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渡浙江問舟中人 》【內容】 潮落江平未有風, 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 何處青山是越中?【賞析】︰ 孟浩然詩主要以五言擅場,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施之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于開元初至開元十二三年間,數度出入于張說幕府,但並不得意,于是有吳越之游,開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渡浙江之越州(今紹興),詩即作于此時。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可見有時語調也有助于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舟中人”當是來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濟與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朴的家常話,居然將承平時代那種淳濃世風與人情味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誰能說它是一味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游歌詠過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裡並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可謂外淡內豐,似枯實腴。“引領望天末”,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自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于生命力的語匯,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詩話》引蘇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確評。 (周嘯天)資料來源:
http://xz5.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49554