛陀則是鼓勵弟子們多修習可導致 "勝知見、解脫"的(聖賢) 神足。
雖有些逆耳,朋友不妨省察,是否如此呢?
以上
2014-12-19 16:05:41 補充:
覆 意見081,SAM朋友。
首先,朋友的經證,幾乎不能回答星洲所提各種實際修學問題,不是嗎?
其次,
坐禪,是須要具有明確目標 (聖道)、至願熱忱(善法欲)、正確認知 (知見)、適當技巧、親教師引導 (小參/解惑教授/比對經法),種種過程之後,才有機會到達設定的階段目標。
相信,尋伺喜樂心一境,在朋友心中,並沒有五禪支的烙印。
否則,禪坐,是有不同風景的。
因為,朋友引述的經典,不但幫不上實際禪坐的須求;更可能有害。
比如 : 選擇必要的業處,就必須指導老師對朋友的觀察,然後嘗試引導。
適當的業處,將是成功的第一步,事半功倍。
2014-12-19 16:07:07 補充:
三者,所謂假的 !
所謂 "假" ,是指~ 緣起。 是逼迫式的滅去 (這就是火宅的真實禪觀,而不僅是字面的意義)、不是永恆存在、永恆不變、也無造作者。
這就是無常、苦、無我;如果朋友因緣俱足、親教師又能順勢指導,就從這幾句話,能衝出無願、無相、空三解脫門。
這其中,包含各種修證次第、技巧;紮實而不染著。沒有戲論、口號、想像的立足之地。
但,朋友舉證的經典幫助有限,不是嗎?
結論 :
佛法的修證,是有次第的。無法只憑經典而無師自通。
並舉證 律藏 、小品 、遮說戒犍度的一句話作為結束。
諸比丘!於此法與律有漸漸學、漸漸所作、漸漸向道,無突然了知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