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簡介:
餿水油,又稱地溝油或坑渠油,是指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提煉出的油,還包括萬年油(回鍋油)等廢棄食用油。日本在1960年前後即出現日本生產餿水油然後與台灣不肖商人合作,販售到台灣,而台灣的餿水油煉製技術,主要由日本傳授而來。近年中國大陸和台灣許多油品業者從餐館飯店等回收已經使用過的廢棄油進行重新加工處理,將餿水油當食用油,引起輿論關注。2010年,據中國專家估計,這種食用油佔全中國市場十分之一,當中包括街邊攤檔和高級餐館,用於製造各式食物,如油條、羊肉串、水煮魚、麻辣火鍋等等,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烹煮這些食物的食油有毒。醫師表示「餿水油」含有微生物、鉛、苯比等物質,尤其苯芘長期暴露恐有致癌風險。
生產方法:
不法之徒從餐廚垃圾坑渠內撈取狀似稀糊油膏狀物,經過濾、沉澱、加熱蒸發分離為成品餿水油,或將劣質、過期、腐敗了的動物皮、肉、內臟經過加工提煉後生成油脂,一部分流入食用油市場變身成為清亮的「食用油」,非法生産一公斤油成本僅0.3元。不法商人會以每公斤3元賣給餐館,相對普通食油每公斤9元,食肆使用餿水油可省成本。
鑒別: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可以學會通過看、聞、嘗、聽、問五個方面初步鑒別食用油真劣,但以下方法只適用於粗劣加工品,對於高度加工品或混攙品無效。摻有餿水油的食用油外觀與普通食用油無異,並無明顯異嗅,常用的檢驗方法無法鑒別。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指出,從外觀和感官色澤與嗅覺及普通檢測和鑑別方法,無法區分摻入餿水油和普通油。至今 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和鑒別餿水油的標準方法與程序。
一看透明度,純淨的植物油呈透明狀,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混入了鹼脂、蠟質、雜質等物,透明度會下降;看色澤,純淨的油為無色,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油料中的色素溶於油中,油才會帶色;看沉澱物,其主要成分是雜質。但高度加工的餿水油在透明度上可及合格食用油。
二聞不同油各自獨特的氣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摩擦,發熱時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品質有問題,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餿水油;若有礦物油的氣味更不能買。但高度加工的餿水油完全無異味。
三嘗其味道。口感帶酸味的油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可能是餿水油。但高度加工的餿水油無酸敗焦苦味。
四聽聲音,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塗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並聽其響聲。燃燒正常無響聲的是合格產品;燃燒不正常且發出「吱吱」聲音的,水分超標,是不合格產品;燃燒時發出「噼啪」爆炸聲,表明油的含水量嚴重超標,而且有可能是摻假產品,絕對不能購買。但高度加工的餿水油水份含量低燃燒聲響跟合格食用油無顯著差異。
五問商家的進貨管道,必要時索要進貨發票或查看食用油檢測報告。基本上餿水油問題始於上游, 在大廠名廠已使用混入下, 根本無從判斷。
六檢驗。透過專業檢驗機構的成分分析,餿水油的成份通常酸值(酸價)偏高,較正常的油脂更容易形成脂肪酸與甘油,這兩項若長期讓人類透過食物攝取,將可能成為人體各內臟器官的負擔,長期來說可能會是潛在的致癌因子。但經過高度加工的餿水油亦可將酸值(酸價)降低,僅透過此法無法篩驗出是否為餿水油。
對健康的影響:有媒體原文推測餿水油中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而黃曲霉毒素毒性比砒霜強300倍的說法被人誤稱年吃300萬噸砒霜。因此部分媒體對餿水油的描述有編造和誇大之嫌。而據2011年CCTV《每周品質報告》的報導,中國大陸市場上的某些精加工餿水油已經可以通過食用油國家標準的檢測。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油的品質已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而是他們針對國標的檢測方式在加工中使用了一些手段。其中依然含有危險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