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新詩史

2014-10-18 7:21 am
贈20點!! 拜託!!!!!!!!!!!!!!!!!!急!!!!!!!!!!!!!!!!


中國當代新詩史 作者:洪子誠、劉登翰

可以幫我介紹大概內容的重點在講什麼,還有這本書的評述
和這本書的優缺點!! 越多越好~~~拜託 ~
謝謝各位~

回答 (1)

2014-10-22 12:40 am
✔ 最佳答案
內容簡介:

本書所評述的,是20世紀50~90年代中國新詩的狀況:勾勒新詩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諸種因素推動、制約下的整體演化軌跡;描述不同階段新詩在題材、主題、藝術方法上的變化與特徵;考察詩歌潮流、詩歌秩序生成及構造的條件與方式;具體詩人的寫作和重要詩歌群體、流派,是本書評述的重點。

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澳門的當代詩歌,本書採用分別處理的方式,但在具體論述中,也會注意到它們之間的關聯。


圖片參考:https://s.yimg.com/lo/api/res/1.2/IW2HJHP1hTDL9WBgRlnMcw--/YXBwaWQ9dHdhbnN3ZXJzO3E9ODU-/http://img5.douban.com/mpic/s1323029.jpg

目錄:
修訂版序

引言

上卷 中國大陸當代新詩

第一章 新詩道路的轉折

第二章 過程及時期特徵

第三章 走進“當代”的詩人

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詩人

第五章 新民歌運動與新詩道路的討論

第六章 60年代詩風和“政治抒情詩”

第七章 “文革”時期的詩歌

第八章 80年代的詩歌狀況

第九章 “復出”的詩人

第十章 確認已凋謝的流派

第十一章 朦矓詩與朦矓詩運動

……
中国当代新诗史 摘录
40年代后半期,新诗两大流派(新生代):以艾青为代表的“七月派”诗群,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九叶派)。“七月派”代表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一脉,他们以诗为社会斗争工具的功能,重视诗人的感觉、想象、情绪的力量,其中高水准的诗作,有沉厚、开阔又忧郁的情感基调。“九叶派”是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群,他们的创作受到我国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的哺育,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在新诗中,他们继承的是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艾青等所进行的现代化工作,尤其是卞之琳的传统感性和象征手法的有些配合,以及冯至“更富现代意味”的《十四行集》,给他们直接的启发。他们的诗歌观念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当时已成主导的诗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主张,认为诗不该成为政治的武器和宣传工具,二是,提出“新诗现代化”。他们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同现实——战争、流亡、通货膨胀等等——密切联系的现代主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有两个诗歌“群体”:一是“青年诗人”,二是“归来”诗人。“复出”诗人以个人坎坷的经历印证了中国当代历史(包括诗歌历史)的“曲折”。几乎所有的“复出”诗人都有关于“归来”主题的作品:艾青复出后第一部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有诗《归来》,梁南也写了《归来的时刻》。 艾青《鱼化石》一般看做对被打成“右派”之后一段岁月的自述。艾青的作品交错或并行的两条基本线索,“揭示和同情苦难人民”与“确信人类的再生”。“七月派”和“九叶派”在80年代有不同的重认。“七月派”诗人复出后,成绩平平;而“九叶派”在80年代的重认,更明显有重新“构造”的性质,连“九叶派”的得名也是因为1981年结集出版的《九叶集》(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牛汉<悬崖边的树>一诗,体现了众多“复出者”相通的典型心态。 朦胧诗在论争中确立地位,同时也建构起自身的“秩序”,涉及朦胧诗的定义、“代表性”成员、“经典”文本的确立等诸多方面,也涉及朦胧诗与《今天》、与“文革”中的“地下诗歌”等的关系的理解。 朦胧诗指称的范围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特定诗歌现象、诗歌文本,还是将文革中地下诗歌也加以涵括。 黄翔《野兽》被看做他的自况。 北岛《回答》普遍认为写于1976年春天,可能与“天安门事件”有关。朦胧诗时期,北岛最重要的诗艺特征是,通过价值取向差异或对立的象征性意象密集并之所产生的对比、撞击形成“悖谬性情境”,常用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 顾城持有一种“浪漫主义”诗观:“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顾城的死,出乎人们的想象,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学界,诗人、诗歌与“残暴”的关系成为广泛谈论的话题,人们从生命、道德、文学、哲学、诗歌等形而上层面,不断加以阐释,引申出各种寓言、象征。


收錄日期: 2021-04-24 23:11: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017000016KK054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