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禪師舉竹篦問僧曰:

2014-12-10 6:56 pm
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請問此段話如何理解? 請先進大德引導, tks

回答 (11)

2014-12-10 8:40 pm
✔ 最佳答案
宗杲禪師舉起一支竹篦逼問,你叫它做竹篦,是觸動了你心意識的記憶,不叫它做竹篦又違背了常理和慣例。行者心意識一動,師父就逼拶,形成一長串連珠砲似的不得…一切總不得,還要你速道!快講!你沒時間思考時又不可以隨便拿個四句偈來充數。既不能開口,又不能不開口。一開口就動了心意識!也不能沒話說,因為你骨子裡還在胡思亂想。
宗杲要革除行者應付一切花樣,所以說,不得思量,不得猜測,不得推在無事裡,就是不得裝傻、發獃,放空無記。他又說,不得於舉起處承當(不可在逼你的地方去做文章),也不得搶竹篦或擋開竹篦,又不得良久(站在那兒擬議一段時間)。要你當下拿出見解來,讓你沒片刻空檔沉思擬議。
參禪就是逼到行者的心意識大死一番,全不起作用。再活過來同樣用心意識,但已經不起心意識性了。完全無心意識的思量、分別、我執等作用,一切識全轉為智了,一切平等了。
2014-12-15 6:08 pm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4-12-14 3:54 pm
"觸" ㄆ一ㄚ 一聲 畢叉暴裂音
"背" 在背 無音

"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 不說則不得 說了不知何時得

沒來也沒去 沒甚麼代誌
2014-12-14 3:37 am
說到語意的理解,001前半回答得很好了。
說到實參,沒有平日的功夫,那只有一直......
"理"解下去了

2014-12-13 6:08 am
此句之後還有一語 即是不得思維 禪師此句就是要你死盡一切念頭想法 與此一切伎倆總用不著 若存想要理解的念頭 就是賊心尚未徹底死盡 認為此句必有其妙義可得 費盡心思求解 坦白與你說 ~無
要識其機 莫取其義 落入思維則與道相隔 古人講欲得親切 答在問處,問在答處 此是方向*
2014-12-12 3:03 am
大慧宗杲,元宵上堂,開示說:正月十四十五,雙徑敲鑼打鼓,要知祖意西來,看取村歌社舞。這又作麼生會?

德山祖師慈悲施棒,大慧祖師舉篦揚宗,這和靈山會上拈花,楞嚴會裡擎臂,其當下已是分明。
趙州說狗子無佛性,大慧祖師卻將之為度人舟筏。大道雖在目前,吾人就此迷却。祖師示月,我只見指。也莫怪龐居士三嘆其難!

東土的正法眼藏,流佈至今,大慧宗杲厥功甚偉,不論在朝居野,那時,經他錘鍊而得見本來面目的,不在少數!如今,真善知識應世,以其菩薩胸懷,為著法脈延續,不惜眉毛,拈提諸方,提攜後進。破邪摧偽,救護眾生。

有智者,都會疾疾去依止,圖個在這一世,能再次的增上,省卻多少氣力和摸索。世世在胎昧,未必每一世都有如此殊勝的法緣。只有那些無智之人,才會在網路上誹謗謾罵,不明所以,不知果報。深感浩嘆!遮障其道業,其愚實難救。
參考: 個人心得
2014-12-11 8:16 pm
1'大慧宗杲禪師是中國宋朝禪宗大力提倡參話頭的祖師大德
2'參話頭參禪已經是佛法在衰微中'所謂的"有"(喚作竹篦'不得無語)與"無'(不喚作竹篦'不得下語)的意識分別心不起作用'誤以為這忘我的境界是"悟自本心"離佛本意焉!!
3'佛教的根本教理是"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 ...
4'若以用這句話"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以"緣起法"來理解'喚作竹篦則有觸生亦即:此有故彼有' 不喚作竹篦則背(無)亦即:此無故彼無
5'緣起法是一切法相依待的因緣相互關係而不斷地變化相續存在'沒有單一'獨存'常住的真實法'
參考: 自己
2014-12-10 10:00 pm
機鋒語 ----- 如果不適料 研究了老半天 --- 也是霧裡看花

機鋒語 ---- 如果 老拿來研究 ----- 成了 譏諷語 譏諷自己 開自己的玩笑罷了

叫不叫 篾 ---- 都不對 叫它做 籬笆 好了

或 拿張 膠布 --- 貼上老禪師的嘴

或 拿個奶嘴 塞住他的嘴

花店裡面 --- 有很多 款式

竹籬 木柵 可大可小 任運自在
2014-12-10 9:21 pm
請問此段話如何理解? 請先進大德引導, tks

所有禪宗公案的理解及回答方式
不外乎以下六種

聖默然
答非所問
喝斥
反詰
直指人心
本來如是
2014-12-10 8:15 pm
這一類的公案,大凡屬於 "進一步答,即遭吞食、退一步答,則落懸崖"。

因此,練習參案,必須適時拋開邏輯推演,也就是~ "往旁邊一步" (放下還不夠,還必須再提起~智運)。

所以,根據這樣的原則,不同的人,不同的智慧深淺,會有許多不同的答案,

有如 : (作答者的意思、緣由請自參)

1. 請師將竹篦給放下。

2. 離席

3. 拿一樣應景之物,置於竹篦

4. 說一段與竹蓖似關非關的法偈。(比如....)

5. 默語

6. 其他等等

2014-12-10 12:19:47 補充:
但以上,只是參案的表現,但參案的用功之處,卻不在字表之上。

事實上,答案是甚麼,並不是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 ~ 止的運作、慧的領悟;才是參案的重點。

但,不同的傳承、有著不同的手法訣竅。

這才是禪門難窺之祕,領悟之機。


註:

參禪也有些忌諱,切忌抄襲、切忌舞文弄墨、切忌抓偈推演、切忌狂言胡謅...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31: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210000010KK010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