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魏晉南北朝的官制

2014-11-28 6:33 am
最近寫到題目
孝文帝時他不讓漢人當官,要求要門第已確保鮮卑能有官位

但我一直以來都記著一件事
就是南朝因為喜愛玄學生活糜爛敗壞
所以北朝都會替南朝保留席位(怕當官的都是北朝人)
讓南朝人能有官職

請問我所記的這個是記錯了還是他是魏晉南北朝的什麼時候的事呢
如果能說明魏晉南北朝每個朝的官制就更好了QQ
謝謝
更新1:

補充說明:我想知道的不是查舉制度 是像是以上的ex不讓漢人當官.南朝有保留官位 這樣子特別的制度

更新2:

孝文帝不是推動漢化嗎 為什麼會不讓漢人當關

更新3:

北魏孝文帝與漢人大臣討論統治人才的來源時,大臣主張應該以能力作為甄選人才的標準,孝文帝卻強調人才出自門第,應以門閥地位作為人才選拔之基準。關於此事,以下敘述何者較為適當? (A)孝文帝漢化程度甚深,因而強調門第價值 (B)漢人大臣重視軍功,因而強調能力的重要 (C)重視門第是為了保障鮮卑貴族的政治地位(O) (D)為了重用南方士族,因而強調依門第取士 就直接貼提目了是學測題~ 孝文帝的資料 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 我實在無法理解想要胡漢融合,卻要鞏固鮮卑貴族地位的心態

更新4:

我口誤不是不讓漢人當官是鞏固鮮卑地位 不好意思重新整理問題 Q1.我實在無法理解想要胡漢融合,卻要鞏固鮮卑貴族地位的心態 Q2.北朝替南朝保留席位,這件事所發生的時間,而或他是否是個史實 不好意思請麻煩解答了>

更新5:

已經詳細閱讀~我也有查過孝文帝的資料 但是希望能正面回答問題>< Q1.我實在無法理解想要胡漢融合,卻要鞏固鮮卑貴族地位的心態 Q2.北朝替南朝保留席位,這件事所發生的時間,而或他是否是個史實 (讀了文章的疑惑)南朝不是士族風行玄學嗎,所以糜爛生活的人並不多嗎?

更新6:

哦哦有看到意見了不好意思 請問這個就好 Q南朝不是士族風行玄學嗎,所以糜爛生活的人並不多嗎?

回答 (2)

2014-11-28 10:52 pm
✔ 最佳答案
請先參考 WIKI 南北朝 &五胡十六國
摘錄某段---
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十七年(493年)親政後,秉承馮太后的政策,繼續進行了漢化改革,而且做得比馮太后更大刀闊斧。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於谷塘原之行宮,孝文帝去世後,廟號高祖,諡號孝文皇帝。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1] 。534年,北魏王朝分裂成東魏、西魏,之後更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政治改革主條目:孝文帝改革其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於緩解民族隔閡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關於孝文帝改革的評價不一,有說造成北魏覆亡、有說帶來隋唐盛世、有說不可歸功或歸過於孝文帝本身。// 南北朝(420年—589年[注 3][1])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注 4];北朝(439年—589年[注 3])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3],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5]。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朝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6]。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民變、北齊的排漢運動[7][8]。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9]。
//十六國時期政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漢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國(即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38]。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39]。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珪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公家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37]。許多五胡的君主如劉淵、苻堅等等皆深染中國文化,所以皆採用其文化如提倡儒術、禁止烝妻報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繼續使用,用來拔選世族人才,使為己用。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為了苟全性命,許多世族輕視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誡子孫不可將出仕胡族的經過寫在墓碑上[40]。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貫、苻堅復魏晉士籍,皆用來承認世族權利[41]。

2014-11-28 14:59:39 補充:
A1: 既得利益者 取得政權後 想要鞏固本體 又想發展後續的延伸 就跟日治時期皇民化 差不多感覺。

A2.那個應該是類似 中華民國 與中華人民共何國的 92共識? 某方面的一相情願 實質上是空口白話 毫無根據 就類似自我感覺良好者說 謝謝指教~!

----
台灣真是...之地~!

2014-11-30 13:23:04 補充:
南朝 竹林七賢 雖然很多人不恥 不作為 不上進 但是 我也問過類似的問題 有人回答深得民心~!...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50602747

可作為 此世代的部分價值觀的評語。

每個世代都有些 曲高和寡的族群,但是 七賢裡面還是有 當官 位置高到三公者。

那個時期 所引進的的宗教 其實不少 但是 靠 燒殺擄掠的 笮融...

2014-11-30 13:23:17 補充:
丹陽人,佛教領袖。

聚眾數百投奔陶謙,陶謙命其監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但他挪用三郡糧食建築佛寺,可容三千餘人,佛像銅人金身,浴佛設酒飯,以布鋪數十里路面,費用以億計。陶謙仍處處忍讓,曹操攻來時笮融領男女數萬人、馬三千匹出逃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為上賓,笮融因貪廣陵物資殺害趙昱,大掠廣陵。接著過江重施故技於秣陵殺彭城相薛禮。接著笮融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奉其為盟主。笮融被劉繇縣南抵抗孫策,初出戰,被斬五百餘人,故堅守不出。後孫策以自己中流矢設計誘出笮融軍,再殺千餘人。笮融更堅守不出。孫策因其守地太過險要堅固而放棄,轉移攻擊其他目標。後笮融被劉繇派到豫章助太守朱皓力抗袁術所用太守諸葛玄,但笮融再次重

2014-11-30 13:28:34 補充:
從中可得知 佛教 在 漢朝 有白馬寺,之後 就是 上面這個人的宣傳後 才有日後的榮景; 你能否定 它的存在嗎~? 只能說 他作法不當 不符合 其教義~!

就如同社會中 很多人都有很多價值觀差異, 在異中求同 取大家的共同好處為基礎 在尋求 個人發展 或許比較好; 類似 慈濟 想搞新大樓 為什麼不用 現有的樓房 或者其他以建設的區域建築 來發展~?

如果為了宣傳 壯大聲勢、那他 慈悲在哪~? 濟世何人? 糜爛了誰? 拿台灣的資源 救助 其他世界者,台灣 沒有需要救助的對象~? 怎麼 年初 不久還有人人被餓死...~? 花蓮 沒有足夠的基礎建設 他們在~???

2014-11-30 13:33:55 補充:
黑心 企業 有所依持~! 不是沒有動力的....這都是 人心中 貪念 名譽 只想著享受 或者 利益~ 而不去做那些 吃力不討好的 勞動、苦差事....依附佛教 所傳播的宗教 很多都算外道...根本離 佛教的教義太遙遠除了 某幾尊 還在拜以外,基本上也是 各說各話 看誰會延續自己的勢力。類似十字教派 也分很多種 摩門據說被當作 異端...。好像南美洲 信奉天主教...可怕的事情則是 16世紀以前 那邊都信奉當地 瑪雅 阿茲提克文明 猶加敦半島的神...被征服者 掃掉全部 異端邪說 全被殺掉 燒掉...文化侵略 根生了~!

2014-11-30 13:41:49 補充:
扯遠了 七賢 當然有人很閒~ 整天 跑馬車 走到死巷子後大哭 換條路再繼續... 邊喝酒 幾乎 一半都是 酒鬼~!

以生產、勞動、規劃 等觀點來看 的確是 糜爛到 除了喝酒 就是寫點文章 說些不太符合當朝的 言論;不過 這有些是為了躲避 黑暗的官僚體系、怕被潛規則...或者被迫同流合汙~!高平陵之變 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 傳奇文章 由: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彭山縣)人。蜀漢、西晉官員。
所著作 所以 當朝就找他當官... 為了讓朝廷的名聲增加~!

過後也沒多久也把他換掉了;畢竟 狗尾續貂 等著坐官者 太多了

2014-11-30 13:43:40 補充:
由此可知 名聲 的確重要 , 可以作官 換錢 都靠名聲~! (頂新 就是 靠著 康師傅的名聲 在台灣 做無本生意 漸漸的 炒房炒股 炒到 電信界 銀行界.... 官僚 也是助手 跟某些 既得利益者 團體~!....)

2014-12-02 09:42:43 補充:
挖掘到 有點意思的其他 南朝 訊息:德金指《梁書》扶桑傳載:「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如此看來扶桑國應遠在西半球的美洲。原產於墨西哥的棉花,即具備扶桑木的全部特徵。墨西哥瑪雅人的首領稱「Dui--Lu,」其發音正是《梁書》中所說的扶桑國貴人:大小「對盧」。扶桑國有南北二監,南監押輕犯,北監押重犯,重犯子女男孩8歲為奴、女孩9歲為奴,這也是墨西哥瑪雅人的制度。

2014-12-02 09:43:10 補充:
1908年,章炳麟發表《法顯發見西半球說》,把耶婆提擬定為耶科陀爾,認為法顯早於哥倫布到達美洲[1],陳志良提出殷商民東遷都到美洲之說。1972年,美國亨利艾特·默茨(Henriette Mertz)發表了〈Pale Ink, Two Ancient Records of Chinese Exploration in America〉一書,認為扶桑國即在美洲。2002年英國小說家加文·孟席斯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在其一本小說裡認為扶桑國是今中南美洲,鄭和船隊曾抵達那裡[2]。

2014-12-02 09:44:23 補充:
但也有1831年德國東方學家 J.H.Klaproth 以法文發表了〈Recherches sur le pays de Fou Sang mentionne dans les livres Chinois et pris mal propos une partie de l'Amerique〉一文,提出反駁認為扶桑不在美洲。

----
文明 傳播 有時候 超乎想像;但是 驗證很重要 許多 假說 都是被 驗證打敗;但是能夠通過考驗者 都會成為 實用學說。
參考: WIKI 魏孝文帝 & 南北朝 & 五胡16國
2014-11-29 5:39 pm

http://big5.xjass.com/ls/content/2013-03/20/content_271653.htm
關于北魏孝文帝和梁武帝先後推行的官制改革,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北朝影響了南朝,另一種則反之。日本學者川合安《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和南朝的官制》提出了一種不無折衷的觀點︰“如果認為這種改革乃是一種正在南朝孕育產生的新傾向,而由北魏率先實施,並被逆向輸入到南朝,那麼,上述兩說未必就是對立的,未嘗不是互為補充、相互完善的。”川合氏首先考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來自南朝的影響,繼而在上述藤家氏基礎上,指出北魏太和八年施行俸祿制,可能是受到了南齊使者劉纘帶來的南齊武帝復行俸祿制的情報的影響。關于梁朝天監官制之受到北朝影響,川合氏除了同意上述岡崎氏、藤家氏的推斷外,又特別指出太和後令中新出現的太府卿(改自少府),是太和十九年前後孝文帝依據周禮整頓禮制的系列舉措之一。而太府一職也出現在梁天監七年顯然是根據周禮新創置的十二卿之中,極有可能受到北魏的影響。
國內學者最早注意到北朝孝文帝改革對南朝的影響的,可能是祝總斌先生。他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認為梁天監七年官制改革,將尚書令、僕由宋齊的三品分別提高到十六班(相當于正二品)、十五班(相當于從二品),這是“尚書台(省)作為宰相機構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有可能同時受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定職令的影響”,因為該職令中尚書令、僕的官品正好分別是正從二品[13]205。近年來閻步克先生“以北魏蕭梁官品改革為線索”,就“北朝對南朝的制度反饋”作了深入的實證研究。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曾據《唐六典》注中有關梁朝官班官品的零散資料,列有“梁官品官班對照表”。閻先生在宮崎先生基礎上,又從《六典》中爬梳出更多的資料,並特別注意到與官班相對的官品中,出現了正從及上下階,而正從上下階為北魏所創,因而“只能源于北魏”。他認為梁天監七年的“革選”分為兩步︰“先制定官品正從上下”,但梁武帝“大約很快就陷入了自尊心的深深困擾”,為了“掩去東施效顰的馬腳”,“君臣們隨即就決定索性另起爐灶”,“將之改頭換面為十八班之制”,“以標榜自有‘特色’”あ。
有關孝文帝之歆羨南朝文化,模仿南朝改革制度文化,以及北朝後期模仿南朝文學,史籍皆有明文。如上述太和二十三年職員令系北來南士王肅所主持制訂,“皆準南朝”,《南齊書•魏虜傳》,《北史•王肅傳》,《通典•職官一•歷代官制總序》,以及《通鑒》卷142,均有記載。但論者所稱梁武帝官制改革之模仿北朝,卻並無類似確證,主要根據相同或相似的制度出現的時間前後立論,以後出者為模仿。這樣的推測並非無據,卻不足以成為定讞。如所周知,三國時期曹魏和孫吳“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在不同地區同時推行內容和形式相同的屯田制度和佃客制度”,這兩個分立的政權還“先後創立中正(公平)之官,主持州郡評議人物”,“這不能說偶合或單純的仿效,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歷史條件”[14]4、49。上述宮崎先生認為北魏孝文帝和梁武帝先後進行的官制官品改革,也強調二者共同淵源于“南朝宋齊發達的流品思想”。在這種意義上,梁武帝和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即使有相同之處,也不能簡單地徑視為“模仿”。
閻先生認為梁武帝十八班制模仿孝文帝太和後令,最有力的論據是天監七年的梁官品有正從上下之制,因為正從上下之制系北魏首創,若非模仿,何以巧合如此。只是梁定十八班,《通鑒》系于天監七年正月,如果不誤,一月之內,何以先定九品正從上下,“隨即”又定十八班制?“革選”事大,天監二年以來即主持選舉,以學識、勤政著稱的徐勉,何以行事如此匆遽,毫無通盤考慮?《通典》稱梁定十八班制後“而九品之制不廢”,若當時九品之制已有正從上下,九品之制既不廢,又何以能掩飾模仿之跡?又“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官品祿秩班次多因梁制”[15],何以隋志和《通典》的陳官品部分只列九品不列十八班,且官品並無正從上下之分?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26: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127000010KK052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