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涅槃是什麼 , 有那些意涵

2014-08-01 5:47 pm
請問涅槃是什麼

涅槃與五蘊何關


回答 (21)

2014-08-01 6:59 pm
✔ 最佳答案
涅槃又名[泥洹],又名[滅度],還有許多的名稱,主要的意思是(滅盡煩惱,度脫生死)。煩惱又叫[漏],日夜由六根、五蘊漏洩流注而不止,所以叫[漏]。有煩惱的法,就叫[有漏法],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煩惱沒有滅盡,就沒辦法涅槃。六根、五蘊是煩惱製造機,必須要修到[五蘊皆空]。這樣知道涅槃與五蘊的關係了吧!
2014-08-02 12:19 am
好友您好!

後學淺見,涅槃是寂靜,也是[心]自在,究竟解脫才是[身]、心都自在,請多多指教。

2014-08-04 17:37:17 補充:
大家好!

後學淺見,涅槃是寂靜,以[無念]顯現智慧,心不染著是為無念,也是每個念頭上面沒有我,因而真正的智慧是沒有自我中心,就是[無我],有自我中心的智慧是主觀的,不夠客觀便不是真智慧,請多多指教。
2014-08-15 9:45 pm
>這家不錯 lv333。cC買幾次啦真的一樣
呼凉亃仭
2014-08-05 6:51 am
以金譬喻為涅槃

是金礦才能提鍊成金

以金作器則器器金~~意是說:如不是本涅槃.何以能證涅槃

智慧如不是來自涅槃.何以經說:無證亦無得.

石頭焉能提鍊成金..

管見
2014-08-05 3:53 am
佛陀之後的佛教或者應該說僧團
因為個人從來不認為佛陀的教導是一種宗教
演變出太多方便法與方便說

個人認為無為只是一種方便說
所以所謂的無為法只是一種方便法 並不是正法
而為了方便說無為 就必須再區分出有為
因此個人認為有為無為這種說法非佛陀所說
此題不再回應
2014-08-03 3:59 pm
星朋友

請說明 五蘊 五取蘊 心 心所

日月朋友說五蘊就是五取蘊

同樣是南傳 為何不同

另外正觀的能力是否來自涅槃

謝謝

2014-08-03 14:44:36 補充:
星朋友
正觀 (若指的是毗缽舍那) 的能力,"不是" 來自涅槃。

==
請問來自何處

貪與十二因緣愛取有是什麼關係

2014-08-04 11:18:56 補充:
討論也好批評也好

重點是了解對方的意思

我找到一直以來的變異點

智慧不來自涅槃 這是很大的爭議

如果我是星朋友或是菩提朋友

我一定自己開題

因為您们認為比別人懂

所以也知道祖師認為智慧來自涅槃的知見錯誤在那

想想以前的人的實修智慧是我们能想像的嗎

對於祖師大德所言

我们又懂多少

非常期待一次開題就能推翻大乘的觀點

不然智慧不來自涅槃的觀點已分歧

不需要討論了

2014-08-04 12:52:54 補充:
每個人都有心與心所,在心所中有個心所稱為慧心所,他代表的就是智慧,是伴隨著善心、美心而升起的
==
我所知道的只要冷靜 智慧就會流露出來

那是本來就有的能力

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是智慧換了人還是智慧

如果慧心所會被看到

看到它的是誰

您看整個架構認知都不同

怎麼討論

2014-08-04 15:00:32 補充:
少了戒定2增上學;許多的 "慧/般若",都成自行其道、我行我素。

==
還是那句話

智慧不來自於涅槃

我不學無中生有

喜歡者自去

2014-08-05 09:21:56 補充:
我只是衷心想問

是不是講本體講自性

真的癡了2000多年

無一人能覺醒

那是不是該替這千千萬人

舉行追悼會

名為祭癡會

如果這千千萬人不是癡

那必定有人癡千千萬

我不敢當這個癡千千萬

所以我說話會守戒

事若不明不亂發

以此為定

再深的戒定我還沒學

2014-08-05 11:56:04 補充:
境界唯是自心心所相分。故名虛妄。所謂依他起性。如幻事也。

以此為所緣緣及增上緣。復生六相。能生既是虛妄。則所生相。豈有實哉。

然前三相。通於八識及諸心所。以心心所。定各有四分故。

此下六相。則有局有通也。

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
 
智相。即別境中之慧心所也。

此相唯與前七相應。第七但緣第八見分。計為實我實法。生於愛心。

愛即根本煩惱中之貪也。第六遍緣三界一切境界。遍起愛非愛心。

愛即是貪。非愛即瞋。前五各緣現在一塵境界。各起愛非愛心。

然此智相。亦全攬真如為體。與前覺義。毫無差別。

若能了達智無智。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矣。
=

這是智旭大師所論

不知菩提朋友有何看法

2014-08-07 13:23:27 補充:
。只有出世間法,才沒有貪嗔癡的染著。
==
請教星朋友

既沒貪嗔癡的染著

還在修甚麼

您認為須陀洹是行出世間法嗎

須陀洹有無貪嗔癡的染著
2014-08-01 11:09 pm
涅般,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死,死有分壽終,病死,意外死,而圓寂,則是對有修持之人死亡之稱謂,表示修持圓滿之意,但修持圓滿並不表示得道修成,涅般之句出自佛王,大日佛王在楞嚴大會上開示各種修持功法,最後評定了觀音法門,為最適合於末法時期眾生修持之法門,佛王曰: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般心,觀世音為最。佛王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現代的語言講就是,時空環境改變了,以後的每個末劫,若想要修出三界唯觀音法門,他並且說人身的涅般是不可能的,最多最多僅能修到心的涅般,何謂心的涅般呢?就是心平靜如如不動,不為外界環境的牽引。此又稱為瑜珈常在定。如此說來明白嗎?
2014-08-01 9:16 pm
涅盤是指神識回歸到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如來藏元清淨體,那裡是諸佛如來用願力構築的世界,能照見十方國土,自在做佛事,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來就算在蚊子體內也能做佛事,在花裡面也能做佛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眾生皆有如來藏性,都可以成佛,佛用乳來譬喻眾生的佛性:眾生佛性如雜血乳、雜血乳、須陀洹斯陀含佛性如乳、阿那含佛性如酪、阿羅漢佛性如生酥、辟支佛至十住菩薩佛性如熟酥、如來佛性如醍醐
就是要靠修行慢慢的把惡習妄識修掉,如來藏性才會慢慢顯露,般若智才會現前 。
涅盤不是死亡,只是神識回歸到諸佛如來的世界而已,末法當以極樂世界唯依歸,念佛就能去蕪存菁,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把惡習妄識伏住,帶業往生

2014-08-01 13:44:06 補充:
貪嗔癡就是潛伏在眾生末那識的業習種子,遇緣遇境業果成熟時就會爆發出來,每個人的業力不同,貪嗔癡的程度也不同,加上外來的因素構成了橫豎顛倒亂想就成了六道輪迴,佛性的作用就是幫您調伏那些東西,透過修行,貪嗔癡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戒身清淨常做梵行,就有可能完全契入佛性,入無生忍,那時您的心就沒有貪嗔癡了,進而循序漸修,般若智慧就會一直從心中升起,這就是所謂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南無阿彌陀佛

2014-08-01 16:11:50 補充:
菩提、涅盤、真如、佛性 、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法身,一切都是方便說,就是如來清淨本體,能收攝在一微塵,也能放大到整個虛空,正所謂須彌納芥子 ,芥子納須彌就是在說佛性的不思議性。
南無阿彌陀佛

2014-08-01 16:41:39 補充:
末學舉幾個例子,末學有位姑姑是虔誠的佛教徒,10幾年前被車撞,飛了10幾公尺她當下只想到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時佛性就從他心中放大到整個虛空,將他托住,落地時是緩緩落下,只受了一點輕傷,末學自己也有體驗,有次開車打瞌睡,居然不自覺踩煞車,眼睛睜開,離前車只剩1~2公尺,還有一次騎機車,沒發現後車開很快差點就撞到我,也是不自覺就往右閃,這些都是佛性在發揮作用。
南無阿彌陀佛

2014-08-02 00:25:47 補充: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
佛言。善男子。五陰二種。一者因。二者果。是因五陰是過去現在未來。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在未來。亦非過去現在未來。善男子。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於經中先說。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乳者即是善五陰也。是故我說從諸煩惱及善五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眾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爾。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善男子。現在煩惱為作障故。令諸眾生不得覩見。

2014-08-02 00:26:18 補充:
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爾。是名分別答。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五種六種七種佛性若未來有者。云何說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佛言。善男子。如諸眾生有過去業。因是業故眾生現在得受果報。有未來業以未生故終不生果有現在煩惱。若無煩惱一切眾生應當了了現見佛性。是故斷善根人。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迦葉言。世尊。未來云何能生善根。善男子。猶如燈日雖復未生亦能破闇。未來之生能生眾生未來佛性亦復如是。是名分別答。

2014-08-02 00:32:52 補充:
近代也有許多高僧,入定都是幾十天,也有修念佛般舟三昧的高僧,3個月不坐不臥不睡覺,如不是佛性起用,根本超越常人,一般人早死了。
南無阿彌陀佛
2014-08-01 9:06 pm
貪嗔癡,與無明同時升起。

題主朋友,先研讀一下概論,五蘊、五取蘊等基本定義,要先分的清楚。

學習才能稍有進展。

2014-08-01 13:35:41 補充:
題主朋友,

每次,也都實際教說,而是題主一直聽不懂,所以請朋友加緊學習。

貪嗔癡從何而來? 由根、外塵、觸、加上非如理作意而來。

2014-08-02 07:31:49 補充:
回意見007,題主朋友,

一切煩惱、就在欲愛之處升起。

因此,由根、外塵、觸、加上非如理作意而來。

這就是五取蘊。(所以預先意見002,請朋友先理解五取蘊、五蘊的分別)

但不會說: 貪嗔癡就是五蘊。

為什麼呢? 雖然貪嗔癡的升起,確實也是五蘊的作用 (取蘊),但是.....

一,嚴格說,是五取蘊。

二,有例外;出世間的四個名蘊,根本毫無貪嗔癡,也沒有所謂的取蘊。

三,貪嗔癡,是緣起法,是根、塵、觸、作意等緣生而起,不能說貪嗔癡,就是五蘊。

這樣解釋,題主朋友,可以理解嗎?

此外,可以請教朋友,星洲在哪一題,曾經說 : "貪嗔癡,不是五蘊" 這樣的話?


請提醒。謝謝。

2014-08-03 11:20:21 補充:
意見049,題主朋友,

心,屬識蘊。
心所,屬行蘊。

五蘊與取蘊的差別,在於欲漏。(中部有載)


所有與漏相應、及被執取的色、受想行識,且無論是過、現、未來,皆稱為五取蘊。

一般人,誤以為 "有我"、"自己、自身"等等,其實指的是 五取蘊。(記得是有明經)

至於 日月朋友的看法如何,應請教日月本人,星洲無從置喙。

日月朋友,是南傳系統嗎? 題主朋友,南傳一名,只是漢傳學界對根本佛法的簡單劃分。雖然日月朋友致力於雜阿含,但其止觀二學,與所謂的 "南傳",尚有差異。

正觀 (若指的是毗缽舍那) 的能力,"不是" 來自涅槃。


以上略答

2014-08-03 13:58:36 補充:
意見052 殘天朋友,

"蘊"的意義,是聚、組、集。

蘊、取;此兩個字的詞性、含義;都不相同。

朋友,仍須多研讀相關典籍,盡量不要恣意解釋為好。

另外,

佛陀,並沒有 "取" 的染著,但 佛陀並不因為沒有 "取(執)" ,而沒有五蘊。

因此,朋友的說法,並非事實。

至於意見054的內容, 朋友的用字遣詞,或許要斟酌;

因為,意見054的許多說法,並非 佛陀所說。

應該是朋友自己的說法。

許久前,對朋友的建議,請朋友不妨聽聽: 請多研讀典籍、學習三學、親近有智有德的上座。四大教示是檢驗的標竿。

盡量不要恣意隨心解釋。

2014-08-03 22:39:07 補充:
意見056,

觀,依然是緣起法的範疇。也就是,法,無法單獨而起。

因此,不能說~觀,是從何而來。

只能說,觀的近因,是心清淨 (定),而心清淨是緣於戒清淨。

這是一般初學,在了解緣起法前,很難習慣。

至於貪,就是緣起支的愛,俗稱貪愛。

緣於觸受,而有愛(貪)、緣於愛而有取。

明確的說,愛貪,是依靠受而起。
而緣於愛,則產生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見取(或稱我論取)。

就略說於此。

註: 一切有為法,皆是緣起,並非從某處而生、或單獨生起。一旦部從緣起的角度去透析,最終,很容易導論出一個 "萬法之源"。

這種情形,就是上述的我見取(我論取); 起因是 "有愛" (三種貪愛之一)。

2014-08-04 13:18:59 補充:
菩提朋友,許久不見。 sadhu。

次草 朋友, 不是架構不同的問題、而是朋友在三學的程度有待提升。

一般。只要是牽涉到本來、本源、本體、本有等等的概念;決大部分是因為對於緣起法的不熟稔、或受到貪愛等等的慫恿。

因為這些本來、本源、'本有之類的概念,都是在 "無我" 之外,再加設一個 "我"。 (而這個我,正是 "我論取" 的範圍,四取之一)

冷靜,佛法很少這麼說。 佛法通常直接指向 "定"。

2014-08-04 13:20:47 補充:
而定,則有明確的標準,這方面,正是朋友缺少的一塊拼圖。

朋友,少了戒定2增上學;許多的 "慧/般若",都成自行其道、我行我素。

因此,才要建議朋友 : 四種應行之法,
親近善士(依止上座)、
聽聞正法 (上座指導、研讀典籍)、
如理作意 (研藏、上座指導止觀)、
法隨法行 (三學次第增上)。

星洲不推翻大乘,只是指出與律、法差異之處。

如此而已。

2014-08-04 22:50:05 補充:
意見 075,題主朋友,

朋友的意思是~ 如果智慧不是來自涅槃,這一句前提沒有被肯定的話,

朋友就不學習增上戒學? 也不學習增上意學 ?

朋友,哪一位座師會容許這樣的見解呢 ? 或是哪一部經是這樣公開地宣稱呢?

朋友,如果你看到有人不知戒、也不知定學,
卻侃侃宣稱具備解脫知見,這樣的宣稱,朋友會信服嗎?


戒的目的是無悔,
無悔的目的是喜,
喜的目的是悅,
悅的目的是輕安,
輕安的目的是樂,
樂的目的是定,
定的目的是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的目的是厭離,
厭離的目的是離貪,
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

朋友,就算不贊同星洲的說法,也不應該捨去戒、定二學。

2014-08-05 22:04:10 補充:
回意見091,蜜香朋友,

問: 你確定只有四個出世間的名蘊為例外(非取蘊)嗎?

答 :是。只有出世間法,才沒有貪嗔癡的染著。

因此,星洲才說出世間的四名蘊是例外。

一般為人所忽略的是,色,並不包含在出世間法。

以上略答。

朋友,有其他的 "蘊"、或 "甚麼" ,是不會成為被執取的對象嗎?

星洲想要請教。

請說法,星洲聆聽。

2014-08-06 23:40:01 補充:
回意見113,密朋友,

可以為朋友說明。

是哪一個名詞˙? 哪一句 ? 、或哪一段有問題 ?

請指出來,這樣才比較明確。

其實,這已經是基礎中的基礎了。


星洲的說明基礎是從這一句而來。

"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2014-08-07 13:13:33 補充:
回意見117,蜜朋友,

首先,此與本題無關,只是對其他問題的追索。
星洲有些模糊,有一次,關於律~ 八萬四千的八萬四千、或玄覺一脈的禪修法,是朋友詰問的嗎?

其次,回覆正題,

朋友,可能要前後文對照的看,才會理解。請朋友 "務必" 把意見034再看一遍。

1. 貪嗔癡是名法? 還是色法?
2. 請教一下,非取蘊,是甚麼意思? 除論著外,出自哪一部經典、或律篇?

如果還不能明白,可以再問、或請教 貴座師、阿闍黎。

一般,結案就結束了。若有疑問,有緣再續。

2014-08-07 22:41:36 補充:
意見120,次朋友,

問1 : 既沒貪嗔癡的染著,還在修甚麼 ?

答 : 沒有三毒染著,那是聖人的成就;漏盡者,確實沒有在修甚麼。

所以,阿羅漢稱為無學。


順便一提,曾經看過一些朋友自稱 "有學", "有學" 一詞,只適用於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等七種聖者。


問 2: 您認為須陀洹是行出世間法嗎? 須陀洹有無貪嗔癡的染著 ?

答 : 不完全,初果只有三結止息而已。其他尚未止息。(如掉舉、等等)
2014-08-01 8:19 pm
釋迦牟尼從王舍城出發,做長途遊行,來到了拘屍那揭羅的雙樹間,在這裏逝世(滅度或涅槃)

依哲學博士研究:涅槃或滅度指逝世

2014-08-01 16:34:28 補充:
涅槃的意涵等同解脫
解除煩惱
脫離輪迴

這是想像,真的煩惱解除了嗎?

脫離輪迴?每個"個人"本無輪迴,談何脫離輪迴

如來清淨本體,人在母親肚中自有知覺聽聞起,已進入想(那是什麼聲音....)、學(動一動...)

想、學,人本基礎,非清淨本體

涅槃的意義沒有甚麼困難.......從三學中慢慢的體證,大德真的體證了嗎?

星體此磁場是萬物(包括人)不斷無時無刻接觸

請問如何使用運用?與貪嗔癡何干?

2014-08-01 23:29:47 補充:
意見者:LEMON大德:被車撞,飛了10幾公尺..,她當下還來不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已落地

緩緩落下,只受了一點輕傷==>事後感覺付予受庇護,事實巧合受了一點輕傷

有次開車打瞌睡,居然不自覺踩煞車,眼睛睜開,離前車只剩1~2公尺,還有一次騎機車,沒發現後車開很快差點就撞到我,也是不自覺就往右閃

==>巧合逃過一劫,勿自慰神佛庇護

(開車當小心,不要因為自己意外造成他人傷害)

2014-08-01 23:32:40 補充:
如來就算在蚊子體內也能做佛事,在花裡面也能做佛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眾生皆有如來藏性,都可以成佛,佛用乳來譬喻眾生的佛性:眾生佛性如雜血乳、雜血乳、須陀洹斯陀含佛性如乳、阿那含佛性如酪、阿羅漢佛性如生酥、辟支佛至十住菩薩佛性如熟酥、如來佛性如醍醐

==>胡述

2014-08-01 23:37:46 補充:
佛說法時佛光萬丈==>以訛傳訛

2014-08-02 22:16:38 補充:
意見者:LEMON大得:修念佛般舟三昧的高僧,3個月不坐不臥不睡覺,如不是佛性起用,根本超越常人,一般人早死了

==>只能讚嘆"毅力"、"生命力",實非凡

但即使3年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睡不動,仍無學"法",凡夫一個

何以?與真正修行無關,不得法也

2014-08-03 16:09:59 補充:
何謂外道?

==>不識真正修行,不懂裝懂,空心付予想像,意會文學創作

佛陀之法

==>吸收其他宗教或信仰理念,再回頭說他人外道
2014-08-01 7:34 pm
涅槃就是進入最極致的成佛境界

達到完全的成佛者

並且必須是在世成佛

依據佛陀的指導

徹底斷除自身所有因緣的人

那便是所謂的成佛了

然而最後再與自己的身體因緣解脫

就是達到完完全全的解脫成佛


收錄日期: 2021-04-15 16:04: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801000016KK108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