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118/html/b09/0118b09.html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件事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前,中國領土完整,清政府獨立行使主權;戰後,香港島割讓,部分司法和關稅權力轉讓給外國。戰前,清政府嚴格限制中外貿易,中國經濟的主體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戰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衝擊這樣的經濟模式。戰前,中國人學習和研究的是中國傳統學問,他們不了解西方,以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戰後,中國人逐漸了解西方,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在一場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後,中國喪失了很多主權,這是鴉片戰事給中國政治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中英《南京條約》中,中國被迫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中英《虎門條約》中,由於「領事裁判權」的確立,中國將對英國人的司法審判權讓給英國;在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美國從中國進出口貨物所納關稅率,應由中、美兩國政府協商決定,清政府不能單方面更改;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法兩國也享有此權力。這是對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全然破壞。
「鴉片戰爭」前,由於清政府嚴格控制中外貿易,只有小量外國商品能夠進入;而由於外國人的需要,中國的茶葉和生絲也源源不斷銷往西方。戰後,根據《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中關於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的條款,清政府須大大放寬對洋貨的限制,外國商品開始大量湧入中國。以英國為例,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九十多萬英鎊;1843年增至一百四十五萬六千英鎊;1845年已到達二百三十九萬四千英鎊!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 「閉關」自守,不對外國開放,只允許廣州「一口」(門口)進行中、外貿易。戰後,根據《南京條約》,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地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人和他們的家屬居住,自由進行商貿活動,英國還可派駐領事。根據《虎門條約》,英國人的司法審判權也歸本國領事所有。美國人和法國人也通過「片面最惠國」待遇取得這些權力。協定關稅的規定也大大便利了中外通商,自由的中外貿易使這五個城市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成為中國商業最發達的城市。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讀書人只知道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學問,他們不了解西方,更不知道西方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知識。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中國某些知識分子注意西方,他們從現實出發,感到中國人有必要向西方學習。他們著書立說,向國人介紹歐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以及經濟、軍事;並且探討如何學習西方國家的長處,以抵抗他們的侵略。這批有眼光的中國知識分子,代表人物有魏源(代表作《海國圖志》)、徐繼佘(代表作《瀛環志略》)和梁廷(代表作《海國四說》)。
研究某地歷史、地理的「史地學」,本是中國的傳統學問。「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邊疆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尤其是「鴉片戰爭」失敗,更給中國人敲響了邊防的警鐘。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現實存在的邊疆問題,他們根據自己的實地考查和文字材料,研究中國邊疆地區的地理、歷史、風俗,和面臨的危機,寫出了各種兼具學術和實用價值的著作,為清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政策和軍事行動提供參考。代表人物有姚瑩(代表作《康輶紀行》)、張穆(代表作《蒙古遊牧記》)和何秋濤(代表作《朔方備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