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今年中秋節氣氛濃厚,有超過二十萬市民參加維園中秋花燈晚會,飯店座無虛設,市民盡享節日一家團聚的歡樂。歡樂的日子過後,大家又回到忙碌的工作中,當中有多少人會花僅僅一秒鐘的時間去想想昨天產生的大量垃圾去了哪裡呢?筆者曾經看到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每每節日過後有兩個行業生意最好:一個是纖體,一個是健身。當人們在忙著給自己纖體、健身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想過如何給自己製造的垃圾“纖體”,又如何給香港的環境“健身”呢? 環保署2009年的資料顯示,香港每日平均產生8900多噸都市固體廢物。換言之平均每個香港人每日製造大約1.37公斤的垃圾,這個數量與法國每天人均垃圾產量1.39公斤差不多,但是法國的人均土地面積卻超出香港的56倍。香港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以家居廢物為主,當中只有四成九的都市固體廢物(主要為廢紙,金屬和塑膠)被回收,餘下的大部分會被運送往堆填區棄置,將不少寶貴的資源白白浪費。
每一天市民毫不經意地將家中的垃圾放在家門外等候清潔工人拿走,我們就像完成了一件重大任務;當大量的垃圾被運到堆填區,我們感覺不到,也看不到身邊堆積如山的垃圾,正所謂眼不見為乾淨。堆填區看上去就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大垃圾缸”,但其運作和配套的環保設施需要耗用大量的社會資源。現時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佔地共271公頃,每年營運及附帶開支超過12億港元;換言之香港每個家庭每年平均需要負擔超過500港元,但是相關的土地價值仍然未計算在內,所以填埋其實是耗用巨額資金來將垃圾中有用的資源長埋於地下。暫且撇開經濟因素不作考慮,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應緊絀,按現實情況推算,這些堆填區(即是包括其計劃擴建部分)亦將會於約2018年飽和。垃圾填埋會耗用大量土地資源,在香港這樣一個寸金尺土的城市,實非長遠的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案。去年將軍澳堆填區擴建被否決,突顯出香港垃圾問題的困局,單要尋找創新的處理方法,如焚燒處理的垃圾減量,但最重要是每個市民要以身作則將垃圾減量。
縱觀現今世界各國的大城市的政府都積極鼓勵市民儘量避免廢物的產生,保護地球資源。雖然香港也不例外,但在沒有任何的政策支援下,香港的家居廢物在過去十年有增無減,縱然政府努力推行家居源頭分類,回收率攀升至百分之四十九,仍有超過一萬三千多噸垃圾棄置於堆填區。反觀台北市在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和隨袋徵收廢物處理費等措施後,去年的垃圾量較歷史最高量大幅減少約五成。可見根據「污染者自付」原則通過的法例和衍生的經濟誘因成功地減少廢物的產生和增加回收率,台灣能做得到,為什?香港垃圾按量收費還未能做到?
處於垃圾處理問題的困局下,特區政府應該仔細參考歐美各國和亞洲鄰近地區的經驗,認真研究如何從政策上落實“污染者自付”原則,減少廢物的產生,有效的減廢將大大減少垃圾的處理量,保護地球資源,再配合先進的廢物處理設施如生物處理和焚燒技術,大大減少堆填區的負荷,讓香港走出垃圾處理問題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