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見的考驗

2014-10-23 9:06 pm
<前言>
正,不是對法有何高妙的論說,而是您對問題的態度,才看得出來是否入正
;近來為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而多有爭辯,這是一個好的機緣,可
以觀察自己入正現況。

<狀況分析>
※汙衊聖法:(傲慢心)
 總是有人對聲聞乘口出輕慢,不知自惕、守口業。
 這師父對宗徒說的話,怎能拿出去對不同宗派說,這問題出在無知與傲慢。
 我們都是凡夫,憑甚麼去貶抑他人?

※串改聖法:(讚譏毀譽心)
 因為不捨讚譏毀譽心,被人貶抑了,故努力爭辯,企圖把佛說聲聞,改成
 自己喜歡的樣子(或說自己認可的經典的定義),不但辦不到世間行、反
 而出世的解脫都遺失了。
 這問題出在自己的得失心,卻以串改聖法的方式來解決,這應該嗎?

※遮蔽聖法:(無慧)
 佛會說三乘,我們都知道本是一乘權說為三;但既然說三,我們就應該去
 瞭解其差異,否則就是把佛陀當白癡,明明是一、還說三。
 今天為了愚癡的口爭,就把三乘遮蔽了,也不管其因地、果地、識見培養
 的不同,堅說一乘反遮蔽了佛說三乘的功德利益,這是應該嗎?

問題:針對這三乘的爭議,您認為怎樣的心態才是入正(見)?
(末學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在這麼無聊的問題上枉費心。)

回答 (26)

2014-10-24 4:37 pm
✔ 最佳答案
意見者:星洲炒米最好吃 發表時間:2014-10-23 16:53:23
1.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2.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
3.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

若是翻譯出差錯,那要找出原梵本來對照。
若是切合原經意,那麼,就是不是有可能作者...
1. 不清楚佛法基本教義 ?
2. 對於專有名詞有誤解 ?

這三句經文,確實很難理解。

與其他許多經典的說法出入頗大。
=========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觀世音菩薩頂禮說道:佛啊!若是有些菩薩,已經得入正定,再進一步去修無漏法,當他們的高深勝解將近圓滿的時候,我就示現佛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學者,喜歡獨善其身,安居寂靜,求自然慧,將近圓滿的時候,我就示獨覺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學者,看破了十二因緣,勝解妙悟,將近圓滿的時候,我就示緣覺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學者,修習苦,集,滅,道的四謫法,將近得入「擇滅無為,勝解」快要圓滿的時候我就到他們的面前,示現阿羅漢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是有些眾生對於愛慾之心,得以開明覺悟,不願意再犯愛慾的塵勞,要這一個因愛慾而生的身子,得以清淨,我就到他們的面前,示現梵王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是有些眾生想做忉利天王統領三十三天,我就到他們的面前,示現天帝釋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以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是有些眾生,想得自在天身,可以遊行十方國土,我就到他們的面前,示現自在天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以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是有些眾生,想得大自在天身,可以在虛空中飛行,我就到他們的面前,示現大自在天身,跟他們說法,使他們得以成就。.....
(後面有示現天大將軍身,四大天王身,哪吒太子之類身形....等等很抱歉!因冗長暫簡略)

大乘佛法主張「自己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心」,發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成佛的心。能發成佛的心,其功德超過一切聲聞乘的聖者,超過阿羅漢的功德,也超過緣覺、獨覺的功德。
~末學 合十 供參考 迴向法界~

2014-10-25 10:38:45 補充:
退一步是為了進一步,讓一步是為了下一步,失一步是為了得一步。
人生如棋,丟卒才能保車,失小才可獲大。棋盤雖小,退一步海闊天空。
死了的母雞不會下蛋,炒熟了的種子,又怎能生芽呢?
或許時不我予,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你我都心知肚明....
人性會把自己的缺點、弱點加以掩飾、隱藏,叫做藏拙。
此刻的別人包括我自己,內心依然陷溺於種種無明習氣、總總貪欲而難以自拔,是故體諒與謙卑是最大關健。
猶如焦芽與敗種,天雖降雨不生芽,若無賢善與福德,諸佛雖臨有何益。
能自助者就能得人助與天助 天時,地利,人和,就會立刻到位!

2014-10-25 10:39:16 補充:
退一步是為了進一步,讓一步是為了下一步,失一步是為了得一步。
人生如棋,丟卒才能保車,失小才可獲大。棋盤雖小,退一步海闊天空。
死了的母雞不會下蛋,炒熟了的種子,又怎能生芽呢?
或許時不我予,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你我都心知肚明....
人性會把自己的缺點、弱點加以掩飾、隱藏,叫做藏拙。
此刻的別人包括我自己,內心依然陷溺於種種無明習氣、總總貪欲而難以自拔,是故體諒與謙卑是最大關健。
猶如焦芽與敗種,天雖降雨不生芽,若無賢善與福德,諸佛雖臨有何益。
能自助者就能得人助與天助 天時,地利,人和,就會立刻到位!

2014-10-25 11:44:11 補充:
疑!是畫面會說話?哈哈哈!是知識家系統太LAG啦!很抱歉!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4-10-24 7:29 pm
039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10-24 11:21:54
[ 檢舉 ]
李炳南老居士是current非常敬重的先學,終身為佛教盡力盡心。
李炳南老居士也是一位對楞嚴經非常熟閑精通的楞嚴專家
請靜修朋友去看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學十四講表
李老居士把修因緣的稱為緣覺乘,修四諦的稱為聲聞乘。
這種錯誤的理解與說法,都是大乘經典中錯誤至極的文句所造成的。
後世佛子(包括現在的各位大乘行者)
也是一樣呀!
以為修十二因緣的是緣覺,修四聖諦的是聲聞,不是嗎
朋友們,沒有佛子在佛版一直宣說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2014-10-24 11:35:19 補充:
朋友們,會知道原來是同一法,不能分開說,不能分割的嗎?

如來正法如何彰顯,唯宣暢廣說十二因緣法、八正道、四聖諦。
-----------------
來!
呼口號~~~
"如來正法如何彰顯"?
"唯宣暢廣說十二因緣法、八正道、四聖諦。"

"唯我正法"!
"千秋萬載"!
"十二因緣法"萬歲!
"八正道"萬歲!
"四聖諦"萬歲!

解脫?
還是
繫縛?

2014-10-24 11:57:03 補充:
042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10-24 11:41:25
[ 檢舉 ]
解脫?
還是
繫縛?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
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
嗯?
於佛說處無所用"心"
能否得真實義?

2014-10-24 12:35:57 補充:
045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10-24 12:24:42
[ 檢舉 ]
於佛說處無所用"心"
能否得真實義?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的因緣,緣生識、受、想、行蘊

緣起的色、受、想、行、識蘊

哪來的心呀!
-------------
心為身主
既然
您都說您無"心"了
那就讓因緣生
因緣滅
如此一來一往
不過
嘴泡一場
又與"佛法""解脫"何干?

自重吧!

2014-10-24 12:53:04 補充:
048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10-24 12:39:20
[ 檢舉 ]
心為身主
既然
您都說您無"心"了




觀因緣,見緣起。

緣起的當前,無有任何一法一物可以主宰。

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是故知緣生(緣起)
----------
回不回應?
不昰您的"心(腦)"在決定嗎?
您不用"心"(腦)嗎?
那不就像
動物一樣
只有反射動作了!?

2014-10-24 13:18:01 補充:
051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10-24 13:12:19
[ 檢舉 ]
回不回應?
不昰您的"心(腦)"在決定嗎?

無有個固有不變、有自我性的我,可以決定甚麼。



您不用"心"(腦)嗎?

非有個固有存有不變的「我」在運用

是因緣在用,非有個你或我在用,是因緣在用。



那不就像
動物一樣
只有反射動作了!?

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這不好理解不好懂。

建議朋友修習因緣觀,觀因緣、見緣起。

就會契入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之真實含意
-----------
唉~還是嘴泡!
2014-10-24 4:28 pm
楞嚴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

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如何能說斷十二緣,現緣覺身???
如何能說得四諦空,現聲聞身???


不懂不明不知十二因緣法和四聖諦的後世佛子,才會寫出這樣離譜的文句。
佛陀一生都在教導弟子修習十二因緣法,觀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十二因緣法即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
八正道即是(苦滅道跡聖諦)
「十二因緣法」加上「八正道」合稱「四聖諦」

2014-10-24 08:29:32 補充:
聲聞乘指的是解脫道

佛陀並沒有把自己傳的道,分為解脫道與菩薩道。
佛陀在世時,一直到佛陀入滅百年內,還沒有解脫道、菩薩道的說法。
佛陀入滅一百多年後
佛陀教說的菩提道,才被後世佛子一分為二(解脫道、菩薩道)

2014-10-24 08:35:05 補充:
佛陀就是辟支佛

後世又加上緣覺之名

那就沒關係

佛陀就是辟支佛,就是緣覺。

佛陀觀生死輪迴苦如何的發生!如何而有!(苦聖諦)

而覺見十二因緣法的集起與滅盡(苦集聖諦、苦滅聖諦)

正見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法,才悟見古仙人道(八正道)(苦滅道跡聖跡)

2014-10-24 08:38:13 補充:
不管名為辟支佛也好、緣覺也好、聲聞也好

通通都是修習十二因緣法,觀十二因緣

通通如實知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
通通如實知八正道
通通如實知四聖諦

佛陀也好、辟支佛也好、緣覺也好、聲聞也好

通通如實知十二因緣、如實知八正道、如實知四聖諦

那以下這段文句,在講甚麼東東呀!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

2014-10-24 08:42:42 補充:
不懂不明不知十二因緣法和四聖諦的關聯的後世佛子

才會寫出這樣的文句

楞嚴是後世佛子偽托佛陀之名而捏造的偽經

楞嚴可以歸類於論典,不能稱為經。

楞嚴只是後世佛子的新教說,愛參考論典修習也隨個人喜愛,current無意見。

2014-10-24 08:48:20 補充:
雜阿含287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第65經。

這南北傳的二經,要多多讀誦專研,即會發現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不可分割的



覺見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才有悟見八正道這回事。

如實知十二因緣法,才有如實知八正道這回事。

如實知十二因緣法,加上如實知八正道,才有如實知四聖諦這回事。

要息苦、解脫證菩提
要完成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修習
一定要如實知四聖諦才行

所以五根之首為慧根,慧根即是四聖諦。
2014-10-24 8:46 am
星洲 法友

諸佛如來,若有化現,皆隨機應緣!

所化為應相,佛體不變!

如來常住世間,非有漏、非無漏。

不能以常法觀之,如來者,非常非無常,法無定法。

非吾凡夫小輩,能斷其一二,若起知見,動念即乖。

故如來,非入世、非不入世;非出世,非不出世。

所行中道,於眾生不離不棄,開方便門,隨根隨機應化。

2014-10-24 14:03:29 補充:
出家只要喜歡就好,無需依律依法出家。
出家只要喜歡就好,視情況持出家梵戒。
僧團只要喜歡就好,也不用結夏安居了。
佛法只要喜歡就好,也無須依律依法了。
= = =
覆 星洲 法友

法友 對大乘佛法,還是無法深入!不是你講的那麼隨便。

大乘法是從小乘漸修,再依個人根性利頓而悟入的。律法在小乘已修學。
小乘法越入大乘法,有很多僵化的思想要甩開,否則無法入佛知見。

修行是修自己,不是為僧團而修。

若被僧團規定綁住,不如不要修,因為有太多束縛跟執著。

2014-10-24 14:17:58 補充:
因為說到心起,會被眾生誤以為有個固有不變常在的心可求可修。
= = =
心怎會不變呢?心最會變的,最摸不透的。

人心說變就變,只要有愛欲就變、有苦有樂就變。

但人心是常在的,心雖常變但常在,常變是無常,常在是無斷滅。

人心,尋伺不停,緣也是尋伺不停。

唯心論就是因緣論。

無常無斷是觀因緣智。因緣就是無常無斷,跟心一樣,特性相同。

見到這種無常無斷的特性,就是見性。明緣起性。

2014-10-24 21:42:48 補充:
朋友,大乘佛法是佛陀入滅近五百年才興起的新興教派。
這些經典已與原來佛陀的教說,遠已~~~~~~~~~~~~~
= = =
覆 Current 法友

以上兩點,其實再討論下去,是沒有意義的。

重點是大義是否是善法,是否能解脫三界,是否能利益眾生。

往這些正面的方向去思考,去核對比較,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吾大小乘經典都看,雖然說法文字運用不同,但其實大義都是一樣的。

佛屬大乘、聲聞屬小乘。聲聞是經佛陀教化而成就的。

佛陀希望聲聞弟子能跟他一樣成就佛果,所以說大乘教菩薩法。

但是,根基夠的聲聞弟子,只要發心即能成就。

一般根基不夠的眾生,是不能隨便學大乘的,得達聲聞乘來學才行
2014-10-24 4:58 am
聲聞乘指的是解脫道,這確確實實是解脫道沒錯,但不是佛法。

===
不是佛法

佛陀是不是白說了
2014-10-24 12:53 am
只是一時閒暇,路過,隨談而已。

就題主朋友所提示的經文:

1.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2.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
3.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

題主朋友,這三句經文,朋友是否看的出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若是翻譯出差錯,那要找出原梵本來對照。
若是切合原經意,那麼,就是不是有可能作者...
1. 不清楚佛法基本教義 ?
2. 對於專有名詞有誤解 ?

這三句經文,確實很難理解。

與其他許多經典的說法出入頗大。

2014-10-23 23:21:45 補充:
先回 題主朋友,

問題:針對這三乘的爭議,您認為怎樣的心態才是入正(見)?

星洲會這樣回答 : 放棄自己的創見、捨棄自己的想當然爾,遵循 "以戒為師、經四大教示以及律的四大教示" 的指導原則。 這樣的心態,方有機會獲得正見。

........

次者,回光明朋友,

在古老的巴利藏中,辟支佛就是獨覺。 到後期梵文興起時代,又有緣覺一詞的出現。 傳至漢地,天台又從智論中引申出值佛與否的區別。

但不管如何,獨覺應是在佛法滅盡、無佛住世時代、獨力證悟的聖者無疑。(這比較沒有爭議)

2014-10-23 23:22:02 補充:
就單以這一句來說,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有學是指入流向、入流、一來向、一來、不來向、不來,乃至阿羅漢向,等七個證務的層次 (有稱為四向三果)。

而這 "有學",皆是聲聞聖弟子;是在 "有佛住世、或有佛法的時代" 證悟道果的聖者。

在有佛法的時代的有學聖者面前,為何能現 "無佛時代的獨覺" ?

光明朋友、或 題主朋友,不認為這裡有些疑問嗎?

2014-10-24 00:29:07 補充:
意見023,光明 朋友,

如果用舉證的法華文句,那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一句,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

若現聲聞身,必定是指漏盡阿羅漢,四果,也只有漏盡者/無學位勝者,才有能力指導有學聖者。

那麼,漏盡阿羅漢,示寂時,必定聲稱不受後有。

若以方便力,示現漏盡阿羅漢,會不會聲稱 ......"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呢?

如果會,那不是妄語嗎?
如果不會,有沒有符合律、也符合於法的證據?

(因為,這...會引起更多的疑慮、引發更大的後遺症。)

2014-10-24 10:20:01 補充:
意見025,光明 朋友,

太子證悟,成為佛陀之後,有一種說話的特質,為其他人所無法具備。

從不說錯話、前後一致、沒有權宜的隱瞞或欺騙
說出去的話,不後再回收改變。說的話與心中的見解一致
..等等說話的特質。

後來經典翻譯,就是如語、實語...不異語。

如果光明朋友的解讀是對的,那麼,首先敗壞的是...律
因為,誰知道哪一條律的背後,是否有變卦的解釋?
以律為師的訓誡,形同笑談。

律敗壞、僧就敗壞、
僧敗壞、僧團就敗壞。
僧團敗壞,三寶還剩甚麼?

朋友熱忱佛法,那是一般的好事。

若能收束心思,從律著手、打好根基,那才是真正繼承如來家業。

(繼承家業,先從家規認識開始,不是嗎?)

2014-10-24 11:03:06 補充:
題主朋友的指謫,星洲並不了解:

1. 您的質疑,都是合情合理,只是您起質疑的心,非常的混亂;

是說星洲的心,混亂不堪;卻能依律依法提出合理的質疑?

這....真的不易理解。朋友能說得更清晰些嗎?

2014-10-24 13:14:28 補充:
先回意見044 光明朋友,

如果朋友所說為真,那麼僧團將會崩解。正法將隱沒。

出家只要喜歡就好,無需依律依法出家。
出家只要喜歡就好,視情況持出家梵戒。
僧團只要喜歡就好,也不用結夏安居了。
佛法只要喜歡就好,也無須依律依法了。

為什麼可以如此 "怪怪的"; 因為法無定法、是應眾生根基而施設,無需拿來束縛自己。

朋友,可以認同這樣的佛教嗎?

節錄一段 佛陀頒置律法的利益:

1.攝取於僧
2.僧歡喜
3.令僧安樂
4.令未信者信
5.已信者令增長
6.難調者令調順
7.慚愧者得安樂
8.斷現在有漏
9.斷未來有漏
10.正法得久住

朋友,可以再潛靜思惟,星洲的舉證,是否有道理呢?

2014-10-24 14:16:48 補充:
回題主朋友,

論法的原則,依律、依法、引證論著義注;盡可能不加入情緒。

1. 聲聞二字,..憑甚麼以我識為準?答: 以巴利藏sàvaka解釋為主。
2. 獨覺..憑甚麼以我識為準?答:同上,paccekabuddha。
3.朋友總以我識謗他,...這種邪心是混亂。
答: 無論是誰,依律依法、依四大教示。豈能拿佛法作人情?

4.無論翻開哪一本經,....義涵是否連貫的瞭解?
答 : 何以認為星洲完全不了解呢?

5. 枉顧經論的本意,..是沒有誠心。
答:依律、依四大教示檢驗,是 佛陀遺教。朋友認為不對嗎?

6. 朋友的論述,雖然依律依法...沒冤枉你吧!

2014-10-24 14:17:27 補充:
答 : 這是朋友的臆測。上面的解釋,就是星洲一向的原則。
如果星洲認為朋友確實冤枉星洲,朋友會如何表示?

7.「依律依法」也只是門聯的橫批,並無實性。
答 : 這也屬於個人的臆測,再加上朋友的情緒。

最後,朋友。這應該是第三次的建議:

親近善士,尋求合格的指導親教師(清淨僧),正確地認識、學習佛法。
聽聞正法,在指導之下,比對簡別佛法的內涵、真實性,去了解祂。
如理作意,在次第的指導下,學習如何 "正確地作意",而不是憑自己的想像、推測。
法次法向,習戒、學定、觀慧,逐次增上善根,乃至證悟涅槃。

題主朋友,基礎是一切、善知識是梵行的一切。

先尋訪合格的指導老師,朋友將會為自己慶幸。
2014-10-23 11:17 pm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四(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集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謂世俗諦勝義諦。今所說者異乎常說。謂勝義勝義諦也。一真法界中道實相。無法不收。無法不遍。上聖下凡情與非情皆成佛道。斯為極唱最後垂範也 二顯益。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涅槃經云。我於餘經說有聲聞不得作佛。非於此經作如是說。涅槃佛性即如來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嚴。二經同味不亦宜乎。斯則會五性融三乘。

2014-10-23 15:20:48 補充:
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
=====
版主能解此義嗎??

佛法總歸一乘,有人硬ㄠ要分聲聞、菩薩,只能隨他去

究竟涅槃只有一種,怎麼說也聽不懂,也無法度

要如何貶抑聖者,不關我的事,自承自業,將來就知道果報

個人只是凡夫一枚,提出危險,信也好,不信也罷!!

2014-10-24 19:07:13 補充:
覆版主朋友~

因為不捨讚譏毀譽心,被人貶抑了,故努力爭辯,企圖把佛說聲聞,改成
 自己喜歡的樣子(或說自己認可的經典的定義),不但辦不到世間行、反
 而出世的解脫都遺失了。
 這問題出在自己的得失心,卻以串改聖法的方式來解決,這應該嗎?
=====
是否能舉例??誰竄改經律??聖法??

若是在下,請舉例,自當引經為佐,若在下舉無經、律為證,有過失當懺悔,以上~

某些自稱"大乘"的學子,心量卻不如被貶抑的聲聞,何時看見聲聞學子貶抑大乘??

版主這種論述,實在難以苟同....但也無奈!!

2014-10-24 19:21:18 補充:
以下只是牢騷隨筆~

若不依佛制之律,至少也應依四依法作為檢擇標準,這是作為佛子最簡單的"智慧"

若對佛經全盤信受,卻無法證實,如同某外教,信我則得永生,何來學佛?

佛法若只剩文字遊戲,也難怪末法已至,人人倡導念佛往生,如同信我永生

最基礎的自證自知,此版能破色身非我者有幾??能見四大真實者有幾?

某人倡言學大乘必從二乘學起,那麼捫心自問,自己二乘又學到多少精髓?能破我執否?

無我執的聖者遇到此般信徒,貶抑其為焦牙敗種會不會譴責?個人認為只會淡淡地回應,朋友,當你到達彼岸,是不可能再回此岸的,因為...所作已做,不受後有!!

何來迴不迴心?定不定性??
2014-10-23 11:15 pm
會有很多問題代表佛經還看不夠= =,請把三藏12部經都背起來,然後再來討論,等到全部背起來的時候差不多也80~90歲了,然後廣欽大師可能會出現在您的腦海裡跟您說:總誦~~(可能會有一種很感動想哭像看到親人然後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念個3年就往生了,南無阿彌陀佛 音:ㄋㄚˊ ㄇㄛˊ)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14-10-23 10:49 pm
問題:針對這三乘的爭議,您認為怎樣的心態才是入正(見)?
Ans︰
一乘有一乘的定義。

三乘有三乘的定義。

正見者!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所見如實,知見無見,即是正見。

見一乘就是一乘。見三乘就是三乘。

有心者,見大乘說非佛說,見小乘說其為究竟。

有心者,見菩薩乘說非正統,見聲聞乘說其與佛等。

2014-10-23 15:09:39 補充:
故,當然不可以拿不同經典相互質疑。
= = =
靜修 法友

雖不同經典,但也都是佛陀所說,有什好質疑的呢?

佛說一乘就是一乘。佛說三乘就是三乘。

隨諸學人根性而入,方能大小兼收,同入法船。

2014-10-23 18:39:43 補充:
這三句經文,確實很難理解。

與其他許多經典的說法出入頗大。
= = =
星洲 法友

《瑜伽師地論》:「云何名為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趣寂聲聞。
變化聲聞者,為欲化度,由彼所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

諸佛菩薩,為欲化度諸有情,依根性,而化作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謂︰變化聲聞。

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應身化度。

2014-10-23 20:40:35 補充:
※聲聞乘指的是解脫道,這在經典中也常常以「聲聞解脫」來運用;
 如:佛本行經、華嚴經、大寶積經、大方等大集經、優婆塞戒經、清淨毘
   尼方廣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淨土五會念佛誦經。
 朋友們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大乘經典。
= = =
聲聞乘指的是解脫道,這確確實實是解脫道沒錯,但不是佛法。

菩薩道才是真正成佛之道,唯一佛乘,才是佛法。

聲聞乘解脫了,就是決定入涅槃,滅度。

而菩薩乘,諸佛如來,法無定法、相無定相,無決定相,故如來,涅槃非涅槃。

非涅槃相、非非涅槃相。離一切諸相,即是中道義、第一義空。

2014-10-23 22:16:09 補充:
佛陀是不是白說了
= = =
聲聞乘是依眾生根性次第而說!

等達到聲聞乘,佛陀才說「法華一佛乘」,如來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薩,隨順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薩法。

所以法華經稱為一切諸佛密藏,惟一佛乘,不能隨便說的。

眾生根器不足,直接教其菩薩法,恐不信,而生謗。

欲救度之卻反而去害之,這不是佛陀之本願。

如今法友如不信,則不用勉強。

2014-10-24 11:59:12 補充:
星洲 法友

覆 意見036

法友所談的律是定法。是應眾生根基而施設。

欲修大乘佛法,基本條件是︰不住無為(無所住、不入涅槃)、不盡有為(行一切善)。

不會把定法,拿來繫縛自己。

如來是無礙人,無可定相、法無定法。

希望法友能變通,不同境界有不同作法、說法,而不是死死板板。

2014-10-24 12:56:39 補充:
緣起的當前,無有任何一法一物可以主宰。
= =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所以,緣起(因緣),即是心起。

文字名相不同,大義相同。

法友不用名相心,而用緣起,也是可以,大義同則可。

但是法友講緣起名相,很多初學者看不懂。

什麼是緣起?法友可以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說明嗎?

2014-10-24 13:42:35 補充:
心……就是不停不斷的在改變流轉

心起,即是無有停歇的破壞。

心起,即是敗壞破散的滅盡。

心起,即是多方面的影響而改變,故說無有一法可常在永固不變。

心起,即是不斷改變的呈現,呈現又不斷的在影響而改變。

這世間只是個『心』


有緣即有心

2014-10-25 09:51:57 補充:
法友,吾意見071 主體大義乃在勸發菩提心。

若說勸發菩提心是不智之舉,法友的問題可相當大了。

勸發菩提心,是勸法要有傳承。法沒有傳承就是「焦芽敗種」之義。

聽不下「焦芽敗種」四字,是已生纏縛,而聽不下。

聽不下是因為執著這四個字「難聽」,而聽不下。

因為法友心中執著「難聽義」。

法友心中沒有下列名相~

大小,好壞,高低,蕉芽敗種,偽經,破邪顯正,聲聞乘,菩薩乘等等等

是執空相。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本有,但不染著、不執著才是正知正見。
2014-10-23 9:41 pm
瞭解經論用意,就夠了,並不需要一個聲聞的標準定義,畢竟,名無我。

----

在下是以為佛子先[[知]]自己是[修持中的凡夫]...

[下]無能論[上]..智慧低的真的無能體證智慧高的聖賢境界...

所以不以經典知識作[我見].

當哪一天[解脫知見]自知解脫...再來說[聲聞,緣覺,菩薩]...現在可以統稱[聖賢]!

當成佛...就可以說[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不同.

在下當然無能貶抑後期經典文字用詞...但佛法的部派鬥爭確是不爭的事實!

部派以前的[雜阿含或南傳相應部]..哪有這些名相分別!!

2014-10-24 16:54:41 補充:
唯心論就是因緣論。????

緣起是中道....12因緣中含有[色]法......佛法無法說是[唯心論].

一切[心]法的根源一定是[因緣生]......故佛說[緣起]...

[唯心]是為無明眾生的方便....不是佛法的真實!!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02: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023000010KK033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