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颱風 一、形成:颱風的發源地一般在低緯度的熱帶暖濕海洋上,侵襲台灣的颱風,大多發源於北太平洋西南海域,少數來自南海。熱帶洋面溫度較高,當氣溫達27℃以上,大量海水受到太陽直射蒸發成水氣而升空,因高溫而不斷膨脹,形成密度小、壓力低的低氣壓,引起四周氣壓高的空氣捲入,形成漩渦,吸收更多的水汽和空氣上升後,凝結成會形成暴雨的積雨雲。當熱帶低氣壓中心氣壓持續降低,四周空氣流入加快,達到每秒17.2m的風速(相當於八級風),即形成颱風。
二、結構:發生於北半球的颱風,都是逆時針的氣旋,若從剖開的積雨雲中可見到由內到外,分別是: (1)颱風眼 (1)颱風眼:位於旋風中心,直徑30-50公里,是一個無風無與的晴朗區 域。 (2)眼壁:位於颱風中心兩側的雲牆,風速最大,降雨最烈。 (3)雲雨帶:愈往外圍風速愈小。 颱風等級的區分 颱風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 每秒公尺 每時浬 相當風級 輕度颱風 17.2~32.6 34~63 8~11 中度颱風 32.6~50.9 64~99 12~15 強烈颱風 51.0~66.9 100~129 16~17 超級強烈颱風 67.0以上 130以上 17以上 三、命名: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自民國89年元月一日起,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將改以編號為主,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
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颱風名稱國際命名及中文音譯對照表如附表一,颱風名稱國際命名及原文涵意對照表如附表二。
http://www.dsjh.ilc.edu.tw/tech/%AE%F0%B6H%B8U%A4d/22.htm
2014-09-13 14:39:30 補充:
颱風預報誤差產生之原因大致有下列3點:
(1) 海面上資料稀少,無法掌握颱風詳細結構。
(2) 氣象科學上對颱風之了解尚不完整。
(3) 受臺灣複雜地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