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故事[討論風動還是旗動]是哪裡出錯了?

2014-07-24 4:14 am
禪宗六祖事蹟..小孩子都聽過[風動,旗動與心動].的故事.

有趣的是..

1.說[風動]時的確有[風在吹]....說[旗動]時旗子也的確在動...

兩者都是講訴事實....那麼是哪個地方出錯了,而讓六祖的[心動]勝出??

2.就佛法來說....眾生又為何會[心動]??

3.原始佛法喜歡說[見法];中國大乘喜歡說[明心見性]...到底差別在哪裡??

不是問[意義]上的差別,而是問為甚麼會在修持方向上產生差別??

回答 (39)

2014-07-24 9:47 am
✔ 最佳答案

後學就經文試說如後:1.<80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覺林菩薩偈>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六祖慧能之意,在於說明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所謂的事實其實非風也非幡,謂風、幡者皆落入邊見,其實的確為六祖慧能所之「心」在動。2. 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發智論》提出了「時分緣起」學說,《大毘婆沙論》將其詮釋為三世二重因果的「分位緣起」說,這就是最常見的「十二因緣」理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一般簡約的可稱為「名色緣識」。而眾生的「心動」,即是由此十二因緣而起心動念。3.釋迦牟尼佛住世前為原始佛教,滅度後,出現上座部和大眾部的根本分裂,一為「上座部」(或稱小乘、南傳)佛教,一為「大眾部」(後稱大乘、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談「有」,接受釋迦牟尼佛陀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修習四聖諦的離苦和解脫之妙法,以成就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沒有親自遇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因緣而得到證果的,稱為獨覺乘或緣覺乘,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偏於重視自己的清淨解脫和自我完善,尋求清淨解脫之方法及次第,所以喜歡說「見法」。代表思想請參閱《大毗婆裟論》、《俱舍論》。大乘佛教談「空」,提倡佛弟子應當以佛陀為榜樣,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為目標。發起幫助他人解脫和覺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這類佛教徒被稱為菩薩。菩薩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所以喜歡說「明心見性」。代表思想請參閱《華嚴經》、《般若經》。 鑒於「空」「有」的爭論,其後龍樹菩薩提出「中論」,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4.這些基礎理論屬於佛學的學術範疇,也是唯識宗(法相宗)及禪宗的入門,如果有興趣可以從《大毗婆裟論》、《俱舍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瑜伽師地論》等入門。據《大集經》第五十五卷《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閻浮提品》,釋迦牟尼佛昭示:「若我住世……我之正法熾然在世……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了知清淨士!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因此佛住世時即已言明,佛法流傳分為:正法時期、相法時期、末法時期。各種修持法均能引經據典,後學亦不敢妄加批判,但始終相信,老實誦經念佛,認真禪坐,先將自身基礎打穩了,能親證持修才是正途。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2014-07-28 12:46 am
>這家不錯 lv333。cC買幾次啦真的一樣
劓冟伷佧
2014-07-26 5:30 am
第一 也許勝出的原因只是因為在場沒有人知道心是什麼

第二 因為緣起所以心動 其實心動這用法蠻奇怪的
假設心是獨立存在的個體
那麼再按照某些人法無自性的說法
心不會自己動
所以心之所以會動是因為緣起
假設心是屬於因緣和合
既是因緣和合 那麼會動自然也是緣起
所以六祖的心動其實是緣起的同義詞

第三 既然心動是緣起的同義詞
那麼能夠見法必也能夠明心見性
至於為何會產生修持上的差別
從佛教的演變史上就可看出端倪了

最後 個人也待下回因緣成熟時再會了

2014-07-26 19:11:48 補充:
星洲朋友
或者改成 有能力見法者必也有能力明心見性
這樣的說法也許更恰當吧
個人既沒師父也不看佛經更加沒有同修
所以很多名詞幾乎都只是個人的見解
法包含了一切 先不論正法或邪說
所以當然也包含了明心見性
畢竟要判斷是正見還是邪見
先決條件還是要能先見其法 不是嗎

2014-07-26 19:12:31 補充:
所謂的見法 個人認為有兩種意思
一是技巧 一是理論或以現代說法稱為學科
佛陀教導的學科就如你說的 無常 苦 無我
所以見法在佛陀的教導中只到無常苦無我
然而在技巧方面呢
當技巧學會之後應該也能用來見世間其他的法
相信佛陀並沒有限制只能用來止息苦
理論就是所謂的佛學
那麼技巧呢
2014-07-25 11:37 pm
淺見如下:
看起來沒有什麼錯不錯

....風歸風,旗歸旗;本來就有各自的交集

然後另一個角度,動歸動,才會點出出剎那動與被動相應的心..
2014-07-25 6:21 pm
呼吸停止那一刻 大腦意識未起 只剩見聞覺知 會處於真空

所有相都會靜止不動

見有風在動 旗動 ~~~從那來?~~從這肉體的妄心還在動來 ~~





2014-07-25 10:22 am
[見法]是一條樸實的修持道路,[明心見性]是一條非常複雜的道路!
==
其實這是知的能力問題

如果不能了解一切心

見法只是自己喜歡的裝飾品

如果真的見法

那有看不懂大乘經典的道理

有誰修正法又敢批評大乘

真的沒聽過

修正法的人 謙虛 踏實

看了大乘經典

一定會有望洋興嘆之感

倒是連哲學思想都不及格的人

時常在批評大乘

又不敢逐項破解

東咬一口 西咬一口

學佛學到這樣

保證連須沱洹都難到

還談什麼涅槃

2014-07-25 02:29:53 補充:
大乘心是直指人心

簡單而明瞭

一樣是對應貪嗔癡

複雜的感覺就是從貪嗔癡生起的

這就是能力不足的自投羅網

反正每個人對貪嗔癡的認同不一

所以最終誰能走向涅槃

自己會自知

2014-07-25 14:08:47 補充:
但是,後期的 "心學" 升起,卻沒有把最核心的教法給傳承下去,
僅流傳華麗、或玄妙的文字敘述。

因此,
對於慧學...立論鑿鑿
對於定學...不知所謂
關於戒學...稀哩呼嚕

這就是修持差異的實際寫照。
==
那個派門有把最核心的教法給傳承下去

沒聽過

派門有誰證阿羅漢

還是隨便講講就是正傳

喜歡就好

2014-07-26 02:28:36 補充:
一位證悟上人法者,是不會隨便向一般無智凡夫透露的。

原因在於,生起慈悲心而保護凡夫。

所以不會讓他人知道。

朋友,理解嗎? 是否太早下定論了?!
==
生起慈悲心而保護凡夫。

說話說一半 不懂 要保護凡夫什麼

最核心是您認定的

大乘的最核心是無念

修道是過程

什麼是貪嗔癡才是重點

請您最好在一個議題詳細討論

東跳西跳 沒什麼意義

您也知道我問的意思

認為四聖諦是最核心的想法

剛好犯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訴求

不是四聖諦的問題

是您把心狠狠的切割了 您一直不認同心的論述

但是您的心 想法只是大乘說法的其中之一

所以我很確定是您自己喜歡作梗

2014-07-26 02:28:51 補充:
如果是正法

有什麼心不能理解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該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這一句

請您來推倒

看看您的核心強在那 倒底如何實在

2014-07-27 10:42:01 補充:
只是,一旦不符合律、法、四大教示者,就先擱置一旁、或拒絕、或捨棄。
==
不符合律、法、四大教示的理由

由誰來定

由皇權定?

還是找不到的的人

我一直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此心態

一下子鐵口直斷

一下子又說不予置評

真是高深莫測

我不會浪費時間在某人身上

人相我相如果您還有 喜歡就留著

現在談的是眾生相

就是心

2014-07-28 09:45:02 補充:
又是很複雜的回答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如何違背四大教示、律、法

請至我發問題說明

將您的知讓大眾分享
2014-07-24 10:06 pm
to:波 師兄

好見地:

<心動是明見一切法,透見一切相。唯心所現是諸法源,諸相現因。

所以明[心動]而[不動心]。>
2014-07-24 9:41 pm
1.說[風動]時的確有[風在吹]....說[旗動]時旗子也的確在動...

兩者都是講訴事實....那麼是哪個地方出錯了,而讓六祖的[心動]勝出??
Ans︰[風動]、[旗動]是外求,是現實。是虛幻。[心動]知心動是內求。是根本真實。

2.就佛法來說....眾生又為何會[心動]??
Ans︰眾生盲求於外,猶如飛蛾撲火,那知[心動不動]。盲求於外,即是[心動]。
3.原始佛法喜歡說[見法];中國大乘喜歡說[明心見性]...到底差別在哪裡??
Ans︰[見法]謂明心,自性體用。猶如見光,曰︰一覺。
[見性]曰︰見體,猶如見燈,曰︰本覺。

光為燈用(見法),燈為光體(見性)。

2014-07-24 13:52:58 補充:
不是問[意義]上的差別,而是問為甚麼會在修持方向上產生差別??
Ans︰修持方向乃在根本,角度不同則方法不同。

過去聖哲於修持過程中,由淺而入深。因知用(見法)而見體(見性)。
上中下智者依次第而解,上上智者直趨菩提而解。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7-24 5:28 am
"禪宗故事[討論風動還是旗動]是哪裡出錯了?"

除了這個標題有錯外
看不出禪宗[討論風動還是旗動]
有甚麼不對?

禪宗不就是專門在解饞的嗎?
如果
不合口味
那就別吃!
何必站在一旁說三道四呢?
這麼容易"心動"受影響啊?
參考: 學佛是在比招式比境界嗎?
2014-07-24 5:28 am
風動,旗動與心動的問題
風動不動 , 旗動不動 , 與我無關大礙 !
心動不動 , 對我可是生命交關的大事 ! 又如果沒有心 , 怎知風動或旗動 ?
2014-07-24 5:08 am
大德吉祥。

愚下淺見。您有所誤解漢傳佛法並非禪宗一脈來代表,其實有八大宗。

另七大宗之系統次第又與禪宗有著不同層次的差異,而您的提問是以禪宗公案入題。您的提問愚下認為問題只有一處。

南傳與漢傳或稱北傳來說,最大的分水領在於;

聰慧如您之所知,識緣名色。但北傳重於名色緣識。

但是南傳對於名色緣識多有所保留。而就產生了分歧。

但這只是道路風光的不同,路途長短不同;但是內心之一境基本上是相同來轉折的。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56: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723000010KK070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