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作意~所緣?正觀?

2014-08-10 7:53 pm
請問如理作意 是如何理? 作何意?

回答 (12)

2014-08-10 10:43 pm
✔ 最佳答案
※一切佛理皆自「觀察」開始,世尊也不例外:
 若能回到最初的觀察,即可如實運用三皈依,各宗門所言雖然不同,但義
 卻無別,盡是入三魔地的方便法:
 (末學程度有限,無法道盡先賢先佛廣大的方便開釋,僅舉數例)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有人說「如實觀察、如理作意、起正知見」
 有人說「親證  、理證  、經證  」
 有人說「聞   、思   、修   」
 有人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三法印)
     (覺明) (般若) (空性)
     (定)  (慧)  (戒)
     (無亂) (無癡) (無非)
 ......這些都是不離見聞緣入三魔地的方便法,皆可名如實三皈依。
 若明此理,變化一下自己辦得到的方法也無妨。好比末學深知,未證阿羅
 漢以前,別太相信自己,故難以正知見皈依僧,故暫改為「如實觀察、如
 理作意、以經為證」,這樣總比抱一個辦不到的法門自我陶醉來的好。

※很多人以為遵循世尊教導就是三皈依,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世尊(經典、諸佛)就好比老師。老師教我們的,要好好學,但自己不去
 努力練習,就好比只上課不自己寫練習題。
 如實觀察、如理作意,就是自己做練習題;做完了,拿給老師改一下(以
 經為證),老師改了沒錯,心中對此題就沒有掛礙了,自歸清淨,故說皈
 依僧(淨)。
 僧,就是師;又說以戒為師,僧也是戒。
 若以為三皈依就是遵循世尊教導,會變得有問題就找經典、而不先問自己
 ,久而久之,智慧就遲滯了、覺明也被遮蔽了。
 遵循世尊的教導,僅僅是皈依僧,功德尚有不足,離三皈依尚遠。

※如理作意的參悟:
 ◎沒有如實觀察的基礎,如理作意盡皆妄想。
  好比無聞而思,此思乃虛妄生;
  好比無病而藥,此藥乃虛妄生;
  好比無因而果,此果乃虛妄生。
 ◎此「理」是無量義,自性本自具足,無可道盡,科學上說邏輯,佛學上
  說智慧,故,當關注在何為無理(非相):
  我名我法我識:這並非有過,反而方便學習宗門教法,是有功德利益的
       ;其有過失的地方,是執著於我名我法我識而謗他;法無定
       相,執著於法塵皆是過失,憑甚麼以我(教、派)為準?故
       是無理。
  自我矛盾:前後不一、言行不一,都是無理。好比口說緣起法,但運用
       起諸法來卻從來不問因(病),就是心口不一。
  落入輪迴:法論落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輪迴,變成了無端妄出,故說
       無理。好比十二因緣法,是由無明起的因;若在討論無明如
       何起的問題,還拿十二因緣法來解釋,不就輪迴不已了,到
       底是誰該解是誰呢?故說無理。
  理無唯一:只要是合乎邏輯、沒有識執的推論,皆是不非相;不非就不
       該亂批評,尤其是以我識為據的批評,這實在是程度不足,
       不悟自性含藏具足,故說無理。
  毀謗自性:一切所觀察到的自性,皆不可違逆,若有違逆,即是謗佛,
       這是無理的,因自性佛是不該毀謗自性佛的。
       但每個人見性的工夫不一,這比較深奧,適合已見性的深修
       弟子自我要求,一般人就算了,只要不毀謗覺、智、空就好
       ,換句話說,只要能如實三皈依就好了。
 ※如理作意,指的是這個本念,並不是作意後的法塵;
  你我皆能如理作意,即便結論相反,只要不入非相,皆符合皈依法。
  凡夫不識真寶,總拿作意後的結論(法塵)來分別正邪,看到那實皈依
  如理作意的真善知識,反而謗他沒有立場、牆頭草,其實這善知識不是
  沒有立場,而是住在不動地,不隨流輪轉,這立場百劫也不會變,這才
  是真寶,只是要解釋給凡夫知道,不知道要幾百年,就當機緣順便修個
  忍辱波羅蜜了。

問:請問如理作意是如何理?
答:無執的智慧即是此理的本貌。
  與經典論說無關、亦不會偏離一切經典論說。

問:請問如理作意是作何意?
答:不入非相的思辯,即是此意。

問:「如理做意」是有為還是無為?
答:此是三魔地;
  三魔地是出世與世間的交邊際處。
  三魔地是於法不說斷滅相的,故可做為皈依之地;
     一切斷滅相皆不可言皈依。
  三魔地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
  三魔地是非有所緣、非無所緣的;
  三魔地是正觀、也是方便觀;
  三魔地是本念、初心、直心、發心的初相;
  三魔地是自性起用的起點;
  三魔地是靜坐禪修的起點;
  三魔地這交邊際處,僅此一念、同佛知見,別無他法,不須要定義解釋。

問:如理作意~所緣?正觀?
答:如實觀察是對所緣、如理作意是指思辯、起正知見是正觀。
  如理作意是很單純的智慧,不執一法。
  如理做意也可以說是理證、思、諸法無我,功德都一樣。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

2014-08-11 19:42:44 補充:
末學的觀念與星大德是完全相反的:

星:如理作意要成就,首要之處,便是先去除自己的想像、推測、
  與自己的想當然爾。
靜:如理作意要成就,首要之處,便是先憑自己的想像、推測、與
  自己的想當然爾,忠實的做,才能看清楚自己。

  剛開始錯了沒關係,只要能看清楚自己,就有機會以經為證、
  才能修正自己,才有資格說自己在實修。
  根本不認識自己,學再多的法都是虛妄想像而已,因地不真,
  又怎麼可能有所成就。
-----------------------------

2014-08-11 19:43:16 補充:
星:要到達具備止觀程度的如理作意。
靜:如果「如理作意」只局限於止觀程度,那學佛就不該一開始就
  三皈依,因為剛學佛的人,根本不太可能達到那個程度,若凡
  夫根本不可行,還說甚麼實際,這讓人聽不懂,邏輯很奇怪。

  「如理作意」之所以是皈依地,不但佛如是、阿羅漢如是、凡
  夫也如是,境界會提升,但皈依之地從來不變。
  請問星朋友,您的止觀程度的如理作意,與凡夫的如理作意有
  何不同?這本念(初心一念)完全一樣啊!

2014-08-14 06:52:25 補充:
分享大乘佛法同修一個末學的心得:

說方便,一定是「實用」,是以「實用」為緣而說的;「實用」一定是
    以「對象」為緣而有;若不明對象、不明對象實用與否,都不
    可稱為實用,實用兩個字不在法上,在心。
說究竟,一定是「歸心」,究竟是以「歸心」為緣而說,若是已歸,實
    不必說;若是為演繹給後學看、分享學習的過程而說,這是慈
    悲大肚,不必管他人批評,因為真善知識是會打從心底感謝您
    的分享的。
但說方便、說究竟,皆是小法,並非大乘法論。

2014-08-14 06:52:31 補充:
大乘的論法,
在「用途」上有區別,如:發心、歸心、入禪那,本雖同源卻不同方向。
但在「因地」上卻無二別,無論是凡夫、阿羅漢、菩薩、佛,大乘法論
僅此一說,淨(佛)染(凡夫)一如的如來藏。
這種淨染一如的論,佛版極為少見,此題「如理作意」就是一個例子,
期待大乘同修能舉一反三,此是真寶,切勿輕忽、自遮般若,迷惑於小
法反覆,不知真歸大定,長此以往,最終會被神棍級佛教徒牽著鼻子走
,這就是很多大乘弟子不能突破而半途而廢的地方。
2014-08-13 5:08 pm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4-08-13 9:40 am
~ 白骨觀.....周處除三害 ! 知他不知己....起滅心又多了一妄心 , 只是不讓他...兵敗如山倒 ! 野火一發不可收拾 !! 收平盤不至於....跌停 !! ^^
2014-08-12 11:49 pm
請問如理作意 是如何理? 作何意?
==

末學意:

三界唯心所造.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皆一法所印.

凡所見之色相.皆是見心.而心不自心.因色而有.

色於心所生.知色本空者.此空即不空(妙用也).

若了此意.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管見

2014-08-13 09:15:15 補充:
分身放光現18變.不如還我死灰來

師子教兒迷子法

進前跳擲忽翻身

羅紋結角交加處

鶻眼龍睛失卻真

管見

2014-08-13 12:38:39 補充:
向外作工作.總是癡頑漢

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

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管見

2014-08-14 08:35:36 補充:
修行途中有所得.因有其得.必由其失..得失是相依而有.

既是生滅法.何能說是實修?..當知此實修皆是方便法.

涅槃是無實無虛的..法亦如是.

但自懷中解垢依.何能向外誇精進.

管見..

2014-08-14 10:13:12 補充:
<解垢衣>謂捨垢取淨或斷妄求真~~~~有所得也.

真如本性(涅槃).不垢不淨.無得無失

稱有成就可得.或是有階級次第

與真如本性(涅槃)轉疏轉遠了.

管見
2014-08-12 9:14 pm
請問如理作意 是如何理? 作何意?
=====
答 : 正見理 , 見正意。

後學相信 未達解脫者仍占大多數
究竟是根器的問題?還是如理做意的問題?
=====
答 : 是見的問題。

是根器.. 六根 " 從見作量 " 而迷的問題。

2014-08-12 13:25:35 補充:
明心與見性是同時發生的是同一件事情 在於心之用
達到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不能叫做明心 那當下還是心的作用仍屬無明
湛湛心光 才叫明心 心即是性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才是明心見性
能識本心是誰識本心?
=====
^_^

能識本心是誰識本心? 是您呀~ !!

以下是對的 :
達到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不能叫做明心 那當下還是心的作用仍屬無明
湛湛心光 才叫明心 心即是性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才是明心見性

以下是不對的 :
明心與見性是同時發生的是同一件事情 在於心之用

2014-08-12 13:44:29 補充:
不對的 : 明心與見性是同時發生的是同一件事情 在於心之用
=======
怎麼說呢 ?

明心見性是一直發生在所有應對的事件上 。
而 心 .. 是上述的形容統稱。

譬如說 :
您的眼睛專心地看著電腦字句上 , 但耳朵還是能聽見分辨其它的聲音 。
蚊子叮您 , 您的身體能見作癢從識而生.. 等等

以.. 明白此見所有的應對無停之心 而形容稱之 : 明心見性。

合十

2014-08-12 14:00:24 補充:
觀察四大要像星洲大德那樣 白遍 黃遍....等等
單單學會白遍 對自己的健康就大有幫助 於止觀更是大大的提升到另一層次
=====
不~ !

這只是 " 見 " 而已 。

這只是學會了 白遍 , 黃遍 , 止 , 觀 , 健康 等.. " 識 " 而已 。

是.. " 識見 " 。

見的 " 健康 " 是... 會生病的身體與還不會生病身體 。
這也是見的另一種健康層次 。

合十

2014-08-12 14:46:30 補充:
明心見性是禪宗用語 涵蓋層次廣泛
用法相做平面解釋 是行不通的
=======

知識貧民 法友

請別把明心見性定義成禪宗用語

它所涵蓋的層次在於 : 佛陀知見之 " 佛理 " 。
是佛心語。

有此佛理佛陀知見成就一切正見法相 , 從來就沒有 " 塞 " 的問題 ,
故佛陀法理.. 不行不通。

合十

2014-08-12 16:06:00 補充:
佛心語 因材施教 因病與藥 個個了意經 法向不相同
自古以來只有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能轉諸經
轉法華 與 被法華轉 可相提並論否?
=====
知識貧民 法友

您這問題.. 深喔~ ^_^

不過.. 您自己已經給答案了,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 ?!
就是 : 因材施教 因病與藥 個個了意經。 的 " 佛理 " 。

因病, 藥出 ; 因藥, 理病 。
這.. " 知醫知理 " 之醫 即是佛醫 !
身俱此明之能.. 即法華。

2014-08-12 16:06:13 補充:
而.. 轉法華 與 被法華轉 可相提並論否?
就在於 : 因材所施與所施因材之辨 。 不入相提不分 , 不入並論同業 。

而.. [ 自古以來只有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能轉諸經 ] 這句..
應該明瞭 : 過去已有眾祖師 , 大德 已能明心見性地覺知佛陀諸經所表
佛陀知見法理深義。
所以... 可行 !
並非是作當下現在沒有 , 未來無出 。
因為在您的答案中.. 您也是一個 !! ^_^

合十
2014-08-12 7:28 pm
"請問如理作意 是如何理? 作何意?"

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如自己的理,作自己的意。

"所緣?正觀?"

可以是所緣,只要他有心念處的能力,以念頭的流動為所緣。

可以是正觀,只要他有心念處的能力,念頭只是念頭,只是觀察,不附別念。

感恩!

2014-08-12 13:59:14 補充:
學習佛法,是單純的,學習觀察當下的身受心法,常常會離開當下,發現時就回到當下。

在當下,若觀察到嗔心,知道自己在地獄中,若觀察到貪心,知道自己在餓鬼道,剛從妄想妄念回神,知道自己去畜生道走了一回,享受舒適,知道自己去了一趟天道,如實的覺知自己迅速的在六道輪迴(雜阿含的五趣輪迴),如實的覺知無常變遷,如實的覺知眼見耳聽後的身心反應,如實的覺知這一切的無自主性。

2014-08-12 14:00:13 補充:
每天就是如此的單純,當眼見耳聽後,覺知到偏見、裁判、自我主觀、等的加入了思維中,知道自己又回到複雜(而非單純),就會又開始練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思只是思,想只是想,的生活。

我們由八正道的正見開始學起,我們學習尊重世上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必定有因有緣,若想要讓這世界好些,我們學習如何改善其背後的因緣。我們學習觀察當下的身受心法,首先讓自己不落地獄中(嗔心不生或已升令滅),儘量讓自己過人天的平靜生活,也因此我們可學習觀察,而讓自己趣向真正無憂的生活。當我們有此能力,我們試著幫忙有緣的人,讓他們也能過著無嗔與趣向無憂的生活。

2014-08-12 14:00:54 補充:
學習觀察當下的身受心法(正念),可幫忙我們更加瞭解正見,也可讓我們累積更多更深的正見。時時觀察當下的身受心法,會輔助正思維,會輔助正語、正業、正命。時時觀察當下的身受心法與正精進相輔相成,也是達到正定最佳的方法。

運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來練習,剛開始無法做到無貪無嗔無痴,就盡量避免貪嗔痴的共伴效應,覺知到貪嗔痴時,我們知道自己在地獄餓鬼畜生道,自己會自然的離此道,所以能如實覺知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就如對苦集滅道自然的觀察,而趨於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人的習性累積很久了,所以不是一時之間就可改過來,我們持續的觀察,經過一些時日就會觀察到些許的進步。

2014-08-12 14:01:24 補充:
我們運用,輕鬆,放鬆,微笑,平和的方法持續的觀察,不讓壓力在禪修的過程中產生,若所緣暫時無法觀察得到,立即回到最容易的所緣,讓自己在輕鬆,放鬆,微笑,平和的狀態,是會慢慢進步的。

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人人能做得到的,期盼人人煩惱不生,萬事如意。

感恩!

2014-08-13 13:54:47 補充:
還是那句老話:

瞭解了若就能做到,天下的確就沒事,也就不用實修了,討論完瞭解就夠了。讚嘆!讚嘆!

若瞭解了卻做不到,還是學習佛陀所教的四聖諦,慢慢會有看得到的績效。

感恩!

2014-08-14 06:25:40 補充:
感恩!

昨天去英文的問題回答時,一位善知識問說,她對於親密關悉漸漸淡薄,這是因為拒絕還是執著變淡,末學回答建議她觀察自己的背景思維自己就可知道。

在此同時末學也想到了心念處的重要,修習心念處一段時間,就會對自己的想與思較能觀察,有時能觀察到某些念頭會構成自己些微的憂鬱。

由於有學過想、思與受是非我非我所的,但卻被這因緣所生法"念頭"產生了苦受,於是就以味患離的方式來調伏欲貪,剛開始要花一些時間來調伏,但後來同樣的念頭就越來越容易調伏,而後更是不受影響。

我們應該都是在學習儘量不要心隨境轉,相信達到的方法很多,心念處是其中之一,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感恩!

2014-08-14 06:26:30 補充:
當下的實修,與非當下的思維修,差別相當大。

當下的實修,就如做實驗,例如在憂鬱的狀況,自己實際走過憂鬱是如何發生的,憂鬱是如何消失的,這一切就如自己由板橋開車到萬華,開過幾次就熟了。

非當下的思維修,是可以讓人理解的,但真正是如何發生如何消失,談再多沒經驗又不會開車,是無法自己由板橋開車到萬華的。

感恩!

2014-08-14 06:38:35 補充:
學習的方法,正確與否也很重要,方法不正確,又以為是佛陀教的,是可能誤己誤人的。

佛陀有教導我們檢驗學習的是否是正法,正法的六個特性:現見,離熾然,不待時,即此見,正向,緣自覺。

感恩!

2014-08-14 09:22:09 補充:
讚嘆僑東 ( 實習生 1 級 )善知識

的確,末學還會去三惡道,欲界煩惱又一大堆,所以先由這兩項來做,對末學事實際的,這兩項完成後,生死與生滅,或許就容易些.

能修到生死與生滅的善知識,感恩您的示現!

感恩!
2014-08-12 6:49 am
星洲兄 的說法末學是認同的。
如理作意︰如理即是智用,智用方得見法。若不如理(智),哪能見法。
故!在無想像、推測的當下,乃名為如理作意。
在無想像、推測的當下所觀,乃名正觀。或曰︰直觀。
在無想像、推測的當下,乃名無心。

如!菩提之道 前輩所說︰「其實佛法沒有很困難,因為概念的認知實在太容易了。」
知道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人的心太複雜了!
常常被妄想牽著走,要達到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實在不容易。

達到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大義是識本心的意思。
能識本心(明心見性),只是學法的入門,開始而已。後面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0:42:32 補充:
知識貧民 兄
達到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不能叫做明心 那當下還是心的作用仍屬無明
= = =
心本作用!當下還是作用!無斷!
若不作用,就是斷見,起斷見則是無明。

在無想像、無推測的當下,其妄心已息,見法自在,見法即是識本心。
識本心是見用,見用即見體。

如燈火,見光即見燈,光為燈用,燈為光體,光是光(用),燈是燈(體)。
光是虛幻,燈是真實。光雖虛幻,無常,但無斷,無斷則見體,無燈(體)則無光(用)。

能見用(光),即是識本心,即是明心(見用),見用則能次第而見體(見性)。
明心(見用)見性(見體),是有次第的,仍需明辨。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1:30:03 補充:
能識本心是誰識本心?
言語道斷 心行滅處
若有本心可識 即非本心
= = =
黃檗斷際禪師:「性即是見。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性。聞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聞性。只你作性見。能聞能見性。」

性(體)即是見(見用)。見(見用)即是性(見體)。

本心本識,若言無本心可識,則入空見。
五祖︰「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

五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依次第而見的。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1:50:46 補充:
識本心就是明心見性 不著相 即用歸體
歸體者 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
根本性離:三界用心遠離自性
雖畢竟寂滅 然行者當令其即用歸體 當世解脫
= = =
行者當令其即用歸體 當世解脫?
本即用歸體,誰?令其即用歸體!

一切心行,本即用歸體。
若心不行,則無用無體。
一切心行,本無常無斷。
若心不行,則入斷常二見。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4:53:53 補充:
知識貧民 兄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佛者有淨土有眾生 若未見此二者不叫明心見性
= = =
佛者有淨土有眾生

有淨土者曰常。常者無斷。

有眾生者曰生滅。生滅者無常。

佛性者,無常、無斷,名為中道。

八不中道:
《中觀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6:19:39 補充:
知識貧民 兄
福慧二資是成佛的條件
= = =
所言如是!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福德莊嚴者。有為有漏有有有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
慧莊嚴者。無為無漏。無無無果報無礙常住。
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莊嚴。是故能問甚深妙義。我亦具足是二莊嚴能答是義。」

具足是二莊嚴。是故能問甚深妙義。具足是二莊嚴能答是義。

所以!佛性,具有為、無為等二莊嚴。
此二莊嚴即名中道,能解諸中道義,即具福慧二資。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6:33:26 補充:
此二莊嚴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亦可解知!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重要是這一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應無所住︰慧莊嚴。
行於布施︰福德莊嚴。

依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具福慧二資。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18:46:42 補充:
知識貧民 兄
您能放四大嗎?您有把捉四大嗎?
= = =
一切法,本來清淨,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一切法,猶如空中花,虛幻不實,更何況是四大呢?

若欲入大圓覺海,當永斷事理二障。
事障續諸生死,理障礙正知見。
續諸生死者,迷於生滅大海,有取有捨、有得有失、有好有壞,. . . . 迷著二見。
礙正知見者,循理而生知見,致起心而礙於正知見(正觀)。

六祖:「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脩是正。』」

重點這句︰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脩是正。

2014-08-12 19:02:57 補充:
從個人習性修起,習性即無明。

習性一起,當下應該清楚明白,即以無生智解。

無生即永斷事理二障,前念不生,後念不滅。

不生生心、不生滅心,即不生不滅,即無生。

悟無生,即是永嘉大師得法的真訣!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20:33:12 補充:
沉空滯寂否!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 = =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指見性(體)。

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指明心(用),見法。眼前曰正觀。

此偈,已悟入,明心(用)見性(體)佛知見,體用如如,非沉空滯寂。

入佛知見,即明心見性,學法的初階入門,後面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雙脩是正!無取無捨即正,入不二門即正。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8-12 2:37 am
其實,如理作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 實際。

換言之,如理作意要成就,首要之處,便是先去除自己的想像、推測、與自己的想當然爾。

因此,要到達具備止觀程度的如理作意,(智、慧、真正般若的程度)

其所緣有四種 : 一者色法、二為心所法、三是心法,四為聖人才能到達的涅槃。(1~3,即所謂的名色法)

所謂如理,是將注意力投向四聖諦的方向。

所謂作意,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導、投到所要的方向。(投到四聖諦,是為如理作意。)

2014-08-11 18:38:16 補充:
一般,看到色法,認為他是生滅不實、無常、苦、無我等等;

不能說錯,只是沒有力量,達不到 "智" 的程度,只能說是 "知識"。

為什麼 ? 因為沒有見到真正的色法。無法引出厭離欲貪、止息煩惱的 "智、般若"。

又為什麼無法見到真正的色法? 因為沒有如理作意地去投向四聖諦(學習八支聖道)。

如果能按照 佛陀的教導如理學習者,就會對佛法的實際,有著完全不同的直觀。也會逐漸捨棄不著邊際的無益哲理(戲論)。

以上略說。

2014-08-12 13:05:33 補充:
回意見010,靜 朋友,

朋友可以選擇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路。

至於止觀程度的如理作意,那是期許諸友能超越口頭、想像、背誦,而以如實、如理觀察諸蘊。

而個人的如理作意,是世間的如理作意。

以上略答

2014-08-12 13:06:33 補充:
提醒一下,意見017,知識 朋友,

(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佈施) 這一句,可能有斟酌之處。

嚴格說,應該是佈施時、毫無貪嗔癡之相。因為止息了無明愛取之故。

意見 018,

觀察四大,其實無需青黃赤白都流轉一遍,只要近行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就勉強足以支撐。

雖然白遍是 佛陀所稱許的,但與身體健康...有益、但不是必然。

任何禪修成就,都有益身心;但是,不當的禪修,就未必。

所以,白遍,還得看是怎麼修。(有時還有業力的因素)

但是,何來有益?

因為漂亮的心生色之故。(身體。)

因為能鎮伏貪嗔痴之故。(心理。)

2014-08-12 21:27:12 補充:
星洲無意插話,但是覺得有意思。因為這件事,比較少人扯皮。

星洲不知菩提朋友是否已完成身至、白骨、後轉白遍的功課;
也不知道禪觀正脈的記錄、更不知道 南懷瑾 老前輩的說法。

但是,修身至、白骨,白遍;應該是以沁涼為主要現象。

就算,轉觀禪,也不致於發熱。

除非,

1. 修法有誤差
2. 注意到火界特相 (但,有點離譜)
3. 錯用眼睛 (眼壓會升高、頭會重、血壓也會伴升,感覺會熱)
4. 無意間用了腦去想像
5. 專注力的距離不得要領
6. 其他 (例: 轉向不得自在,其他更細緻的原因,則屬指導座師的權責範圍)

2014-08-12 21:30:01 補充:
此外,白遍,也不應該會有 "膩" 的形容詞。

除非,
1. 未曾到達上位,又取肥肉的白色之處(但,這種取法...非常拗)
2. 取白骨轉白遍時,取法有問題,就可能血壓高、又伴隨噁心感
3. 取到 "有膩感" 的曼陀羅
4. 其他 (這實在很有意思)

以上,以不涉及過人法而相互研討。

至於,以白遍之力來觀察心生色或業生色...

菩提朋友,此問,問的有些深了。

但是,問得確實很好。



2014-08-13 22:57:52 補充:
意見061~62,就是這樣 朋友,

天台止觀中的記載,其實,未必與 佛陀所說經典一致。

或許當成撰寫者本身的心得,反而比較恰當。

此外,觸動中,沒有 "淨",只有"浮"。

朋友,是否曾為天台子弟?

若是,請注意幾對~

堅軟是一組
滑澀是一組
輕重是一組

這三組6支,朋友看出這是甚麼了吧!

冷.熱這一組2支,也看出來了吧?!

動沉,這一組也應該看出來了吧?!

最後一組,最難,浮、掉這一組。(註:個人認為 "掉"的字義,應有別義,略)

如果確實知道,那就不會引這一段 (意見061)來評說。

也會撤除意見062,因為那是有問題的。

朋友,要不要再省察一下呢?

2014-08-15 13:17:23 補充:
就是這樣 朋友,

如果朋友,曾學過界差別,哪怕是五分鐘,就會對星洲所舉四組,感到親切溫暖。因為祂...終生難忘。

其次,要印證未到地定者,並非觸動+某個善法功德。
而是以俱起的心所為檢驗標準。
而,者些心所,就是尋、伺、喜、樂、心一境;等五支。
(但五支的強度、穩固程度,無法與通達上位者比擬。)

至於迦葉尊者,誰判斷祂不會遍禪呢? 據經典描述,尊者精通九次第定。這樣的能力,應該不需 佛陀再三付囑。但不代表 尊者...不會遍禪。

個人所習,根本無法與 尊者相比。但脈絡是一致。

一者,律、正定之道
二者,十三支 (如果捨家,也當如此學)
三者,教誡 (身念處正念樂住)

以上略答

2014-08-15 13:39:48 補充:
牧 朋友,

朋友,這是給您參考的律篇。

.....於此法、與律有漸漸學、漸漸所作、漸漸向道,無突然了知通達。.....

以上節錄。這也是正法的八種稀有之一。


涅槃,是止息三毒之後所親證。

在此之前,又有誰不是漸漸學、漸漸所作、漸漸向道呢?!

朋友,是否再參考一下律藏,為好呢?!

2014-08-15 22:18:07 補充:
回覆 就是這樣 朋友,

朋友對南傳應無接觸,故有誤會。

1. 南傳中,只要是選擇止行者之路之人,皆修四禪八定。

2. 南傳中,檢驗證悟之法,相當不容易;很少會以 "四禪" 為解脫。

3. 基本上,只要學習過自在之法者、緣起者,不可能犯這種 "以四禪為涅槃" 的初階錯誤。

4. 界差別,是 佛陀所教授,不是哪一門哪一派獨有。請自行翻閱界相應。

朋友,建議應該摒除門戶之見,學習界差別。

2014-08-15 22:18:47 補充:
5.證過了欲界定------"肯定欲心",請問出自哪一部經典?

6.看過朋友對未到地定與初禪、禪支等等的說法,朋友應是 1. 將止禪、觀禪混淆了。2. 對禪支...至少有2種不自在。 3. 朋友所說,應多斟酌。

建議 : 朋友自行審查禪支一次。只要審查喜禪支,看看是否跟朋友說的一樣?

7. 目楗連尊者,不是證那些 "觸動",而是精通第四禪之後,熟練御心法,以及多修習四神足。請自行翻閱神足相應。

朋友,應該是一時忘了四如意足的教誡。

8. 意見091,不管佛陀、迦葉尊者或菩提達摩或歷代究竟覺悟者都從不修青紅白黃遍...

2014-08-15 22:19:59 補充:
星洲在最後,

舉一部著名的經典為案例 : 中部第77經Mahāsakuludāyi-sutta,遊行者品之八,

這部經的記載,剛好可以讓朋友來印證自己之前所說的論述 !

稍微節錄:
a. 道跡被我為弟子們宣說,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修習十遍處.....


不是經典有誤,就是朋友誤會? 是哪一種呢? 朋友誠實地讀完經典之後就會知道。

相信不是文字問題,而是擇法問題。

無意分析各派各門的差異上下,

只是提供經典讓朋友自我參酌。

應該到此也結束了,

願朋友沒有敵人、無身心之苦。
2014-08-11 2:04 pm
道理, 依循道理, 但大部可說, 細行難言. 所以許多人歸諸天意.
參考: 修悟所得
2014-08-11 4:48 am
版主善安:
不慧以為,如理,即是深知佛陀所說的道理和方法
理,悉因見聞而後顯,在心謂之知,是能,在眼謂之見
是所涅槃經所說的七知:
1﹣知法。2﹣知義。3﹣知時4﹣知足。
5﹣知自。6﹣知眾。7﹣知人尊卑
是針對不同的根器的眾生,宣演的診治之作
但能應病與藥,圓成饒益功德,可代表佛陀所說的理
作意,便是依照這些方法,化解生命旅程的問題
務期證得自在之果,方種解脫之道

2014-08-12 22:41:07 補充:
行諸觀法,或不淨,或白骨,硬把活人的精神領域,設限於死人的現象中,
搞的滿是「臭污」和「恐怖」,甚至厭倦有限的幾十年,難怪有人要說佛教
是消極的,殊不知觀不淨,觀白骨,天台教人,是以「貪欲,執著」過甚者
為對象,並非人人共修或必修的法門。


收錄日期: 2021-04-15 16:06: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810000010KK038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