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無法扶持成才的人。而阿斗,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指三國時代蜀漢後主劉禪。只不過讓人疑惑的是,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北伐中逝世後,劉禪主政至公元263年蜀漢亡國,諸葛亮只跟了他十二年便過世,在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劉禪還能安穩的稱帝二十九年,而蜀漢本身又沒有出大亂子(像曹魏那樣權臣獨斷、皇帝數度廢立)來看,若他真的庸碌無能,他的政權又豈能在此亂世保持三十年呢?
首先,我們先看劉備的態度,劉備有4個兒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其中劉封是義子,肯定不在劉備考慮之列,劉禪是長子,按慣例皇位是他接班,但是在三國時期,蜀漢新建,內根基不穩,外魏、吳虎視眈眈,所以作為梟雄的劉備在考慮接班人一定慎之又慎,試想劉備奮鬥大半生,最後才辛苦建立基業者,從他用人與看人都有一定水準,假設劉禪真的昏庸無能,劉備會硬將半生基業傳到一個廢材手上?
劉禪繼位之初,孔明已經權傾蜀漢,劉禪聽從父親遺命,將「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但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
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裏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諸葛亮死時,26歲的劉禪,隨及廢除丞相制,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局。因為他知道,權力總攬在一個人臣手裡的危險性。為了避免自己再受到像諸葛亮這樣權臣的節制,阿斗選擇分權,這才是鞏固自己皇權的最好方法。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欲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须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劉禪深知不斷地北伐,就是不停的消耗自己的國力!
在識人用人問題上,劉禪也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智慧。如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劉禪能在諸葛亮死後在位30年還有一點,就是他願意放手讓輔政大臣行使職權,這在封建時代並不多見。諸葛亮生前推薦蔣琬、費禕為接班人,他虛心採納,先後任命蔣琬、費禕為執政大臣。蔣琬總理國事時,劉禪當皇帝已有十二年,早就可以自己作主了;但他並不獨斷專行,對蔣琬、費禕這兩位執政大臣仍然十分尊重。
蔣琬秉承諸葛亮的治國方針,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軍事上,他清醒地認識到魏強蜀弱的現實,執政十二年,除了派姜維率領偏師攻襲曹魏涼州,以及延熙七年(即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進犯漢中時調兵抵御之外,他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而舒緩了民力,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良好效果。蔣琬、費禕連續執政達十九年之久,佔了蜀漢四十三年曆史的將近一半,構成蜀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不能否認的是,劉禪晚年寵信宦官黃皓與陳祗使其專權亂國,這是劉禪的一大過失。說到蜀漢的滅亡,首先是因其疆域最小,國力最弱,長期與魏對峙,民力已消耗殆盡;其次是因後期朝政腐敗,加速了國勢的衰落。對此,劉禪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劉禪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放棄了抵抗,選擇開城投降,這個為了平民百姓的安定,而不惜輕易犧牲了自己的統治利益的選擇,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劉禪的這一舉動,無論是在當時看還是在後世看,無疑都是正確的決定。劉禪不算英明君主,但他所做的這個決定比歷史上的許多皇帝都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