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2014-08-25 9:43 pm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末學剛發表了一篇文章: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請按發問者"Jiunying",按"他的記錄",按"文章",您就可看到這篇文章。

回答 (11)

2014-08-26 2:51 am
✔ 最佳答案
四念處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隨喜讚嘆!
【知識分享】禪修時我們該如何覺知這些東西呢?要用覺性好好地覺知它、感覺它。比如,當提起手時,感覺到它,這就是禪相;當念頭生起時,知道並看見它,這就叫禪相(不是指禪修時出現的相,而是指當下覺知的相——真是妙解)。

所以,我們必須看見自己身心內在的法,而 不是去看見外在的佛像或什麼影像,禪修不是這樣的,佛陀老早以前就死了(怎麼見呢)!就算那是對的,那請問哪個才是佛陀呢(現在看到的這個還是以前死去的 那個)?又,什麼才是真正佛陀呢!?佛陀是指清淨、光明、寂靜安祥的心靈質地。清淨是指沒有染污的平常心;光明是指知道和看見心中的感覺與念頭;寂靜安祥是心中沒有貪瞋癡的念頭。貪瞋癡的念頭就是「苦」!因而佛陀只教導「苦」的生起、「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滅。所以所謂禪修與見法,是要看見我們自己的念 頭,而不是看到光、色彩、或鬼神。

帶有覺知與智慧的寂靜安祥。這種因為沒有貪瞋癡,所以他們能知道和看見自己的心,並且能覺知到身、語、意的行為。
總的說來:涅槃是煩惱的止滅,是平常心。一個有這樣平常心的人,當念頭一起來,叭!一聲!立刻就被抓到了。但一個失去平常心的人,可能想了一百或一千件事情,卻都還看不到自己的念頭。
所以,在修習正法時,要覺知心中生起的念頭。只要一有念頭,叭的一聲!就看到它!像貓捉老鼠那樣。祝大家皆能清楚覺知
參考: 佛教
2014-11-18 4:20 pm
2014-08-26 5:41 pm
念處相應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7/yinshun37-00.html


根本佛教聖典(6)善妙之論/一人不度化,我終不將其捨棄/反神論,祈禱祭祀無用.佛教最和平理性.三十七道品修法.不淨觀,四念處四禪=七覺支治病==如來尊勝
http://blog.xuite.net/nn575719/twblog12?st=c&p=1&w=4552265
2014-08-26 5:03 pm
好人vs好的人←你分得清嗎?

你所謂的是好人。 無關“好的人”!

佛法是先作好“好的人”....再作“好人”,其好之好才是“真正好”。

但言“好人”不問“好的人”...其“好”疏漏百出、不“好”!

誠如:想要改善這世界,曝露出....
一、
世界要因你有所改變,儼然整個世界可以掌控在你手中,這自命自身是天皇還是閻王!?

二、世界有可能因你改變,那好....請你將四季如春,所有病毒死光光,這可能嗎?

三、貪婪想要改善這世界,如何才能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呢?本末倒置。
2014-08-26 1:01 pm
至誠隨喜讚歎版主善德慈悲,四念處的核心~~~念(正念)~~~。

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上,不間斷的專注所緣,

繫念於當下。

((世尊))說四念處,是為了去除眾生的四種顛倒,若未去除

四種顛倒,就無法如理作意,此時便無法斷除無明獲得解脫

,四念處也可以去除四食,四漏,四取等執著。

念菩提支之修行法(說法),引申如下~~~

(一)觀四念處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經609經<

2014-08-26 05:04:25 補充:
(二)觀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276經<

(三)觀六觸入處的集法跟滅法>>雜阿含103經<

(四)觀世間集與世間滅>>雜阿含262經<<

(五)觀有身集與有身滅>>雜阿含71經<<

(六)觀食之集與食之滅。>>雜阿含371經<

(七)觀老病死集與老病死滅。

2014-08-26 05:04:55 補充:
(八)觀四聖諦的第一轉,苦諦,集諦與滅諦。>>雜阿含287經<

念菩提支之修行成就有二,如下~~~

一。得明斷無明。>>雜阿含256經<<

二。四不壞淨。>>雜阿含845,846經<<

與版主您分享,感恩您開此好題嘉惠佛子們,謝謝您,

祝福您身體安康,幸福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末學頂禮合十。
2014-08-26 12:39 pm
個人覺得
=======
不於三界現身.心.意.即是修四念處。
====
那麼....要如何於三界不現身.心.意。
====
觀身 性相 同於虛空。名 身念處。
觀受 不在內外 不住中間。名 受念處。
觀心 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 心念處。
觀法 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名 法念處。
===========
連法都無。那還有什麼,若還有就繼續修吧。

2014-08-26 23:04:22 補充:
個人認為:
=======
非止行,若止,於空.以何為止。於不在內外.何來止。於名字性離,何見止。於不得.如何得止。
=======

那麼要如何空.如何不在內外.如何見名字行離.如何不得?
2014-08-26 6:34 am
身受心法的身因為處於開頭的位置
所以給人一種初級的錯覺
然而真正的初級其實是心念處
或者應該說心念處並不須要特地修習
當身與受有所成就時
自然而然只剩下法念處

同時心念處也會給人一種已經進入法念處的錯覺
這也是為何很多修行四念處的人最後對四念處變得興趣缺缺
因為他認為既然已經到了心念處
所以前面的身與受自然而然已經成就了
同時因為對法念處的錯誤觀念就認為已經見法
因而認為四念處不過如此而已
真正的佛陀教法經過千年後反而變成某些人口中的小學程度
原因就在於此

2014-08-25 22:53:15 補充:
個人認為四念處即是
以身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受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心為主的生活模式
以法為主的生活模式

大部份人不都是活在以心為主的生活模式嗎
同時因為沒有另外三種經驗
所以一個心字人人會寫 但人人不知道如何解說
2014-08-26 6:04 am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這裡不是一言堂,所以只要合乎知識+的都歡迎。

"朋友的四念處是依哪一部經典而修習?"
末學是學雜阿含的。

感恩!

2014-08-26 21:58:49 補充: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1. 朋友是選止行者、還是純觀行者之路?
雜阿含沒說明止行者或觀行者,由身受心法而修的,該算哪種呢?

2. 四大的觀察,朋友放在哪一階段?
文章有說明,是在身念處。不懂威儀路,文章有說明。

感恩!

2014-08-27 05:34:44 補充: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硬/軟,怎麼觀察? 粗滑又從哪一處特徵看到?"
當您用言詞描述出您的觀察,別人用他的自己的經驗來理解,很可能像魚問烏龜陸地散步的問題,相信自己能體會身受心法的無常非我,然後自然的味患離是解脫煩惱的重點。

按照雜阿含的修行,末學的經驗,是非常輕鬆愉悅的。無所求的修行,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覺知到慢慢地進步,您若學別人教的,末學只能讚嘆,因為末學不懂,任何能讓世界變好的都讚嘆。

學佛是單純的,由覆雜回歸單純,直接就如末學所說的,由單純的覺知身受心法來修行,在名相上修行,末學只能讚嘆,末學還會再上網,此篇暫時結束,讚嘆所有的修行人。

感恩!
2014-08-26 5:39 am
不知道題主的意思是...

要研修?

還是只要贊同?

或是要聽不同角度的方法?


註: 朋友的四念處是依哪一部經典而修習?

2014-08-26 13:03:13 補充:
朋友,研修之前,請容問兩個前提:

1. 朋友是選止行者、還是純觀行者之路?

2. 四大的觀察,朋友放在哪一階段?

是放在威儀路? 還是放在出入息念? 或是其他?

2014-08-26 23:56:05 補充:
題主朋友,

1. 沒有先修止禪,而直接修觀,稱為純 (乾) 觀行。

先修止,之後再修觀,稱為止行。

沒有對錯,只有個人選擇而已。

要先知道止行、或純觀,才知道朋友順序、所緣等搭配。

2. 威儀路,就是指行住坐臥四威儀。

....以下是研修之處,沒有對錯;只是對各種修法有興趣而已。海涵....

1. 遍滿全身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十二種特性。

研究 : 從入息、出息開始......

硬粗重、軟滑輕這一組。 硬/軟,怎麼觀察? 粗滑又從哪一處特徵看到?
冷熱,支持、推動、流動,應該沒有問題。

但是,四大之中,最困難的黏結,朋友如何開解?
(這一點,就足以嘉惠眾生了。)

2014-08-26 23:56:21 補充:
2. 自然的有味患...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

研究 : 如果要出現集滅味患離,通常要經過內外、色、非色、生滅、壞滅、過患、最後才到達舍離,關關難過、關關還是得過。

似乎並沒有那麼愜意。

就生滅、壞滅二階段而言,朋友的觀察訣竅在哪裡?

3.大半都是以有尋有伺..,尋找所緣...

研修 : 通常這一段是指入初禪。朋友在此階段是選擇哪一種所緣業處?

是回頭取息相? 還是取四大?

因為這兩個作用不同。

(後面的二禪的敘述,似乎也有些卡卡,也許是文字語義問題。)

以上是第一篇身念處的一些小問題。

(第二篇,尚未)

以求知的角度,與朋友研修。
2014-08-25 10:16 pm
末學剛發表了一篇文章: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請按發問者"Jiunying",按"他的記錄",按"文章",您就可看到這篇文章。
是的 我已遵照你的指示瀏覽 請樓主記得選我喔~




四念處之修行方法?

日常生活時,我們就練習覺知自己目前正在做什麼,洗臉時手會有感覺,臉也會有感覺;吃飯時手會有感覺,嘴也會有感覺;一個人在靜態就可用上篇的方法,動態就觀察可覺知的感覺。與人談話或相處時,為免讓人誤會冷漠或不尊重別人,只要覺知我在談話,我在微笑等,目前正在做的動作即可。 身念處及其他五根都熟悉之後,修習受念處就比較容易。 修習受念處時,我們剛開始以覺知愉悅的感覺,及不愉悅的感覺為主。 只要有任何可覺知的情緒感覺,都可以作為所緣。 由於我們對六根已相當熟悉(如上篇所說),當我們練習久了,就可觀察到六根與此情緒感覺的關聯。 觀察更熟練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得觀察到情緒感覺的的變化,由產生、變強、變弱、消失等,親身體會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我們慢慢的也會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親身體會五蘊的相關性,由於體會了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每當情緒產生時自然地就會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情緒。 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也讓我們漸漸地可修行心念處,由於修到心念處的人,自己就知如何往下走,末學就不敘述了。 能修到心念處的人,日常生活中是最好修行的:上電腦時,以下都可做所緣:手指觸鍵盤(身觸)、眼睛觸螢幕(眼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用手機講電話時,以下都可做所緣:嘴的移動(身觸)、耳聽(耳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日常生活中,幾乎都可練習念住所緣。 自己在靜坐或經行,較少會有不愉悅的感覺,但在與人相處時,就較容易有不愉悅的的發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較能夠覺知我們是如何的眷戀,如何的執著,那時就是學習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的最佳時機,不要怕知道自己有多壞,知道了才有機會慢慢的將這長久的習氣漸漸改正,才有機會慢慢的變好。 能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苦,才能覺知集,才能覺知滅,才能覺知這是滅苦之道,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將苦集滅道味患離的觀察熟練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此的熟練,就有機會升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久了就有機會斷欲貪,甚而超越欲貪。 我們要先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才能體驗三禪所說的: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能在三禪修行的聖者,再往下走,末學預祝您早日成就,過著完全無我,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也就是四禪正定的生活: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修行四念處,就如自己將無貪無嗔無痴生活的種子種入土中,經由身念處,就如給予種子最好的環境,而至受念處及心念處,就如種子發芽生根,當心念處成熟時,就如根枝葉等的拙壯(五根、五力),當您越壯大,就有越多的人能因您而獲益,而去造福更多的人。


收錄日期: 2021-04-15 16:1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825000015KK045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