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學名:Helicobacter pylori,發音為 /ˌhɛlɪkɵˈbæktər pɪˈlɔəraɪ/)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超過80%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幽門螺桿菌最初被命名為幽門彎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後為修正拉丁語語法錯誤而變為C. pylori。1989年,16S rRNA基因定序等研究顯示其並不屬於彎曲菌屬,幽門螺桿菌便被獨立歸類至螺桿菌屬。螺桿菌屬(Helicobacter)源自古希臘的詞彙「hělix/έλιξ」(意為螺旋或纏繞)。屬名加詞「pylōri」則是指「幽門的」或幽門閥(從胃部通往十二指腸的圓狀開口),源自古希臘詞彙「πυλωρός」,意為守門人。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較盛行於發展中國家,而西方國家的影響範圍也逐漸縮小。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不明,但個體通常是於幼時被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螺旋狀(其亦是屬名的由來)被認為是演化以通過胃黏膜。
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造成的傷害
① 胃內幽門螺桿菌的鞭毛在胃粘液層內部移動、並附著於上皮細胞的表面。 ② 尿素酶遇上黏液中的尿素而產生氨,中和了胃酸。 ③ 沒被胃酸殺死的幽門螺桿菌在黏液層進行增殖。此外,趨化因子將週圍的其他幽門螺桿菌引來。 ④ 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各種分解酵素破壞了黏液層,讓失去黏膜保護的上皮細胞發炎(參考圖中央)。此外細菌分泌出的VacA等毒素(右)、透過IV型分泌裝置注入上皮細胞的反應器(effector)分子(左)對上皮細胞產生傷害,讓發炎的症狀惡化。
臨床檢驗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三種:抽血檢測血液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胃鏡取出胃粘液標本,檢驗活菌體;口服含13C或14C的尿素,一段時間後呼氣檢驗含13C或14C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因爲若存在幽門螺桿菌,尿素將被其特異的尿素酶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血液由肺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