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試論十九世紀末期列強加速侵略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中國如何反應
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以後,從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的70多年中,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用軍艦大砲、政治訛詐、欺騙誘騙等戰爭的和非戰爭的手段侵略中國,1900年6月,英國、俄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奧地利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隨後,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也加入了這一侵略行列。
1901年,清政府與這11個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向這些國家賠償共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內地關稅)作為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西方列強最大的一次賠款。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名義上還是一個領土主權完整的清帝國,事實上已被世界主要列強瓜分,成了世界強烈任意宰割的羔羊。
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同時,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這些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愛國將士的;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幀、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震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林永昇、丁汝昌等愛國將領以身殉職。
但是,晚清政府及其主要當權者在西方列強面前,一味妥協退讓、卑躬屈膝,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辛亥革命,就是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靈塗炭,內憂外患深重的悲慘境遇下爆發的。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誌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試述民初南北分裂的原因及互動關係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段祺瑞操縱政權,孫中山所領導的南方革命 黨人大為不滿,引致南北分裂的局面。1917年為了對抗段祺瑞,孫中山南下廣州提出護法運動,位於西南方的桂系、滇系想藉助孫中山的聲望,以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和擴大自己的實力。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與四川相繼再次宣佈脫離北洋政府加入護法運動,大西南連成一片,成為護法中心。
之後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組成中華民國軍政府,當選中華民國軍政大元帥,誓師北伐。護法軍政府成立,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護法戰爭正式爆發。護法軍節節勝利﹐鄂﹑浙﹑魯﹑豫等省地方勢力相繼呼應﹐三、四個月內的短暫時間,護法運動就遍及到十幾個省份﹐之後隨即讓段祺瑞為此被迫辭職。在北洋政府內部各派系皆從自己利益出發,直系馮國璋馮國璋勸說西南軍閥放棄武力「和平解決」。西南軍閥本來就不是真心護法,現在地盤和實力得到了鞏固,於是就與直系軍閥勾結,反過來破壞護法運動。孫中山雖然大勝北洋軍閥一時﹐但由於沒有專屬自己的武裝力量﹐終因南北軍閥妥協而告失敗。
在戰事終止後,陸榮廷、唐繼堯等把堅決反對與北洋軍閥妥協的孫中山排擠出護法運動,孫中山改從上海招集蔣中正赴廣州,改靠滬、粵、閩、浙、贛各省的勢力重整展開北伐作戰。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7月,孫中山策動徐紹楨率數千救國軍在廣東江門起兵,分五路攻打桂系盤踞的廣州,掀起討桂序幕。1921年1月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4月2日,非常國會開會,取消軍政府,聲稱組織正式中華民國政府,為廣州中華民國政府,4月7日通過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於5月5日在廣州就職。孫中山就職後主力北伐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