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菩薩乘的識見來解釋「識,怎麼來的?」

2014-10-16 5:10 pm
<菩薩的安住之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摘、略)
此大樓閣,
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
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
是能住難知法、甚深法、無二法、無相法、無對治法、無所得法、無戲論
法者之所住處;
雖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正位,
雖了一切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
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
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
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
雖觀於空而不起空見,
雖行無願而不捨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
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為化眾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
雖無生死為化眾生故示受生死,
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
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
雖行於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
雖行於捨而不廢捨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
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
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
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
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
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
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
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
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
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
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
此大樓閣,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修學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差異,在第二義的識見培養。>
※初心二決定義不可混淆:
 解脫道:能捨世間。
     至於如何捨,並沒有差別;
     有人觀緣起,知無常苦空無我,能離、能斷、能捨;
     有人依第一義,知無自性、不二....,故不在世間流連戲論。
     然而,甚深緣起本就是第一義,
     故,無論結果還是論義,其實並沒有差別。
    ※大乘修成小乘:
     大乘弟子若凡事都起第一義為說,將反墮聲聞解脫,口說不墮
     空見,但凡事只要非第一義,都過度輕忽隨便,這種不著諸法
     相的論義方式,其實是解脫道。
     當知經說,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
          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
          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
          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
 菩薩道:行於世間。
     至於如何行,則因識見而有差別;
     依捨斷離,於世間,能行諸善、卻不能說。
       何以故?說了就矛盾,內心在捨、行為卻不捨。
           他人一句「言行不一」,千年說也不清楚。
           久之,自己也疑惑了。
           這就是貪圖方便,以二乘識見行菩薩道的過患。
     依自性,於世間,能行諸善、亦能說法覺他。
       何以故?言行如一。
 菩薩乘,並非一切乘,但也不可著一乘法的境界想,當善分別三乘教法
 的本修因與果地,否則就壞法了、辜負了先佛的苦口婆心,全然的了達
 ,即是一乘,並沒有三乘之外另立一個一乘的教法。
※求大乘菩提沒有誠心,便宜行事,把小乘法偽裝成大乘法來用:
 以因緣、和合、自然、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方式分別諸法相,
 是二乘識見。離因緣、和合、自然、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戲論
 ,自性起用,是菩薩乘的識見。
 當然,識見的差別,並沒有誰是誰非,純粹只是因地起法的不同。識隨
 心轉;明心,就不會錯亂;不能明心,就會混淆,故說,不識本心、學
 法無益。
 第一義,二乘與菩薩乘「究竟」都一樣。
 第二義,二乘與菩薩乘是完全不一樣的識見,不可以便宜行事。
     舉例:十二因緣法
     二乘的識見,描述觀察到的因緣,無明、行、識......;
           這些集都是虛妄的、要斷要滅。
     菩薩乘識見,描述自性如何起了過失才產生這些集....;
           這些集是果非因,並沒有滅不滅的問題。
           菩薩畏因,故自卻非心;這些集,非斷非不斷。
     其實互為表裡,故說一乘。
     自性觀是正觀、海水觀,沒有出入;
     生滅觀是方便、海浪觀,出入涅槃。
※參考經文:楞嚴經。
 期朋友們能認真的看楞嚴經中的經文,學習其頗析諸法相的方式,內容
 隨個人見解解義不同、但皆是菩提;此經的頗析方法,是標準的菩薩乘
 識見,甚少有經典如此白話的示範給我們看,還望朋友們珍惜楞嚴經,
 看不懂也不要毀謗。

<結論>
既然要深入菩薩乘的學習,面對「結」,就必須要離因緣、和合、自然、
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戲論,自性起用來分析諸「結」,但又不能
用第一義來省略這個分析生死根本的功德,否則就墮入解脫道。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識」怎麼出現的?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四大」怎麼出現的?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六根」怎麼出現的?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五蘊」怎麼出現的?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五取蘊」怎麼出現的?
問:請依菩薩乘的識見,說明「業報輪迴」怎麼出現的?
(隨取一兩題回答,亦可。)

回答 (33)

2014-10-17 8:55 am
✔ 最佳答案
楞嚴經曰:『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一念不覺,轉智成識,「識」幻現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此《無明惑》轉大圓境智為第八阿賴耶識(妄想) ,「四大」幻現了。『無明不覺生三細』,此三細又名《塵沙惑》,此惑轉平等性智為第七末那識(分別) ,「五蘊與五取蘊」幻現了。『仗境為緣長六粗』,此六粗又名《見思惑》,此惑轉妙觀察智為第六意識(執著) ,「業報輪迴」幻現了。 一切有為法(識、大、蘊、取、報)如夢幻泡影。似有非實。故金剛三昧經曰:『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Jagat)本覺,常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Sattava)空寂無生。』
2014-10-17 4:51 pm
呵呵!意見欄100,太熱絡了,不敷使用耶!
只好在回答欄裡表達意見!真拍謝啦!
========================
修行者未成佛之前有二種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由大悲心「善」的方便法門,修學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羅蜜多。
大悲心是福德資糧,可證得色身(色身、報身),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

福德資糧仍需智慧資糧相輔相成,福德與智慧是不可分而且需要雙修。龍樹菩薩云:「願一切眾生都能圓滿二種資糧,得到二種最殊勝的果報。」

若說每人註定要照自己的本質去生活,當然不可能活出別人的樣子。接納自己,看清現有的環境,才能走自己的路。故唯有認清自己,才能決定該如何活,這就是如來的真諦。
2014-10-17 7:53 am
簡潔的說~~~~

無盡的迴圈。

但是此題卻也落入無盡的迴圈。
2014-10-17 6:11 am
096
意見者:current ( 初學者 4 級 )
發表時間:2014-10-16 22:00:47
[ 檢舉 ]
朋友所謂的心法,其實正名而說,是受、想、行蘊(精神內在的活動)


古人不懂,稱為心,其實就是受、想、行蘊


受、想、行蘊在哪活動呢?

古人不懂,以為在心,其實在哪裡呢???

在大腦

大腦這塊豆腐,就是古人誤以為心之所在。

其實一切內在的精神活動(感受、情緒、想法、記憶、判別、覺知、決斷)

通通在大腦這塊豆腐裡完成

2014-10-16 22:14:32 補充:
"通通在大腦這塊豆腐裡完成"
?
奇哉!怪哉?
豆腐也會說人話?
2014-10-17 4:47 am
發心不是修行的重點,能證悟才是重點
= = =
原來人 法友

於菩薩而言,發心與修行是並行的,沒有偏重的。

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就是這個道理。

金剛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是這個道理。

汝以證悟為重點,為有所得心,是故難以得證。

祖師云︰「才有所重,便成窠臼」就是見二,才難以成就。

2014-10-16 21:08:57 補充:
橙 師兄

承蒙提點,關於「焦芽敗種」您說是否吾誤貼了!
就末學的觀點來說,是沒有誤貼。因為佛法非戲論。

這是可以辨正的問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維摩詰經︰「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阿羅漢入涅槃,即無為法入正位者。佛法即不生。不正是斷了佛種嗎?

2014-10-16 22:08:30 補充:
覆原來人

阿羅漢入涅槃,即無為法入正位者。佛法即不生。不正是斷了佛種嗎?
======
這種偏執的想法,還想要度甚麼眾生呢??

= = =
如汝所說,阿羅漢入涅槃,確實是偏執的想法,還能度甚麼眾生呢??
2014-10-17 4:08 am
此題就是在問「如何依菩薩乘的識見,善分別諸法相」,並不是問
 「於第一義而不動」。
==

迷者迷自本心為識用.此迷不分大小乘

悟者悟字本性為智用.此悟不分大小乘

善分別諸法相者是般若為用.即是智用.

<善>者清楚也.

<善分別>清楚分別一切法不離自性.出沒即離兩邊.

眼見色.善分別一切色.於分別中不起分別想.是為智用.

故既言<善分別諸法相>.則不應有<識見>的.說法.

管見
2014-10-17 2:46 am
不論大或小---皆成佛

南無常不輕菩薩

祝大家平安
2014-10-16 9:51 pm
修學未入聖,步行時候就會有大小乘、你大我小,我大你小,都大都小....

未入聖修學上求下化叫菩薩乘,修學不利眾叫小乘。

小乘畢不了業?在凡夫位階的時代,無法正觀因緣,卻不打開心胸,自以為是在修學,就會有可能畢不了業喔...(就是沒有四無量心無法斷盡三毒)

至於以證果的聖人,我們凡夫不知也無證,沒有資格任意評斷喔...會犯慢。

大小乘之分只是勸發心,不是學來先不管自己如何,然後先看你大乘,喔~你小乘,喔你@#%&=原地踏步,磋跎光陰,有違普賢菩薩教誨,這樣是什麼剩?

....在者,我們又如何知道人家怎麼發心?不是有若干種嗎,如來皆知?你知?我知?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

2014-10-16 14:08:03 補充:
!一人解脫不是他個人、自己的事。

他解脫是他的事---為何我們不解脫??

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喔!

常識,同一件事的常識竟然有很多種?!根本很無常啊這個。

識陰--啊!竟然有很多種迴圈。無中生有一層再套一層....

2014-10-16 14:15:14 補充:
從來沒有聖者解脫了,結果卻是世間無益的。

解脫的聖者光"不受後有"就不知道利益多少無量眾生?

表面上看起來什麼也沒做,就是自利自私嗎?表面上看來不伸出援手,真的就是不伸出援手嗎?如何妙觀察以憑斷?

證量!...

....

2014-10-16 14:33:28 補充:
====不會不伸出援手的====

(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只有凡夫的自以為是。...個人結論,造成時間浪費,抱歉抱歉。)

2014-10-16 14:40:02 補充:
不受後有“不是”斷盡緣,而是漏盡三毒,無因=熄妄。

離世是指作意及行為嗎?那好像是初學凡夫為先自顧無奈先逃境....可是也不能老要小朋友上戰場,還沒長大就隨業流轉嗎?

看個人發心,忍辱得大力。

2014-10-16 15:03:26 補充:
那個...抱歉....好不容易靜下來了說...

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

自持自莊重,自省自思惟...很可貴喔...尤其在紛沓雜亂的...世間。><"

2014-10-16 20:13:37 補充:
般若居士的重點著重在“出現”的界定喔。

連出現都無從界定,那識如何出現的在觀察上就對觀察者不具意義了--針對出現的識定義域沒有了,識如何出現前提失效。

不過如果是針對共識認知下的識(未必是五蘊的識陰...學淺不懂),個人倒是有個粗淺的心得...

程式的需求要寫出來,各有各自的寫法和迴圈應用。

在這當中倒是可以看得出無中生有的各式花樣,有些背景有不同的受限,逆退回程式的本體可以知道大概的發展限制。

越成熟的系統越圓融,因為程序上較圓融,所以對於先天的受限就可以反而不太被具體化。只是個人心得啦,敬予般若居士兄。

2014-10-16 20:43:09 補充:
佛性空法性空,病倒了晚安,各自也皆可努力用功。

881~~

2014-10-16 21:29:11 補充:
把乘主動破棄了,解脫道才會失傳....了解!多謝提示!night~
2014-10-16 9:08 pm
末學記得第一次摸到楞嚴經也是被授記成為所謂的阿羅漢(假說),現在一樣很會(T熊)了阿,佛陀的意思應該是,大家都要學菩薩那樣的發心,才有益自利利他,但是事實上(阿羅漢)肚子裡面裝的東西是比豋地菩薩的東西多很多的,可以用一種解釋說,阿羅漢只要一迴心,證量就等同8地菩薩,那有些東西當然要跟迴心的阿羅漢學會比較快,因為阿羅漢還有一種優點,他不會有愛取有,跟對外境的貪愛這些東西,簡單來說就是他的心比較硬,耐受度比較高,靜修大德要悟入可能會比較慢一些,腦袋裝太多佛學知識了,一X道有一種怪怪的理論,常常喜歡把一堆古人的書阿佛經拿來研究,研究完了腦袋裝一堆,要用的時候拿不出來,如果能悟入就會變高手。
2014-10-16 6:17 pm
有的東西可分割有的東西不能分割!

菩薩乘覺苦但不受苦!(歡喜受)

在識中找尋真如!

聲聞乘,離苦!斷識!執取真如!

2014-10-16 19:20:43 補充:
意見者:LYC3318 ( 實習生 5 級 )

聲聞轉菩薩或菩薩轉聲聞; 【佛世時大部分阿羅漢都是菩薩再來】,大都迴小向大成為菩薩

是在玩澇口令嗎?

有的阿羅漢是具菩薩種性! 有的菩薩是阿羅漢再來! 何來的阿羅漢是菩薩再來!

菩薩退返大乘心是魔業!

而且有如來現菩薩再來!現居士再來!

佛世時大部分阿羅漢都是姻緣具足在証阿羅漢

也有阿羅漢發菩薩道鎮考驗沒過退為阿羅漢!

真是開口便亂叫!

2014-10-16 19:29:54 補充:
【焦芽敗種】是說定性阿羅漢! 打死不發再來之願的!

另一種是不定性阿羅漢>>即是菩薩種性阿羅漢!

只是目前修行果位只到阿羅漢,有發願再來!

2014-10-16 19:33:57 補充:
觀察
「識」怎麼出現的?
「四大」怎麼出現的?
「六根」怎麼出現的?
「五蘊」怎麼出現的?
「五取蘊」怎麼出現的?
「業報輪迴」怎麼出現的?
「自心」怎麼出現的?
「真如」怎麼出現的?
「初心」怎麼出現的?
「真我」怎麼出現的?
「自性」怎麼出現的?
「本體」怎麼出現的?
「因地心」怎麼出現的?
「果地覺」怎麼出現的?
「清淨圓明體」怎麼出現的?

皆來自【無自性】 他就是這樣來的!

一頭鑽進去想老半天! 知道了你又解決了什麼事?

不想知道>>也省去不少煩惱!

他就是這樣子來了!我就是這樣子去了!
2014-10-16 5:41 pm
把佛陀的教育...分割取捨...加諸各種不同因緣....而分大小!

為了把菩薩作大....所以必須打下聲聞.....以顯示自己[菩薩]的偉大.

困在中國式佛法教育中的分別比較...!!

提問者有能力去評斷....菩薩聲聞聖者的境界嗎??

只是在作經典文字得比較分析而已...

所以才需要加了這一句話--->***還望朋友們珍惜楞嚴經,看不懂也不要毀謗。***

入比較分別而不知..

建議提問大德可以取比較一下..[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

將釋迦佛比下去,來顯示自己的行證如何??

2014-10-16 11:24:55 補充:
TO:原來人先學

以前也說過很多次了...聲聞與菩薩本是同一人.

拿博士士學位後...有人在家修;有人教學去;有人到研究院去...

不因有人在家沒外出....就硬要分別成[菩薩;聲聞]為不同人.

更以有否[發心]為依歸作分別取捨.????

當知阿羅漢若不具足[慈悲喜捨],就無法成就阿羅漢!!

中國佛教..以自己的知見分別大小...建立[菩薩]與[聲聞]的不同..

的確貽害佛子弟.....不小!!

2014-10-16 11:28:46 補充:
修行人..若不能具足[四無量心]..是無法斷除[貪瞋癡]的...何況解脫!!

2014-10-16 12:07:06 補充:
有釋迦佛陀弟子證果後,選擇離色身入[滅盡定]...並不是所有聲聞都入[滅盡定].

只因極少數的人的選擇[是因色身重病苦,生活太不便而作的選擇].

大部分的證果聖者都是隨順因緣[相應]而行救度眾生之實!.-->菩薩行!

為了貶低入滅盡定的不是....強加證果聖者分別為[菩薩]與[聲聞]..而後比較大小.

那是中國式佛法的偏見束缚......害人不淺!!

2014-10-16 12:15:31 補充:
意見011,012,原是回覆009光明人先學而說....寫成原來人先學....尚請見諒!!

2014-10-16 12:25:23 補充:
在中國將[菩薩]講的太偉大;將聲聞貶低得太污濁低下..

所以沒有聲聞果智,只知行人天善法就自稱[菩薩]

沒有聲聞果智...就以自以為是的以經典知見去貶抑聲聞.

實不知自己的修證為何??....跟著經典經文,以為自己也成聖賢!

所以...自作聖賢果智的分別解釋.....自誤誤人!!

2014-10-16 13:31:39 補充:
覆光明人先學:

你認為你有證量去貶抑聲聞嗎??

入滅盡定者[貪瞋癡已滅]...也比你光明太多了吧!!

不要拿他人文字內容...當作自己的心得.

佛弟子本無[菩薩,聲聞,緣覺]的分別....都是修持中的同一人.

只是修持過程中,隨順自己的因緣作應該的抉擇....豈是比較分別者能夠比擬的!

多內觀己心...少作無謂的比較.....!

2014-10-16 14:59:02 補充:
先將[聲聞]定義為[離世]....就已經是自心分別解釋.

而後再定義[菩薩]...

往後的論訴,都已經在..自己的定義下自圓其說而貶抑他人!!

此種論證也無益......

只是在[人天善法]中自稱菩薩的中國佛教徒的偏頗[如實知見]而已.

無證之人貶抑無三毒之聖者...自已為自己在行菩薩道...

總是顛倒眾生的自說自話而已!!

2014-10-16 15:15:12 補充:
那個...抱歉....好不容易靜下來了說...

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

自持自莊重,自省自思惟...很可貴喔...尤其在紛沓雜亂的...世間。><"

-----

說的好.....直指人心 在下受教了!!


收錄日期: 2021-04-15 16:49: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016000010KK019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