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者,[無念而念] ! 這一意境,修者如何詮釋 ?

2014-11-16 12:03 am
誠請示意 - - - [無念]與佛說[無為]能合意,如義嗎 ?

回答 (32)

2014-11-18 6:46 am
✔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 ~

波大德 法安 ~

念佛者 , 無念而念 !

以及 無念 ; 無為 兩者能否 如意 合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探討念佛 ,

佛者 : 覺也 ,宇宙一切萬物的覺者 ,擁有無上的智慧 ,

對於有情以及無情的種種現象界及真實界 ,

了然豁達 , 無有障難 . 生死自在 , 神力自在 ,

於一切法則 , 無不通達 . 故稱為法中的王者 ~

且於至高無上的境界中 , 流露出種種的悲憫 ,

教化眾生 , 使眾生均能離苦得樂 !

而諸佛於清靜自性中 , 流露出八萬四千種法門 !

使眾生均能夠透過修行之後 , 如同諸佛般的解脫自在 !

而念佛 , 即是其中一種法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夫眾生 , 流轉生死 , 均因為迷失了我 ,

對於我的種種存在 , 產生了誤認 ,

而諸佛教授念佛法門 , 即是要我等透過念佛的過程中 ,

找回我等清靜的自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佛有幾各階段 ~

初階念佛者 , 雜念而念 ,

此處若用唯識來解釋再洽當不過 ,

即是念念均是用表面的意識心來念佛 ,

初始階段 , 心念雜亂不堪 , 且無定力 , 念頭紛飛 ~

若是得遇善知識 , 從旁教導 , 方有機會調幅自心 ,

以及認識種種內心的相狀 , 爾後於聲聲念佛中 ,

慢慢的不起意識分別心 !

此時即能進入中階念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階念佛者 , 有念而念 ~

此時的階段 , 修行者已經有了基本的定力 ,

能夠於念佛中 , 不起意識心的種種分別 ,

所以能夠進入更深層次的意識狀態中 ,

並且在這樣的狀態中 , 觀察自己 , 察覺自己 ~

然後發現能念的自己 , 以及所念的佛號 ~

能念 , 所念 , 兩兩相對 ~

行者能夠於念念佛號中 , 穩定自己的心力 ~

並且因為心力茁壯 , 開始能夠得到諸佛的加持 ~

產生雙力合併的作用 ,

一者自力 , 即是修行者自力作意念佛 ~

一者他力 , 即是諸佛菩薩威神加持 ~

此時的修行者 , 已經能夠進入自己的第七末那識 ~

去調整自己的我見我愛我慢 ~

然而這還只是剛開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進階念佛者 , 無念而念 ~

中階念佛者已經能夠察覺能念的自己以及所念的佛號 ~

然而能所為相對之法 ~ 相對即是生滅 ~

行者以因緣法觀察種種念佛的心體狀態 ~

慢慢的能夠進入無能無所的境界 ~

體察因緣所生 ~

能生 , 所生 ~ 盡是虛妄 ~

進而發現能覺 , 所覺的後面 ~

尚有一各覺知者 ~

於此念念聲中 ~

將佛號念入阿賴耶識 ~

調整自己累劫所造的種種心識結構 ~

越趨清靜 ~ 越趨潔白 ~

此時心光已經微亮 ~

而能進入高階念佛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彌勒菩薩與世尊於唯識中探討開示 ,

凡有念必成形 ~ 凡有念必成識 ~

凡夫眾生與聖者的最大差別 ~

就是在於念與念之間 ~

生死流轉也是在念與念之間 ~

凡夫眾生念念五欲六塵 ~

而聖者境界 ........

此處雖牽扯到修行者最感興趣的見聞覺知 ~

然非本題趣旨 ~

故大少點到為止 ~

若有緣 , 若無緣 ~

靜待迴響 ~

_________________

最後 ~ 無念 與 無為 合意否 ? 如義否 ?

大少作答 : 合意 , 如義 ~

何以故 ?

因為此處兩者 ~

均在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中的交界處 ~

行法 ~

並於此處奉上恩師至寶 , 亦是諸佛尚方寶劍 ~

以為佛版結緣 ~

此至寶即是 : 無有少法可得 ~

空魔來時斬空魔 ~ 幻魔來時斬幻魔

有為魔來斬有魔 ~ 無為魔來斬無魔

待得諸魔斬盡時 ~ 無有少法亦放手

無量生死永滅時 ~ 十方諸佛來授手

自心現量自心土 ~ 成就諸佛一方土


淺嘗試答 ~ 與諸位大德居士結緣 ~

若不蒙獲解 ~ 煩請大德告知 ~

大少自移 ~

阿彌陀佛 ~

大少合十 ~

2014-11-18 14:23:36 補充:
普賢十大願 , 首願 : 禮敬諸佛 ~ 身語意業盡未來際 ~ 無有疲厭 ~

能夠神力自在 , 千百億化身的等覺大菩薩 , 尚且如此修行 ~

____________

意見欄位的大凡夫 , 大放厥詞 , 以凡夫心測渡如來境界 ~

沒有經過浴火洗禮 ~ 沒有相對應的實力 ~

誤導眾生 ~

未出輪迴而辯圓覺 ~ 無有是處 ~

2014-11-18 14:24:20 補充:
不若閉門自修 ~

阿彌陀佛 ~
參考: 諸經典 ~
2014-11-17 1:08 pm
您所提到的已經是境界及證量內的問題,一般的說文解字怕會誤了您,小弟提供一本論着的名稱,您上網搜尋,看能否就近觀閱,書名 "成道必修定觀精髓",書的內容是以深入淺出,翻來覆去的方式,一個次第一個次第說明講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願您平安吉祥!
2014-11-16 10:45 pm
無念而念;

~無有妄念雜念的念佛,

~尤其要注意佛號的生與滅

~清楚覺知佛號起與停的那一剎那


~即在覺知那「不生不滅一無念」的一剎那

祝心自在,無有妄念
2014-11-16 8:58 pm
念佛者,[無念而念] ! 這一意境,修者如何詮釋 ?
= = =
無念為體,念為用也。體用如如,眾生皆具。

勿念上更念,而應念上離念,即用即離,當體即空,使六識出六門,應用無染。

即謂,第一義空、中道不二。

即謂,如實正觀。


誠請示意 - - - [無念]與佛說[無為]能合意,如義嗎 ?
= = =
無念為體,非有為、非無為。

非有為、非無為者,無不為。

無不為者,應用無染,能善分別,於第一義而不動。

2014-11-16 18:15:44 補充:
覆 LYC3318 法友

既然沒指明「體」為何?
Ans︰體需悟入,無法指明!法無定法,非法、非非法。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思

議,能指明者,即非法、即不中。貴會若有人能指明者,吾即拜其為師。


怎說其有「如如」性?
Ans︰如如者,如所從來、如所從去,乃體之用。用者無心,乃為大用。

若欲見體,惟從用見體、從流得源、隨流認得性。


又以「用」來說,「如如不動」就表示沒有作用了,怎能講「體用如如」?
Ans︰如如不動,乃因顯用而不動,非無作用而不動。若言沒有作用,則是斷滅相。

法友尚未悟入真諦,故不明體用之理,不明法無斷滅,常作戲論,也是一種常情。

2014-11-16 23:15:24 補充:
從所說:「法無定法,非法、非非法。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思議;能指明者,即非法、即不中。」中「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思議。」即可知在講第八識(如來藏)真如佛性,
= = =
如上所說,此時講的不是第八識,而是「大圓鏡智」。第八識已「轉識成智」。

前五識已轉為「成所作智」。

第六識已轉為「妙觀察智」。

第七識已轉為「平等性智」。

法友能悟及第八識,但未能「轉識成智」,故還停留在六識心,轉不出來。

而生戲論。

2014-11-16 23:32:53 補充:
然由所說:「勿念上更念,而應念上離念,即用即離,當體即空,使六識出六門,應用無染。」顯示出的「有念、離念」與「使六識出六門」,可知不在說第八識而是唯指「六識心」。
= = =
何謂「轉識成智」,法友應該不清楚。

六祖壇經:「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如六祖所言︰「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此即「轉識成智」。前六識轉,七、八識則跟著一起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無染無雜,即是「轉」義。此中道理若不清楚,則會陷在意識心當中,而轉不出來。

2014-11-17 00:00:32 補充:
「如所從來、如所從去。」就是有來有去、有生滅的六識心,非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 佛法裡從來沒有師兄所說的那種「如如」定義,請勿自創佛法名相才好。
= = =
「如所從來、如所從去。」不是我所創!

大義指,自性所來、自性所去。來去皆萬法!萬法由自性所生。萬法本生滅無常。



第八識心體從來不在六塵上起用,所謂「體之用」說,絕非真實心之用;
= = =
第八識本是自性體對六塵上起用而生。曰︰第一義相。

若自性體對六塵不起作用,則無六識,無六識則不用「轉識成智」啦!(死物、木石)

見第八識者,未能「轉識成智」,等於不明中道不二,等於未踏入佛門。

2014-11-17 00:11:18 補充:
「若欲見體,惟從用見體、從流得源、隨流認得性。」這種說法乃是自意想像。因欲悟見第八識需從參禪一念相應而證,非「從流得源」;而第六識意識心則一般人都能感應覺知,乃真是人人「隨流認得性」之事也
= = =
法友! 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但也不是那麼困難。

若能悟入,則知「道在平常日用」。

只是你對「用」不清楚,更何況不明「轉識成智」,所以對古德所言的法義,則更無法理解。

您一直在講第八識,則知你不會「轉」。

2014-11-17 00:37:46 補充:
又所謂:【「如如不動」,乃因顯用而不動,非無作用而不動。】查意識心若不動,則無了知、分別作用,不能胡扯「顯用而不動」這種沒常識的話; 對第八識而言,祂藉所生六識了別六塵境,祂本身對六塵不相應,故「如如不動」
= = =
不動!謂︰不起妄心,即無心也,不要錯解。

第八識不會生六識啊!誰告訴你第八識會生六識的呢?

這種錯誤加離譜的理解程度,還妄想在佛版作拈提,實在是戲論且說得太過份了。

連古德你都要拈提了,法友你還有什麼事作不出來的呢?
2014-11-16 5:33 pm
無念而念,常常因字義的不同解釋,而令道業延宕、甚至走向歧路。

無念而念 (念而無念),並不是 佛陀教法;而是後代弟子的說法。

在原本的意義,無念,是 "失念" 的意思。亦即~ 散亂、失掉正念。

而佛陀強調的是~ 正念、具念;而不是無念。

這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如果要符合 佛法地解釋,又該如何解義呢?

個人認為應該可以這樣解:

1. 無念,指~ 毫無貪嗔癡之念。
2. 而念,而提起正念。

如果能這樣理解,那麼,跟無為法是有關係的。

有如意見 charlie朋友所說,無為法,在佛陀教法中,只有一種,就是涅槃。

而涅槃,有一種特質,就是毫無貪嗔癡之相。(這也稱為空,空於貪嗔癡。)

2014-11-16 09:34:32 補充:
如果,一個人能在完全沒有貪、嗔、癡的染著之下而具起正念,而在一切正念之中,完全沒有貪嗔癡..

那麼,有幾種可能 :

1. 祂已證悟涅槃,是聖者。 貪嗔癡永熄。
2. 他能長時間、或短時間維持這樣的毫無貪嗔癡狀態,是值得受稱讚的凡夫弟子,熱忱、具念、正知、不放逸。

如果套用在念佛,

那麼無念而念,應該可以這樣解釋:

在不受貪、嗔、癡的汙染下,提起念佛的正念。

念而無念,則應可以解釋為 ~ 正念沉於佛陀諸多功德之中、而空於貪嗔癡之念。

以上是個人的解釋。

2014-11-16 09:36:51 補充:
以下,則是個人的建議;

漢地的佛法,常常囿於文字、語音的對仗、文言文的字義演變、道家傳統哲理、兼顧儒家主流、通俗化,三學衰頹,等等諸多原因之下,佛法產生嚴重的流變。

比如:
聲音是初禪的刺。
念佛,不是唸佛。而是隨念於 佛陀功德名號含意、而非念誦名字的名號。



以上略說。
2014-11-16 5:34 am
無念即是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之念 以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之念 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無念而念 不用多想但能老實念佛即是無念而念
佛講無為 就是無造作 此為純粹無雜的本質 是清淨本然 也是涅槃 但這樣的境界非凡人能達 所以不用多想但能老實念佛即是念而無念
2014-11-16 4:45 am
南無阿彌陀佛_/|\_

無念而念,是不二雙運的境界。

念佛即無念而念,無念者名號之體,念者名號之用。
體用不二,念無念雙運。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4-11-16 2:35 am
[無念]與佛說[無為]能合意

無念 = 無欲(斷除對五陰的貪愛)

對「根、境」相緣而緣起的五陰,正見五陰因緣生。

對緣起的五陰不生貪愛而遠離欲想,如是可名為「無念、無欲」。


如何檢視驗證,有無做到「無念或無欲」呢?

修行者可以自我檢視,若有以下情況,就是有念、有欲、有貪、有愛、有為。

六根追逐六境
一、想著、盼望著吃到某樣食品
二、想著、盼望著喝到某樣飲料
三、想著、盼望著聽到某某人唱歌或某種聲音
四、想著、盼望著看到某某人或某種景色等
五、想著、盼望著嗅到某種氣味等
六、想著、盼望著泡泡溫泉或按摩等等
……
……

2014-11-15 19:24:01 補充:
人的一生,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的經驗。

其中有喜樂的經驗,也有痛苦不悅的經驗。

對於喜樂的經驗、記憶與回憶,總是老是想著再一次的可以去重覆那種經驗。

這就是貪愛欲想的表現,如是即為「有念、有貪、有欲、有愛、有餘、有為」


那麼為何對於曾有過喜樂的經驗,老是念念不忘而想再次的體驗、經歷呢?

因為妄執五陰是恆常、是恆有、是可以擁有的、是可以掌握的。

其實人的一生中……
所經歷經驗過的,是永不復返,爾後也絕不會有相同的經驗可重覆的經驗。

2014-11-15 19:30:05 補充:
眾生愛的是曾有過的經驗,而那種經驗是一去不復返。

但眾生不知不明不懂,誤以為可以再次去體驗經歷那過去曾有過的經驗。

而驅使六根去追逐六境,造成六根六境六識相緣而緣生的五陰的繫縛……



舉例

現前喝一口茶或咖啡

這一口茶或咖啡的滋味、感受,可能再一次的重覆經驗嗎?

未能仔細觀察之下,是無法覺察那一口的滋味是永不復返

任憑你爾後再喝一萬口、一億口的茶或咖啡

也不會跟之前喝的那一口是一樣的
2014-11-16 2:29 am
[無念]與佛說[無為]能合意?

==

能否合意.看是在說實相或現象界.

於實相言.心本無念而念.心本無為而為.作此解則義同同.


於現象界言.是先立個<有念>.相因而生.<無念>來對治<有念>.

故此<無念><有念>是生滅法..故言莫逐有念.勿住無念.

因<無念><有念>皆當泯然自盡.

於現象界言.是先立個<有為>.相因而生.<無為>來對治<有為>.

故此<無為><有為>是生滅法..故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管見
2014-11-16 1:08 am
[無念而念]......有念而不住!

如同無所住而生心.....心明覺,卻沒有沾染!!

[無為]..在原始佛法的意義中如同[涅槃]...

兩者是否能合意,如義??

應有甚深處,實非在下所知....所以僅是意見供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14: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115000016KK021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