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數,
1766年(乾隆三十年)為66萬6380人,
1768年為68萬7290人,
1769年為69萬1338人,
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為76萬5721人。
成長率應為1.3%,1.013的11次方為1.153=76.6萬/66.6萬。自1774到1811有37年,1.013的37次方為1.61,故1811年平埔人口應為123萬,佔當時人口196萬的123/196=63%,確實符合劉銘傳的「番六民四」說。但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當然未包括漢化已極深、在市集中的平埔人,所以實際平埔人更高。 1885年劉銘傳說:「台灣西部沿海番六民四。」
二.一八九六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士林觀察,山上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和街上的「漢人」¬,體格和臉形上無法區別。因為山上和平地的都是平埔族,只因漢化認賊作父,有的還鄙視¬「番」祖。
三.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英報報導:「六百萬島民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歡迎和¬中國合併。」
英國外交部(一八六○年左右就到台灣設館,對台灣「漢人」的「番底」知之¬甚詳) 立刻糾正:「台灣人是中國人,這話是中國人說的。
其實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原住民¬,自明以來不服中國。」原文如下:Only because the Chinese call them Chinese!The great majority are aboriginals over whom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even in Ming times had little or no control.
所以由以上來看,外國人確實比台灣人更知道台灣住民的族群身分,我們是原住民的說法,現在之所以出現閩南人.客家人的說法,我覺得就是平地原住民忘記自己是原住民,山上的原住民在清帝國眼中是化外之番地,"番"在清帝國眼中不就是指外國的意思嗎?外國的異族,對當時的滿洲人而言,想要讓台灣人順服於清帝國,自然就要進行漢化,更正確來說滿人是外族統治中國,所以應該是滿化。
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為何在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日愈減少--,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發現,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平埔番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此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
但是台灣還是保留了平埔族母系社會的傳統習俗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例如母舅坐大位,還有家家戶戶都會拜"地基組",又好比說在語言上"牽手"一詞就是平埔族詞彙,"虱目魚"也是源自西拉雅語,最早來自於荷蘭語意思。
最重要的是台灣人多數具有平埔族血統90%以上(根據馬偕林媽利博士的研究),而且是越族後代相關血統,南島語系的血統有85%以上,大洋洲的國家,紐西蘭.波里尼亞人等地在最近甚至被研究出台灣人是他們的祖先,可見南島語族分布之間的關聯性。
更新1:
回檢舉者死刪題者亡灌票者得新流感 :相信意見Ken也提到了,他們到今日都還保留了當地原民傳統文化,紐西蘭政府也很重是毛利人的語言,本來一度瀕臨滅絕語言,近幾十年來有復甦跡象,但是台灣反而有說著台灣閩南語群有歧視山地原住民情形,這在19世紀末開港通商後更是時有所聞,平地原住民就算還留在平原沒有跑到山上,竟然還會被漢化的平埔族人(也就是操著台灣閩南語群)的稟視,最後在過去教科書還編了漢人移民來台把原住民趕到山上去,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增加閩.客族群是對岸移民來台的合法性和真實性,事實就是平地原住民(平埔族)都經過清帝國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後代都不知道自己的族群,更不用說血統了!
更新2:
回 Jim-歸鄉樂 :21世紀談血統一點都不落伍,這是認清自己的族群身分.血統以及自己的祖先來自何處?難道要如同2013年台灣的代表字"假"字當中嗎?你能把你的族群.血統.祖先來自哪裡依次說到位嗎?這不是在挑起族群對立.製造分化,我們能說這是歷史的使命感,也是找尋歷史生命前進的洪流。
更新3:
回 Ken :吐番是西藏,怎麼會是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