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聲聞持經觀世音 覺照內明光嚴飾
最勝境界微妙智 不循根塵歸元真
坐於岩石上,右手持經卷,左手安置左膝上,坐於石上,現安祥狀。是身觀音中的聲聞身。
持經乃將經典法義,內化為自身的生命體驗,將全部的身心溶入法的流水中,水**融,無二無別。
~~~~~~
其詩中最重要的一句(不循根塵歸元真)是描寫法身修到六根互用的超凡境界~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
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 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楞嚴經四卷)
~~~~~~
白話文:阿難!六根之性,本來就是真性,不過由於本覺的妙明,必欲以明而再加以明之,便是妄明,失去那個真精了明之性,而與妄塵膠著,發出六精見分之光。所以你離開了明暗二塵,就沒有【見】之體可得;離開了動靜二塵,就沒有【聞】之體可得,離開了通塞二塵,就沒有嗅性可得;離開了有味無味,就沒有嚐性可得;離開了離合二塵,就没有觸性可得;離開了生滅二塵,就沒有【了知】之性可得。
阿難!攬六塵而結成根,於是聚【見】於眼,聚【聞】於耳,聚【嗅】於鼻,聚【嚐】於舌,聚【覺】於身,聚【知】於意,皆是妄體,故曰無體可得。若是常光獨耀,迴脫根塵,這個無知之知,豈不是真體麼?
但你不順著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十二種之有為相,任由你選拔一根,不讓它與妄塵交黏,而使之潛伏於內,伏歸本元一真之心,靈靈自照,馬上就會發揮出本有的明耀。
明耀之性,一經發出,則通天徹地,耀古騰今,既不是外塵所能滯礙,也不是內根所能局限,無一不是寂滅的真境。其餘五根,不復再去黏合妄塵,再發妄相,自然而然地,隨著這一根的解脫,而同時一併都解脫了。
阿難!一切眾生,向來都是聚【見】於眼,聚【聞】於耳,由於目前的塵相,引起知見,如今不專靠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十二種外塵所引起的妄知妄見,而所發出的真知真見。
明不專靠於眼根,聰亦專靠於耳根,明與聰等,可以脫離六根而獨立,耀性圓明,窺天鑑地。雖然明與聰等,不專靠【浮塵、勝義】二根,但亦可以托浮塵勝義二根之中,發揮出明與聰等之偉大作用。
所以諸佛菩薩,不俯首、不迴頭、不轉腦、不假思索,便能圓見十方世界內之一切之一切。在這個時候,六根可以互相調換使用,如眼根不單是能見,而且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隨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餘五根的作用,六根通靈,真是自在無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