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日本漢字(日語: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
日本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古代日本幾乎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來,出現一部分由日本人獨創的漢字,稱為日製漢字或和製漢字,日本官方定為國字,當中部分已被中文收錄,現在和製漢字主要指未被中文吸收的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兩千餘個。
歷史: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着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發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大致分音讀、訓讀兩類。2010年改定的《常用漢字表》共收錄漢字的音讀2352種,訓讀2036種。
音讀:
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後,此讀法稱為「吳音」。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漢音」、隨禪宗的留學僧或者貿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共稱為「唐音」。
訓讀:
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因日本曾廣泛使用漢文訓讀,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訓讀數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被淘汰,成為「古訓」。
由於日本漢字讀法複雜,為了正確表示漢字的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讀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或「Ruby」(ルビ),常見於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
字體:
部分漢字有「舊字體」和「新字體」之分,類似中文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別。舊字體在二次大戰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體。
日本造新字體基本上是通過簡化、刪除筆畫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見的如:
新字體:歩;舊字體:步;音讀:ほ、ふ、ぶ(ho, fu, bu);訓讀: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非但沒有刪減,反而增添。以上兩字都含有「少」字缺一點的部分,新字體就乾脆寫成「歩」。但這種改動通常限於常用漢字,表外字「捗」等的字形未作調整。
根據《同音漢字書寫規則》,還有些字被近義字或同音字(以日語為準)取代,如常用漢字:欠(「缺」的新字體);非常用漢字:歇;音讀:けつ(ketsu);例如「間歇」變成「間欠」。
日本漢字多數直接借自中文漢字,但亦有一些漢字是由日人根據中國漢字的六書自創的「會意」或「形聲」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不同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簡化字,是只限於日本語使用的漢字,在日本稱為「國字」或「和製漢字」:
峠(とうげ,tōge):山口,鞍部。同「嶺」
部分日本漢字的意思和原來中文漢字的解釋有所出入。這些漢字被稱為「國訓」:
沖(おき,oki):外海,取其「水中」之會意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漢字翻譯外國地名,之後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記,但少數漢字譯名至今仍常用,如「米国」(美國),而對於中國大陸(主要為東部地區)、台灣和朝鮮半島(除首爾外)的地名,仍舊使用漢字譯法。
日常使用漢字:
當用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表》。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體。於是產生以下情況:
殘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漢字簡化改革,最初導火線是GHQ教育使節團「建議」以日語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跟假名,實與脫漢運動無關;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漢字」規範漢字使用字數,而非簡化漢字。
教育漢字:
出現在「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的附錄,俗稱「教育漢字」。經過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與改訂,現在共計1006字,從小一到小六,各個學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漢字:
由於普遍認為「當用漢字」對於社會影響實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個《常用漢字表》,新增少量漢字。並以「目安」為準(即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不再有強制力)。
JIS漢字:
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元編碼。不在JIS中的漢字有時被稱為「環境依存文字」,如「鷗」(後來於2000年改定中加入)。
2014-07-21 22:20:49 補充:
所以,日文漢字在日本是極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