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解脫與四空定的不同功德?

2014-11-03 5:02 am
<前言>
楞嚴經從識見培養到修行路,都有完整的說明(但不夠精細,還需要其他經典
的協助),本經的結構上:
識見培養:
  菩提涅槃:明心見性。七大、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棄因緣、和合、自然說。因地心、果地覺,為同為異。
  生死根本:瞭解結(認是賊),識、六根、五蘊、五取蘊、業,這些是如
       何產生的。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修行路:
  菩提涅槃:選擇圓通→地獄妄起(欲界)→四禪(色界)→(開始分歧)
              (分歧一)→四空天(無色界),入解脫道。
                   (修滅盡定,直入涅槃。)
              (分歧二)→迴心大阿羅漢,入菩薩乘。
                   (正修真三魔地、達五蘊解脫。)
  生死根本:以三漸次成就五十五真菩提路。(乾慧地、十心、十住、十行
       、十迴向、四妙圓加行地、八地、法雲、等正覺,共計五十五
       。)
此題要探討的,是菩提涅槃的課題中,四禪之後的分歧走向。

<經文>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ㄧ)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二)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
   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
   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迴向聖倫。
      所修行路。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
      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
      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問題說明>
解脫道與菩薩道,是兩種不同的專業;解脫道好比是居家照護的專業;菩薩道
好比是志工團的專業;此題不是要比高低,而是要釐清,解脫道與菩薩道在識
見培養與修行道次上的差異。關於識見培養的差異,之前已經討論過了,故集
中問題在修行路上的不同。

問:如您所學、所知,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行的道次上有何不同?
問:五蘊解脫與四空定,這兩種分歧有何不同的功德?

回答 (17)

2014-11-05 3:32 am
✔ 最佳答案
閱南先生講 楞嚴 圓覺 二經,始覺皆是很實用的"實修"指南,而且是漢化的"實修"。 要學禪宗,這二本書還真是非常重要。
可是南先生說了一句重話......[當今世上要找出個得"初禪"的都很難]......是耶?非耶?

不管初禪或色陰區宇,是如是功則有如是境界,騙不了人的。

譬諸張無忌,九陽神功尚未小成,汲汲於猜測乾坤大挪移"第七層"如何如何,有何意義?
2014-11-23 6:34 pm
36588現金網●誠徵經銷商、會員●
請洽客服 官網 : AA8888.NET
2014-11-06 6:32 pm
請務必遠離藏密喇嘛邪教四大派淫魔邪知邪見。


喇嘛性世界

--揭開藏傳佛教譚崔瑜伽的面紗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29/Book2029.htm



邪箭囈語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8/Book1038.htm



甘露法雨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16/BOOK1016.HTM
2014-11-04 6:19 pm
在道智生起之前,道次完全一樣。
============== 
解脫道觀行五陰十八界虛妄無常苦空無我,斷除「我見」謂之見道,具初果道智。
菩薩道需修集六度萬行福德資糧圓滿,而得以熏習般若、並探究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所在,有機緣悟見時,方謂見道、生起道智。
解脫道的智慧僅在斷身我、意識心我的「我見」,不必求證般若。
菩薩道則以開悟證真發起法界實相般若為佛道入門前提。
可見解脫道與菩薩道二者不但道智大不同,道次也幾乎完全不一樣; 一般未追隨真善知識修學的學人,多有錯會、誤解。

2014-11-05 12:13:56 補充:
敬覆「星洲」:
1.要修證涅槃解脫生死苦,所憑藉的雖也是斷我見、我執的智慧,但與佛教裡所講實相般若不同。般若的本體為第八識真心、本心,證悟第八識方能生起實相般若故;而二乘涅槃解脫的修證,只要確信 佛開示有涅槃本際,入滅後非斷滅空,即能安心取證;由是二乘人不需悟見涅槃本際第八識真如心,故無需「實證般若」的資糧。
2.邁向菩薩道者,當然也需要從戒、定、慧逐次增上。不過菩薩道乃至解脫道的修行,非一生或幾世之事; 佛道五十二階位的「十信位」可能就要熏修多劫,何況能有機緣修學般若的學人呢?當知他必已是久學菩薩道者,對他來講,往世對戒、定、慧的熏修可能早已圓滿,今生只要有機緣略為復習一番,其程度便足夠了。

2014-11-05 12:14:53 補充:
3.阿羅漢又稱無學,是說對解脫道所需的應修應證,他都已完成了,無可再學了。因為解脫道的法,以解脫生死為目標,其內涵有限,只要下定決心、知見及方法正確,乃至一生便可成就; 不像菩薩道的般若及福德無邊深廣,需要長劫精進修行 。

師兄在此佛版所說,經常偏重於戒、定之學,這些屬於佛法的次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基石; 不過,既然有緣接觸了佛法,尤其大乘道,可說都已具備基本上的佛法資糧,故應以法義內容的真面目來開講較為適當。這是末學的感想,請參考。
2014-11-04 4:31 am
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有果, 很多宗教流傳也是人為,錯誤的,如果你想要得到相

關解答,此高人幫助過很多人,有空可以去看他的代理人網站文章

http://www.元始天尊正本尊.tw ,或至各大書局,

網路商城購買受到此高人幫助的作者所寫的書(別被假神鬼呼嚨ㄋ!) 相信可以

得到你要的解答及相關正確的觀念!! 此高人所傳達的絕對都是事實,可利用官網

留言或專線電話詢問事情,若要留言,請詳見留言須知 其實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

,正心,正念,修心,修口,修行為, 做好人的本分就對ㄋ!!
2014-11-04 2:39 am
五蘊解脫與四空定的不同功德?

==>皆無功德(文學創作與真正修行無關)

2014-11-04 16:26:28 補充:
頌經讚惠能,關鍵就是不能明白

從四禪八定學起,在戒、定、慧三學的造詣上,要更加深入,觀行五陰十八界虛妄無常苦空無我,斷除「我見」謂之見道,具初果道智。菩薩道需修集六度萬行福德資糧圓滿,成阿羅漢。入菩薩乘,菩提涅槃入定修習五蘊解脫

==>一場空,什都不會,只有妄想寄望

2014-11-04 17:08:48 補充:
視他人亦如鏡.........自己拿兩面鏡子照看看就知道

==>何須如此麻煩

佛具備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

自問自己擁有多少

可別像有些所謂高僧,卻什都不會,只想成"無上正等正覺"

那"無上正等正覺"不就變成比凡夫更凡夫了

2014-11-06 08:48:46 補充:
阿羅漢又稱無學,是說對解脫道所需的應修應證

阿羅漢具三明、六通

從古至今尚無此人

解脫道所需的應修應證="0"

==>胡編妄想
2014-11-04 2:09 am
個人,看法如下 :

問: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行的道次上有何不同?

答 : 在道智生起之前,道次完全一樣。

也確實有些微的差別,差別在於,某些菩薩道的修學者,針對某些波羅密的資糧累積,比解脫道的修學者需更加用功。

問:五蘊解脫與四空定,這兩種分歧有何不同的功德?

答 : 五蘊解脫,是屬於智,無漏。

而四空定,則屬於止,有漏。

其實,就是這樣的差別。

後話,

雖然差別些微,但菩薩道的修學者,確需要更久的時間去累積波羅密。

不但如此,在戒、定、慧三學的造詣上,要更加深入。

絕非一般輕鬆寫意。

2014-11-04 13:37:37 補充:
LYC朋友,

可能朋友的結論過於武斷,幾個疑問,想請教朋友。

1. 若要體證涅槃,需不需要般若的資糧?
2. 一開始準備邁向菩薩道者,需不需要從戒、定、慧逐次增上?
3. 請問阿羅漢又稱無學;無學的意義是...?

朋友,願意指教嗎?!
2014-11-03 7:44 pm
但此經點出來「發明智慧。慧光圓通」是入菩薩道的方法???
= = =
法友

「若於捨心」呢?怎麼未提這一句呢?這一句是最關鍵的!

少上面這一句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
2014-11-03 6:13 pm
覆版主~

禪定是有功德、福報沒錯,但禪定只是工具,所有的解脫者(包含佛陀在內)都必須依定而觀,才可能體證涅槃,而不是修到所謂的滅盡定就解脫了,這是錯見

滅盡定不是凡夫的智慧,是三果以上聖者才能瞭知的境界

而解脫道與菩薩道並沒有不同,體證也沒有不同,但經過演變後就逐漸模糊乃至完全變異

差異在於"願"、"決意",菩薩道者由於強大的決意力,能在體證止於行捨而不轉換種性(凡夫轉換至聖者),故稱為無生法忍,也就是能忍無生法而不取證

以上參考
2014-11-03 6:01 pm
**問:如您所學、所知,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行的道次上有何不同?

修行道次上沒有不同.

要解脫[離貪瞋癡]就必須先成就[慈悲喜捨]..修行道次上本來就是証一分之智慧去一分無明,成就一分慈悲去一分貪...!!

解脫成就後,一切[行]都[隨順因緣]..菩薩道講[相應]還是在因緣法中結緣相應!

聖賢的慈悲[心]與救度眾生的[行]..都還是在因緣法中實踐...故等無差別!

若要在無為法中說差別相..就是所隨順因緣的行,尚離圓滿功德[成佛]的差別而已!

**問:五蘊解脫與四空定,這兩種分歧有何不同的功德?

待證得[五蘊解脫]或成就[四空定]再說!

2014-11-03 13:19:10 補充:
阿含經論述 種性人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與實證,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阿含經》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種性人」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


《增壹阿含經》卷40:「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時時乃有。....

2014-11-03 13:24:07 補充:
大乘佛教論述...[舉一經典]..

如《楞伽經》所說
聲聞乘種性
緣覺乘種性
如來乘種性
不定種性:
無種性:所謂一闡提人
----

釋迦佛說修持果..其實只有[四雙八輩],而且有詳細分析差別.

其他追加的各種菩薩修持果位...難有清析的修持成就差異說明.

2014-11-03 22:26:08 補充:
末學特別欣賞這句「絕非輕鬆寫意」!

-----

隨喜...而且深有同感!! 晚安!
2014-11-03 5:49 am
如您所學、所知,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行的道次上有何不同?
解脫道就是菩薩道,菩薩道也是解脫道,先解脫了再來行菩薩道,次第就是先解脫再說,就是體驗到(空空)的實際存在並能夠善用祂,空空有時候也在你頭上偷偷灌資料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像蕭大菩薩之前出了一大堆書都麻是空空在頭上灌資料,正覺會固定打廣告的功能也是,重點就是把心找出來,腦袋的東西不可靠,像您打了一大堆經文是不是,從空空裡面流出來的只有下面那兩句而已,其實解脫道菩薩道都一樣,就是要先找出心,並了解心意識的作用,那顆心千變萬化的,各式各樣的覺受都有,要說次第不同的話,打個比方講,像您打了一大堆字只有下面那兩句是空空,佛性開發比較多的,可能3句話就有1句從空空流出來,完全開發的就是不管怎麼打都是空空流出來的,差別就在這裡而已,基本上只要找到心並善用祂就能全部都從空空流出來了,修行道次上的差異。關於識見培養的差異,之前已經討論過了,故集中問題在修行路上的不同,不同的方法就是,先行菩薩道行到解脫然後再回來行菩薩道,可是已經變成解脫的人,就跟正在努力的人不太一樣,正在努力的人要畏懼因果,解脫的人其實不太鳥因果,因為就算下地獄的感覺也沒什麼,變成暴怒的阿修羅也沒什麼,就算遇到人家要砍我,我也有信心坐脫立亡,那還怕什麼因果,基本上因果自造,要造善因結善果也行,不造因就不結果,基本上要先找到心,好多種方法有好多好多,唸佛真的不錯。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2 21:55:23 補充:
進入到四禪之後再來就是所謂的滅盡定,在全部的意識都滅掉之後,就能入涅盤,就是見如來,您可能會發現那個心裡的聲音怎麼跟您平常的感覺都不一樣,基本上能入四禪就已經是非常非常深的定力了,意識完全都滅掉了連微細的意識也沒有了,唯一跟熟睡的感覺不同是,您會感覺頭上有重力罩住,身體好像有大氣壓力壓住,再來就是入涅盤了,用討論的沒有用,只能實際去操作,也要有那個因緣才能入四禪滅盡定= =,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入....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2 23:04:16 補充:
因為不了解別人的法門,而自己又吃到不正確的藥方,沒辦法成就,那個意識心作祟就會有自讚毀他的意見跑出來,就會想說我的法門才最強,別人的法門都是低下的,就會開始謗來謗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要小看念佛法門嗎?那個也是大定力唸到一心不亂,整個念頭就只剩佛號在空中繞,空氣都在震動,整個身體香噴噴,整個心開的感覺,那個法門是末學練過最快樂最舒服的法門,九次第定那個一整套流程經歷身體跟心裏的覺受只有痛苦而已,一下子樂受一下子苦受一下子捨受,身體一下子麻一下子癢一下子又變滑一下子又變乾澀,那個定力也是變來變去,身體更難受了風大像刀割一樣水大會發冷地大會感覺氣都積到肚子底下火大全身會像火燒,真的要練這個嗎?

2014-11-02 23:09:21 補充:
尤其那個風阿,那個是在密閉房間裡面練,居然會有風在吹的感覺還會有呼~呼的聲音,像那個臨終地獄業火變清涼風念念滅除80億劫生死重罪,這個經上寫的是真的喔,末學有體驗過喔。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06: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102000016KK039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